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文案丨健康365
编辑丨健康365
你是否曾疑惑,为什么每次测血糖,医生都强调要在餐前或餐后进行?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奥秘?测血糖真的只是简单一扎、一滴、一读数的活儿吗?嘿,朋友,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血糖测量的神秘面纱,保证让你读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测血糖还有这么多讲究!
< class="pgc-img">>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血糖仪,就像握着一把打开健康之门的钥匙。但这钥匙怎么用,何时用,可都是有讲究的。用对了,它就是你监测身体血糖变化的得力助手;用不对,嘿,那可能就是白忙活一场,还可能误导了你的健康管理大计。
咱们先来聊聊,为什么餐前餐后的血糖测量如此重要。你知道吗,血糖就像是你身体里的“燃料”,给你的细胞提供能量。而这“燃料”的水平,可是会随着你吃饭的时间、吃的食物种类而上下波动的。
< class="pgc-img">>就像开车一样,你得时不时看看油表,才知道是不是该加油了,或者是不是开得太猛,油耗太高了。
餐前血糖,就像是看你油箱里的油还剩多少,心里有个底。而餐后血糖,就是看你加了油之后,这油是不是用得恰到好处,没有浪费,也没有溢出来。要是餐后血糖飙升,那可就得小心了,是不是吃得太“豪华”,身体处理不了了?
< class="pgc-img">>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血糖的生理作用说起。血糖,也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是身体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像汽油一样,为你的身体提供动力。而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测量,就像是检查你的“油箱”在不同时间点的状态。
餐前血糖测量通常在早餐前进行,这时你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进食,身体处于相对稳定的代谢状态。这个时候的血糖水平可以反映你的基础血糖状态,也就是身体在静息状态下的血糖水平。
< class="pgc-img">>如果餐前血糖过高,可能意味着你的身体在静息状态下也无法有效地处理血糖,这可能是糖尿病或其他代谢问题的一个信号。
而餐后血糖测量则通常在吃完饭后两小时进行。这个时候,你摄入的食物已经被消化并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水平会相应升高。餐后血糖的测量可以帮助你了解身体对食物的反应以及处理血糖的能力。
< class="pgc-img">>如果餐后血糖过高,可能意味着你的身体无法有效地处理食物中的葡萄糖,这也是糖尿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好,说了这么多,咱们来点干货,测血糖时,你得牢记这几个要点,保证你不白忙:
要点一:时间要选对
餐前血糖,一般建议在饭前测量,这时候的血糖水平相对稳定,能反映出你身体的“基础油耗”。而餐后血糖,最好是在吃完饭后2小时测量,这时候食物已经消化了一部分,血糖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看看身体处理得怎么样。
< class="pgc-img">>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时间点呢?其实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测量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这两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对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的研究也都表明,准确的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都是至关重要的。
< class="pgc-img">>要点二:别忘了洗手
测血糖前,一定要记得洗手,而且要用温水和肥皂洗干净。别小看这一步,手上的残留物可是会影响血糖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的。就像做饭前要洗手一样,测血糖前也得保证手是干干净净的。
这是因为手上的残留物可能会污染血糖试纸,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在测血糖前,一定要认真洗手,确保手部的清洁。
< class="pgc-img">>要点三:扎对地方很重要
测血糖,一般都是扎手指。但你知道吗,扎哪个手指,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无名指、中指和小指用得比较多,因为这些手指的活动量相对小一些,血糖水平也更稳定。
扎手指的时候,别忘了换着地方扎,别老盯着一个地方“薅羊毛”,那样可是会疼的哦。这是因为频繁在同一个地方扎手指可能会导致皮肤硬化和疼痛。为了减轻疼痛和保护皮肤,建议在测血糖时轮换着扎不同的手指。
< class="pgc-img">>要点四:试纸别过期
