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警察网】
【经典语录】——
∷我好羡慕她们这么会化妆,不像我这么笨,连粉底都不会擦……
∷其实我平时不怎么跟人聊天的,但你不一样~
∷感觉我现在好像个“绿茶”啊~
看似人畜无害、心碎了无痕、岁月静好
实则另有所图、意有所指、指桑骂槐
这一类人在网络上称为被“绿茶”
然而究其本源
“绿茶”是原产于中国
享誉世界的名茶,被誉为“国饮”
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
消食化痰、解毒醒酒
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等功效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而提起茶文化就不得不提那位先生
真正的茶艺大师——
(图源:百度图片)
茶圣 陆羽
陆羽的《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向陆羽先生学习茶文化
不妨亲自实践
泡上一壶好茶
感受茶的魅力
那么你就需要几套专业的茶具——
壹
金镶玉 宜兴原矿紫砂杯
限时活动价¥39.9主流价¥59
点击图片下单
?传承技艺,开拓创新
?用紫砂杯泡茶的优势
贰
金镶玉 宜兴紫砂茶具套装
惠警价¥569主流价¥899
点击图片下单
?手工制作,手工落款清晰可见
?稀世大红袍,原料珍贵
叁
德铂恒盏 纯钛旅行茶杯套装
惠警价¥358主流价¥499
点击图片下单
?亲生物金属钛,超轻健康材质
?器物细节,懂你所需
??更多好物,请戳这里??
(推广)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经记者:张怀水 每经编辑:赵云
一盒4克,仅能泡一壶茶;10盒装礼盒(40克)的零售价格高达500-2000元不等……近日,一篇质疑小罐茶的文章火了。
有人给小罐茶算了一笔账,“一个大师一年炒了2.5亿的茶”“假设全年无休,平均下来,一个大师每天炒出220斤净茶”、“顶尖的茶娘一天才炒40斤,小罐茶大师累不累?”
图片来源:截自新浪微博
被质疑虚假宣传后,1月17日,小罐茶官方回应,“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
小罐茶回应后,网友开启“群嘲”模式,认为小罐茶是征收“智商税”。有网友称,“大师手工制作,怎么突然之间又变成机器制茶了?”
另一方面,尽管价格昂贵,小罐茶公布的2018年销售业绩依然让同行们“大跌眼镜”。据小罐茶公布的数据,其2018年零售额为20亿元,回款金额10亿元。这意味着,小罐茶每天都要平均卖出约550万元人民币的茶叶。
可见,大师站台、大师制茶的确是小罐茶高价位的重要保证。即便已清楚茶叶并非大师手工制作,相信你仍然好奇——这8位大师到底是什么来头?平时都忙些什么?大师背后还有没有“更大”的大师?
多位小罐茶大师不止是大师还身兼数职
公开信息显示,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创立于2014年,以做“世界的中国茶”为定位。2016年7月,经历近1年试点验证的小罐茶正式上市。短短2年时间,该公司的年销售额猛增至20亿,震惊了大半茶叶厂商。
按照小罐茶的说法,到底是由人工炒茶还是机器炒茶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有大师们的严格把关。那么,这些大师又是怎样的背景和来头呢?
