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鱼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1999年,湖北十堰,一个4线小城市,有家桥头鲜鱼馆开业了。
努力了15年,分店一直未突破50家,曾一度在本地市场被遗忘。
而2016年,一年时间,餐厅数量从50家倍增到300家,这就是李二鲜鱼。
这个原本充满乡土气息的鱼火锅品牌,在餐饮业遍地哀鸿的今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
不得不说,"定位"是李二的一步大棋。
升级前的李二鲜鱼是这样的:
如今的李二已经鱼跃龙门,已然摆脱了长久以来“品牌定位模糊、产品特征不鲜明”的帽子。
那么,李二是如何在定位上下功夫的?
1、竞品分析
“李二”的优势:经过10多年的经营运作,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湖北全省的鲜鱼市场资源,并掌握了“鲜鱼鲜宰”的关键生鲜供应链系统,尤其是掌握了生物呈鲜技术;在这种严格的“鲜活”要求下,“李二鲜鱼村”的火锅鱼比其它火锅鱼品牌更新鲜,在品尝的过程中有一股鲜活跳跃的感觉。
“李二”的劣势:由于长期以来在湖北省的三四线城市发展,形成了较深的“三四线品牌烙印和模式桎梏”,在走出去时,又遇到了低端大众餐饮的中产化升级转型发展。
市场趋势:火锅鱼市场作为最近几年快速崛起的餐饮火锅品类,由于其主体产品突出,产品特征明显,一直以来发展较快,并且大都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的CBD核心区域,并且装饰时尚新颖,李二的乡土气息显然并不匹配CBD人群的调性。
2、重新定位
(1)品牌定义
“鲜鱼”是李二的核心优势特征,因此要把“鲜鱼”特征进行强化突出,“村”的记忆(识别)点是村落,突出经营重点是产地,文化表现点是村子、建筑风格,产品关联是“有鲜鱼的村子”,和产品形象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去掉“村”这个品牌无效字,使品牌的产品属性更明显,记忆点更明显,朗读传播更容易,使店面主题和“李二”品牌价值符号更突出,有利于塑造企业鲜鱼教父的定位。
(2)品牌形象
“李二鲜鱼”火锅强调的是“鲜鱼”食材的优质特征,因此LOGO选取“跳跃欢腾的鲜鱼为创意原型跃鱼”的跳起形态作为LOGO 的基础原型,在颜色上应用简单的翠绿、红、黄,鲜明而醒目,也是大自然中花草植物的颜色,更加突出李二鲜鱼“新鲜”、“绿色”、“健康”的特质。并进行了色彩搭配和调整,使其明显具有了鲜活感。
品牌诉求定义为:敢为天下鲜!
(3) 客户群、产品、人均消费定位
人均消费:设计40元客单价标准,作为一个极有竞争力的价格;
产品:以酸菜鱼火锅作为主打特色产品进行消费群体争夺。
客户群:主力市场通过量化占有的方式,主要满足家宴、朋友聚会和工作聚会餐饮,客户群为20-35之间的年轻人。
店面面积:根据大众消费者对火锅鱼的消费频次和店面辐射群体规模,以400平米作为一个基础标准;
经过近1年的努力,“李二鲜鱼”的战略发展方向、品牌定位、店面形象设计、店面文化、产品文化以及产品组合体系都实现了高效升级,在加盟连锁方面也走上了一条高品质、可持续、可复制的发展道路,截至2016年5月底“李二鲜鱼”在全国店面发展突破了300家,在“鱼火锅”品类市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重新“定位”无疑是促使他华丽升级的一步大棋。
--------------分割线-------------
看完李二鲜鱼成功逆袭的故事,各位餐饮人是否信心满满?
接下来,给各位餐饮人看一组数据:
近5年来,餐饮门店平均存活时间仅6个月,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餐饮行业的运营成本攀升至127%;
2015年,80%的餐企存在不同程度亏损;
在北京,2015年全年共有49731家餐厅关闭;
与此同时 还有另一组数据:
在上海,每天都有350家以上新开业餐厅;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年,北京共约7万家餐厅新开业,增幅66.4%;
2015年中国餐饮市场突破了3万亿,
2016年1-8月餐饮收入22603亿元,同比增长11.1%,官方预估:2018年餐饮互联网外卖全年交易规模将突破2000亿大关 ;
尽管每年都会出现一波餐厅倒闭潮,但是,人们开餐厅的热度似乎丝毫不会受影响。是什么原因让一波又一波的人满腔热血投入到餐饮行业呢?
