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立冬后,北方地区初雪已下。
对于大部分茶饮市场创业者来说,冬天的到来,也就意味着门店生意淡季的到来。尤其是北方的城市,入秋入冬的时间快速又漫长,天气的转冷,给一些本身就经营不佳的门店,更是雪上加霜,生意直降。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茶饮“淡季”,一些有经验的创业者,早已经悄悄布局策略,也有不少创业的小白们更多的束手无策。
今天就跟大家介绍,立冬后,奶茶店从产品、菜单、海报这3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们一起往下看。
第一步:产品
1、上冬季新品
关于季节产品的研发要提前准备好,结合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和市场流行,制作一杯不一样的热饮。同时,要做好新品的宣传,吸引新老消费者以及潜在消费者。
2、以热饮为主,冷饮为辅
夏季主打清爽系列饮品,冬季要主打温热浓郁系列饮品,适当撤掉部分冷饮,由于热饮产品有限,需要多加研制新品。
同时,注意茶杯选择纸质版,而不是夏季塑料杯,贴合消费者口感研制新品。吸引新老顾客多次回购,形成粘性消费。
3、小吃的搭配
冬天不但冷,还会让能量消耗得更快,此时人们也要补充更多的能量。所以冬季,奶茶店可以更新菜单,增加一些特色的轻食甜点,搭配奶茶一起出售,可以让消费者既能喝到暖暖的饮品,还能将自己的肚子填饱。
一般情况下,可以搭配奶茶一起食用的有舒芙蕾、鸡蛋仔、小松饼等等。这些轻食甜点既可以单独出售,也可以和奶茶搭配成套餐,还能增加客单量。
不过奶茶店增加小吃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小吃的口感要正宗,有些奶茶店为了活力,采用的材料以及制作手法都不正宗,这时候就容易影响店面的口碑。
②制作小吃时要注意环境卫生,一般来说奶茶是年轻人喜欢的饮品,年轻人对于喝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做小吃容易造成环境差,为了保证奶茶产品的正常销售,就要保持店面环境的整洁。
第二步:菜单
1、颜色温暖
冬季的茶饮菜单颜色建议以暖色调为主,打造温暖场景。
2、突出主打的产品
每一家奶茶店都会有自己主打的产品,在设计菜单的时候,这些主打的产品一定要足够的突出,让消费者第一眼就可以看到。
突出店内的主打产品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将主打的产品设计在菜单较显眼的位置,形成视觉中心,也可以通过设计出特别的标识来凸显主打的产品。例如火爆的饮品,店长推荐等。
3、菜单排版简洁
将产品分成合适的类别,根据主次,将重要的产品放在顾客第一眼注意的地方,菜单排版应遵从简洁美观,要让顾客最快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喝的奶茶。
第三步:海报
迈入秋冬季节,奶茶店新品海报设计不约而同地采用暖色调。少了轻快地缤纷撞色,画面主打同一色系的渐变层次感,更加柔和。
适配热饮的奶茶成了秋冬宠儿,谷物小料开始在产品海报上出彩,红豆、芋泥等有厚重感的小料频频出现。
海报搭配元素上,编织物、梅花鹿等元素,也传递出在冬季中温暖的联想。
而这些看似平常的元素搭配,实际在消费者的选购决策中,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构图:
产品海报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产品,产品图片要放大,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修图时可以给奶茶杯添加一些水滴、调色、滤镜,让产品图看起来更加吸引人,促使消费者选择购买。在排版时可以将产品图放在海报中间位置,利用线框加强引导。
2、文字排版:
文字包括产品名称和产品说明。产品名称在命名时可以添加修饰词,比如原料、制法、产地等。当产品命名中含有具体的产地、原料名词时,它的价格往往会偏高一些。
产品说明的文字排版可以使用横向,也可以采用竖向。不同的产品和点缀元素的位置影响着文字的位置。
3、字体:
奶茶中含有糖,奶茶店的装修风格大部分是清新、甜美、文艺风。在选择海报中的字体时,我们需要着重选择不带有锋利棱角和尖锐笔触的,如此看来简洁清新的无衬线字体是最合适的。这种字体可以使海报看起来更加温和柔软,带给人平静和安宁的感觉,不会夺走产品的亮点。
冬天奶茶店暖心海报文案:
1.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有奶茶喝的每一天。
2.朋友圈那些喝奶茶的能小点声吗?吵到我喝西北风了。
3.您的52块奶茶,正在派送中,预计明天到达,请注意查收!
