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时政Vlog丨我想带你去我的外婆家-塔布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克龙、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武契奇、匈牙利总统舒尤克和总理欧尔班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5月5日至10日对上述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克龙、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武契奇、匈牙利总统舒尤克和总理欧尔班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5月5日至10日对上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ToSun记者团提前来到位于法国西南部的塔布,这里是上比利牛斯省的省会,也是马克龙总统外婆故居的所在地。马克龙总统与外婆感情深厚,直到现在他仍会时常回到外婆的故乡。

马克龙童年常去的糖果店长什么样?他在这里留下过怎样的回忆?跟着ToSun记者团的镜头一起去塔布看看!

监制丨申勇

制片人丨沈忱

策划丨诸华

记者丨沈忱 张晓鹏 郭鸿 杨立峰 姚瑶 范凯

制作丨辛宇晨

统筹丨张晓鹏 郭鸿

海报丨明玥

运营丨夏彤 陈祖逸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刘佳

1:41

2024年2月,记者跟着外婆回到剧头村,寻找自己很少谋面的“家乡”。澎湃新闻记者 黄之涵 刘浩南 视频编辑 黄之涵 调色 江勇 海报 周寰 后期 王煜 刘瑞麟(11:41)

外婆新娥的家从沿江地段搬到了南平市区,客厅常年摆着一张拍摄于1949年元月的全家福,一家人站在家乡老屋的门前,齐齐整整。彼时她不过是个8岁不到的小女孩,而老屋在一个叫做剧头村的小村庄。

那是一个我从小反复听新娥提起的地名,熟悉却又陌生。新娥是我的外婆。

新娥儿时的全家福,拍摄于1949年元月,第一排右起第三位为新娥。

2012年,我还在念书,寒假陪新娥回老家,我第一次去到这个地方,一个没有诊所,没有学校、没有商业、没有年轻人的冷清地方。

六年后的夏天,我又去了一次村子,当时我热衷于拍照,想记录下外婆心心念念的村庄的模样。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新娥与这片土地的连接。直到今年2月,我又一次提出想和新娥去村里,这一次,我才慢慢感受到,剧头村对于新娥而言,并非用“老家”二字就能简单概括。

2024年2月,临近春节,回村探亲的人多了起来。一些人聚集在村中田地边的栈道边上聊天。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黄之涵 摄

2024年2月,村里四处都贴上了春联,与平时相比稍显热闹。

年轻的新娥,从桥上跑过

新娥在剧头村里出生长大。那时候村里没有小学,只能走路一个多小时去镇上。当时家中条件有限,只有二哥被送去镇上的小学读书,寄宿在镇上的姑姑家。她和大哥、姐姐则留在村里帮忙家里干一些农活,捡拾柴火,便错过了去上学的机会。她说,如果刚解放时村里办小学,她兴许就能去读书了。

等村里真的办起小学,新娥已经到了十五六岁的年纪,“人家上学的都是小孩子,我太大了,自己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没有去上学”。

幸好村里办了夜校扫盲班,她才有机会学认字。新娥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她依然记得,当时扫盲班的第一课教的内容是学习读写“一个人”、“两个人”。

新娥其实会干好多活。她在村里的幼儿园当老师,教小朋友唱歌、跳舞;又在公社时期给村里的食堂当过会计,“才220多人,账很好算”;后来甚至在各乡镇辗转给猪打免疫针。当时如果参与各项工作的入门考试,就有正式留用的机会。但她没上过学,一听到要考试就害怕,推脱说身体不舒服,缺考。

她埋怨父亲没有让她去上学,父亲却说她,“别人没念过书也去考试参加工作,那是你自己没本事。”

2024年2月,一只鸭子站在一间废弃老屋前。新娥在大队食堂工作的时候在此居住过。

新娥没能在村里上小学的遗憾,到我的母亲这辈弥补上了。那时村里已经有了小学,尽管我的母亲只在那所小学上了一年级,他们就搬离了村子去了市里,但那时小学一个年级就有十几位学生,因为家中孩子多,许多学生甚至要带着弟弟妹妹去上学。新娥说我的母亲看别的同学上学都带弟弟妹妹,便也背着自己的小妹去了学校。