开餐厅和创立任何一份事业一样,都需要科学分析和定位,当情怀和梦想遭遇残酷现实,你是否能接受惨淡收场的结局?如果不能,那就要从定位开始走好每一步。
关于正确的餐厅定位,主要从以下3个维度来考量:
1,关于主流客户群定位:
店门一开,就意味着各种各样的顾客会走进你的餐厅,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餐厅“百搭”、适合所有顾客。
你需要知道下面3个问题:
(1)你餐厅的主流人群是谁?你餐厅最匹配哪类顾客?
是追求新鲜感的学生一族,还是吃饭赶时间的白领,或者追求品质感的高端商务人士?各自占比多少?
(2)他们的年龄段、消费水平、喜好、消费习惯、生活习俗、饮食文化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一定共性?
(3)你的餐厅是否很好的匹配了这些人的口味?如果不匹配、是否有必要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因为以上3个问题直接决定了你餐厅:
能否利用有限的资源,用最少的成本来盈利;
能否在接下来的时间集中精力专注在某一细分品类,因为一个餐厅不可能做出满足所有人需求的菜品;
能否沉淀一些老顾客,拥有稳定客源,甚至是口碑传播,因为一个忠实顾客可以带来25个新顾客,而流失一个忠实顾客,却需要12个新的顾客来弥补。
2,关于产品定位
很多人认为餐厅的产品就是厨师烹饪的菜品和食物,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单粗暴。
一个餐厅的产品包含:菜品,食物,服务,环境,设备等等,这些因素的总和就是一个餐厅的“产品”带给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只不过菜品是其中非常核心的一个要素。
关于菜品:食物的色香味、温度、营养价值、份量,餐具搭配
关于服务:服务员礼仪、态度、上菜速度
关于环境:装饰装修、色彩色调、音乐、灯光明暗度
关于设备:是否有方便顾客订座、点菜、支付的软硬件系统,现在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使用智慧餐饮设备,给顾客更好体验的同时,也帮助餐厅节约成本、扩大盈利。
上面提到,不同年龄段、消费水平、喜好、消费习惯、生活习俗、饮食文化的消费者,对菜品、服务、环境、设备等都有不同诉求。比如学生一族并不介意嘈杂的音乐、酷炫的灯光和开放的空间,但疲惫的白领们更希望去一个音乐和缓、灯光柔和的地方安静用餐。
而没有定位的餐厅,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取悦的对象是谁,凭借主观判断来准备菜品、服务、环境、设备,甚至是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好一番“自作多情”,实际上完全不匹配主流客户群的品味和调性,却不知道原因。
3,关于人均消费
上面说了主流客户群和产品定位,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餐厅的主流客户群是哪类人,也做出了符合他们品味的产品,那么第3部,你需要合理定价,在开餐厅之前,应对餐厅产品的价格有个大体了解。
如果没有了解,可以挑选一家意向中,产品近似的餐厅,参考他家的客单价即可。还可以用其菜单中最贵的一道菜的价钱,加上最便宜一道菜的价钱,然后用和再除以2,得出的数字就是消费者点击最集中的中心价格区域。
如何合理定价:
(1)参考餐厅所在区域内同类餐厅的价格,适当上下浮动;
(2)参考用餐时长:用餐时间决定了餐厅的翻台率,在高峰期这尤为重要;
(3)明确消费频次:老顾客平均多久来店一次,平均每次消费额度;
(4)观察消费场景:顾客属于家庭聚餐、朋友聚会、商务宴请还是哪种类型;
关于餐厅定位,如果能在开餐厅之前就想好当然是有备无患。但实际情况下,很多人并没有过多准备就把餐厅开出来了,就像李二鲜鱼,经营了10几年,一直艰难探索,甚至被本地的小众品牌排挤,就是因为定位模糊导致经营方向不明确。
对于这种情况,以上几点原则也一样具有指导意义,因为任何一家餐厅的定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检验,才能更加清晰和明确。
现在越来越多的餐厅经营者开始重视餐厅的信息化、互联网化,很多餐厅已经开始尝试智慧云餐厅系统,利用系统的报表功能自动记录餐厅的各项数据,这对于明确餐厅定位和做决策意义重大。
目前颇具代表性的餐饮Saas服务商有哗啦啦、点单宝、二维火、客如云等,他们大多以硬件为支撑,为餐厅提供预订、点餐、外卖、会员、进存销等管理体系,优化了餐厅的内部成本结构,为餐厅节约物料成本、人工成本,提高翻台率,降低高峰期顾客流失率,在当前餐饮业“三高一低”的窘境下,这一创新和变革意义非凡。
文章摘自【开餐厅怕踩坑?先避开这6个雷区】之一:“定位的哲学”,文章为点单宝餐饮频道编辑原创,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请联系编辑(QQ:2301326515)并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
欢迎关注更多系列文章:
【开餐厅怕踩坑?先避开这6个雷区】之二:选址
>< class="pgc-img">>情反反复复,餐饮业也难免跟着上下起伏。
中小品牌倒也罢了,熬过一阵苦日子就能等到翻身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型连锁品牌而言,持续了两年时间的疫情,已经开始从根源上影响到整个餐饮体系的基层消费逻辑,不仅为本就残酷的市场竞争雪上加霜,更是几乎将一些头部品牌逼到了悬崖边。
就像是6个月没有更新招股书,导致其在今年3月1日上市申请失效后,紧接着又于3月14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的捞王。
作为国内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连锁品牌,捞王对待港股上市的态度多少有些怪异。如果重视的话,很难理解为什么会以略显“怠慢”的方式,将上市申请硬生生拖到失效。
但要是不重视,也不太可能只隔了十几天后,就又重新递交申请,顺带着也更新了拖延6个月的招股书。
其背后的原因,从招股书之中或许能看出一二:截至2021年12月31日,捞王全年营收接近13亿元。但是年内利润,却以高台跳水般的弧度,从2020年的6744万元左右,跌落至1396万元。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相继公布2021年出现大幅度亏损的海底捞和呷哺呷哺。作为曾经中餐品类中最火热的赛道,火锅难道已经陷入了大衰退?
