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营养
0糖0卡0添加,到底是什么概念?
国内知名品牌元气森林主打的乳茶一直宣称“0糖0卡0脂”,深受年轻人士和减肥群体的喜爱。但就在最近,元气森林摊上事情了,因其产品元气森林乳茶“0蔗糖”概念引发争议而高挂热搜第一。随后,元气森林也在其官方微博就宣传“0蔗糖 低脂肪”饮料公开发表声明,为其乳茶产品“0蔗糖、低脂肪”的宣传词容易引发误解而致歉。
随着无糖气泡水的爆红,“0糖0卡”成为了食品领域炙手可热的口号。经常遇到一些做品牌营销的朋友,说“做一款0糖0卡0添加的××食品,肯定能爆款”。我说:能够严格做到0糖0卡0添加的食物,也就只有水了;即便是放宽“添加”的标准,也只能是茶水黑咖等等“风味水”。
其实,0糖、0卡、0添加是互相独立的概念。它们,到底是健康密码还是营销噱头呢?下面分别来说。
“0糖”不难实现,但要注意商家话术
宣称“无蔗糖” 可能是使用了其他的糖
顾名思义,“0糖”就是指不含糖。但是在食品营养中,“糖”的概念可能和公众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也就给了一些商家玩弄话术的空间。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糖”理解为蔗糖(或者说白砂糖);在食品营养领域,“糖”是各种单糖和二糖的统称,除了蔗糖,常见的还包括果糖、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等等。果葡糖浆、高果糖浆、冰糖、红糖、蜂蜜、浓缩果汁等等,实质内容也是“糖”。
按照国家标准,“0糖”或者“无糖”的定义是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物中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这里的糖,是指各种单糖和二糖,不管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为添加的都算。但是,很多商家把“无糖”概念偷换成了“没有添加糖”,比如“无糖奶茶”的检测经常发现“含糖”,往往就是来自于牛奶的乳糖或者植脂末中的糖浆。还有一些是把“糖”的概念偷换成“蔗糖”,比如用麦芽糖、糖浆、浓缩果汁作为糖的来源,却也宣称“无糖”。有的商家更有节操一些,宣称“无蔗糖”——从法规角度说,这跟用其他的糖不矛盾,而是利用了许多消费者把“蔗糖”等同于“糖”的认知,对消费者形成误导。
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如果看到宣称“无蔗糖”的食品,认真地去看看配料表,绝大多数都是使用了其他的糖。
“0糖”与“无糖”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含糖也不用甜味剂,因而没有甜味。从健康的角度说,这样的“0糖”“无糖”是最保险的。对于婴幼儿,“0糖”“无糖”就应该是这一类。
另一类是不含糖,但是使用甜味剂来产生甜味。一般而言,甜味剂的甜味跟糖有一定差异,有一些人工甜味剂还有一些健康方面的疑虑。不过这只是说甜味剂不像以前以为的那么“完美”,基于目前的科学证据,相同的甜度下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还是要比糖小得多。
简而言之,如果可以不需要甜味,那么不用甜味剂的“0糖”是最好的;如果实在难以舍弃甜味,使用甜味剂的“0糖”“无糖”也还是一个可接受的健康选择。
“0卡”不重要
关键是卡路里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
卡路里是热量的单位,通常用“千卡”来标示。大家在食品标签上看到的“千焦”也是热量的单位,1千卡约等于4.2千焦。
因为热量与减肥有关,所以“0卡”别具吸引力。
在食物的宏观成分中,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都会产生热量,只有水不产生热量。在甜味剂中,高倍甜味剂因为用量极少,热量可以忽略。而糖醇因为甜度低,所以用量大,热量不能忽略。在常见的糖醇中,赤藓糖醇因为几乎不被吸收代谢,所以国家标准中不对它计算热量,而其他的糖醇,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等,就都需要计算热量。
也就是说,要想实现“0卡”,那么主要原料就只能是水和赤藓糖醇,所以“0卡”的食物只能是无糖饮料。至于市场上的“0卡糖”,其实就是赤藓糖醇和高倍甜味剂的混合,只能用来作为食物饮料的添加成分,不应该单独作为食物。因为,赤藓糖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腹泻,所以需要控制摄入量——所以,0卡糖通常用于饮料中,烘焙食品等都可能因为用量较大而带来腹泻风险。
实际上,选择食物没有必要过于纠结热量值本身,而应该关注热量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比如我们来举三个例子:食品A由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组成,比例较为合理,是一款中规中矩的食品;食品B的热量与食品A相同,但是蛋白质少、含有大量的糖,可以算得上大家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了;食品C虽然热量甚至要高一些,但是不含糖,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都相当丰富,算得上是一款“健康食品”了。