那时也许是村里最热闹的时期,村头的石板桥上总是坐满了人。尤其是在夏天,因为桥边有几棵树,乘凉的人就格外多。那个年代没有太多的娱乐,村人们农闲时聚在这里聊天,甚至还有人在这里说书。那时候在石板桥上抢个位子都困难,“要在旁边站着等,一有人起身,马上就会被别人坐下”。

石板桥下是一条贯穿全村的小溪,从前水量充足,村里的人甚至会在溪水里洗菜。妈妈上小学时,他们还会把课桌搬到溪边,用一种不知名的草刷洗木头课桌,再用溪水清洗。表舅说,那时他找来木板,在溪水里划着玩。碰巧被他的爷爷(我的太公)看见,上岸后免不了一顿揍。

新娥坐在村头的石板桥上乘凉,拍摄于2018年5月。

今年2月,当我走在这座桥上时,小溪的水量已经很少,没不过脚踝,不会游泳的鸡都能跳下去自如地行走。我站在这里,试图想象村里曾经热闹的景象,想象还是年轻女孩的新娥从桥上跑过。

新娥带着我在村里四处穿行,和遇到的每个人打招呼、聊天,显得十分熟稔。路过一户人家门口,她告诉我这家老太太和姨婆(新娥的姐姐)是同一年的,“身体还很好,现在还能自己种菜呢”。她执意要跟人打个招呼,便在人家家门口,用我听不懂的方言和老太太聊了五分钟。

2024年2月,新娥在村里的活动室和旧友聊天。

2024年2月,村里一栋空置的老屋。

村里如今有许多空置的房屋。路过一个屋子,新娥说她在其中一个房间住过,路过另一个屋子,她又说住过。村子就这么点大,我问她为什么住过这么多地方,她回答说,有一间是她在食堂当会计时的宿舍,其他的是好朋友的房间,她来找朋友玩时留宿过。

那栋曾是学校的建筑,新娥依稀记起,当时划分了好多房间,有作教室用的,有作宿舍用的,还修了第二层。“有一个老师的女儿,我跟她玩得很好,就经常在这里睡觉。”

其实这些地方距离新娥的家,走路也花不了十分钟,但她还是要和朋友一起睡。我想,少女时期的新娥,一定有很多悄悄话要和小姐妹分享,才会不愿意回家。

曾经作为学校的小楼,后来又成为村民看戏的礼堂,再后来逐渐无人使用,又变成了供奉菩萨的地方,等待正月十五的游神活动。

学校废弃后,这座建筑曾经作为村里看戏的礼堂,拍摄于2018年5月。

祖先的家:无宗祠不成族

尽管居住的人越来越少,空置的老屋越来越多,但村里的祠堂、祖厝、墓亭却一直有人在修缮维护。

和大多数南方祠堂类似,村庄的宗祠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也曾是家族议事的地方。

祖厝是一栋小小的建筑,建在先祖曾经的房屋之上。听闻最初的老宅修建于元朝,是“三进建筑”,一代代人都居住于此。外婆是在老宅出生和长大的,我母亲这一辈的孩子也在这里出生。

只是大家搬出去后,老宅年久失修,南方又多暴雨且潮湿,最终敌不过时间,完全坍塌,只剩下重修的、孤零零的祖厝。

2024年2月,新娥站在祖厝前,她所站的位置曾经是她居住的房间,她的孩子们都在此出生。

2024年2月,剧头村一所无人居住的老屋,地上已长满青苔。澎湃新闻记者 刘浩南 摄

祖厝的空地比村里的路高出三、四层台阶,妈妈说小时候总觉得祖厝很高,爬上去都费劲。现在回头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步可以跨上来的高度。

至于墓亭,如字面意思,是修建在墓地旁的碑亭。新娥家族的墓亭守着三座先祖的坟墓,过去有人去世,逝者的儿子就要在墓亭搭建草棚,守孝三年。

2024年2月,守护着三座先祖的坟墓的吴式墓亭。

在老一辈的观念里,“无宗祠不成族”,所以他们这一辈依然在维护和翻修这些纪念先祖的建筑。或许只要有祠堂、祖厝、墓亭存在,家族与这片土地间的连接就仍然存在。

新娥的一位远房堂弟叫新发,曾是村里的赤脚医生。

2010年,新发手写两万余字的村庄历史,希望它有机会成为“美丽乡村”,老屋得到保护,村庄得以延续。

2019年6月,剧头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一些破旧的老屋也得到修复。

村中一座被废弃的老屋。装饰品显示有一场婚礼在这里举行,似乎礼成后大家便匆匆离开,连装饰都未拆卸。上图拍摄于2018年5月,下图拍摄于2024年2月。

2010年,新发搬回村里,村庄的人少了,如今,鸡和鸭成为“活跃分子”,它们散养在田间地头,无人的老屋和空地里外。

村民和家禽、菩萨、祠堂里的先祖一起存在于土地之上,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2024年2月。在村里大多数家禽都被散养,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散步的鸡鸭。