根据小罐茶官网信息,负责小罐茶全权把关的8位大师分别是邹炳良、王顺民、戚国伟、高碰来、谢四十、林乃荣、林振传和张成仁。另外还有杜西栓和茆聪富。
图片来源:截自小罐茶官网
面对年零售额超过20亿的销量,每个环节都要把关的大师们应该已经很不轻松了。然而,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通过梳理和多方信源的交叉印证后发现,小罐茶的茶大师们除了制茶以外,还担任其他公司的法人代表、股东和高管。
小罐茶对邹炳良的职务称呼是中国普洱茶终生成就大师,原勐海茶茶厂厂长、总工程师。然而,记者通过对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等平台进行查询后发现,邹炳良还是云南海湾茶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勐海海湾茶业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股东;安宁海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自然人股东。
天眼查信息显示,戚国伟是8家公司的股东和法定代表人。记者进一步核实后发现,他是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杭州西湖龙井茶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杭州龙尊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自然人股东、宁波保税区井峰茗投资合伙企业的自然人股东。
此外,戚国伟还曾是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贡牌茶叶店、杭州西湖龙井茶业有限公司贡茶苑、杭州西湖龙井茶业有限公司六和塔门市部以及杭州西湖龙井茶业有限公司综合商场的法定代表人。但上述公司在2017年5月之后均被注销,杭州西湖龙井茶业有限公司综合商场被工商部门吊销。
图片来源:截自小罐茶官网
另一位小罐茶大师——谢四十,与6家公司存在关联。他是黄山市徽州区供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是黄山光明茶业有限公司100%持股股东;是黄山市供销农副产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自然人股东;还是黄山市徽州岩寺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的监事。
林乃荣是福建好一朵茶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此外,有4家已经被注销或者被吊销的公司也与林乃荣存在密切关系。
与林振传有关联的公司一共有7家。其中,他是福鼎市品品香白茶研究所、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春亭桥茶叶经营部3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福鼎白茶评估中心的股东。
由此可见,8位小罐茶大师中有一半以上身兼多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高管以及自然人股东。
人忙“是非”多 有大师涉嫌无证卖茶
既然身兼数职,小罐茶大师们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也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纠纷。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有部分大师至今仍然身陷法律纠纷。
比如,一则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书显示: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
本案中,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生产并销售的涉案产品为茶叶,属于食品范畴,应依法取得相应的生产许可证。然而,根据查明的事实,一审庭审中福建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未取得袋泡茶的生产许可证,故案涉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因此,福建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无证生产涉案产品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福建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正是林振传。尽管福建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在一审判决后进行了上诉,但在终审判决中,上诉被驳回,仍然维持原判。
另一位大师谢四十同样麻烦缠身。天眼查显示,谢四十在2017年陷入至少3起合同纠纷案当中。
查阅相关案件的判决书,可以看到“黄山市徽州区供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多次出现,谢四十则是该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图片来源:截自裁判文书网
此外,以林乃荣为法定代表人的福建好一朵茶业有限公司,大股东实则为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而在2018年期间,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曾因侵害专利权以及侵害商标权对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小罐茶叶有限公司等提起诉讼。
大师背后的真“大师”,是他
有趣的是,随着消息发酵,引起更多网友关注的不是上述炒茶的大师,而是大师背后的大师——小罐茶创始人、董事长杜国楹。
图片来源:截自新浪微博我叫小罐茶
据媒体报道,杜国楹是公认的营销高手,被业内称为“营销大师”,不过他不止一次表示“最烦别人叫我营销大师”。
但这个“大师”并非浪得虚名,而是真的“硕果累累”。
1973年,杜国楹出生于河南省周口西华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94年进入商海,他的第一个产品——背背佳就“一炮打响”、家喻户晓。1998年,背背佳销售额达到4.5亿元。
背背佳现在依然有卖(图片来源:截自天猫)
轻而易举的成功,自然让杜国楹坚信营销可以搞定一切,他一把梭哈,把赚来的钱全投了出去,想要复制出更多项目。
后来,这些利益驱动下的催肥项目很快曝出产品质量问题。因为“背背佳”而对他信赖有加的经销商手中堆积大量库存,拉回来一批货打一张欠条,两年半时间,杜国楹从亿万富翁沦落到负债4600万。
为了翻身,2003年,杜国楹创立好记星品牌,开创了“英语学习机”这一新品类。他曾回忆,自己做“好记星”的时候,一个月赚10万,今天还这个五万,明天还那个三万,“累得吐血,头发都秃了”。
2009年,他创立了E人E本品牌。在E人E本官网上,最新的T10M售价6980元。这几乎和MacBook Air入门级一个价位了,但硬件配置上,相差甚远。
图片来源:截自E人E本官网
2015年,他又创立了8848品牌,于当年7月28日发布了首款8848钛金手机,由著名企业家王石担任品牌代言人。
一年后,8848钛金手机发布新一代产品M3之际,杜国楹称,8848钛金手机上市一年,创下了销量10万部的成绩。
在成为电子消费领域的幸存者后,他却选择了离开,目前已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小罐茶上。
有网友调侃,他可能“包办”了很多80后的童年、少年和中年。
“小学穿他的背背佳,中学用他的好记星,大学买了E人E本,工作第一桶金给老父亲买了一台8848手机,现在谈生意跟客户喝的是小罐茶。”
如今,“大师累不累”突然就让小罐茶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杜国楹的小罐茶会不会“成也大师、败也大师”?
