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否认“倒闭”,大批网友发起“保卫战”。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李金枝、何沛凌;编辑:洪君。
近期,众多媒体报道称,昔日奶茶界网红鼻祖——1点点正在慢慢退出奶茶界。#一点点慢慢退出奶茶界##为什么人们不爱喝一点点了#等话题接连登上各大平台热搜,“一点点要倒闭了”等言论也甚嚣尘上。
11月10日晚,1点点在其官微回应称,“假假假!谁说点点要倒闭了?!”
与此同时,1点点的忠实粉丝也开启了“1点点保卫战”,11月13日,#我绝不允许一点点倒闭#话题被送上热搜榜,话题关注度超1100万。
< class="pgc-img">>1点点否认“倒闭”,
大批网友发起“保卫战”
过去一周,1点点可谓是“黑红黑红“的。
11月1日,有辽宁网友在小红书发帖称“学校附近唯一的一家1点点要闭店了”,该帖子在小红书引发热议,评论数达1761条。
11月4日,#感觉“一点点”慢慢退出奶茶届了#登上小红书热搜排行榜第一,关注度1100万+。
11月10日,#感觉一点点慢慢退出奶茶界了# #为什么人们不爱喝一点点了#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一时间,一点点深陷倒闭风波。
“一点点多地门店关闭,曾经的网红店不受欢迎了。”
“1点点品牌太老了,现在商场不怎么考虑开1点点了,在1点点和其他新品牌之间,优选后者。”
眼看话题热度越来越高,11月10日晚,1点点连夜在微博发文否认倒闭:“假假假!谁说点点要倒闭了?!点子11.15还要官宣大型联名活动呢。”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1点点官博截图
在1点点发布这条辟谣微博后,话题#一点点否认倒闭#也登上热搜,吸引了8000多万人浏览,同时也“炸”出了大批一点点粉丝,她们纷纷发声捍卫1点点:“点门永存”“有姐们这些点门忠实信徒在,就没你倒闭的那一天!”
在小红书平台上,#一点点有一批沉默的死忠粉##我绝不允许一点点倒闭#等话题也齐齐登上热榜。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红餐网观察热搜发现,网友支持一点点的核心原因还是“性价比”。
“一点点是性价比之王。”
“从高中起就爱喝1点点,1点点价格便宜,还能免费加小料。”
“本人一个月可以点10次波霸奶绿,我不能没有一点点。”
“超喜欢吃他们家的波霸和椰果,不到15块,性价比很高。”
< class="pgc-img">>地下铁、贡茶、答案茶……
盘点那些沦为“时代眼泪”的奶茶品牌
对于1点点来说,被说“倒闭”和“不思进取”确实有“亿点点”冤。
首先,从门店数来看,近两年一点点的门店数确实有一定起伏。根据红餐大数据,2022年6月,1点点的门店数为3600+,到了2023年11月10日,其门店数约为3019家。
3000多家的体量,即便相比鼎盛时有收缩,也还远不到”“即将退出奶茶界”的地步。从整个新茶饮行业赛道来看,一点点的体量比喜茶还大,目前仍排名前列。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其次,据红餐网了解,作为初代网红鼻祖,1点点这些年也并非“不思进取”。
比如在产品上新上,虽不及部分新锐品牌卷到“周周上新”,也基本能维持月月上新的频率,前不久,还上新了无植脂末系列产品。在联名营销上,1点点也有主动参与,比如在回应倒闭传闻的微博中其就提到,近期将再次与热门游戏“和平精英”联名。
客观来说,作为“初代网红奶茶”,一点点还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其实挺厉害的。
毕竟,更早的一批“初代网红”奶茶,很多已经沦为“时代的眼泪”了。