血糖试纸,就像是血糖仪的“眼睛”,要是它过期了,或者保存不当受潮了,那测出来的结果可就不准了。每次测血糖前,都得检查一下试纸的保质期,确保它是在有效期内,而且是干燥保存的。
这是因为过期的试纸可能会因为化学反应的变化而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如果试纸保存不当,比如受潮或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也可能会导致其性能下降。在使用试纸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其保质期和保存状态。
< class="pgc-img">>要点五:记录不可少
测完血糖,别忘了把结果记录下来。这可是你健康管理的重要数据。就像记账一样,你得知道你的血糖水平是高了还是低了,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要是条件允许,还可以把测血糖的时间、你当时的感觉、吃了什么食物都记录下来,这样医生给你建议的时候,就更有依据了。通过记录血糖测量结果和相关的饮食、运动等信息,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并找出可能影响血糖的因素。
< class="pgc-img">>这对于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非常重要。
除了以上几个要点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也需要牢记。测血糖前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血糖水平的暂时升高。如果你正在服用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那么在测血糖时也要考虑这些药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对测血糖有了新的认识?这小小的血糖测量背后还有这么多学问。下次测血糖的时候,可别忘了咱们今天的分享哦。
< class="pgc-img">>再跟你透露一个小秘密,其实测血糖这事儿,就像是给你的身体做“体检”,不仅能帮你及时发现血糖的异常,还能让你更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身体的影响。你要是发现每次吃完甜食后血糖都飙升,那以后就得注意点,少吃点甜的了。
还想说的是,测血糖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要想身体好,还是得靠全面的生活方式管理,比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这就像是你开车,光看油表不够,还得看看轮胎、刹车是不是都正常,这样才能开得远、开得稳。
< class="pgc-img">>测血糖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不少学问。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我们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并据此制定出更合理的健康管理计划。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能把这份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
毕竟,健康这事儿,可是人人都关心的。咱们下次再见!
< class="pgc-img">>参考资料
< class="pgc-img">>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底!早餐前刷牙?还是早餐后刷牙?这个问题是不是困扰了你很多年?
有人说经过一晚上的睡眠,口腔内繁殖了不少细菌,早上起来刷完牙再吃饭,避免将细菌吃进肚里。早上起来口腔有异味,刷牙可以使口气清新,有助于打开胃口。
另外,早上时间一般比较匆忙,这样节约时间,所以应该在饭前刷牙。
也有人说吃完饭嘴里有不少的食物残渣,刷刷牙清洁一下没毛病,而且牙膏里的氟也能帮助牙齿更坚固。所以,应该在饭后刷牙。
事实上,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早饭前还是早饭后刷牙,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饭前刷饭后刷都可以……只要刷了就行。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关于刷牙,这些问题可能也困扰你多年
刷牙时该不该先用水沾湿牙刷
实际上除了某些特殊的牙膏,比如含有抗过敏成分的牙膏,因为遇水后活性成分会快速释放建议干刷。其余牙膏沾不沾水对于刷牙的效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刷牙最主要的目的是祛除牙菌斑,因为只有牙菌斑才能在牙齿表面形成稳定的附着。牙结石、牙垢这些不洁的物质只能通过牙菌斑才能停留在牙齿表面,继而造成牙齿发炎、出血甚至松动脱落。
餐后大概30~60分钟,牙菌斑就能在牙齿表面形成稳定附着,因此,建议餐后15~30分钟内刷牙效果最佳,能有效预防牙菌斑的形成,也就不会有牙结石、牙垢的产生。
实际上,口腔本身是一个湿润的环境,刷牙时唾液腺会更努力地分泌唾液,所以不管牙膏沾水还是不沾水,刷牙的时候都是在湿润环境中进行的。
刷牙要不要刷舌头?要 !