总结一下就是:对于食物的热量,数值本身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营养组成——如果热量中来自于糖和脂肪的部分很多,那么就是“劣质热量”;而如果来自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部分多,那么就是没有关系。
“0添加”只是营销噱头
源于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
“0添加”很时髦,根源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
中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4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种类是香精香料,其他几百种又可以分为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着色剂、甜味剂等等。所有的种类都是经过深入广泛的安全评估,在国际上多个主要国家也批准使用的。其中的大多数,合法规范地使用就能够实现使用目标,甚至没有“过量”“滥用”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能够提升食品的风味、口感和安全性。如果需要食品添加剂而“强行不用”,要么会降低食品品质,要么需要采取其他的工艺手段。比如大家关注最多的防腐剂亚硝酸盐,在加工肉制品中按规范使用,自身到不了危害健康的量,同时又能够起到足够的防腐效果。如果不使用它,就只有三种选择:
1.承担被肉毒杆菌污染导致出现肉毒素的风险。这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有过不少致死的报道;
2.通过密封之后彻底加热,即市场上的罐头或者“软罐头”包装。不需要防腐剂,但深度加热对于肉的口感影响很大;
3.冷藏或者冷冻保存。
这三种情况在市场上都存在,想要追求“无防腐剂”,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当然,“不吃”也是一种选择)?
其实,“0添加”也是一个话术套路。比如,某款著名的饮料鼓吹“不加香精”“不加色素”“不加防腐剂”,其实是因为该产品本来就用不着加这些。它的生产需要的食品添加剂是乳化剂,另外为了风味而添加的是白砂糖。
简而言之,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有成千上万种,按照功能也有好多个类别。任何食品,需要添加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都是有限的几种,其他的都可以变成“不添加XX”。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添加XX”都只是话术游戏。而不指明“XX”具体内容的“无添加”“0添加”,意味着是食材的原始状态,基本上就只能是纯水以及各种“初级农产品”了。
文/云无心(食品工程博士)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内知名品牌元气森林主打的乳茶一直宣称“0糖0卡0脂”,深受年轻人士和减肥群体的喜爱。但就在最近,元气森林摊上事情了,因其产品元气森林乳茶“0蔗糖”概念引发争议而高挂热搜第一。随后,元气森林也在其官方微博就宣传“0蔗糖低脂肪”饮料公开发表声明,为其乳茶产品“0蔗糖、低脂肪”的宣传词容易引发误解而致歉。
随着无糖气泡水的爆红,“0糖0卡”成为了食品领域炙手可热的口号。经常遇到一些做品牌营销的朋友,说“做一款0糖0卡0添加的××食品,肯定能爆款”。我说:能够严格做到0糖0卡0添加的食物,也就只有水了;即便是放宽“添加”的标准,也只能是茶水黑咖等等“风味水”。
其实,0糖、0卡、0添加是互相独立的概念。它们,到底是健康密码还是营销噱头呢?下面分别来说。
“0糖”不难实现,但要注意商家话术
宣称“无蔗糖”可能是使用了其他的糖
顾名思义,“0糖”就是指不含糖。但是在食品营养中,“糖”的概念可能和公众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也就给了一些商家玩弄话术的空间。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糖”理解为蔗糖(或者说白砂糖);在食品营养领域,“糖”是各种单糖和二糖的统称,除了蔗糖,常见的还包括果糖、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等等。果葡糖浆、高果糖浆、冰糖、红糖、蜂蜜、浓缩果汁等等,实质内容也是“糖”。
按照国家标准,“0糖”或者“无糖”的定义是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物中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这里的糖,是指各种单糖和二糖,不管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为添加的都算。但是,很多商家把“无糖”概念偷换成了“没有添加糖”,比如“无糖奶茶”的检测经常发现“含糖”,往往就是来自于牛奶的乳糖或者植脂末中的糖浆。还有一些是把“糖”的概念偷换成“蔗糖”,比如用麦芽糖、糖浆、浓缩果汁作为糖的来源,却也宣称“无糖”。有的商家更有节操一些,宣称“无蔗糖”——从法规角度说,这跟用其他的糖不矛盾,而是利用了许多消费者把“蔗糖”等同于“糖”的认知,对消费者形成误导。