20世纪90年代,台湾珍珠奶茶传入大陆,开启了内地奶茶的“粉末时代”。这一阶段的奶茶品牌主打珍珠奶茶,以各种粉末冲调而成,一杯奶茶只卖一两块钱,代表品牌包括大口九、街客、地下铁、快可立等。
这批珍珠奶茶品牌一度风靡大街小巷,是不少80、90后的童年回忆。然而,随着”奶盖茶““鲜果茶”“真奶真茶”等崛起,以粉末冲制的初代珍珠奶茶网红们没能及时转变思路,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渐渐淡出大众视野。
如今,在商场、街边已经很难找到这些奶茶界的“初代网红”们。
比如,曾开遍广东地区大街小巷的“大口九”,已经许久没有传出新动态,线下门店也淡出了主流商圈。据其官网显示,早在2006年,大口九两广地区门店就达400家;2022年9月,突破2000家。如今,其全国门店仅有500家左右。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大口九官网截图
曾经是90后中小学生社交货币的“地下铁”,其品牌公众号的最新一条推文,停在了2018年的平安夜。而其在微博平台的官方账号,最后一次更新也停在了2019年。
除了这批初代的粉末珍珠奶茶外,后起的一些网红茶饮也有部分已经“过气”。
比如,自称“奶盖茶鼻祖”的四云奶盖贡茶,曾经也风靡一时,如今全国门店仅有二三十家。因特殊玩法爆火一时的“答案茶”,如今也难觅踪迹。
你觉得哪些奶茶品牌已经沦为“时代的眼泪”?
欢迎留言与我们讨论!
封面图来源:红餐网摄
011年5月,海峡对岸的宝岛,一片恐慌。
昱伸香料创始人赖俊杰被捕后,在法庭上留下一句玩味十足的话:
好文章,大家一起抄嘛!
昱伸香料作为岛内最大的起云剂企业,却私下在产品中添加DOP(通用塑化剂)长达30年,其副作用是“三聚氰胺”的20倍。
< class="pgc-img">赖俊杰夫妇被捕
>宝岛塑化剂曝光当天,国际巨头沃尔玛下架了所有进口饮料;广东东莞下架了80%食品;中国香港更是抛出一份“200名市民中有99%检测出塑化剂”的报道。
霎时间,“DOP”成为了令全球变色的名词。
然而,在这震撼世人的公共事件背后,却隐藏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岛内奶茶全面溃败,行业制高点向大陆转移。
这场行业变迁的序幕中,有文艺青年梦想的破碎、有各方资本贪婪的角逐、有新式茶饮承载的使命,更有奶茶的终极定位:
不管好不好喝,都是一门好生意...
1、草莽的狂野时期
国内第一代网红奶茶,是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于宝岛的“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有趣的是,关于珍珠奶茶的起源,坊间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台南的“翰林茶馆”无意间在奶茶里添加了一种白色粉圆,形似被煮过的珍珠,便命名为“珍珠奶茶”。
另一种是,台中“春水堂”一位店员在奶茶里放了粉圆,诗意大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祖师爷”的名号,两家店不惜对薄公堂,打了10年官司。
最终,法院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
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
而在两家店争夺“祖师爷”期间,珍珠奶茶却在东南沿海地区遍地开花,连名字也越来越野。
有奶茶小贩专门把粉圆颗粒做大,从80年代知名演员叶子楣那里汲取灵感,起名“波霸奶茶”。
< class="pgc-img">>更野的商家,则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取名叫“青蛙包二奶”...
