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学费,实则收取高价物料费;承诺开店零收入即退学费,实则不予退还
“7天学会”“月入10万”,这些“创业培训”套路多
阅读提示
一些创业培训机构利用劳动者急于掌握一技之长的迫切心理,以“免学费”“高收益”“培训周期短”为诱饵,诱导他们参加培训、骗取费用。专业人士建议,压实网络信息平台责任,并加强监管。
近日,辽宁省沈阳市最低气温近零下20摄氏度,李越围着烧烤车烤火还是冷得直跺脚。即便没有顾客,他还是想等一等再收摊。
2023年7月,发觉烧烤摊赚钱,33岁的李越便在网上联系到一家餐饮培训机构。对方声称,培训免费,只收取物料费。李越便报了名。可在培训过程中,他先后被要求购买烧烤车等物料和教材,花费1.6万元。
两个月后,李越正式出摊,每天14时出摊,21时收摊,一天营业额不到500元。这让他有些失望,“每个月的收入,勉强支付物料费和摊位费,到现在还没回本。”
李越的遭遇不是个例。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以“免学费”“高收益”“培训周期短”为诱饵,招揽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前来培训,实则暗藏骗局。
声称不收学费,实则收取高价物料费
被公司裁员后,李越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免费培训上百种风味烧烤,帮助出摊指导,从摊位、经营等方面提供技术及经验指导。月入10万元,7天学会。”看到不收学费、简单易学的烧烤培训项目,李越动了心。
经过一周多时间的培训,李越发现,除了购买1.6万元的物料和教材,开烧烤摊所需秘制调料、特殊厨具等,都需从该机构处购买,且比上课时所谓的“学员价”贵了一倍。
发现被套路后,李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机构称用料特制,我担心用料不对会影响口味和客流,所以不得不继续从机构处高价购买。”
创业浪潮下,部分行业因门槛低、市场大、资金回流快、投资灵活、风险小等优势,成了不少人的热门选择。紧接着,各种创业培训班应运而生。一些机构为创业者提供运营辅导、咨询等培训,对其日常经营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过,也有一些机构“假培训、真骗钱”。
记者在某消费者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有关创业培训欺诈学员的投诉多达数千条,投诉内容包括饥饿营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和包装资质等。有学员投诉称,花4万元参加培训、开设网店后,迟迟没有开单,培训机构客服诱导开通代管服务,学员表示不同意后“被拉黑”;有学员举报称,培训机构与商家串通,营造虚假爆火客流;还有学员投诉称,培训机构承诺开店零收入即退学费,但实际上不予退款。
“门槛低不等于没有门槛。想获得好的收入,需要懂技术、花心思。仅凭短期培训就想掌握盈利密码,不现实。”在餐饮行业从业20年的罗永存说,“目前,市面上创业培训的质量参差不齐,要么只是入门培训,教一些店铺营销、成本控制等内容;要么太高大上,教一堆行业闭环、赋能等互联网词汇,没有联系行业实际。”
达不到收益便退款?都是套路!
记者检索投诉平台发现,加盟代理、加工种养、无货源开网店等创业培训套路繁多。
这些培训机构多承诺达不到收益便退款。但实际上,“不退款”“不兑现承诺”是学员投诉最多的两种情况。有的培训机构收取高额学费,不按承诺退费;有的依托授课发展二级代理,学员招不到新客户,机构便不予返钱;还有的机构将员工包装成专家讲师,从网上下载拼凑视频当课程售卖。
机械加工专业的刘彬彬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2023年2月,他在网上看到“承包代理、轻松创业、月入过万”的全自动排线技术培训。该培训机构声称全程指导、物料支持、免费运送、高价回收,学成后月收入达2万元。他便签了协议,交了2万元学费,花6500元购买设备,又先后分3批进了4.3万元的原料。
然而,1个月后,当刘彬彬把第一批成品交付给机构后,对方称产品不合格;次月,又不合格;第三个月交货时,还是不合格。他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刘彬彬拿着写有“不赚钱可全额退款”的协议,到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后,得到答复,“该机构的经营范围不包括教育培训,所签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只能通过诉讼要回学费。”
就学费退还的问题,上海段和段(沈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宇平表示,要根据培训费的收取是否合法、双方签订的协议是否有效、有效协议的条款是否有约定,以及当事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对于不合法或无效协议的培训费,当事人可以要求退回,但是合法和有效协议,较难通过诉讼退回。”
此前,一些地方消费者协会曾发布涉及培训预付的消费风险提醒,称预付式消费风险大,一些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或资金链断裂倒闭后,致使预付费用难以追讨。
压实网络信息平台责任,加强监管
针对创业培训乱象,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表示,问题的根源不是培训,而在于不良机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监管漏洞,抓住劳动者急于掌握一技之长的迫切心理,通过虚假宣传和培训进行牟利。
“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王磊建议,针对教育培训类广告,要细化专项法规、细则,由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监督落实信息平台的审查职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同时,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开展专业且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公益培训,纾解劳动者的困惑,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增强职场竞争力。
孟宇平认为,治理创业培训骗局,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斩断不法机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引流的链条,厘清引流平台的法律责任,压实平台责任承担机制。
孟宇平表示,根据互联网广告的相关规定,平台经营者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对利用其信息服务展示、发布的广告内容进行监测、巡查。
“对于创业者来说,越是低门槛、高回报的项目,越要多加警惕。不能被所谓的高收入蒙蔽。需要知道的是,收入是与自己的能力成正比的。”王磊表示。(本报记者 刘旭)
来源:工人日报
价低于平常的外卖,最低一顿饭只要5.8元,受到年轻人欢迎
拼团外卖如此便宜,餐饮商家到底咋赚钱?