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如果看到宣称“无蔗糖”的食品,认真地去看看配料表,绝大多数都是使用了其他的糖。
“0糖”与“无糖”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含糖也不用甜味剂,因而没有甜味。从健康的角度说,这样的“0糖”“无糖”是最保险的。对于婴幼儿,“0糖”“无糖”就应该是这一类。
另一类是不含糖,但是使用甜味剂来产生甜味。一般而言,甜味剂的甜味跟糖有一定差异,有一些人工甜味剂还有一些健康方面的疑虑。不过这只是说甜味剂不像以前以为的那么“完美”,基于目前的科学证据,相同的甜度下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还是要比糖小得多。
简而言之,如果可以不需要甜味,那么不用甜味剂的“0糖”是最好的;如果实在难以舍弃甜味,使用甜味剂的“0糖”“无糖”也还是一个可接受的健康选择。
“0卡”不重要
关键是卡路里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
卡路里是热量的单位,通常用“千卡”来标示。大家在食品标签上看到的“千焦”也是热量的单位,1千卡约等于4.2千焦。
因为热量与减肥有关,所以“0卡”别具吸引力。
在食物的宏观成分中,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都会产生热量,只有水不产生热量。在甜味剂中,高倍甜味剂因为用量极少,热量可以忽略。而糖醇因为甜度低,所以用量大,热量不能忽略。在常见的糖醇中,赤藓糖醇因为几乎不被吸收代谢,所以国家标准中不对它计算热量,而其他的糖醇,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等,就都需要计算热量。
也就是说,要想实现“0卡”,那么主要原料就只能是水和赤藓糖醇,所以“0卡”的食物只能是无糖饮料。至于市场上的“0卡糖”,其实就是赤藓糖醇和高倍甜味剂的混合,只能用来作为食物饮料的添加成分,不应该单独作为食物。因为,赤藓糖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腹泻,所以需要控制摄入量——所以,0卡糖通常用于饮料中,烘焙食品等都可能因为用量较大而带来腹泻风险。
实际上,选择食物没有必要过于纠结热量值本身,而应该关注热量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比如我们来举三个例子:食品A由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组成,比例较为合理,是一款中规中矩的食品;食品B的热量与食品A相同,但是蛋白质少、含有大量的糖,可以算得上大家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了;食品C虽然热量甚至要高一些,但是不含糖,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都相当丰富,算得上是一款“健康食品”了。
总结一下就是:对于食物的热量,数值本身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营养组成——如果热量中来自于糖和脂肪的部分很多,那么就是“劣质热量”;而如果来自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部分多,那么就是没有关系。
“0添加”只是营销噱头
源于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
“0添加”很时髦,根源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
中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4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种类是香精香料,其他几百种又可以分为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着色剂、甜味剂等等。所有的种类都是经过深入广泛的安全评估,在国际上多个主要国家也批准使用的。其中的大多数,合法规范地使用就能够实现使用目标,甚至没有“过量”“滥用”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能够提升食品的风味、口感和安全性。如果需要食品添加剂而“强行不用”,要么会降低食品品质,要么需要采取其他的工艺手段。比如大家关注最多的防腐剂亚硝酸盐,在加工肉制品中按规范使用,自身到不了危害健康的量,同时又能够起到足够的防腐效果。如果不使用它,就只有三种选择:
1.承担被肉毒杆菌污染导致出现肉毒素的风险。这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有过不少致死的报道;
2.通过密封之后彻底加热,即市场上的罐头或者“软罐头”包装。不需要防腐剂,但深度加热对于肉的口感影响很大;
3.冷藏或者冷冻保存。
这三种情况在市场上都存在,想要追求“无防腐剂”,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当然,“不吃”也是一种选择)?
