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之后天气冷了,正是吃火锅的大好时节,在冬季吃火锅简直就是人生一大乐事。
或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在家吃火锅,或是三五个朋友在火锅店吃,或是热恋甜蜜的情侣一起吃。不管是怎么吃,火锅总能给冬季的寒冷添加一份暖意,增进彼此感情。
火锅热气沸腾的香气,加上丰富的菜品简直就是绝佳的美食。吃火锅不仅可以满足味蕾的刺激,让人感受愉悦,还能在冬季御寒暖胃,增加抗寒能力。
< class="pgc-img">>火锅名字的由来
火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烹饪方式,底部有火,上部有锅,火烧着锅,那就是火锅了。当然这是最早期的一种火锅。
现如今我们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用电器吃火锅的形式更是屡见不鲜,而且用电器吃火锅还可以更好地把控火候,调节温度。
火锅从何而来
那么问题来了,既好吃又暖胃的火锅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火锅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那么都来讲一讲吧。
第一个,火锅起源于西周时期,在那个时期有一些铜和铁,并且还有一些经过改良的陶器皿,可以适合人们用来做饭用。
相传,在西周时期,就有一些人已经开始支起一口锅,下面烧着火,就是最早的火锅。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个说法是,火锅开始于东汉时期,这是因为在东汉出土的文物当中,有一个称之为“斗”的文物,现如今被称之为“”东汉青铜鐎斗”。
司马迁在《史记》的提到过这个斗,讲述了军中没有大锅大灶,所以士兵携带“斗”,然后烧火煮东西吃,就跟我们现在吃火锅差不多。
如果认为东汉是火锅的起源,那么这样算来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青铜鐎斗
>第三个说法是火锅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在《魏书》中记载,三国时期,曹丕称帝的时候,已经有了铜器制作的锅具。
但是在那个时候用这种锅具吃火锅的形式并不流行,等到了南北朝时期,火锅才开始逐渐慢慢多起来。
最早流行的时候是在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常被用来涮牛羊肉。
五熟釜
>火锅的发展与演变
唐朝时期,火锅大多也都是北方人在吃,一些出土的壁画以及画作都有很多吃火锅的情景,可见那个时候火锅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是唐朝电视剧里面拍摄的吃火锅
>往后来讲,就是宋朝了,在北宋时期,冬季的汴京酒馆里面就能见到火锅,可见火锅已经传到了千家万户。
< class="pgc-img">图片来自网络,描述了北宋美食场景
>至于元朝,火锅更受欢迎了,那个时候吃火锅涮羊肉广为流传。
到了明朝的时候,吃火锅的菜品开始逐渐多了起来,选材也更为精细。
图片来自网络,并非元朝涮羊肉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时候,火锅涮肉已经成为了宫廷冬季的美味佳肴,也正是那个时候,火锅涮菜的形式多达几十样。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48年,正月初十,在宫廷里面开办了530桌火锅,以用来宴请各个宗室。
乾隆的儿子嘉庆更是在登基的时候举办“千叟宴”,火锅多达1550个,品尝火锅者达到了五千多人,被称之为历史上最大的火锅盛宴。
< class="pgc-img">图片来自电视剧
>也正是因为这样,火锅走进了千家万户,慢慢成为我们人人热爱的美食之一。
现如今火锅经历了各个时期之后,最为出名的当是“重庆火锅”。
有的朋友说,不吃重庆火锅,火锅等于白吃。
< class="pgc-img">>那么为什么重庆火锅又那么受欢迎呢?