答案还有待观察。但记者注意到,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杜国楹曾说,小罐茶是对自己过去二十年创业的一个总结,也将会是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项目。
他还说,在做“好记星”的时候,他已经明白,没有高品质的产品什么都不要谈,“投机不可能长久”。
每日经济新闻
价茶乱象背后
清明节刚过,一则“10公斤茶鲜叶拍出1068万元”的新闻刷爆网络。4月7日晚,由中国茶叶拍卖公司选送的“2021‘锦绣茶尊’10公斤茶青开采权”,以168万元的底价在阿里拍卖平台公开拍卖。最终一位编号为“X8634号”的竞买人,以1068万元的竞价成功夺得该开采权。“锦绣茶尊”古茶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专家称树龄达3200多年,2015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最大的古茶树(栽培型)”。
清明前后是新茶上市的季节,但今年的茶叶市场却早已暗流涌动,全国各地的茶城、茶叶市场成了重点“监管对象”。杭州是知名龙井绿茶产地,杭州市区内知名度最高、专卖店最集中的茶叶市场位于上城区解放路附近,最新采摘的2021年龙井新茶已在此上市。3月15日,上城区纪委区监委派驻第二、第三纪检监察组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到此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婺源绿茶是江西上饶的特色名茶,截至3月底,上饶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850余人次,巡查茶叶经营单位630余家次,发放告诫书630余份。
各地执法力量“闻风而动”的原因,在于“天价茶”背后的送礼之风、奢靡之风。48万元/斤、45万元/斤、38.8万元/斤……今年春节假期刚过,多款武夷岩茶因惊人的天价再次引发关注。新华社发文称,“天价武夷岩茶”愈演愈烈,少数岩茶被炒作成“办事茶”“送礼茶”,成为热门高端礼品,并滋生回收、代售等变现业务,“天价茶”的背后暗藏“四风”等腐败动向。这已是“天价岩茶”第三次被新华社曝光。
卖茶靠“讲故事”,收益靠噱头炒作,普通茶附上“大师”的签名和照片,价格翻了十几倍。当前茶叶市场一个字:“乱!”在3月10日福建省召开的一场研讨会上,福建省消委会秘书长薛承枫直言,等级乱标、价格乱喊、名字乱取已经成为当前茶叶市场三大乱象,亟须整治。
位于云南临沧市的“锦绣茶尊”古茶树。图/视觉中国
“天价茶”并非武夷岩茶独有,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太平猴魁、西湖龙井等茶叶也都有过每斤数十万元的拍卖价。无论是业内人士、资深茶友还是普通消费者,都有共同的感受,部分茶叶正从农产品演变成奢侈品,甚至成为越来越受青睐的雅贿媒介,这些异化现象,集中发生在最近十余年。《中国新闻周刊》近日采访了解到,业内苦“天价炒作”久矣,但行业顽疾积重难返。
“一两黄金一两茶”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分为大红袍、水仙、肉桂等产品。武夷山市政府官网上介绍,武夷岩茶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武夷岩茶已知品种就有264种。
目前,武夷岩茶的价位绝大多数在每斤数百元到数千元之间。武夷山市大叶岩茶厂法定代表人肖卫财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以他自己门店的销售情况分析,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茶叶价位都是300~500元/斤,追求生活品质的顾客会选择1000~2000元/斤的茶叶,特别富裕的会购买2000元/斤以上的茶。
但是,随着武夷岩茶知名度的提高,近年来“天价茶”频频出现。福建省茶叶学会原常务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姚信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进入茶叶行业已经有五六十年,最近几年才知道市场上出现了每斤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天价岩茶。
2021年1月11日,一份“2019~2020年度武夷岩茶”榜单在网上热传,榜单列举了22款武夷岩茶价格,价格最低的一款为1.8万元/斤,最高则为45万元/斤。其中,价格在6.6万元(含)/斤以上的占了17款。因为该表格为黑底白字,所以在业内被称为“黑表格”。