4.我会把冬天的第一个拥抱,留给着急赶来给我买奶茶的人。
5.跟个风,我也想要冬天的第一杯奶茶。
4、点缀元素:
奶茶店宣传海报中的点缀元素有多种选择,比如手绘图案,萌萌的表情或者小图案都可以。再比如茶饮海报中可以将制作的原材料比如柠檬、橙子、薄荷叶等加入到背景元素当中。
冬天来了,奶茶店应该为换季做哪些准备?不同的季节,顾客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而奶茶店就可以根据顾客不同的需求来做出一定调整,这样才能确保奶茶店在冬季也有好生意。
<>天,我们要举的几个个案,严格来讲,并不发生在我们传统认为的茶饮领域,但从“事理相通”的角度,对我们的从业者又有着很强的借鉴价值。
个案一:小店酸梅汤最高日销5000杯
陕西西安,有一家网红饮料店备受人们喜爱。节假日里,一天可卖到4000至5000杯。
据店老板晨晨介绍,酸梅汤传承到自己这一辈已经是第三代了,她们现在依然坚持奶奶熬制的工艺和手法,工艺虽然不复杂,但畅销秘诀只有九个字:真材实料,用心用时间。老板说,她们想用简单的酸梅汤来表达生活态度。
< class="pgc-img">>酸梅汤是药食同源的产物,配方一般包括:乌梅、山楂、甘草、桂花和糖,其中的主料是乌梅。
其所有原料在《神农本草经》中都有记述。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本主流本草学专著,里面记录了乌梅、核桃、莲子等诸多药食同源的物种。
酸梅汤真正风行,成为大众饮料,大概是在清代,其中尤以北京城为正宗。1906年刊印的《燕京岁时记》记载:“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
< class="pgc-img">>时代在变,酸梅汤的形式也在变。除了传统手工制作的酸梅汤,酸梅糕、酸梅晶等产品面世,酸梅汤还出现了瓶装饮料,更加方便饮用。
作家肖复兴在文章中回忆,一种梅花状的酸梅糕,颜色发黄,用水一冲,就是酸梅汤。北京的70后和80后,小时候常喝一种用“酸梅晶”冲成的酸梅汤,那种冰爽酸甜的口感贯穿了整个童年的记忆。
酸梅汤之所以经久不衰,是由于千百年的传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按照现在时兴的说法就是有“记忆感”。
能够被不同时代的人所接受,关键在于不断地创新。小店内的酸梅汤最高每天能卖到5000杯,又在于营销上的会讲故事:
第一讲出了历史感,“三代相传”;第二讲出了产品本位主义,“坚持奶奶熬制的工艺和手法”,还有“真材实料,用心用时间”。
这与上海的阿姨奶茶的爆红,有异曲同工之妙。
< class="pgc-img">>个案二:哈士奇咖啡馆一个暑假挣十几万
江苏南京。
高中刚毕业的王鼎和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哈士奇咖啡馆。顾客可以在店内享用哈士奇主题的甜点,并与哈士奇互动。王鼎说这个店已经开了1个多月,大概有4000多单,一个暑假就挣了十几万。
< class="pgc-img">>这个案例,本质上是如何与消费产生链接。与此同类的,还有猫咖等等。“宠物经济”这几年提得比较多。据统计,中国宠物产业链一年的交易额已超过100亿元。
< class="pgc-img">>与此相关的新业态也在不断产生。据携程发布的《2019国庆假期旅行出行趋势预测报告》,十一长假期间,宠物酒店预订同比增加100%。
< class="pgc-img">>让宠物带入到饮品店,在某种程度上,与各大连锁的跨界、联名一样,都是增加消费场景,以此为媒介进行传播,而后产生触达和关联。
个案三:全网差评最多的咖啡店
江苏苏州。
经营咖啡店6年的Max说,他家店有千套古董咖啡器具,不少是百年孤品,还有几十个国家的咖啡豆。不爱猫狗、打牌和喧哗者,不接待甚至赶走,因此店里获得很多差评。Max不在乎,他认为咖啡在中国被搞复杂了。
