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吴容
编辑 | 牙韩翔
绝味食品、煌上煌、紫燕食品三家卤味公司相继披露三季报,三家公司业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绝味食品营业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5.64%,净利润2.19亿元,同比下降77.24%;煌上煌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报告期内营收同比下降16.33%至16.18亿元,而净利润则是同比下降53.97%至8448.68万元;紫燕食品实现营收27.42亿元,净利下滑幅度相对较小,同比下降22.47%至2.28亿元。
对于业绩下滑,绝味食品和煌上煌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原材料价格上涨。
绝味食品在财报中表示,报告期多数费用出现增长,包括营业成本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增长了16.89%;煌上煌同样表示,主要原料和包装成本持续上涨,同时生产能耗、配送环节成本也在增加。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鸭脖卤味品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东亚前海证券一份研报显示,对于卤制品而言,原材料价格占据约80%左右的总成本。原材料价格波动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疫情爆发以来,全球供应链受阻,叠加俄乌冲突的影响,粮食和原油等大宗商品出现多轮涨价。
早在今年半年报时,煌上煌就曾提及,主要的外购原材料价格同比变动超过30%,其中鸭头采购价同比大涨165.88%。牛肚、牛肉、凤爪、耳片、鸭舌等原料的采购价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对于如何应对成本压力,绝味食品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曾表示,公司已开展多层次的降本增效,包括压缩生产周期、降低单位能耗,最大限度地提升生产效率,压缩生产费用和成本等。
但就三季报而言,两家的成本压力还有待释放。
此外,两家公司还将业绩下滑归咎于疫情反复,使得单店承压。
煌上煌在财报中称,受疫情反复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人流量下降和各地人员流动的管控措施,致使终端门店的单店收入一直未能恢复,同时也导致部分门店亏损和关店数量增加。
招商证券的调研也显示,绝味食品在今年七八月单店恢复到去年同期的9成以上,但整体而言三季度平均单店估计双位数下滑。受单店缺口影响,公司在今年第三季度鲜货类产品收入14.88亿元,同比下滑3.25%。
面对这样的困境,煌上煌选择了关店止损。
2022年中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煌上煌的门店数量为4024家,已经较2021年12月底减少了257家。而据煌上煌在投资者问答平台上透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门店已缩减至近4000家。
而绝味食品并没有要放缓开店步伐。
截至2021年末,绝味食品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总数达13714家(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市场),全年净增长1315家。据招商证券调研反馈,今年前三季度绝味食品净增门店约1300家。但是,随着加盟商越多,管理成本也越高,而且门店密度太大,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单店收益。
卤味主业难以获得较大提升,这些公司试图在泛卤味的细分领域或其它方面进行布局,以获得新的利润点。
绝味食品先是成立了深圳网聚资本,通过这家公司联合多个投资基金进行投资,主要涉及卤味主业、调味料、连锁轻餐饮、产业链上下游等,公司最新三季度显示,包括投资在内的“其他”板块收入规模高达5.65亿元。而煌上煌收购了粽子食品销售企业,还推出以“烤猪蹄”为主的新品牌;周黑鸭则是增加卤味品种,还联名快餐品牌“维小饭”推出联名盒饭“蜜汁鸭腿饭”。
不过,这些老牌卤味公司的对手正从四面八方而来。
去年我们曾报道过,卤味赛道上一大批新兴品牌正在崛起,京派鲜卤、盛香亭、“菊花开”、热卤食光、五香居等相继获得融资或上市,紫燕食品也在此列。
从传统卤味、到预制包装再到如今的佐餐、现捞卤味,这一批新晋品牌呈现出了更为餐饮化及年轻化的特点。佐餐场景相对市场空间较大,定位于佐餐卤味赛道,也使得紫燕食品受影响较小,三季报相比绝味食品和煌上煌而言,净利下滑幅度最小。
据美团发布的《2022卤味品类发展报告》,2022年中国卤味行业规模将达3691亿元,预计2023年达4051亿元,2018—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2.3%。
在这千亿市场体量里,绝味食品、煌上煌、周黑鸭、紫燕食品及久久丫五大品牌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仅达20%左右。也就是说,卤制品市场处于高度分散、品牌化率低,区域化分布明显的现状,各区域新品牌们正在虎视眈眈的眼下,煌上煌等卤制品巨头瓜分剩下市场的压力不小。
爪脱骨,配料夹好,再倒入独家配方料汁,满满当当一大盆,差点溢出来。无骨鸡爪基本都是回头客,今天好多都是2份、3份的买。手工脱骨,每一份都是实实在在的量。说真话,无骨鸡爪赚的就是辛苦钱。手作太累了,但是一看都说好吃,我就精神抖擞,满满的成就感。
< class="pgc-img">>现在是凌晨1点多了才收工,缺香菜,明早起床去买。这一大盆是辣的,还有一小盆是不辣的,等我明早睡醒起来分货。Q弹酸辣的无骨柠檬鸡爪,是不是你的爱?晚安。鸡爪都是回头客,两份、三份的买。有的昨天吃,今天还想吃,有的一份吃完没吃过瘾再来一份的。
< class="pgc-img">>周末天晴出游带着的,随便截几张图晒晒。感谢我的宝子们的支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5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于1月12日至16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档播出。专题片共5集,分别为《擘画蓝图》《全面监督》《聚焦脱贫》《护航民生》《打造铁军》。
