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奶茶店像雨后春笋般开遍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学校旁边更是密密麻麻,奶茶店一个接一个,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像我在国内的学校,学生人数两万多,光正门附近就有五六家奶茶店。我在国外任教的学校也是,不管是学生还是教职工,每天人人一大杯奶茶拎在手上。基于此,说奶茶风靡全球也不为过。
奶茶的味道很好,花式口味又多,按茶类算,除了没见过白茶奶茶之外,其他五大茶类奶茶都有;按水果算,有芒果,草莓,巧克力,百香果,哈密瓜等各种各样的水果奶茶;按干果算,芝麻、花生、杏仁等都可以往里面加。
< class="pgc-img">>奶茶尤其受小孩和年轻人的青睐,比如我家刚刚十来岁的儿子,每次喝东西最喜欢的就是奶茶。比如我国外单位的秘书小姑娘,每天至少一杯奶茶,一天不喝就浑身不对劲。
不过这么多不同口味的奶茶都是近几年才开发出来的。记得零几年我在中部某高校读书的时候,整个东区四大食堂就只有一个小店有奶茶卖,这个小店主要卖面包和蛋糕,奶茶只是兼着卖的,口味只有一种,就是大名鼎鼎的珍珠奶茶。
目新闻记者 成昱勋
通讯员 童金健 但唐静
“这个味道非常细腻,很丝滑!”3月26日,在位于咸宁温泉的湖北首家“地道·原创赤壁青砖奶茶”店里,咸宁市民袁女士特地点了杯“1号小青砖”,早有耳闻这家店的袁女士,这一天专门前来尝了个鲜。
赤壁青砖茶是蒙古奶茶原料,且具有降脂、刮油等功效,而以赤壁青砖茶为主要原料的奶茶新产品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打卡”。
如今的赤壁青砖茶,早已不再是原来的一块“板砖”,它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时髦、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爱。围绕“青砖”变“轻砖”,近年来,咸宁赤壁市已开发出青砖茶袋泡茶、巧克力砖茶、速溶茶、凉茶、奶茶、茶雪糕、茶面膜等300余种新型产品和衍生产品。
最晚起源于公元1006年
赤壁青砖茶,是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中的一个奇迹。它有着特殊的形状,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有独特的饮用功效,更有神奇的社会功能。一块青砖茶,它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茶叶,而是通过历史的沉淀,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
唐宋时期,茶叶生产主要是以团茶、饼茶为主,这是因为宫廷用茶的要求,团茶和饼茶属于紧压茶类,是砖茶的前身。据《宋史·食货志·下五·茶上》载:“茶叶主要品种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这里所谓的“片茶”,系将茶叶蒸后压成饼状,即今青砖茶之雏形。
赤壁青砖茶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冯晓光介绍,赤壁青砖茶最晚起源于1006年,是根据《蒲圻志》和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得出结论。据《蒲圻志》:“宋景德年间(1004—1007),(蒲圻)已有成批的茶叶运往边疆,在张家口与蒙古一带进行茶马交易。”;另据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宋代景德年中叶(1006年左右),官府以两湖饼茶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并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
为充分挖掘茶文化,自2006年起,赤壁市便开始茶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工作,2013年,赤壁市委宣传部牵头组建了一个茶文化研究三人专班,到北京、武汉、太原、南京等地图书馆、档案馆寻访文史资料。去年9月,在赤壁市举行的赤壁青砖茶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文化专家共同研讨赤壁青砖茶文化,认定:赤壁青砖茶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在宋代景德年间,最晚起源于1006年。
百亿青砖茶,飘香“一带一路”
202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用1.5万份赤壁青砖茶,作为国礼回赠蒙古国,以感谢蒙古国为支持中国抗疫向湖北赠送3万只羊,就此,“羊来茶往”的故事成为“万里茶道”新的佳话。
咸宁是高品质茶叶的生产区域,十七世纪,赤壁青砖茶通过万里茶道走向世界,占据了当时世界茶贸易的半壁江山。“过去,赤壁青砖茶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咸宁市委书记孟祥伟介绍,今天的赤壁青砖茶已建立起涵盖种植、加工、物流、营销、金融、旅游等全产业链。
赤壁是中国青砖茶之乡、中国米砖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是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的万里茶道源头城市。如今,赤壁青砖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超过50亿元,全国旗舰店已突破300多家。此外,赤壁还与“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国内30多座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018年7月和今年4月两次登上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会,成为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
“距今1006年的赤壁青砖茶,如今有了全新的标识符号。”2021年11月5日,赤壁市委书记董方平携最新一代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VI体系,亮相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向全球推介历史悠久的赤壁青砖茶。在赤壁青砖茶国际(上海)体验馆,赤壁青砖茶面膜、牙膏、洗发水、沐浴露、青砖茶凉茶、冰激凌、奶茶等百余款青砖茶新品,以及“赤壁青砖茶+”CP产品,使传统古老的青砖茶产业走入了4.0时代。
提高黑茶产品“湖北标准”话语权