刷牙要记得刷舌头。舌头上“住着”很多细菌。一些致病菌会引起蛀牙、牙周炎等疾病,还有一些细菌会带来让人尴尬的口臭问题。刷牙的时候轻刷舌头,可以去除部分细菌,但也别太用力,毕竟是亲生的舌头。
牙白不等于健康,健康的牙釉质是半透明的,其颜色与矿化程度有关。矿化程度越高,牙齿越坚硬,牙釉质也会越透明。这样,淡黄色、不透明的牙本质就会被透出来。
健康的牙齿会呈现一种有光泽的淡黄色,只不过,每个人黄的程度,由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厚度,对光的反射以及透明度决定。过分追求牙齿美白,不仅看起来假,还可能导致牙齿或牙龈损伤。
你坚持了很久的习惯,可能是错的!
误区1:选择硬毛牙刷。硬毛牙刷会导致牙龈出血、牙龈损伤,甚至牙龈萎缩。
误区2:刷牙太使劲。刷牙太用力,可能会伤害牙齿,也会伤害到牙龈,引起口腔溃疡。
误区3:牙刷大小不合适。牙刷太大,在口腔内转动不够灵活,无法清洁到后面的牙齿。
误区4:冷水刷牙。刷牙时用接近自己体温的温水效果最好。
误区5:刷牙的时间不合适。一下、两下、三下……咕噜咕噜漱口水,搞定!错!刷牙至少要刷够 2 分钟。
误区6:横向刷牙。时间久了,横向刷牙的方式,可能会引起牙齿颈部的楔状缺损,造成牙齿颈部敏感、酸痛。
误区7:使用牙签。用牙签剔牙会导致牙缝越剔越大、损伤牙龈,建议改用牙线。牙线可有效清除牙缝中的残渣。
突然有点怕怕,那到底什么样的刷牙姿势才是正确的呢?往下看吧!
正确刷牙姿势!赶紧安利起来!
1、 牙刷的选择,牙刷头一般选择能覆盖两个以上牙齿(2.5~3cm),牙刷柄长度、宽度适中的产品。牙刷应定期每三个月更换一次。
2、 牙膏的选择,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味道,包括儿童在内,建议使用含氟牙膏。
3、选择温水刷牙,牙膏中的主要成分是摩擦剂和氟化物,研究发现,37℃左右的温水最能发挥作用。至于刷牙、蘸水、漱口哪个先,自己开心就好。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尿病患者如血糖控制不佳会带来各种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衰竭,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截肢等,其中大血管病变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餐后高血糖的危害已获得全球糖尿病学界的一致认同。
< class="pgc-img">>餐后高血糖具有以下特点:
①糖尿病患者1天内可有2/3~3/4的时间处于餐后高血糖状态。
②餐后高血糖具有慢性血糖增高和急性血糖波动的双重特点,因此不仅要关注血糖增高的程度,还要注意慢性血糖增高持续时间以及单位时间内血糖波动情况。
③餐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人和糖耐量异常者以及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中并非餐后血糖峰值,因此对餐后血糖峰值的估测方法仍有待完善。
④餐后高血糖可引起餐后代谢紊乱和组织细胞功能异常,一次餐后高血糖对个体可能是一次危害负荷。
< class="pgc-img">>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仅可以提高整体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糖尿病的预后。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发布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餐后血糖管理指南》,建议运用更有力的措施控制餐后血糖,以优化糖尿病管理,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
这是全球首个餐后血糖管理指南,体现了餐后血糖在糖尿病诊疗中的重要性和国际糖尿病组织对餐后血糖的重视,是对餐后血糖认识的一个里程碑。
1. 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
控制餐后血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对应的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 class="pgc-img">>2. 控制餐后血糖的方法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的质和量均影响餐后血糖。高升糖指数饮食可导致餐后血糖显著升高,且增加血糖曲线下面积。分别摄入低升糖指数的饮食与高升糖指数饮食可使糖化血红蛋白相差0.5%~0.7%。餐后运动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降低的幅度与运动持续时间和频率密切相关,但较少影响空腹血糖。
< class="pgc-img">>(2)降糖药物:
各种降糖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但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口服降糖药包括α-糖苷酶抑制剂、短效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奈类促泌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注射制剂包括短效胰岛素及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 class="pgc-img">>● 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口服降糖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和减少血糖波动,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α-糖苷酶抑制剂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约0.5%。
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MARCH研究表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阿卡波糖300 mg/d治疗,糖化血红蛋白降幅达1.1%(可能包括部分安慰剂效应)并可减低体重。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α-糖苷酶抑制剂,改善体重的效果与GLP-1受体激动剂相当。
< class="pgc-img">>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腹胀、腹泻、恶心、肠道排气增多等)。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单独使用一般不发生低血糖,甚至可减少反应性低血糖,总体耐受性良好。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改善血糖并减少体重增加。与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合用时,如果出现低血糖,应采取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纠正。
