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新华社
台湾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23日发布统计显示,因疫情严峻,5月台湾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减少19.1%,零售业部分行业业绩亦急转直下,其中百货公司营业额同比减少28.3%。
由于餐厅全面禁止内用,餐饮业者营收大幅下滑。据统计,5月台湾餐饮业营业额为502亿元(新台币,下同),同比减少19.1%,其中餐馆业同比减少18.6%。饮料店业及外烩团膳承包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减少21.4%、24.1%,主要是部分业者因疫情缩减营业时间以及学校停课冲击团膳营收所致。
5月台湾零售业营业额为3096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电子购物及邮购业、资通讯及家电设备零售业、超级市场、药品及化妆品零售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27.1%、19.6%、35.7%及11.0%,主因是疫情升温,居家办公、民生物品及防疫物资等需求大幅提升。但是,受疫情冲击,百货公司、布匹及服饰品零售业、家用器具及用品零售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减少28.3%、27.2%及13.0%。
台经济主管部门表示,展望6月,台湾疫情仍在三级警戒管制下,民众减少外出购物,餐厅全面禁止内用,部分业者缩短营业时间或自主停业,势必重创零售业及餐饮业营业额,只能通过网售、外带和外送等销售渠道力争抵销部分减幅。关于厂商对6月营运看法的调查指数显示,6月台湾批发业、零售业及餐饮业营业额将较5月减少。
【新华社】
源:中新社
台湾服务业智库“商业发展研究院”(简称商研院)6日公布,受内需消费拉动,台湾商业服务业景气循环同行指标综合指数(CCCIS)自2022年7月以来持续回升,但民间投资、服务业贸易的低迷表现成为台湾商业服务业景气复苏中的不确定因素。
据介绍,这项综合指数去年6月出现低谷,为负0.6178个标准差,到今年7月已回升到正0.9362个标准差,预测明年1月将上升到正1.8237个标准差。
商研院分析,近来,台湾住宿餐饮业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两项子指标持续上升,批发及零售业、不动产及住宅服务业两项仍下降,但走势已趋缓。不足的是,领先指标里的民间投资与服务业贸易走势向下且加速,形成整体景气复苏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分析成长趋势变动,商研院方面认为,可清楚发现商业服务业发展动能由外需转成内需、由生产转成消费。而这种“内温外冷”“消费强生产弱”的结构转换,应是短期现象。
该机构指出,台湾内需市场狭小、资源有限,上述成长模式再怎么发展,都会受到局限,而陷于长期“低度均衡”。一旦投资停顿,竞争力与生产力的提高就受到影响,对外贸易发展与民众消费能力也都会受到冲击,并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还有劳动力供需失衡的难题存在。伴随住宿与餐饮、运输及仓储业景气上升,批发及零售业的景气下降趋势减缓,商研院认为,目前台湾服务业的缺工问题将更加难以解决,尤其当制造业景气复苏,竞争情势会更加严重。(中新社)
报记者 钟楚涵 蒋政 上海报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前两个月,餐饮行业的增速为12.5%,和2023年全年20.4%的增速相比增速减半,总体上,餐饮行业从疫情之后的快速恢复过渡到了逐步正常增长的阶段。
与此同时,餐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正在提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美团共同编撰的《2024年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提升至21%,对比过去几年正在不断提升。
竞争持续激烈
对于当下的餐饮市场,CFB集团CEO许惟抡指出:“现在的餐饮经营和前几年有些不同。2007年我从台湾来到北京,当时,大陆的快消行业,只要外资品牌、跨国品牌进来,把渠道做好、收款收好、业绩正常做,就大概会有双位数的增长。目前餐饮界的经营比以前要(竞争)激烈以及辛苦很多,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性价比,现在价格回到正常定价的时代,而过去很多品牌有溢价化;二是营销比以前卷了很多;三是竞争品牌更多,主要指的是连锁品牌规模效应比以前大了很多,而且连锁品牌占比也越来越大。”
对于餐饮经营的变化,书亦烧仙草创始人王斌感慨道:“自开店到2021年,我们的业绩、规模、利润都在持续增长。但是自2021年开始,就无法像以前一样做一个营销、一个产品后很快能提高营收,会有一定的业绩帮助,但作用已经很小了。此外,创新对业绩的帮助也变小了。”
除了竞争日趋激烈之外,行业的另一大特点是中国餐饮连锁化率正在不断提升。《白皮书》显示,近年来,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从2020年的15%,提高到2021年的18%,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21%。
其中,四五线城市市场的连锁化率正在提升。根据《白皮书》,三线及以下城市连锁门店分布较2021年提升0.6%,扩张速度快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此外,美团数据显示,与2021年相比,2023年一二线城市连锁店的数量占比下降了1.7%,三四五线城市相应提高了1.7%。
对于行业连锁化程度提升,奥琦玮董事长孔令博指出:“当我们讨论连锁化率提升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行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也就是未来优秀且稳健成长的连锁企业,会挤压餐饮行业的发展空间。如果企业想做大,未来面临的压力可能比以前更大。连锁化率的提升可能会导致很多腰部企业的经营压力非常大。”
此外,连锁化程度的提升对于品牌发展加盟也存在影响,普华永道食品饮料行业主管合伙人曹文静认为:“2023年,很多头部企业开放了加盟。随着连锁化率的提升,未来市场上好的门店资源、位置,还有能力强的加盟商资源会成为相对稀缺的资源,需要品牌方竞争,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因此,知名企业已经逐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开放加盟,那必然市场上好的资源会越来越少。”
如何应对?