大份黄焖鸡+随机5配菜+米饭,补贴后5.8元;全家福饺子(超大份23个)+蘸碟,补贴后6.7元;乐山钵钵鸡荤素套餐+蛋炒饭,补贴后6.9元……今天,四川成都大学生小赵在某外卖拼团平台点单时发现,一顿饭竟低至5.8元。“卖这么便宜,我很好奇餐饮商家是咋赚钱的?”小赵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该外卖拼团平台工作人员表示,该平台0元配送费,没有起送费,价格便宜。由于小赵是新用户,第一单有补贴,所以价格看起来更低。以“大份黄焖鸡+随机5配菜+米饭”为例,实际价格为14.7元,新用户第一单补贴8.9元。记者发现,即便没有补贴,拼团外卖价格也远低于平常的外卖。在某外卖平台上,一商家所卖8寸比萨,普通渠道27元,月销400单以上。而同一商品拼团仅需12.1元,月销量达到6000单以上。
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工作很忙,平时基本吃外卖,自从有了外卖拼团平台后,她都会选择拼团。“比普通外卖便宜不少。”她说。
拼团外卖为何如此便宜?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拼团模式下,消费者组团下单,商家能更清晰掌握消费者需求,将精力聚焦在更少的餐品品类上,获得了比较集中的单量,薄利多销,这是拼团外卖生存的主要原因。此外,一些商家使用了预制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有部分商家既做着线下堂食,又开着正常外卖,做拼团外卖是为了推广门店和引流。
成都一卤肉饭商家表示,他上架的“招牌卤肉饭+2种时蔬”的套餐每份成本7.5元,在普通外卖平台售价17.8元。除去配送费和平台抽成,每单盈利3元左右,月售约600单;向拼团业务供货,平台以11.6元价格售出,每单仅赚1元~2元,但月销量可以实现2000单以上。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一些商家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重庆消费者陈先生表示,自己在订餐时偶然发现了拼团外卖,同一商家在拼团平台售卖的同一套餐价格便宜不少,低价吸引他复购之前吃过的菜品。不过拿到外卖后他发现,不仅盒子变小了,里面大部分鸡肉都换成了鸡皮。“虽然拼团外卖很便宜,但餐品质量也下降了。”陈先生说。
对此,四川省成都市烹饪协会副秘书长罗晏子表示,虽然拼团外卖把价格压得很低,但品质保障才是商家长久发展的生存之道。因此,平台以及商家应在保证食品安全、餐饮品质的前提下,通过优化餐饮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以“好吃不贵”的性价比优势吸引用户。(记者 李娜 通讯员 潘文苑)
来源:工人日报
收学费,实则收取高价物料费;承诺开店零收入即退学费,实则不予退还
“7天学会”“月入10万”,这些“创业培训”套路多
阅读提示
一些创业培训机构利用劳动者急于掌握一技之长的迫切心理,以“免学费”“高收益”“培训周期短”为诱饵,诱导他们参加培训、骗取费用。专业人士建议,压实网络信息平台责任,并加强监管。
近日,辽宁省沈阳市最低气温近零下20摄氏度,李越围着烧烤车烤火还是冷得直跺脚。即便没有顾客,他还是想等一等再收摊。
2023年7月,发觉烧烤摊赚钱,33岁的李越便在网上联系到一家餐饮培训机构。对方声称,培训免费,只收取物料费。李越便报了名。可在培训过程中,他先后被要求购买烧烤车等物料和教材,花费1.6万元。
两个月后,李越正式出摊,每天14时出摊,21时收摊,一天营业额不到500元。这让他有些失望,“每个月的收入,勉强支付物料费和摊位费,到现在还没回本。”
李越的遭遇不是个例。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以“免学费”“高收益”“培训周期短”为诱饵,招揽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前来培训,实则暗藏骗局。
声称不收学费,实则收取高价物料费
被公司裁员后,李越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免费培训上百种风味烧烤,帮助出摊指导,从摊位、经营等方面提供技术及经验指导。月入10万元,7天学会。”看到不收学费、简单易学的烧烤培训项目,李越动了心。
经过一周多时间的培训,李越发现,除了购买1.6万元的物料和教材,开烧烤摊所需秘制调料、特殊厨具等,都需从该机构处购买,且比上课时所谓的“学员价”贵了一倍。
发现被套路后,李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机构称用料特制,我担心用料不对会影响口味和客流,所以不得不继续从机构处高价购买。”
创业浪潮下,部分行业因门槛低、市场大、资金回流快、投资灵活、风险小等优势,成了不少人的热门选择。紧接着,各种创业培训班应运而生。一些机构为创业者提供运营辅导、咨询等培训,对其日常经营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过,也有一些机构“假培训、真骗钱”。