在这种大环境下,且不论捞王能否顺利通过审核,即便是上市了,是否也会重蹈两个“前辈”的覆辙?
经营数据倒退,上市与否决定捞王生死?
说句实话,捞王的招股书,多少有些不好看。
但这并不一定全都是大环境的错。
从2009年左右创立至今,捞王旗下已经拥有锅物料理、锅季、心灵肚鸡汤这三大业务板块。在包括台北在内的全国30多个城市中,捞王一共拥有150家餐厅,其中锅物料理占据146家、锅季和心灵肚鸡汤则各自占据2家。
其中的核心业务锅物料理,据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到2021年,翻台率分别是3.0、2.5、2.3,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
与之相应的,近三年来,锅物料理各个餐厅的每日平均客户人数分别是285、236、211。而日均销售额分别是3.61万元、3.10万元、2.73万元。
同时,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捞王仍然保持着34家的净增门店数量,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一年后,这个数据却是下降到了20家。再加上捞王2021年的净利润,出现了接近79%的大幅跌落,很难保证明年的时候,捞王是否也会拿出一份严重亏损的财务报表。
导致捞王表现出明显倒退趋势的原因有很多。表现较为明显的两点,其一,是和传统火锅的涮菜吃法不同,“粤式火锅”的定位,更偏向于广东人喜欢喝汤的饮食习惯。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捞王在广东的门店只有6家,饮食习惯相同的福建地区也仅有3家而已。其门店选址主要集中于江苏、上海和浙江三个地区,总和共有124家。
考虑到上海人普遍喜欢吃米饭,周边地区的饮食结构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趋同化,以汤食为主的粤式火锅,很可能并不如传统火锅的受众面更广。对于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多是在想要尝鲜、换口味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粤式火锅,很难形成足够的用户粘性。
尤其是在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的当下,人们的消费欲望也在降低,基于更加理性的选择倾向,类似“尝鲜”的消费行为也不免受到影响。
其二,是捞王的经营更加侧重于餐厅经营。对于疫情环境下,消费群体在选择中更具倾向性的外卖和零售业务,捞王并没有找到更好的经营思路。
对于火锅,尤其是主要喝汤的粤式火锅,本身就很难契合现有的外卖和零售形式。尽管捞王在2018年就推出了外卖服务,又在2020年开启即食产品的零售业务,但截至2021年年末,捞王的外卖业务仅占3.7%,零售业务就更是只有0.8%。
对比餐厅经营占据总营收95.9%的海底捞,2021年预计亏损38亿元-45亿元,如此一来,占比95.5%的捞王,在去年经历一场利润暴跌,也算是“情有可原”了。
以这样的成绩寻求上市,或许很难通过港交所的审核。但是对于现如今的捞王,上市与否,可能已经到了涉及企业生死的高度。
“以店养店”死循环,救不了高度内卷的火锅店
有的企业谋求上市是为了更进一步,但也有不少一部分,上市更多是为了融资求生。
计划将IPO募集资金用于继续开店的捞王,或许就是其中一员。而且在捞王的计划中,如果今年能够拿到足够的资金,将会开店44家,并且在两年内达到80家的规模。
显然,捞王是打算走火锅店常用的“以店养店”的模式,通过不断扩张来提升整体营收能力,进而转嫁经营过程中积攒的种种问题。只是,这样似乎并没有太多新意的经营策略,真的能够救捞王于水火之中吗?