当下,降价成为餐饮企业的一个常见做法。2023年以来,许多知名餐饮品牌进行降价或推出低价产品。喜家德董事长高德福发现:“在经济上行的时候,精致餐饮、贵的餐饮生意很好。而在经济下行期,超级性价比的餐饮的生意很好。”
对于餐饮企业调整价格,羽生餐饮策划创始人北北认为:“不能盲目做低价。我们要先考虑能否塑造好产品的价值。一味玩低价是走不通的,最应该关注的是要回归到产品上,因为经营中的每一分钱都来源于产品。”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孔令博认为:“体验至上,效率为根。不管行业如何内卷,首先,企业要考虑如何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感。其次,要考虑在低价的情况下能不能赚钱。最后,要考虑如何卷体验以及卷效率。”
在提升效率方面,孔令博认为,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提升效率。“过去,餐饮行业有太多工作依赖于高手,依赖于经验,比如厨师的经验、要货的经验、运营的经验。要做好体系效率,就需要把沉淀在大脑中的经验进行模型化、智能化。大模型技术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人类的经验通过大模型做固化,在采购预测的准确度、排班的准确度、产品研发的口味准确度上,形成一个稳健的支撑体系。在餐饮企业的成本里,如果食材降3%,用工成本降2%,营销费用降2%,就可以省出来近7%—8%的净利润水平,而在这个过程中,AI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孔令博表示。
许惟抡则认为,想要在价格更低的时代竞争,必须在成本、吸引消费者以及营销手段上有更大的突破。
CCFA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通过对行业创新案例的筛选和分析,发现了几大显著特点:首先,数字化是连锁餐饮品牌重要的一个创新方向;其次,产品依然是新茶饮行业永恒不变的创新主题;再次,营销是餐饮或新茶饮行业的一个共同创新点;最后,餐饮和新茶饮企业开始更加关注并开展ESG的工作。
如何增长?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企业选择进入下沉市场或出海追求增长。在企业下沉方面,市场空间是巨大的。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表示:“现在,要达到千店、万店可能都得把触角伸到下沉市场上。从国家的政策方针方面来看,到2025年,要在全国打造500个左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这对餐饮连锁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现在小镇青年过得越来越滋润,这对于做消费、做餐饮的企业来说,也非常有发展空间。”
孔令博认为:“对于头部企业来说,未来两到三年是很好的下沉市场窗口期,主要是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密度非常小,新品牌一旦进去会迅速形成客户黏性,不会被别的竞争对手突破。而在一线城市,因为它的容错率非常高,几乎每一年都接纳很多新型创业者,所以在一线城市的连锁化率不会特别高。”
同时,下沉也需要具备相对应的实力。比格比萨董事长赵志强认为:“下沉最重要的点是要具备超高性价比,这是最难做的事情,背后需要有特别强的产品研发能力、供应链的管理能力、效率的能力、信息化的能力。”
除此之外,企业出海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电信国际公司北京分部副总经理邱竹泉表示:“中餐在海外获得了很多的赞誉,同时,中华美食在海外也是中国的名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海外中餐市场出现了一个‘新蓝海’。”
曹文静认为:“海外的中餐市场的消费者并不都是华人,很大一部分外国人也在消费。在一些外国人看来,中餐是不可抵挡的美味诱惑,因此,中餐在很多国家的吸引力是很强的。对于海外市场,我们要主动调整、适应海外市场的需要。能在海外市场存活,并且很好盈利的企业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主要分为:出发前要先做好规划、研究、调研;出发后要做好预案、防范措施,同时,和员工、政府的沟通,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合作都尽可能做到本土化。”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企业出海也面临挑战。刘京京指出:“很多在境外发展的企业都交了很多的‘学费’。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在国内耳熟能详的品牌到国外也有可能被抢注,还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品牌,先去注册商标。另一方面,国内的办事效率高于大多数国家。在国外办理手续方面,无论是财税还是证照,企业都需要和当地的中介机构学习后,再做更有规范性的经营。”
无论是下沉市场还是出海,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后还是要回到品牌本身的特点和竞争力上。刘京京认为:“对于一家品牌连锁企业来说,是否下沉和走出国门并不能跟风。只要企业有竞争力、产品力、管理力,做到极致性价比,与此同时长板够长,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大展宏图。”
(编辑:于海霞 审核:厉林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