该表格制作人为陆建强,是上海的一名“岩茶发烧友”。陆建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是一名武夷岩茶的消费者,也是某武夷岩茶上海茶友群成员。早在2018年,他就制作过一款“黑表格”。当时,他了解到一款名为“远香”的武夷山岩茶,成交价48万元/斤,就突发奇想,想把一些高价的武夷岩茶做个统计。同年4月30日,他制作的“黑表格”发布,共收录了19款岩茶。最低级的一款3万元/斤,最贵的一款为520万元/斤,“远香”岩茶排名次席。其中6.6万元/斤(含)以上的占了15款。“其实,天价茶的‘含水量’也是很高的。所谓天价茶几乎都是茶企自己定价,成本可能只有几千元/斤,但是可能卖到十几万元/斤”。
“黑表格”中那款520万元/斤的茶格外引人关注。2005年4月17日,在第7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武夷山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拍卖出20.8万元的天价,竞买人为新加坡人陈汉民。“我算了下,折合人民币520万/斤”,陆建强称。母树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只有三棵六株,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产量不足1斤,且早已停采。2006年,为防止品种种性退化,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母树大红袍进行停采留养。
“黑表格”中一款名为“国宾大红袍”的岩茶,售价9.999万元/斤,该款岩茶由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推出。公司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款岩茶确实为其公司制作,每年限量100套,每套60克。“每年都能卖完,有的人买了收藏或送人”。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福建武夷山、南平、福州等地采访时发现,有的茶企在定价时,按照“一两黄金一两茶”的标准,给一款茶定价十几万元,有的价格甚至远超金价;有的茶企自称制作了一款“非卖品”或“品鉴茶”,但流向市场后,被炒成天价茶;有的茶企为博人眼球,会给某款岩茶起诸如“坑爹”“勾魂夺魄”等恶俗花名。
一款名为“坑爹”的岩茶,由武夷山市永鹏茶叶有限公司推出。与该茶企相关的宣传资料显示,这款茶由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永鹏手工制作,每年产量约为60斤。2017年市价为13.6万元/斤,与当时的实时黄金价格相当,堪称“一两黄金一两茶”。因为制作这款茶的原茶,取材于牛栏坑最早种植的那一批肉桂茶树,是牛栏坑的“爹”,故取名“坑爹”。
在网传的武夷天价岩茶名单中,除了茶企明码标价的一类,还有一类茶企,对外打出“非卖品”“品鉴”等字样,并不标价。武夷山市一位茶企老板称,有的天价茶打上“品鉴”“非卖品”等字样,也是茶企的一种营销手段,会让人觉得更加神秘和珍贵。在这种心理下,能拿到这种茶的,会觉得很有面子。
并非所有高价茶都是炒作。也有受访者认为,对一些真正有高技术含量和品质的茶叶而言,很难用成本价衡量其价值,也为天价茶的出现提供了空间。相比绿茶、白茶等其他茶种,武夷岩茶等茶类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福州日报》旗下客户端“掌上福州”曾介绍,以最著名的大红袍茶为例,它工序繁复,涉及采摘、倒青、做青等十多种技艺。需要至少几十个人在短时间内争分夺秒地做茶,任何一个大师根本无法独自完成。此外,由于武夷岩茶剔净茶梗只留叶片,加上足火焙制,所以约8斤武夷岩茶鲜叶才能做成1斤干茶。中国其他茶类,鲜叶和干茶比例大多为4:1,仅为武夷岩茶的一半。
武夷山市茶叶局局长王晓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生产岩茶非常损耗身体,为了生产一桶茶,师傅要不间断地看火候等,需要24小时不睡觉。肖卫财介绍,岩茶制作周期特别长,每年4月中下旬到5月中旬是做茶季,需要经过采青、晾青、做青、炒青、烘干、筛选老叶老梗、焙火(退火)、拼配等程序,一般到了农历八月后,才能喝到当年的新茶。
谁炮制了天价茶?
天价茶是如何进入市场的?2月20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武昌区一家裕昌隆茶行采访,老板称,该店是武夷山瑞泉茶叶有限公司的湖北经销商。店内最贵的“瑞泉圣匠”,为38.8万元/斤,“这个货很少,武汉暂时没有,需要的话付了定金随时给你发货。”武夷山瑞泉茶叶有限公司股东黄圣强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承认这款茶是出自其公司,但否认该价格是该公司制定。“这是一款‘非卖品’,价格怎么出来的,我们也不清楚。因为这款茶产量太少,我们没有卖。但是我们公司每天接待很多人,有时也会给一些朋友一两泡。”
王晓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天价茶价格并非来自茶企,有些经销商炒作成天价茶后,“茶企(为了商业利益)也只好认账了”。浙江茶文化学者梁宏亮认为,相对来说做茶的思路闭塞一点,卖茶的脑洞大一些,“(他们)联合起来,搞出知名度和暴利何乐而不为?”