休闲小站、快可立、50岚等品牌相继涌现。
其中,快可立更是率先进军大陆,成为了第一家正宗的奶茶店,宝岛一跃成为全球奶茶的头号玩家。
“奶茶+粉圆”的创新,固然将台式奶茶送上了世纪之交的王座,但珍珠奶茶在民间的无序扩张,也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2、奶茶的“供给侧变革”
2016年时,与建国老师酣战的希拉里为了拉选票跑到一家华人奶茶店,她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并表示:
< class="pgc-img">很喜欢这种牛奶和茶叶结合的产品。
畅饮奶茶的希拉里(右一)
>实际上,早在80年代珍珠奶茶就成了“既没有奶,也没有茶”的劣质品。
为了抢占市场,商家将珍珠奶茶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一杯奶茶的成分被简化成“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自来水”。
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奶精,这种物质有很浓郁的奶香味。
关键的是,与鲜奶相比,奶精硬生生将行业的毛利率提高到了70%,轻松吊打海天、伊利,几乎与五粮液并驾齐驱。
本质上,珍珠奶茶依旧是“奶精+茶”的勾兑物,只要静止一段时间二者就会分离,要想保持混合状态就必须加入一种名为“起云剂”的食品添加剂。
< class="pgc-img">起云剂
>但起云剂却有成本高、稳定性差、保质期短的缺点。
很快,岛内最大起云剂企业“昱伸香料”惊奇的发现:通用塑化剂(DOP)能代替起云剂,不仅效果奇佳,成本也更低。
直到2011年,隐藏30年的DOP浮出水面,奶茶直接被贴上了“橡胶珍珠”、“添加剂”等标签,昔日风光无限的珍珠奶茶也成了“骗小孩子的东西”。
< class="pgc-img">>更奇葩的是,岛内生育率持续达到全球最低、乳腺癌患者增多等健康问题也找到了元凶——奶茶。
昱伸香料的一次“长期投资”,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了奶茶行业的“供给侧变革”。
3、行业迭代
2011年后,珍珠奶茶被按死在塑化剂风波中,取而代之的是火速出圈的“新式茶饮”。
“新式茶饮”和“珍珠奶茶”有着本质的区别: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新式茶饮将“粉末+水”冲泡的方式,升级成为了4小时一换的现泡茶,店铺里更是出现了人工剥葡萄皮的场景,成本呈指数级上升,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突破了20元大关。
< class="pgc-img">喜茶工作人员
>而在早年,曾有媒体暗访珍珠奶茶的制作: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加上水电费、租金,成本也不过1元左右。
但高昂的价格,依旧无法阻挡新式茶饮成为年轻一代的宠儿,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门店迅速崛起。
喜茶上海门店开业当天,蜂拥而来的顾客被分成6条长队,等待时间长达6小时。
茶颜悦色在武汉的首家门店,更是出现了长达1公里的史诗级长队,排队8小时才能喝到一杯奶茶。
更奇葩的是,一杯20元的奶茶,竟被黄牛炒到了500元。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前的人群
>到了2021年,奈雪的茶IPO登陆港股,成为了“奶茶第一股”;紧接着,喜茶的估值也达到了600亿。
伴随新式茶饮崛起的,则是一种无奈:
喝一杯奶茶,比吃一顿饭都管饱。
事实上,这句无奈背后正是新式茶饮快速出圈的财富密码。
4、资本捧杀的乐章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你能看到从草莓到芒果,从椰果到香蕉,从珍珠到面包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大杂烩。
就拿喜茶的6个品类来看: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
< class="pgc-img">>除纯茶外的5个品类,本质上都是“奶茶+”的模式。
奶茶+水果,主打健康的旗帜成了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奶茶+雪糕、面包,直接将冰激凌和蛋糕拍死在沙滩上;
奶茶+米饭,更是号称“能喝的粽子”。
新式茶饮,已经将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两点:
1、奶茶能与万物相融,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了无限延伸的空间;
2、所有品类的基底都是奶茶,加工流程可以标准化,只需具备稳定的供应链就能快速扩张。
简言之,一家新式茶饮店同时兼具了奶茶店、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属性。
< class="pgc-img">>一门生意同时抢占5个市场,足以让任何人做梦都笑醒,因而才会成为资本的角逐之地。
但奶茶作为一个配方公开、口味差异小、门槛几乎为0的行业,又注定是个极度内卷的“完全竞争市场”。
自新式茶饮诞生以来,各大品牌都在试图通过推出新品甩开对手。
最终,却引发了大规模的“抄作业”现象,导致整个行业严重同质化。
不看包装的情况下,没人能分清喜茶和奈雪的同款产品。
在此情况下,行业只能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缺乏资金时,就引入外部投资继续卷...