< class="pgc-img">>如果按照字面来理解,店主肯定不是个什么东西。但仔细梳理那些评论,大多带有恶意的成分,其实真理表现在少数评论中:
杉树酱酱
他用心做自己爱的东西 没错啊 值得尊重
zzs捕梦网
同意,这种人在国内真的少之又少,全心投入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拒绝让自己放弃原则的客户 不像现在的店家都是随波逐流 只要给钱就行
上好佳鱼果
我们去咖啡店无非就是,去喝做的很棒的咖啡,或者舒舒服服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打发时间的地方。这个店我个人认为是超级棒的店了,老板本身就对咖啡精通和喜爱,然后店里整体还很舒服。想知道是哪,想去试试~
半糖半辣
还真是的,难得有块清净的地方,日本有些咖啡馆就不让年龄小于多少岁的孩子进来的
裴珞嘉
还是不差钱 只是一种情怀 在这种肉欲横流的社会 坚持本心 坚持自己的想法 挺好的 态度可以稍微改变改变 生意会更好
< class="pgc-img">>这是平台时代,大多数饮品店在外卖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碰到恶意差评怎么办?
Max坚持原则很重要,但善于沟通和公关也少不了。例如,1點點的外卖,都有一张差评消除卡;此外,回复及时,安抚情绪,提出解决方案,并承诺改进等等,这些也很重要。
>< class="pgc-img">>喝奶茶,位于中国东南部的边远省份台湾曾经是南波万。
奶茶虽然是人类饮料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产品,但在1980年代诞生于台湾地区的“珍珠奶茶”,可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代网红奶茶。关于珍珠奶茶的诞生,坊间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在1986年,台南的“翰林茶馆”创始人涂宗和先生在鸭母寮市场看到小贩卖的白色粉圆,于是买了点一些尝试加入奶茶里,煮过的粉圆晶莹剔透好似珍珠,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另一种说法则是1987年,台中地区的冷饮茶店“春水堂”的店员在无意之中,将粉圆加入奶茶。店员顿时诗兴大发,想起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故而命名为“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珍珠奶茶的祖师爷名号,翰林茶馆和春水堂对簿公堂,打了十年官司。法院最终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珍珠奶茶是新型饮料,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没必要争老祖宗是谁。
珍珠奶茶问世之后,很快席卷了台湾和香港,并在90年代登陆广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大量奶茶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跟满大街的台湾烤肠一起并称台湾小吃界北伐中原的两大先锋部队。
而2007年喜之郎推出优乐美奶茶,聘请了台湾最当红的明星周杰伦代言,随即一段土味情话霸占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你是我的优乐美啊”“原来我是奶茶啊……”“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
广告词虽然很尬,但的确请对了人。周杰伦非常热爱奶茶,平时被媒体拍到时,他手里拿着的饮料99%是奶茶。比如今年1月周杰伦跟昆凌一起出席发布会,记者直接问他是不是奶茶喝多了?