记者在某消费者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有关创业培训欺诈学员的投诉多达数千条,投诉内容包括饥饿营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和包装资质等。有学员投诉称,花4万元参加培训、开设网店后,迟迟没有开单,培训机构客服诱导开通代管服务,学员表示不同意后“被拉黑”;有学员举报称,培训机构与商家串通,营造虚假爆火客流;还有学员投诉称,培训机构承诺开店零收入即退学费,但实际上不予退款。
“门槛低不等于没有门槛。想获得好的收入,需要懂技术、花心思。仅凭短期培训就想掌握盈利密码,不现实。”在餐饮行业从业20年的罗永存说,“目前,市面上创业培训的质量参差不齐,要么只是入门培训,教一些店铺营销、成本控制等内容;要么太高大上,教一堆行业闭环、赋能等互联网词汇,没有联系行业实际。”
达不到收益便退款?都是套路!
记者检索投诉平台发现,加盟代理、加工种养、无货源开网店等创业培训套路繁多。
这些培训机构多承诺达不到收益便退款。但实际上,“不退款”“不兑现承诺”是学员投诉最多的两种情况。有的培训机构收取高额学费,不按承诺退费;有的依托授课发展二级代理,学员招不到新客户,机构便不予返钱;还有的机构将员工包装成专家讲师,从网上下载拼凑视频当课程售卖。
机械加工专业的刘彬彬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2023年2月,他在网上看到“承包代理、轻松创业、月入过万”的全自动排线技术培训。该培训机构声称全程指导、物料支持、免费运送、高价回收,学成后月收入达2万元。他便签了协议,交了2万元学费,花6500元购买设备,又先后分3批进了4.3万元的原料。
然而,1个月后,当刘彬彬把第一批成品交付给机构后,对方称产品不合格;次月,又不合格;第三个月交货时,还是不合格。他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刘彬彬拿着写有“不赚钱可全额退款”的协议,到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后,得到答复,“该机构的经营范围不包括教育培训,所签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只能通过诉讼要回学费。”
就学费退还的问题,上海段和段(沈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宇平表示,要根据培训费的收取是否合法、双方签订的协议是否有效、有效协议的条款是否有约定,以及当事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对于不合法或无效协议的培训费,当事人可以要求退回,但是合法和有效协议,较难通过诉讼退回。”
此前,一些地方消费者协会曾发布涉及培训预付的消费风险提醒,称预付式消费风险大,一些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或资金链断裂倒闭后,致使预付费用难以追讨。
压实网络信息平台责任,加强监管
针对创业培训乱象,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表示,问题的根源不是培训,而在于不良机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监管漏洞,抓住劳动者急于掌握一技之长的迫切心理,通过虚假宣传和培训进行牟利。
“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王磊建议,针对教育培训类广告,要细化专项法规、细则,由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监督落实信息平台的审查职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同时,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开展专业且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公益培训,纾解劳动者的困惑,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增强职场竞争力。
孟宇平认为,治理创业培训骗局,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斩断不法机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引流的链条,厘清引流平台的法律责任,压实平台责任承担机制。
孟宇平表示,根据互联网广告的相关规定,平台经营者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对利用其信息服务展示、发布的广告内容进行监测、巡查。
“对于创业者来说,越是低门槛、高回报的项目,越要多加警惕。不能被所谓的高收入蒙蔽。需要知道的是,收入是与自己的能力成正比的。”王磊表示。(本报记者 刘旭)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