其实,“0添加”也是一个话术套路。比如,某款著名的饮料鼓吹“不加香精”“不加色素”“不加防腐剂”,其实是因为该产品本来就用不着加这些。它的生产需要的食品添加剂是乳化剂,另外为了风味而添加的是白砂糖。
简而言之,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有成千上万种,按照功能也有好多个类别。任何食品,需要添加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都是有限的几种,其他的都可以变成“不添加XX”。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添加XX”都只是话术游戏。而不指明“XX”具体内容的“无添加”“0添加”,意味着是食材的原始状态,基本上就只能是纯水以及各种“初级农产品”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南日报11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传新 通讯员 何水清 陈思雨)进入冬季后,奶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暖手必备”。近日,一款号称“0糖、0卡、0脂”的奶茶名声大噪,成为减肥爱好者的心头爱。这样的奶茶真的不含糖、不长脂肪?国家注册营养师、湖南省胸科医院营养科主任张胜康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奶茶通常由牛奶、茶、小料等几部分组成,所谓的“无糖奶茶”其实是指不额外添加糖,抛开可选择的甜度来说,糖就藏在奶茶底和小料里。
无糖饮品≠无糖、无热量
参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标称“无或不含糖”,要求其含糖量不高于0.5克/100克。
“无糖奶茶”中既然没有额外添加糖,那么检测出来的糖分来自哪里呢?事实上,奶茶制作原材料中本身就含有糖,且绝大部分源自于奶茶茶底(即奶精,也称为植脂末,主要成分有葡萄糖浆、乳粉、植物油、二氧化硅和食用香精等),这些小料就是“无糖奶茶”隐形热量的主要来源。
红豆、燕麦粒等这类小料通常本身不含糖,但为了更为软糯,通常会经过糖腌渍。而芋圆、仙草、西米等这类小料虽然不是浸在糖里,但其本身是由精制淀粉制作而成,其中常用的仙草和芋圆不额外添加糖的能量大约有250~350千卡/100克。因此,一杯500毫升的“无糖珍珠奶茶”下肚,就相当于摄入了一碗半米饭的热量。
奶茶中的脂肪含量也相当高,检测40款奶茶的平均脂肪含量为19.57克,有的“无糖奶茶”脂肪含量甚至超过30克,已超过成人每日推荐摄入脂肪量的1/2。
由此可见,无糖饮品只是饮料中含糖量少而已,并不意味着等同于无糖、无热量。
“0糖、0卡、0脂”真的更健康?
对于需要控制总能量的人群而言,“0糖、0卡、0脂”的饮品与含糖、含热量、含脂肪的饮品相比,确实更有利于对能量摄入的控制,尤其是对于特定人群的作用利大于弊。
张胜康介绍,“0糖、0卡、0脂”饮品采用替代蔗糖的甜味剂,除了具有甜度高、热量低等优点外,此类甜味剂多为非糖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不受胰岛素控制,还可作为糖尿病、肥胖症患者甜味替代品。虽然“0糖、0卡、0脂”饮品具有能量低的特点,但过多甜味剂在体内的代谢,可导致体内其他代谢障碍或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而有损健康。他认为,白开水作为冬天的第一杯热饮会是更好的选择。
张胜康提醒,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要饮食均衡,糖或代糖的过量摄入都会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脏疾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等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一审:李传新;二审:胡宇芬;三审:杨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