农耕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了几千年,现代社会人们与土地的羁绊变少了,乡村反而保留了较原始的形态。

新发在城里买了房,但他一年中大多数时间还是住在村里的老屋。他觉得,村庄美丽舒适,他也希望,宗亲们都能回来安度晚年,因为村庄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的归宿。

新发,阿娥的远房堂弟

每年正月十五,白天的游神,晚上的舞蛇灯,由村庄里100来户人中的30几户出钱轮流组织。此时,即使在外地的村民也会赶回来参加庆典。新发愈发觉得,有这层血亲关系在,宗亲们与故乡的连接也不会断。

2024年2月24日,元宵节传统舞蛇灯,村民举着“蛇”在村里游行。

“家乡”这种东西,总是很难具体说清它到底是什么,但它承载的独特情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地方之处。

剧头村曾经在我眼里,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当我想象还是年轻女孩的新娥在村里奔跑、和小伙伴们玩闹,当我想象还是小孩的妈妈在溪边洗课桌时,村庄的样子立体了起来,我不再是那个旁观的局外人。

新娥在30多岁时离开家乡进城,但她如今依然视祖宅为“家”。她一向容易晕车,但回村的那天,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她兴奋无比,念叨着要给住在村里的弟弟带东西,要去看墓亭和祖厝,一点儿都没有晕车。

姥家在八十年代开过一家个体饭馆,算是北京比较早的个体户,当时风气比较保守,人们对个体户还颇有微词,觉得不是正经人家应该有的营生。

国有企业这块已不是必选的出路,集体企业,挂靠企业也纷纷涌现了出来,不过干个体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全家也是商量了几天才决定的。

当时姥姥家有一间门脸房,位置就在今天的二环边上,离工体很近,舅舅舅妈在那居住,决定开饭馆后他们就回舅妈的娘家居住了,而且没从饭馆拿过一分钱收入,现在想起来觉得舅妈真是好说话的一个人呢。

大家肯定觉得在那个年代开餐馆一定赚翻了,因为都在传北京第一代个体户如何如何有钱,但我经历过,看到这些说法总是付之一笑,也许真有挣钱的,但姥姥家并没有。因为时间太久远了,我当时也很小所以大部分不记得了,但部分菜价还记得,鱼香肉丝1.35,宫保肉丁1.35,木须肉1.25,最贵的是油焖大虾4.4,如果今天来个客人点了油焖大虾,那这一天大家都会津津乐道。

为什么说不挣钱呢,我家姨和舅舅的朋友同事太多了,知道姥姥家开了餐馆都过来祝贺,连带着吃一顿炒很多菜,吃完说一声味道不错啊,餐费是一分钱不给的,舅舅他们也不好意思收,毕竟人家是来捧场的。

后来夸张到什么程度呢!连爸爸的哥哥都经常来吃饭,爸爸知道他爱吃豆腐,问到:三哥,给您炒个溜豆腐吧?三大爷说:不用了,给我炒个木须肉吧,豆腐是我的命,看见肉命都不要了!

早上卖鸡汤馄炖,必须得在锅里放一整只老母鸡,顾客是要看的,说鸡汤馄炖必须得有鸡在里面,否则就是欺骗。

餐馆的厨师就是两个舅舅,父亲厨艺不错也会来帮忙,经常有食客用完餐会打听谁炒的,父亲就会从厨房走出来,接过客人递过的香烟,显得很不经意地自我介绍起来。自从姥姥家开了饭馆,爸爸在厂里经常请病假来过来帮忙,之前每年的先进工作者也落选了。

渐渐地,随着旁边又陆续开了几个饭馆,姥姥家的生意越来越差,每到月底一盘点就剩几十块钱,两个舅舅和父亲也没钱拿,就又回去上班了,然后就是二环大规模拆迁,道路两旁的破旧平房全部拆除,姥姥家的餐馆生意也就结束了。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