长期热爱喝奶茶的周杰伦,2021年1月
而第二天周杰伦在Instagram发了一条状态,给出了标准答案:“哥到高雄了,先来杯奶茶。”
不过台湾奶茶的高光时刻,在2011年遇到了终结。
在2011年,台湾爆发了“塑化剂事件”(一年之后,大陆也爆发了塑化剂事件),食品饮料领域大量企业中枪,而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就包括奶茶,50岚、鲜茶道等当地知名品牌集体中枪[3]。
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伴随着行业洗牌和供给侧改革。塑化剂事件后,喜茶的前身“皇茶”、茶颜悦色、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相继创办——中国奶茶的制高点,开始从台湾向大陆转移。
逐渐的,奶茶店也从文艺青年的热门创业项目,变成了资本押注的明星赛道,刚刚上市的奈雪市值超过了光明乳业,喜茶则凭借600亿人民币的估值和另一个资本宠儿元气森林平起平坐。
奶茶到底好不好喝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旧式的茶饮如何式微?新式的茶饮如何崛起?大陆的茶饮为何能接棒?奶茶店如何从避之不及的创业雷区,变成雇人排队的都市潮流……
这一串问题都有迹可循。
珍珠奶茶这个名字还略微带点儿意境,但在之后,台湾人给奶茶起名字就越来越野了。
比如1988年,台南市海安路一家叫“草蜢”的奶茶小贩,把奶茶里的粉圆颗粒做大,然后从80年代香港知名爱情动作片演员叶子楣身上汲取到命名灵感,起了一个很猛的名字:“波霸奶茶”。
有的商家更野,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并辅以鲜奶和炼奶调味,起了一个更虎狼之词的名字:“青蛙包二奶”。又是波霸,又是二奶,这个东南省份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值得深思。
上海一奶茶店因店名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被责令整改,2007年
无论名字叫什么,都无法妨碍“奶茶+粉圆”这一简单的创新,奠定了台式奶茶在世纪之交的霸主地位。休闲小站、快可立、快三秒、50岚等奶茶品牌在台湾开出大量连锁店后,开始跨越海峡,到大陆开店[5]。
快可立在1997年进入大陆发展直营店,成为第一家正宗的“台湾奶茶店”,新颖的吃法迅速引爆人流,也吸引了一大波掘金者。国内涌现一大批奶茶品牌:大台北、大卡司、茶风暴、快乐柠檬、大拇指等等,校门口的柠檬水和烧仙草,也凝固了一大批90后的青春。
珍珠奶茶的影响力有多大?2016年,正在总统竞选中酣战特朗普的希拉里为了争取亚裔选票,带着团队光顾了一家位于纽约法拉盛(Flushing)地区的华人奶茶店,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大口畅饮,连说四个“Good”,并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牛奶和茶的结合”[10]。
希拉里还是图样图森破——事实上,大多数的“珍珠奶茶”,里面既没有奶,也没有茶。
希拉里品尝珍珠奶茶,2016年
为了快速扩张,珍珠奶茶在演化中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用料档次也越来越低。一杯珍珠奶茶的成分大多由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和自来水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份就是奶精。
奶精学名植脂末,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这种物质呈乳白色,具有浓郁的奶香,加入茶水中能使一杯奶茶口感更加顺滑,奶香更明显。而最关键的是,相比真正的鲜奶,奶精的成本非常低。
2011年,曾有媒体暗访拆分一杯奶茶的成本: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算上杯子和水电,一杯奶茶的成本也不过在1元左右,但可以卖到4-5元,毛利率超过70%。
70%的毛利率虽然吊打海天、伊利和青岛啤酒,但这里面不包括最大头的房租和人工成本,所以一杯奶茶看起来虽然很暴利,但开奶茶店仍然跟开咖啡馆、开花店一起并列为“让文艺青年返贫的三大法宝”。
但奶精+茶勾兑出的“奶茶”,两者不能融合,静置一小段时间后就会分离,需要一种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合法的起云剂用棕榈油等天然油类制备,但稳定性较差,保质期也较短。
于是,精明的商人发现用工业塑化剂替代起云剂,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3],这就是台湾地区2011年“塑化剂事件”的根源。
2011年后,奶茶行业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版面上充斥的都是“橡胶珍珠”、“奶精”、“添加剂”、“塑化剂”等刺激字眼,珍珠奶茶一下子成了“骗小孩子钱的东西”,销量跌到谷底。
正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健美猪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样,每一次行业变故都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契机——在塑化剂事件之后,“新式茶饮”开始崛起了。
虽然都可以叫奶茶,但“珍珠奶茶”与“新式茶饮”却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产品,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生意。以奈雪的茶和喜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过去茶底多为粉末冲泡或桶泡茶,如今升级成四小时一换的现泡茶,水果罐头升级为人工手剥的葡萄和草莓,供应链和人工难度呈指数性上升,奶茶的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跨入了20元以上的时代。
不管是鲜果+茶,还是鲜果茶+芝士奶盖,还是一杯奶茶+一只软欧包,牢牢把握糖分+脂肪+咖啡因的这种超级组合,让新式茶饮在一线城市迅速取代珍珠奶茶,成为年轻人的宠儿。
2017年,喜茶在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开出了华东首店,开业当天,涌入的数百名顾客在大厅内被分成了6条长队,等候时间最长达到6小时。2020年12月,茶颜悦色在武汉开店,引发了一条蜿蜒1千多米的史诗级长队,要排8个小时队才能喝到一杯奶茶,一杯原本售价20块钱左右的茶,也因此被炒到了500元。
和消费者的追捧对应的,是新式茶饮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奈雪的茶刚刚登陆港交所,喜茶的估值也蹿到了600亿人民币,相比原来只能开在街边当作“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珍珠奶茶,新式茶饮已经杀进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抢走了原本属于DQ和哈根达斯的位置。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往往会发现一整页的琳琅满目:燕麦椰果珍珠仙草无所不包,草莓芒果橙子香蕉无所不有,很多80后中老年人看到菜单后常常一脸迷茫:这难道是自助八宝粥?
