我带点茄子,这都是自家种的,吃不完,就带到这边给大家吃。”这几天,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的一个“送菜阿婆”的视频引起了很多人关注,视频中,阿婆身体佝偻,走路都吃力,却骑车奔波了十多里地,为一个饭店送来一大包茄子、南瓜等蔬菜。
9月2日,餐厅负责人介绍,这背后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餐厅连续6年,请当地的环卫工人、困难群体和留守儿童等免费吃午餐,而吃了他们的免费午餐后,86岁的张奶奶心存感激,便以送菜的方式来回报。
在宿迁市泗阳县街头,有一家小饭店,每天中午,店里都会涌入不少特殊顾客,他们中,大部分是环卫工人,也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一些低收入群体和部分流浪乞讨人员。
“连续6年了,一直不收钱。”附近的环卫工人高厚超介绍,这家饭店是由当地一个公益爱心协会开办的,在店里忙碌的工作人员,也都是爱心志愿者,对于有需要的特殊群体,这里从不收取任何费用。
“前几天在网上走红的‘送菜阿婆’其实是店里的常客了。”宿迁市泗阳县素食公益爱心协会的负责人许洪建介绍,“送菜阿婆”姓张,是一名拾荒老人,今年86岁,平时一个人住在乡下,经常会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县城捡废旧品,在志愿者的邀请下,常到这里来吃午饭。
连续几年享受到志愿者们的照顾,张阿婆自己也想为他们做些事情。她发现,由于“免费午餐”的名气在当地比较响亮,每天中午,这里都会聚集不少来用餐的人,这给饭店的日常运转带来不小压力。“经费主要是靠社会捐赠和志愿者们支持。”许洪建介绍,该协会的募捐、开支都由民政等部门监管,日常除了免费午餐外,还有一些助学、助残活动,因此经费确实不宽裕。
考虑到这一点,张阿婆定下了自己的计划:一方面,在自家门前的空地开辟出一个小菜园,日常种一些茄子、南瓜等常用蔬菜,一旦成熟了,就免费送给店里,同时还在每次用餐结束后,主动做一些刷锅、洗碗等琐事,帮助志愿者减小压力。许洪建介绍,在这次走红网络之前,张阿婆其实已经送了好几回菜。不只是她,在过去这6年时间里,类似这样的“双向奔赴”并不少,很多顾客都会主动帮忙,主动为做饭、打扫卫生、协调物资等事情出力。
(中新网)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厉行节约,拒绝舌尖上的浪费。那么,餐厅包间关起门来,还能做到“光盘”吗?记者进行了走访。
临近中午,记者走访了一家生意不错的餐馆。门口有不少食客等位,包间更是紧俏。餐厅工作人员说,包间里不管坐几个人,最低消费1千元。
当记者提出收取最低消费不合理时,店家有自己的解释:就算不设最低消费,还是会有人均消费的,算下来还比包间整体最低消费高一点的。
商家表示,如果不知道点什么,他们也可以帮忙配菜,只多不少。按照包间消费标准,店家很快拿来了供六人吃的配菜单。粗略数了数,一共14道菜,其中荤菜就有10道。
一行六人拼命吃,最后还剩了不少菜。为了不浪费,记者选择打包带走。
餐厅工作人员坦言,对于剩菜,有的客人打包,有的客人不打包,相对而言包间的剩菜的确多一些。
8月18日,记者走访了六家餐厅,四家存在包间最低消费,价格从500元到3000元不等。其中多数餐厅会根据就餐人数适当配菜,点餐时也希望客人量力而为。
某餐厅工作人员说,正常情况下人均一道菜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客人会提出吃得不多,这个时候就会再酌情减少一两个菜,反正就是做到不浪费。
有的餐厅甚至规定,满十人才能进包间,同时可以让客人先看一下大致的菜量,并提出消费建议。
厉行节约,从我做起。作为餐厅,包间客人人数没有满员时,菜肴分量是不是可以适当降低;是不是推出半份菜的销售模式;多点变通,才能更好地做到节约。作为消费者,也不要为了面子,明知吃不完还要下单。量力而为,才是关键。
江苏台记者/杨雯 张健 编辑/胡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
通讯员 方金旺 方芳
“我家的衣服终于可以晾晒到阳台上去了,感谢城管部门的努力和付出。”看到困扰自己的油烟问题得到解决,家住东西湖区吴家山街枫林苑小区二楼的居民吴先生终于松了一口气。和他一样松气的还有楼下旧人小院(陈记帅锅轩)餐饮店的老板陈先生,他的餐饮店再也不用担心油烟扰民了。6月24日,居民丁先生和餐饮店老板陈先生一起将两面锦旗送给市城管执法督察总队,感谢城管部门为营造舒适居住环境和优化营商环境所作的辛勤付出。
半年前,陈记帅锅轩的老板陈先生在东西湖区吴家山街枫林苑小区一楼开了一家餐馆,伴随着红火的生意,噪音、油烟扰民的投诉也随之而来。每晚八九点钟用餐高峰期,该店厨房三个灶头产生的油烟和水蒸气通过悬空的管道排出,使楼上的居民躲无可躲。同时,顾客吃喝的声音,还有墙体震动的声音,楼上居民都颇有意见。
居民们和楼下的店主反映几次后,客人吃喝嚷嚷的声音是小了,但墙体的震动声没有消除。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悬空的管道排出的烟气,让楼上的居民家都不敢开窗通风。居民与店主多次沟通无果,便拨打了城管的投诉电话。
督察总队和街道城管执法人员到现场采集店主信息,查看油烟净化器,核实管道排烟口空悬,希望店主将管道进行改道,油烟管道要直达楼顶。
管道整形直达楼顶不仅要安全合规,还要经过该栋楼居民的同意方可进行,陈先生找到物业协助他同楼上的居民沟通,但居民对管道安装位置以及安装后的安全性和噪音问题存在疑虑,使管道安装工作一直未能启动,这可让店主陈先生犯了难。
城管部门在了解陈先生的难处后,一方面帮助耐心做好住户的解释工作,督促陈先生清洗油烟净化器,使排放的气体不那么刺鼻。另一方面,针对管道的安装位置,提出了解决方案:不能离两边的住户太近,不能占用两边住户的墙体,不能有次生噪音产生,管道固定工作要做好。
在该方案的指导下,城管部门还联合社区、物业、店主和居民进行协商,终于打消了居民们的疑虑,取得了住户的同意,管道整形工作随即启动。
在城管部门半年时间的跟进处理之下,困扰居民多时的油噪扰民问题得到解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