去年年底,湖北省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咸宁赤壁挂牌成立。至此,湖北黑茶产品质量检测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包含青砖茶在内的省内黑茶企业,将不再需要将产品送至福建、浙江、湖南等外省检测了。
据了解,该中心总投资8200万元,是湖北首家且唯一的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可提供黑茶、花茶、红茶、绿茶等22种产品的检测,检测项目覆盖黑茶感官、理化、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微量元素、氨基酸、微生物、茶叶中非法添加等67个参数,覆盖率为100%。
“过去湖北没有黑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企业只能将产品送到福建、广州、杭州等地检测,经常耗时一到两个月,还增加了成本。”赤壁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龙晓达介绍,现在本地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所有检测项目,一周内就能拿到检测结果,并且对本地30多家茶企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据了解,截至目前,赤壁市茶园总面积达16.3万亩,茶叶总产量达6.8万吨,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38家,2021年生产产值约3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2亿元。近年来,赤壁市依托重大节会共享发展,做大做强赤壁青砖茶产业集群,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汤茶文化旅游圈,力争在“十四五”末青砖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者:张雪瑜
如果要评选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饮料,奶茶一定能排TOP3。对于“奶茶狂魔”们来说,即使要排几小时队,身体日渐发胖,一杯30多块的高价,依然阻挡不了他们对奶茶的爱。
实际上,奶茶并不只是征服了现在的中国,古代人对奶茶的痴迷程度,绝不亚于当下的年轻人。
“30块就嫌贵?那你是没喝过朕的皇家奶茶。”——乾隆如是说。
乾隆,可是个十足的“奶茶控”,热播剧《如懿传》中就有一段乾隆饮用牛乳茶的场景:
为了把奶茶喝得更有仪式感,他特地请人用新疆和阗玉打造了一个专属奶茶碗,饰以错金片的枝叶,108颗精琢的红宝石镶嵌成朵朵花瓣,玉碗内底刻“乾隆御用”四个大字,十分符合乾隆花里胡哨的品味。
乾隆还曾为奶茶写诗:“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这几句话也被刻在了他的专属奶茶碗上,藏在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奶茶的诞生》,追溯起来倒是耐人寻味。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奶茶的饮用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茶,作为饮品,传说由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神农氏发明,随着中原王朝的扩张向北迅速传播。三国时期《广雅》中第一次出现了茶叶的吃法:先炙烤饼茶,捣碾成末,放入碗中以沸汤冲泡,然后加佐料(盐、花椒、姜、葱和陈皮)混煮羹饮。
用茶叶煮一锅咸汤,听起来真真是一道“黑暗料理”,却为之后奶茶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奶,与茶的传播方向相反,由北方游牧民族扩张而南下,冲击着中原的饮食文化。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更姓易服的表率,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学习对方的生活方式,其中重要一项就是饮用奶和茶。
南北朝中叶,《齐民要术》已经记载了很多好喝的奶制品,比如“煎炼乳”(浓缩奶)、“除去上浮物奶”(脱脂奶)、“醍醐”(精炼奶,类似酥油 )等,看来那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有喝各种奶的习惯了。(参考:吃货研究所《世界奶茶简史》)
没有一点点防备,奶与茶就这样相遇了。而奶与茶的融合,也是文化融合的体现。
到了唐朝,李唐皇室开拓了宽广的疆域,奶茶也有了新的成长空间。奶,经由西域胡人、北方牧民,带进“国际大都市”长安,从此开始了与茶的深深“羁绊”。
相传,唐德宗是第一个在煮好的茶中加入酥的人,“酥”即经过加工发酵后的奶。
唐代的李泌,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主人公,也是位爱奶茶之人,和乾隆帝一样,他也为奶茶写了首诗:“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奶茶混合搅拌后出现的奶泡,被他比喻为“琉璃眼”,画面竟有些唯美。这种简易的初代奶茶,在当时的唐都长安形成一股潮流风尚。
而在唐太宗执政时期,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给边疆民族带去了中原的茶叶和煮茶技术,当地人民用牛奶、羊奶加上茶叶,熬煮成奶茶,惊喜地发现这种新型饮料还挺好喝的,之后便也有了“奶茶瘾”。
时至今日,西藏、蒙古、新疆这些原本不产茶的地方,还保留着饮用酥油茶、咸奶茶的习惯,这其中也有大唐盛世的一份功劳。
奶茶历经了几个朝代的发展,到了清朝,皇室掀起了持久的奶茶热,程度绝不亚于现在。
背景基于清乾隆时期的大热剧《延禧攻略》就曾提及奶茶,作为观察力max的女主角魏璎珞,提及后宫各位主子的饮茶喜好时,有这样一段谈话:
讨厌喝奶茶的纯妃只是一个个例,实际上在清朝宫廷中,奶茶是大受欢迎的。清廷贵族本来就以北方的满蒙人居多,血统中自带“奶茶细胞”,几天不喝,就像少了点什么。
清朝宫廷筵席中,赐奶茶是一项隆重的礼仪制度,清乾隆帝曾在诗注中称:“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乳作汁,所以使人肥泽也。”据史料记载,最爱喝奶茶的乾隆帝曾多次在重要筵席中喝奶茶、赐奶茶,意在体现清王朝对少数民族的优待和礼遇。
这宫廷筵赐的皇家奶茶,一般人可喝不起。用的是庆丰司的牛奶,熬制由光禄寺承办,由蒙古煮茶高手烹制,筵席时分装在银质龙首奶壶中待用。熬煮过程的精细程度,配料的丰富程度,可以说绝不输于今日的各路网红奶茶,也难怪乾隆帝晚年“尤嗜奶茶”了。
从唐朝写到清朝,一部《奶茶的诞生》终于完成。其实,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证明一件事:中国人对奶茶的喜爱是“祖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