● 短效磺脲类促泌剂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脲类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常用的短效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约1.0%。磺脲类药物可导致低血糖,更易在老年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发生。磺脲类药物可增加体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格列喹酮。
< class="pgc-img">>● 格列奈类药物降糖机制类似磺脲类,但起效更快,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更明显,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0.5%~1.0%。瑞格列奈的降糖作用以促进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为主。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瑞格列奈优于安慰剂及磺脲类药物。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单纯饮食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那格列奈单药治疗12周后糖化血红蛋白较基线降低0.9%(可能包括部分安慰剂效应),饭后2 h血糖亦下降。
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或与其他非促泌剂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严重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选择瑞格列奈。
< class="pgc-img">>● 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对GLP-1的降解,提高周围血GLP-1水平2~3倍,进而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降低餐后血糖,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0.4%~0.9%。此类药物包括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西格列汀单药治疗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7%,2 h血糖下降2.8 mmol/L;单独使用沙格列汀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5%,以速食面进行混合餐耐量试验可使2 h血糖下降1.32 mmol/L。同时,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维格列汀后,较安慰剂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51%;2 h 血糖下降1.53 mmol/L。
< class="pgc-img">>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利格列汀后,糖化血红蛋白较基线下降0.68%。DPP-4酶抑制剂单独使用低血糖风险小,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
3. 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注射制剂:
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有效手段,短效人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15~30 min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在餐前即刻皮下注射,个别情况,如进餐量无法估计可餐后即刻注射,注射后30~60 min作用达到高峰。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降糖能力与短效人胰岛素相当,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降低餐后血糖幅度和低血糖风险方面优于人胰岛素,且餐前即刻注射更为方便,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此外,预混胰岛素制剂包含一定比例的短效/速效胰岛素,同样可降低餐后血糖。
< class="pgc-img">>胰岛素治疗可引起低血糖,并增加体重。短效GLP-1受体激动剂可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和减少进食量而降低餐后血糖,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制剂包括短效制剂仅艾塞那肽。
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短效GLP-1受体激动剂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0.8%~1.5%。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艾塞那肽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较基线下降1.8%。其显著特点是,在降糖的同时,大部分患者可减轻体重、降低甘油三酯和收缩压。
< class="pgc-img">>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但随着治疗时间(约2周)延长逐渐减弱。单用低血糖发生率低,与胰岛素促泌剂合用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餐后高血糖控制药物的选择
(1)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已经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0%,需要考虑口服单药或联合降糖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用药,但以降低空腹血糖为主;α-糖苷酶抑制剂或DPP-4抑制剂主要降低餐后血糖。
< class="pgc-img">>这两种药物都不增加低血糖发生,且耐受性良好。由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之前应认真考虑低血糖风险。
(2)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餐后血糖较高时可选用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格列奈类或短效促泌剂。MeRIA研究证实了阿卡波糖的治疗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预后改善相关。
大型临床研究TE-COS/EXAMINE和SAVOR和ELIXA结果分别证实了西格列汀、阿格列汀、沙格列汀和利司那肽与安慰剂比较,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当糖化血红蛋白>9.0%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联合用药的方案。
< class="pgc-img">>如果两种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不达标,可考虑起始胰岛素治疗或GLP-1受体激动剂或3种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