1月15日晚,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杜晓阳在专题片第四集《护航民生》中忏悔道:“我这个校长本来应该更多地为学生着想,没有为学生着想,而是为我自己。不该克扣他们的钱,也很羞愧,愧对学生。”
专题片介绍,教育是一个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各级教育机构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这既是千家万户的重托,也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然而,教育领域也非一片净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性质还非常恶劣,例如直接侵害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利益。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是一所财政全额拨款的高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从政策到投入都在加大支持力度,然而杜晓阳却一心把学校当成自己捞钱的平台。宿舍楼、食堂、超市、教师宿舍、办公楼、运动场看台、塑胶跑道,杜晓阳都从中牟过利。不仅如此,她还借实训室项目收受承包商贿赂,寻找一切机会能贪则贪。正如重庆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黄超所说,目之所及的地方都跟她有关系。
“买了有30多个桌子,需要雇佣相关的工人往上抬,本来只需要30个人,结果在他们的报销单当中就花了100个人(的工钱)。哪里有项目,她就会向哪里伸手,有国家的补助资金,有地方政府的一些相关补助资金,这些资金本来是应该用于改善这些学生的生活和家庭条件的。”黄超说。
据专题片介绍,这所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条件相对困难,平时生活也很节省。即使这样,他们也成为杜晓阳的敛财对象。面对这些孩子,杜晓阳不论大钱小钱多方克扣。重庆市安全生产考试中心免除了学生每人50元资格考试费,杜晓阳却隐瞒政策照旧收取;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学校合作组织实习,每月给予每名学生200元生活补贴,杜晓阳却把学生付出劳动获得的补贴全部占为己有,学生们根本不知道有过这笔钱。
2018年9月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刊文剖析杜晓阳的潜规则,称其“鸡脚杆上刮油”,连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款都不放过。杜晓阳还疯狂迷恋整形,在他人“漂亮、身材好”的夸赞中自欺欺人,认为“金钱是一切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事业走向成功的催化剂,是让自己更加年轻漂亮的防腐剂。”作为校长,杜晓阳吃穿追求档次,全身名牌,多次用一个月的工资来购买一件衣服。而她的学生,由于多数来自贫困农村,很多学生中午舍不得买一份荤菜,常是一点素菜就着米饭便是一餐。
“我想对一个学生来说,多收他几百块钱,或者是多收几十块钱,好像也没什么。我自己拿来就是消费了吧,买衣服、买东西消费掉了。”杜晓阳说。
2007年5月,国务院为鼓励学生安心读书,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为期两年的国家资助。然而,杜晓阳却利用学生从入学到资助下发的时间差,先对学生隐瞒这个政策,资助下发时部分学生已经流失;再对财政部门隐瞒流失人数,贪污流失学生的资助金。
“比如说有两千流失学生,那么我们就报两三百流失学生,剩下的一千七百人不会报上去,财政资助给学生的钱照样就会拨到我们学校账上来。然后我在管财务,她就安排我把它套取出来。”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行政办公室原主任王保令坦白道。
几年来,在杜晓阳主导下,学院虚报冒领学生资助金643万元,放入小金库,其中143万元装进了她个人口袋。多年来,她利用校长职权牟利总计超过500万元。杜晓阳一案,反映出高校党的领导弱化、内设纪委形同虚设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重庆市纪委监委查处杜晓阳及其他涉案人员的同时,也向该校发出《监察建议书》,督促学院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健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利益不再受到侵害。
“对学生的补助、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的政策要公示、要公开,没有的制度得补,有的制度是要严格执行,督促他要严格执行。”重庆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刘晓文表示。
监管缺失必然就会有人滥用权力。近年来,在全国各级各类高校,贪污挪用科研经费、利用基建工程牟利、搞权钱交易违规招生,乃至直接侵害学生利益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孙敬磊表示:“教育领域发生这种腐败和作风问题,一个就是加剧家庭的负担,第二个方面,我觉得就是侵害教育的公平。刚才提到的这些案例,他们实际上是靠教育吃教育,实际上侵害的是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吞噬的就是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据专题片介绍,针对高校纪委普遍存在的监督缺位,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等突出问题,2018年10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在党委书记和校长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进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明确学校纪委接受学校党委和党组织关系所在地地方纪委双重领导,强化纪检监察机构监督作用,督促学校党委担当起政治责任。省区市管理的高校也进行了相应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来源:澎湃新闻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