然而,在这场以“卷”为主题的战争中,倒下的不止有同行,更多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
5、大分化:镰刀与突围
2016年,新式茶饮的玩家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天还赔两块五。
< class="pgc-img">>实际上,正是完全竞争市场进行到后期的铁律:每家企业的利润都无限趋向于0。
因此,整个行业在白刃战中分化成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猎杀派,一种是突围派。
所谓猎杀,猎物不是同行,而是终端门店。
当卖奶茶赚不到钱时,有一大批品牌方将目光瞄准了“加盟费”。
找明星打广告,依托人气快速扩张,在全国各地吸引加盟,反倒成了多数品牌的“主营业务”。
而他们的盈利模式,也从依赖客户消费,变成了从下游吸血——收取巨额加盟费的一锤子买卖。
< class="pgc-img">>更有甚者,通过协议将加盟商的采购约束在内部体系,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兜售原材料,频繁收费培训,就连装修门店的材料也必须从总部采购。
当一个品牌被玩残后,企业主们便换个牌子再来一遍,直到榨干一切油水...
相比于业内的加盟乱象,突围派则跑出了另一条路线。
喜茶和奈雪,采用直营模式将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的区间,整个制作流程全部人工现场进行,用工匠精神主打高端茶饮。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作为中端茶饮的代表,同样采取了直营模式,但区别在于将全部门店集中在长沙。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堵死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客户只能选自己的产品。
如今,茶颜悦色在长沙的门店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圈甚至出现了一个路口5家门店的奇观。
< class="pgc-img">>而蜜雪冰城则避开了一线白领群体,将门店开在三四线城市,凭借庞大的供应链将客单价控制在8元以下,成为了“奶茶界的拼夕夕”。
与此同时,用“直营+加盟”斩获15000家门店的蜜雪冰城,也成了创业文艺青年的“头号竞争对手”。
< class="pgc-img">>当价格战与加盟乱象的硝烟缓缓散去,新式茶饮的高端价格带已被喜茶、奈雪牢牢占据,中端价格涌现出了大量区域品牌,低端价格带则由蜜雪冰城独占鳌头。
在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下,所有品牌的终极命题只有一个:如何成为中国的星巴克?
6、中国的星巴克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喝一杯咖啡...
但背后却是一个被人忽略了的问题:中国自古就是饮茶大国,5000亿的茶饮市场远超800亿的咖啡市场。
< class="pgc-img">中国茶饮市场规模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茶饮是个“市场大、品牌小”的生意,至今都没有诞生过具有垄断性的品牌;而咖啡则是个“市场小、品牌大”的生意,前有在国内深耕的星巴克、雀巢,后有锤爆资本主义的瑞幸。
茶饮之所以很难做大,原因在于生产销售环节。
茶树讲究地形、土壤、温度;采摘和加工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就连喝茶也要让你“细品”,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不好。
这种缺乏标准,与玄学挂钩的特性严重制约了茶饮的发展。而新式茶饮的本质,就是打破局限,实现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新式茶饮用“牛奶+糖”的融合淡化了茶叶的味道、等级、产地,让行业具备了工业化基础。
< class="pgc-img">>其次,新式茶饮“糖分+脂肪+咖啡因”的成瘾性组合,极大地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最后,新式茶饮抹平了餐饮行业“消费集中于中午和晚上”的痛点,将消费时段延长到了早餐、下午茶、宵夜,几乎可以全天候运营。