2014年4月3日,2014西湖龙井茶拍卖会在位于浙江杭州市的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有限公司开拍。图/新华
多位武夷山茶企老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实很多天价茶就是个噱头,一些茶企靠着天价打名气,目的其实是卖普通的茶,“还有一类老板比较好面子,他们看到别的茶企推出天价茶,觉得自己没有会低人一等,于是也跟着推天价茶,不在乎能不能卖出去”。
茶企和消费者,是天价茶链条的首尾两端,生产心理与消费心理共同炮制了天价茶。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天价茶消费群体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具备极高消费能力的人,买茶的标准往往是“谁贵买谁的,谁知名度高买谁的”;第二类是一些岩茶发烧友或茶企同行,他们听说一款天价茶后,偶尔会高价买一泡(一般8~10克),目的是满足好奇心,或研究好茶的工艺提高自己认知;第三类就是送礼所用,往往是“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这类消费也能滋生官场腐败等不正之风。
在“炒茶”江湖中,一些传统的制茶“大师”也成为推手。从事茶行业生产和研究20多年的浙江茶文化学者梁宏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师、非遗传承人”,多为传统工艺即将消失,工业机器即将完全替代人工的产物。
新华社报道称,一款在武夷山当地只卖每斤三四百元的平价茶,在外地企业的包装炒作下,被渲染成“大师”工艺、“大师”水准的高价茶,附上“大师”的签名和照片,价格翻了十几倍。多位业内人士印证,不少“大师茶”并不是高品质茶,也不是“大师”制作的茶,有的就是一些大众茶改头换面而成,有的还打着大师“监制”“封存”“推荐”等擦边球,卖出高价。
2017年12月8日,碧水丹山?岩骨花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列之王顺明武夷岩茶(大红袍)展在北京举行。图/中新
岩茶是武夷山的特产,由于独特的制作工艺,别的茶叶产区几乎无法模仿。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刘宝顺、刘峰、王国兴、刘国英等12人成为首批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王晓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师”是民间的称呼,准确的说法应该叫“武夷山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武夷山市国家级、省级、武夷山市级的岩茶、红茶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共21人。其中,刘宝顺与王国兴目前在武夷山市茶业局茶科所任职。“刘宝顺的孩子有茶企,王国兴是帮人家制作茶叶,他们的(这个)情况都跟组织和纪委报备了。”王晓军说。
在这些“大师”中,刘国英因一款名为“空谷幽兰”的天价武夷岩茶受到关注,该款岩茶12.8万元/斤。2019年5月20日,武夷山市岩上茶业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该公司与刘国英合作研发的“空谷幽兰”,2007年问世。公司将每年所产出的少量“空谷幽兰”作为礼品赠送给优质授权经销商和茶友以供分享、品鉴。刘国英现任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应:“空谷幽兰”这款茶的确是他指导着(这个茶企)做的,“但这款茶是非卖品,也不是我定的价。”
定价混乱背后的标准之痛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曾公开批评,近年来,市场上天价茶、山寨茶、以次充好、以旧掺新等销售“潜规则”频现,并且茶叶好坏、真假全凭专家一张嘴,这让原本就缺乏科学评判标准的茶叶市场更加混乱。
“天价茶”并非新生事物,也并非武夷岩茶独有。2006年极品信阳拍卖会上,信阳毛尖茶王“蓝天玉叶”以74.5万元/斤的价格成交;2007年,首届“黄山杯”精品名茶拍卖会上,50克汪满田牌极品黄山毛峰以8.5万元的天价成交;2009年,济南“国礼茶安徽太平猴魁名茶拍卖会”上,100克太平猴魁拍出了20万元;2011年,在都匀毛尖新茶拍卖会上,贵州“都匀毛尖特制珍品茶王”二号(150g装)最高成交价格达10万元;2012年,中国海峡名器名茶春拍上,安溪茶王赛清香型铁观音以6.7万元/100克价格成交……
“当前存在一个怪象是,茶叶包装昂贵精美,只装一泡、两泡,包装的费用都超过茶叶本身。”在3月10日福建省的一个研讨会上,有业内人士指出。