不过新式茶饮高速增长的密码,其实就藏在菜单里。
在许多90后的儿时记忆里,一杯冲调的珍珠奶茶,往往跟着汉堡和薯条一起端上餐桌的。而新式茶饮则是直接把甜品、水果、蛋糕塞进了自己的产品之中。简而言之,新式茶饮把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拿喜茶来说,其产品大致可以分为7类: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杯子和茶叶等周边。除了纯茶,以及杯子和茶叶这类周边产品,绝大多数产品的本质,都是以奶茶为基底,添加不同的配料:
1. 加甜品、加水果。蛋糕、椰果、芝士,是都市丽人在困倦的午后,补充咖啡因和多巴胺的不二之选;草莓、橘子、葡萄等水果茶常年霸占喜茶热门人气榜前几,代表健康的水果纤维素则是既要甜又要健康的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2. 加雪糕、加面包。不仅奶茶上面可以顶雪糕,一步到位,也可以直接单点冰棍和雪糕杯;而三明治、饼干、甚至蛋糕,跟清甜的水果茶是绝佳搭配。
3. 加米饭。前一段时间,喜茶推出了季节限定的糯米饭产品,号称可以喝的粽子,让喜欢吃白面馅月饼和毛血旺馅粽子的相声演员于谦直呼内行。
喜茶新品“芒椰糯米饭”
这里面的核心技术,其实是利用茶叶本身回甘的特性,让它易于与几乎任何辅料搭配,不仅不会抢味道,还能让人在喝完之后,口中残余的味道更快消褪,加上咖啡因本身的成瘾性,让人越喝越想喝。
而“奶茶+万物”模式最大的威力,其实在供应链。一方面,什么都能往奶茶里加,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无限延展的空间,菜单页数比肩新华字典也不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所有配料的基底都是奶茶,又使得其加工过程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只要供应链稳定,扩张起来非常快。
资本对新式茶饮的青睐也在于此:一家奶茶店兼备了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功能。做一门生意,同时抢了5个市场,放在任何领域都是让资本家做梦笑醒的水平。可以类比当年智能手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相机、MP3和VCD等打得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形。
而新式茶饮的跨界打击有多猛,感触最深的可能是咖啡和甜品店。
大多数人喝咖啡是图咖啡因的提神效果,但这玩意茶里也有,而且奶茶还有牛奶和糖,口感更甜,味觉记忆更浅,更不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感。另一方面,咖啡本身口感浓郁,能搭配的配料极其有限。深感新式茶饮亡我之心不死的星巴克早早收购了茶瓦纳,瑞幸则做了子品牌“小鹿茶”,主打茶饮。
如果说咖啡依旧是996打工人不可替代的燃料,那么曾经风靡一时的甜品品牌则显得落寞许多。2017年,新式茶饮开始在全国范围风靡,这一年也是中式甜品关注度滑坡的开始。以许留山、满记甜品为例,2013-2017年是它们搜索热度最高时期,2018年左右,热度开始腰斩,此后一直萎靡不振,2020年跌入谷底[8]。
从去年开始,红极一时的港式甜品品牌许留山陆续关停门店。目前在内地,北上广深总共只剩下大概10家许留山仍显示在营业,而在2017年,内地一共有273家许留山。
主打芒果单品的新茶饮品牌“7分甜”就是许留山的对手之一,它将杨枝甘露等传统甜品装在奶茶杯里,随买随走的便捷方式,也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习惯。
当年兰州拉面大战沙县小吃,最后的赢家是黄焖鸡米饭。一点点和Coco鏖战多年,反倒造就了奈雪和喜茶的横空出世。从珍珠奶茶到新式茶饮,一方面是消费品领域常见的品类替代,另一方面则是“奶茶+万物”模式的跨界打击。
而新式茶饮的命门,其实也隐藏在奶茶的原料里。
新式茶饮的江湖,大概由以下三种角色组成:
1. 高客单价奶茶。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式茶饮”。代表品牌喜茶和奈雪的茶,都采用直营模式。
高客单价奶茶最主要特征是采用现泡茶、鲜奶、现打芝士和新鲜水果。作为第一批能开进高端商场的奶茶店,奈雪和喜茶的成本其实并不低:不但茶是现泡的,给葡萄剥皮,给草莓摘叶子,给龙眼去壳,都需要手工完成,不失为工匠精神的一种极佳诠释。