这是因为单单从味道上来说,重庆火锅麻辣鲜美,并且味道多样,选择性比较强。
而且重庆火锅的汤比较鲜美,吃完唇齿留香;而配菜更是丰富多样,只要你想吃的,基本上都能涮。也正是因为这样,重庆火锅才会如此受欢迎。
好了,就先讲到这里,最后,希望在这个冬季,大家都能吃上一顿暖暖的火锅。
汕牛肉火锅“切肉”大有学问,切好了“入口即化”。最难的吊刀刀法,没有支撑点,全靠腕力带刀,手起刀落又快又准。牛后腿肉,瘦中带肥,需要厚切锁住肉汁;瘦肉最多的五花趾,薄切1毫米是确保口感脆弹的关键;肥瘦结合的吊龙则用刀大片打开。潮汕这个不怎么产牛的地方,把牛肉火锅做成了市级非遗项目,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将这一区域性的“小而美”带入更广阔的市场。(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党文婷)
来源: 光明日报
在我们提到火锅立马就会想起“四川火锅”,但是火锅可不止四川火锅一种,东南西北,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火锅。北方火锅以涮羊肉为主,粤式火锅以海鲜、肉类为主,云南的火锅以各种菌类入锅,如今还有用中药材为锅底的滋补火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火锅的历史。
如果将火锅简单理解为“用锅烧水涮食物吃”的话,那么中国火锅的历史就非常悠久了。夏商周时代,中国人就用青铜鼎煮肉,这可以被看做火锅的雏形,那时候的火锅准确一点的叫法应该叫“火鼎”。
到了汉代,还出现了内部分格子的鼎,样子有点像今天的九宫格。到了三国时期就有了铜制的火锅出现,但是并不流行。
西汉铜分格鼎
>不过在宋代以前,人们只是用沸水煮肉,并不是涮肉,有点类似于如今东北的大锅炖,严格意义上来讲都算不上是火锅。真正的“涮”火锅是在宋朝出现的,但涮的不是牛羊肉,而是兔肉。宋人吃火锅的时候,大家围坐在“风炉”(上面架着火锅)四周,将腌制好的兔肉放入沸水中滚熟,夹出后即可食用。宋朝林洪撰写的饮食书籍《山家清供》里,盛赞这种火锅是“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意思就是说汤锅沸腾如白雪,兔肉鲜红似晚霞。宋人风雅,给涮兔肉火锅起的名字就叫“拨霞供”,这个名字不但色香味俱全,还很文艺。
“火锅”一词的广泛出现则是在明清时期。到了清朝,因为满族人是从东北来的,所以很爱吃热乎乎的火锅,这也是北方涮羊肉的由来。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千叟宴(皇帝宴请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聚餐)上,火锅更是成了宴席的主角。根据刘桂林《清代宫廷大宴——千叟宴》记载,那次千叟宴共分两个等级的宴席:
一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另外备肉丝烫饭。次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铜制),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煺羊肉一盘,烤狍肉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同样备肉丝烫饭。
可以看出,两个等级的宴席中,火锅都是最主要的菜品。皇家的喜爱,就会引起民间的流行。火锅后来流传至京城市肆,多由清真饭馆经营。
北方火锅
>今天红遍大江南北的川渝火锅,其出现的时间要晚于北方涮肉火锅。与北方涮肉火锅相比,川渝火锅有两大特点。一是涮的食材,川渝火锅多涮毛肚、鸭肠之类的下水,较少涮肉;二是涮锅的汤料重麻辣,又以四川重辣和重庆重麻为不同。要知道,辣椒迟至明朝才传入我国,中国人食用辣椒不过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因此川渝火锅不可能早过这个时间。川渝火锅的具体诞生时间可能是在清末民初时,诞生地点则应是长江沿岸的码头地带。具体的诞生地点,目前主要有“重庆说”“泸州说”“自贡说”三种说法,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最初的川渝火锅都是给穷苦人吃的“廉价食品”,是不折不扣的“穷人乐”,但美食不问出身。
如今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火锅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多,并且火锅的爱好者也不只局限于中国了,很多西方人也逐步接受了火锅。大家围聚一桌,共品美食,闲话家常,这或许是火锅除了味道之外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如果你喜欢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点赞关注,我会持续更新“日常的历史”栏目,用历史的眼光带你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