答案或许就在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的身上。
身为港股的火锅“老前辈”,海底捞2021年的亏损数额,几乎达到了此前3年半时间内的利润总和。其主要原因,在于领导层错误判断疫情的持续时间,逆势扩张了近300家新门店。
而后,海底捞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将这些新扩张的门店关停,为此不仅付出了巨额的亏损,CEO和COO两大领导岗位也进行了更换。之后或许是实在找不到自我拯救的方法,转头捡起了4年前短暂试水的烧烤食材外送业务。
而在去年经历过诸如女总裁在高铁上被罢免之类事件的呷哺呷哺,也在今年3月份公布自己在去年的净亏损达到了2.75亿元-2.95亿元。颇为巧合的是,呷哺呷哺的主要亏损原因,也是在年内大规模关店和餐厅经营业绩下滑。
连续两家港股上市的火锅企业,都因为大规模关店的原因导致了巨额亏损,在巧合之余,似乎也透露着一丝必然。实际上,火锅类餐饮企业之所以生存环境越发艰难,除了疫情因素导致门店营收下降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盲目扩张。
拒不完全统计,凭借着标准化、快速复制扩张、受众广等优势,从2019年左右大量资本涌入火锅赛道开始,至今国内已经拥有40多万家火锅店。如果再算上一些中小品牌和个体商户,这个数字或许还要再翻个倍,而在天眼查的数据库中,与火锅相关的企业信息,已经达到了上限的10万条。
< class="pgc-img">>短短几年内涌现出如此多的火锅店,多少已经开始触及消费市场的消化极限。而一片红海的存量市场之中,行业内卷越发严重,营销成本直线上升,火锅店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也开始大幅度下降。
然而大多数火锅企业,尤其是大型连锁品牌,都选择了类似于逆势扩张的方式,加大开店力度。其原因,或是尝试预判疫情结束时间提前抢占市场,或是依靠资本的加持,用“以店养店”的模式缓解经营危机。
后果很明显,已经接近饱和的国内火锅市场,难以消化更多的火锅店。同时,餐厅数量增加后,门店租金、员工薪酬、水电费、食材费等等经营成本都在快速攀升,而营收很难跟上成本增加的速度,最终导致了盈利下降甚至亏损。
因此,我们大概可以认为,“以店养店”对现阶段的火锅行业而言,更像是一个死循环。
对于捞王而言,与其参与进前途未知的行业内卷,反而不如学学杨国福麻辣烫、老乡鸡、和府捞面等等,看似不起眼盈利能力却不小,在今年扎堆IPO的街边小吃连锁店。通过特色化经营和差异化竞争,未必不能走出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毕竟“老大哥”海底捞都开始卖烧烤了,捞王为什么不也去试试转型呢?
参考资料:
《海底捞、呷哺呷哺业绩折戟后 “粤式火锅一哥”捞王冲刺港股上市》——经济观察报
《捞王再倒退,火锅还是一门好生意吗?》——斑马财经
《捞王再度冲刺上市:盈利规模现腰斩,2021年下半年亏损749万元》——贝多财经
<>< class="pgc-img">>哺呷哺是一家连锁餐饮,1998年在北京创立,其特点是新颖的吧台式就餐形式和传统火锅的完美结合,开创了时尚吧台小火锅的新业态。
呷哺呷哺抓住“快餐式火锅”这一关键词,主打中低层消费人群,让吃火锅像吃快餐一样方便,改变了人们对火锅的传统印象。
“快餐式火锅”的独特定位是呷哺呷哺的成功秘笈,使得品牌迅速进入消费者心智,引领了中国火锅快餐化的风潮,确立了呷哺呷哺在火锅行业的领导地位。
呷哺呷哺是快速休闲火锅店的开发者和龙头(17 年人 均消费为 48.4 元) ,定位用餐方便快捷的大众市场。
后来,呷哺呷哺不再满足于“快火锅之王”的称号,重新定位自己为“轻正餐”。
呷哺的‘轻正餐’将快餐、简餐和正餐两种消费群体吸引在一起,在正餐、简餐、快餐之间杀了一条血路出来。
与此同时,为了迎合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呷哺呷哺推出中高端火锅品牌凑凑,抢夺中高端火锅市场,台式火锅+茶饮独特新模式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以及餐饮业内的关注。
对于行业领导者来说,要拦截竞争对手,必须推出新品牌。尽管品牌处于领导地位,一旦发现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就应该立刻出手,通过技术革新和新服务时刻保持行业领导地位。呷哺呷哺作为火锅领域的老大,采取了正确的领导者策略并积极开展行动,一系列举措有助于其行业领导位置的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