但手作和新鲜的另一面,便是制作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低,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对比之下,星巴克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出许多,只要调试机器中浓缩咖啡、奶和糖的比例。奈雪和喜茶在规模足够大之前,会一直伴随“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属性。
反映到财务上,就是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以奈雪为例,2020年前三季度,员工成本占营收的比例都在30%左右,这个比例与做火锅的海底捞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被评为米其林一星的唐宫、老字号广州酒家。
更要命的是,高人工成本的单品,往往都是消费者爱喝的。2020年前三季度,奈雪三大畅销经典茶饮——霸气芝士草莓、霸气橙、霸气芝士葡萄,合共贡献了25.3%的收入。
打通新鲜水果的供应链,是高端奶茶分化的重要标准,但也是目前侵蚀其利润的重要支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区间的奶茶才有机会进入高端商场,加上供应链过重,新品牌很难进入,产品壁垒也就相对较高。
2. 中端价格奶茶。客单价8-15元。代表品牌是COCO、一点点,大部分采用加盟制。
这类奶茶最大的特征是原材料的全面低配,比如现泡茶和鲜奶换成了茶包和奶粉,里面的水果往往也是橘子、柠檬这类方便储存的柑橘科水果,用加盟模式大面积扩张。这个价位往往是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价格段。
长沙网红品牌“茶颜悦色”也是这个价格段的新玩家,采用了直营模式。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几乎所有店面都集中在了长沙,并且采用先泡茶和部分鲜果。在闲鱼等渠道,甚至还出现了“代喝”、“代拍视频”的服务,让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望梅止渴。
如今,长沙茶颜悦色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区五一广场,还出现了一个路口五家茶颜的奇观。
这股新式茶饮浪潮中,茶颜悦色可以看作区域奶茶品牌的一个范本:如果无力在全国范围内与连锁品牌硬刚,不如瞄准二线网红消费城市,以密集开店的方式占得先机,再用喜茶的模式降维打击对手。
茶颜悦色客单价低、门店面积小、点位密集的套路,也更适合在商业中心较少,但人流量较大的二线网红城市复制。
3. 低客单价奶茶。客单价3-7元,主要分布在下沉市场的粉末冲泡奶茶,和早先的“珍珠奶茶”区别不大。代表品牌便是你爱它它也爱你的蜜雪冰城,加盟扩张,规模有上万家之多。
蜜雪冰城被称为“奶茶界拼多多”,主要原因在于它实在是太便宜了。翻开蜜雪冰城的菜单,依旧可以看到3元一支的脆皮甜筒,4元一杯的冰鲜柠檬,7元一杯的珍珠奶茶,其中大部分单品的价格都控制在8元以下。
在超低的价格以外,蜜雪冰城惊艳同行的还有开店数量。采用直营兼加盟的模式,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0家。这些门店大多避开了一线城市白领群体,分布在广袤的三四线城市,门店遍及各个乡镇的商业街、商场、车站及大学城。
蜜雪冰城的模式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供应链成本的极端压缩。为了把省钱做到极致,蜜雪冰城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运营全流程都下功夫。
在原材料环节,蜜雪冰城的原料以自产为主,不管是冰淇淋,奶昔,还是奶盖茶,蜜雪冰城的原料来来回回就是特调乳、奶浆那几种,原料生产成本自然下降。
在运输仓储环节,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是蜜雪冰城最大的原料供应商。为了保证加盟商的原料供给,大咖食品有河南总仓、西南仓、华南仓、东北仓和新疆仓,蜜雪冰城免运费直接送到各个加盟店。
在销售运营环节,蜜雪冰城产品工序相当少。如果学习能力强,一个新手半个月就可以学会店内产品的制作,而奈雪的茶则需要培训三到六个月才能到店操作。