肖卫财称,茶叶圈水分大得很,有些茶企铺天盖地地做各种虚假宣传。比如,金骏眉最快4月初才开始陆续采摘制作,但每年3月初就有人在网上放出视频说,武夷山的金骏眉新茶上市了。“这不明摆着就是欺骗消费者吗?”再比如,金骏眉的茶青最低是200元/斤,按照4斤茶青出一斤茶来算,生产一斤金骏眉的茶青成本得800元左右。现在市场上充斥着两三百元的“金骏眉”,甚至有人在抖音上打出“99元/斤包邮”的金骏眉广告,则必定是假的。
在茶叶圈,为了借势抬价,冒名顶替、虚假宣传等都是一些茶企的惯用手段。武夷山瑞泉茶叶有限公司股东黄圣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公司做出一定影响力后,曾被人冒用品牌。“我们即便发现,也找不到根源。他们的包装做得和我们一模一样,连包装上的电话都留的是我们的。甚至我哥黄圣辉(瑞泉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姓名都被人注册过,后来经过沟通,他们才把名字改过来了。”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因炒作而身价倍增的“顶流”,是这几年红透业界的大益茶。从2015年到2020年,连续6年,大益茶都位居“双十一”天猫、淘宝茶叶销售排行榜第一。其火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做成了“金融茶”。
大益茶是由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推出的普洱茶,由该茶企开始,将普洱茶赋予了期货模式。红星新闻报道称,在这种独特的模式下,只要有货单,就可以找茶客缴纳定金,但不做实际交易,等茶叶价格攀升后,由上一个茶客再卖给下一个茶客,如此循环往复、“击鼓传花”。在这样的模式下,用“自己卖,自己买”来抬价的手法一度非常普遍,导致普洱“期货单”交易量异常活跃的同时,普洱茶的价格也飞涨,于是又被形象地称为“金融茶”。
有人用“一夜暴富一夜赤贫”来形容普洱茶金融化的特点。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普洱茶可以长期存放,这是其能被炒出来金融化特点的原因之一。这种炒作背离了茶文化,但这种现象不具有普遍性,只有极少数品牌、极少数品种被市场炒作。
天价茶虽是极端例子,但定价体系混乱、标准复杂却是长期痼疾,导致了茶叶价格的不透明。与咖啡等饮品相比,茶叶的标准化更难,导致茶饮价格体系长期比较混乱。梅宇介绍,我国现行茶业国家标准166项,行业标准171项,还有茶业地方标准826项。不过,全国茶标委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均是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同时,标准内容中只明确规定了产品品质特征和基础理化指标,并不涉及价格。现在茶叶的定级与定价都是茶企的自主行为。
天价茶事件整顿后,福建武夷山市天心村打出的关于依法经营的宣传横幅。摄影/本刊记者周群峰
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看来,标准是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秩序规范管理的基本起点,也是政府现代治理体系和现代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实现了标准化,中国的茶叶才能有快速的发展”。
“官方标准没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更没有细化山场,正岩茶、山场茶的标注属于企业行为。”武夷山市茶业局相关领导曾对媒体说。2006年,武夷岩茶国标取消了山场划分,但也并没有扼制住商家宣传山场、消费者追逐山场的风向。被坊间戏称为“牛肉”的牛栏坑肉桂,来自名为牛栏坑的山谷,一斤售价数万元乃至一二十万元不等;被称为“马肉”的武夷山马头岩肉桂,一斤价格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中粮集团中茶福建公司总经理陈金春最近建议,对武夷山岩茶“三坑两涧”的茶场实行认证,从源头做好监管。“一年产多少茶,严格认证,不能一年只产500斤茶,却满市场充斥着几百吨的‘马肉’(马头岩肉桂),‘牛肉’(牛栏坑肉桂)。”
陆建强称,现在,应该重点打击那些有价没有品质的“天价茶”,有价又有品质的茶太稀缺了。他认为,武夷岩茶要想卖高价,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产区可精确追溯(采摘、制作、包装全程监控),结合价格严格控制产量,行业联合盲品审评认定其高品质,连续若干年品质稳定,销售可追溯,各类指标检测合格等。
整治风暴后向何处去?