在今日的奶茶江湖里,高价格带已经被喜茶和奈雪的茶牢牢占据,毕竟水果供应链不是那么好碰的,高端商场也不是那么好进的。中端价格带在激烈的厮杀中跑出了区域性的范本。低价格带奶茶则已经打到了比水还便宜的价位,诞生了万店规模的品牌。
这种业态上的分化,也造就了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蜜雪冰城的对手显然不是奈雪和喜茶,而是无数夫妻奶茶店和校门口的“创业项目”;Coco和一点点的命题,则是怎么和“中国最大咖啡馆”全家与7-11抗衡;奈雪和喜茶在赶走了DQ与哈根达斯后,需要思考的是怎么把自己变成星巴克。
那么,新茶饮这门生意,究竟能不能诞生“中国星巴克”?
对于“新式茶饮到底赚不赚钱”这个问题,有一个颇具东方智慧的回答:既赚钱,又不赚钱。
在赚钱这方面,2020年,奈雪的茶每单均价达到43.3元,远高于行业均值35元,是新式茶饮中不折不扣的“白富美”。但说它不赚钱,是因为高昂的售价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暴利,原料和员工成本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二,典型的人气高、价格高、利润薄,让新式茶饮看起来很像餐饮公司。
那么,从商业模式上来说,高端现制茶饮到底还算是一门好生意吗?答案是肯定的。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中国人平均每年喝X杯咖啡”。这句话乍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中国一直是一个饮茶大国,茶饮市场规模早早就达到了4千亿,远大于咖啡600亿元的市场。
这个前提之所以常常被忽略,是因为咖啡是典型的“市场小、品牌大”,前有在国内耕耘多年的星巴克,后有暴打资本主义的瑞幸咖啡。茶饮则是典型的“市场大、品牌小”,除了大师一天炒1466斤鲜茶叶的小罐茶,几乎没有高知名度的品牌。
作为中国茶叶行业龙头,中茶股份2019年年收入16.28亿、利润1.66亿;专卖普洱的澜沧古茶,年收入3.8亿、利润0.82亿;而在港股上市多年的天福茗茶,年营收不足20亿,在过去7年原地踏步。简单说,中国最大的茶叶公司,年收入大约只有奈雪的一半。
茶叶公司之所以难以做大,原因在于国内的茶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更接近经营高端餐饮。茶树种植讲究地形、气候、土壤。其次,人工采摘和加工制作工艺复杂,拼配环节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傅的个人经验。就连喝茶也很复杂,讲究“品”字,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叶不好。
正如米其林餐厅往往曲高和寡,规模和市值难敌最工业化的海底捞一样,茶叶公司也很难以与工业化的食品饮料公司匹敌。在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茶包品类,先跑出来的反倒是洋品牌立顿和川宁。
而奈雪、喜茶这类新式茶饮的本质,其实就是做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茶叶本是一个地狱级非标准品,但加上牛奶和糖,茶叶本身的味道和性状就被淡化了,也就去掉了茶的等级、产地、叶片颜色等风土特征,具备了工业化的基础。
其次,新式茶饮虽然模式上接近餐饮,每家门店对都有辐射半径限制。但新式茶饮的优势在于,无限SKU的特性代表着产品的纵深更强,门店多变,竞争力极强。
最后,消费者吃饭要不断换口味,但“糖分+脂肪+咖啡因”这个新茶饮组合却可以保证产品的生命周期足够长。
在这个产品特性下,新茶饮,在冲向自己的利润拐点的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伐:
1). 开源。餐饮企业最大的痛点在于消费主要集中在午市和晚市,但茶饮可以将消费场景延伸至早餐,下午茶,甚至宵夜,实现全天候运营,进一步提升坪效。
另一方面,茶饮的兼容性,注定了它可以与烘焙、零售等业态有机结合。从各大新式茶饮的菜单里可见端倪,喜茶出了喜小瓶气泡水,也增加了美式、拿铁等咖啡类别。
2). 节流。早年喜茶的排队热潮,有一大原因是现打芝士费时费力,不仅需要手工打到绵密的状态,更要命的是一段时间不用又会化成水。另外,喜茶门店里始终都有人在剥葡萄和橘子,高昂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中式水果茶的毛利低于咖啡的原因。
但情况在不断改善,先是有供应商解决糖的自动化,芝士奶盖的自动化,甚至是包括剥鲜果的自动化也在逐步实现。另一方面,现制茶饮的厨房将将越来越小、越来越自动,泡茶、拉糖、打芝士、切水果环节逐步被机器和供应商替代。
3). 小店快跑。奈雪在招股书中表示,计划于2021年及2022年主要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分别开设约300间及350间奈雪的茶茶饮店,其中约70%将规划为奈雪PRO茶饮店。
有网友评价道,奈雪Pro店在外人看来是SE,内部人看来是Pro。原因在于,相较于奈雪的标准店,奈雪Pro店更像是一次减配版:Pro店移除了烘焙厨房,改由“中央厨房”集中配送,开店的平均成本也由原先的185万元缩减至125万元。
这一新型门店将成为奈雪未来的门店主力军之一,可以以更轻的店型进驻写字楼。喜茶的go店形式上也类似,本质上就是用更低的租金,更快的周转去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换句话说,新式茶饮中能不能诞生星巴克,取决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舒尔茨在创立星巴克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第三空间”理论。在这个设想中,咖啡馆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交场所。
但在中国,星巴克咖啡馆里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西装笔挺的中年人面对面坐着讨论着下周的合作事项;又或是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啜饮着美式一边敲击键盘写公司周报,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深度共建、生态闭环、链路、抓手、组合拳”。
在一个全民追逐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里,意味着消遣时光的社交空间很难存活。咖啡在更多意义上,已然成为工业时代的兴奋剂。但奶茶自诞生之初,就是作为消遣和治愈的方式,成为一个躁动年代的安慰剂。
三浦展在消费行业的圣经《第四消费时代》中,为日本人的消费意识更迭勾勒了四个清晰的阶段:从性价比消费,到大众消费崛起,而后物质追求,再到个人理性意识复苏。第四消费时代往往伴随着新品牌的井喷,与之对应的则是经济增长的全面放缓,年轻人发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代结束了。
柳井正在优衣库还是一家地方小企业时,梦想就是成为日本版的GAP。而GAP在1969年创立时,正值美国战后第五次经济衰退。三十年后,身怀GAP梦想的优衣库,在日本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逆势崛起。
在中国,无论是奶茶还是小家电、抑或是潮玩和破产三坑,背后都是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奶茶也许不好喝、也许不健康、也许是智商税,但在这样一个躁动而焦虑的时代里,奶茶和其他许许多多暂时还不被理解的消费品一样,扮演着一个无奈却有用的角色:
生活那么苦,不如来点糖。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 50元代购1杯、节假日单日过万,奶茶黄牛转战线上捞钱,猎云网
[2] 网曝奶茶不"珍珠"系塑料造专家辟谣原料是淀粉,青岛晚报
[3] 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万维百科
[4] 台湾学者: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凤凰网
[5] 青竹新消费.奶茶简史:中国奶茶的三十年沉浮录(1987-2017)|青竹编年史.
[6] 为什么我们不再喝港式奶茶?CBNData消费站
[7] 奶茶店奶精代替牛奶成本8毛钱售价超5元,浙江在线
[8] 许留山被爆清盘处理老牌甜品品牌将何去何从,消费界
[9] 新饮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华创证券
[10] 大口吸台湾珍奶争亚裔票希拉蕊:从没喝过有嚼劲的茶,ET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