《中国新闻周刊》在武夷山市茶业局采访时,看到该局公示栏上贴有多份茶企老板签订的“承诺书”,上有茶企老板个人亲笔签名与公司盖章,落款时间为2021年2月6日。这些老板包含武夷山市祥岩茶厂法定代表人王昇等多人,他们在承诺书中称,坚决反对“天价茶”,不参与虚标茶价、炒作天价,不变相销售非卖品和赠品,茶叶每500克定价不超过6万元,不过度包装、不起恶俗名字等等。
(资料图片)茶叶博览会上展出的黑茶展品。图/视觉中国
3月上旬,《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武夷山、福州等地暗访了多地茶店,门店负责人纷纷表示天价茶已下架,不再销售6万元/斤以上的岩茶。比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瑞泉茶叶有限公司、武夷山市手尚工夫茶业有限公司称目前价格最贵的一款分别为5.5万元/斤、5.8万元/斤、6万元/斤。
针对最高定价不超过6万元的说法,业界反应不一。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表示,以目前的岩茶行情而言,好的岩茶原料每斤成本高达大几千元,所以,经过合理的测算,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将武夷岩茶的上限定为6万元/斤。姚信恩对此认可,以目前的岩茶行情来看,好的岩茶原料每斤成本高达几千元甚至一万多元,所以,将武夷岩茶的上限定位在每斤6万元合情合理。
天价茶引发的舆论风暴,在今年新茶上市前,引发了对整个行业的监管风暴。福建省多部门已开始开展针对天价茶的整治活动。2月21日,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出整治通知。两天后,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关于涉及“天价茶”等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问题信访举报方式的公告》。福建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李仰哲到安溪县专题调研和督促“天价茶”整治工作。
武夷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连永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月19日一早,武夷山市市场监管局、税务局、公安局等就组成茶叶市场调查工作组,赶赴福州核实处置,后期又两次组织人员去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暗访了50多家茶叶门店,市场上没有发现销售“非卖品”“品鉴茶”及超过6万元每斤的茶叶。
天价茶长时间以来缘何屡禁不绝?中新网报道称,武夷山是武夷岩茶主产地,主要消费市场却在武夷山辖区外,存在跨区域执法的难题。连永忠称,武夷山虽是茶叶主产地,但从检查情况看,所谓榜单上的茶叶都是在武夷山辖区以外市场销售。他表示,因为不能跨地域执法,所以到福州等地时,只能暗访。
王晓军称,2018年至2021年,网传销售过天价茶叶的武夷山茶企有26家。武夷山市安排26位市领导一对一、点对点地服务和引导。“我们不是整治它,是服务它。帮助这些茶企健康发展,因为茶产业对武夷山太重要了”。
茶叶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武夷山市作为福建省茶叶主要产区,现有茶山面积14.8万亩。武夷山市委书记江建华说,全市将通过三年努力,到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茶企100家、规模以上茶企产值100亿元、产值亿元以上茶企30家以上、产值5亿元以上茶企6家、茶产业税收3亿元的“11363”发展目标。肖卫财称,计划经济年代,武夷山市只有一个崇安县国营茶厂(注:1989年8月,撤县建县级市即武夷山市),改革开放后,武夷山茶企越来越多,很多茶农都注册了茶企,自产自销。“我作为茶农,也注册了自己的茶企”。
茶叶对当地经济的意义显而易见。王晓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武夷山市总人口24万,从业人员大约有12万。截至目前,武夷山市注册茶企5100多家。可以说茶产业是武夷山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养活了武夷山市半数人口。
2020年8月8日,位于湖北汉川市的一处普洱茶仓。图/视觉中国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称,不仅仅是武夷山,全国很多地方的茶叶主产区,茶产业都是当地主要经济支柱,而真正能推出天价茶且有市场的茶企,都是规模较大、也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茶企,这类企业对当地经济贡献率也较大。“因此,政府整治‘天价茶’的时候,也会投鼠忌器”。价格被炒高后,对茶农也带来了冲击。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主委吴志明曾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表示,一些茶企过度炒作、过度包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岩茶的信誉度有持续下降趋势。近两年以来,中低端岩茶滞销率达40%以上。
武夷山市也在通过多条途径,力图管住“天价茶”。官方表示,将加快健全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组建茶叶交易中心,全面梳理“天价茶”乱象背后涉及的违规违法问题,形成“问题清单”。
“这次事件所引起的政府关注度和整治力度,在武夷岩茶产业中前所未有。”成立于福建的海峡两岸茶叶交流协会在一篇文章中评价,非健康的发展模式无法长远,茶产业看似风光,实则虚弱不堪,专项整治的一把火也可能灭不了天价茶,更重要的是武夷岩茶产业的发展如何“借由此次事件真正走上正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