当市场因素具备后,摆在新茶品牌面前的则是:星巴克的优势——高度的流程化与可复制程度。
早年,茶颜悦色排出10000米的史诗级长队,根源在于人工现场制作,生产效率慢,无法流程化。
而在供应商解决了糖和奶盖自动化,人工现场削皮被机器取代,生产环节被上游取代的今天,品牌商需要思考的则是另一个问题:
能不能成为中国的星巴克,在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 class="pgc-img">>当我们回看奶茶的发展史,能看到草莽时期的狂野、扩张时期的惊险、迭代时期的鏖战,也有资本的角逐、加盟的镰刀、低谷的突围,但更重要的却是一个行业在国潮复苏背景下的使命——复兴、做大中国茶饮。
而新式茶饮向“中国的星巴克”进军,也有另一个范本。
在星巴克,往往是身着西装革履,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面无表情的喝着美式,一边间不停歇的敲击着键盘。
< class="pgc-img">>咖啡成了工业兴奋剂,整个环境都被焦虑占满。
但在一个经济增速放缓,黑天鹅乱飞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心灵安慰剂,来治愈内心深处的彷徨与焦虑。
我突然想到一句贴合当下出境的话:
生活这么苦,不如来点糖。
< class="pgc-img">>是新消费智库第1684期文章
作者:陆77
来源:新消费智库
新消费导读
水饺作为中国传统美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俗语有道“坐着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水饺在中国的餐饮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日常主食,也是逢年过节的必吃食品。
各地的水饺风味不同,在山东,鱼水饺最为出名。郑板桥曾赋予山东的鲅鱼水饺“馅儿孙”的雅号。特色的海鲜饺子产业带动了本地餐饮文化的发展,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将鱼水饺做至产值上亿的品牌——一船小鲜。
三次创业,做中国自己的品牌
一船小鲜的创始人陈国平是个创业达人。作为一名心有宏图的企业家,陈国平一直在路上。借此契机,他向新消费智库简述了他的三次创业历程。
第一次创业是在99年,在奶茶热还未风靡全国时,陈国平和朋友就瞄准了这一赛道,做起了台湾快可立奶茶。当时的他们买下了快可立奶茶在宜昌的加盟权,一年多就开出了1000多家店。
因为种种原因,首次创业经历并不算成功。但在其中,让陈国平感触最大的是高质量的产品带来的优势,快可立奶茶采用了阿里山的红茶和澳洲进口的奶粉,口味也更纯正健康。相比于其他奶茶更受消费者青睐。
第二次创业是在耐克阿迪做运动经销商。11年的时间把刚刚入驻中国的耐克阿迪做出了1100多家门店,被收购时有23亿的规模。也是这次创业让陈国平认识到了品牌的价值,他注意到,虽然国货质量还不错,但当时的消费人群对国产品牌的认可度并不强,而是倾心于阿迪耐克这些国际大牌。
陈国平坦言,“为别人做品牌就像‘养猪’,目的只是养肥,卖掉猪肉赚了钱就好。但做自己的品牌就像养孩子,孩子是自己的,自然想给他肥沃的土壤,让他茁壮成长。”
于是第三次创业,陈国平决定做一个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与欧美产生壁垒,难以被外国复制的品牌。
从何做起?陈国平在中药和中餐两个领域中纠结。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船歌餐饮的创始人陆广亮带去了青岛,亲手尝过国宝级面点大师王桂云老师的墨鱼水饺后,陈国平被深深地惊艳到了。
“我是一个南方人,平常的饮食就是以米饭和粉类为主,很少吃饺子。但在尝过王桂云老师做的墨鱼水饺后,我一口气吃了13只,没想到鱼水饺可以做得这么好吃。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事可做,立马投了5000万,开始做鱼水饺这个事业。”
对于陈国平来说,船歌鱼水饺既满足了他第三次创业的要求,也契合了前两次创业总结下来的经验。
“水饺是中国餐饮文化的代表,俗话说得好,‘饺子包万物’。鱼水饺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又没什么热量,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且船歌鱼水饺有国宝级面点大师,山东面点大王第二代传人的王桂云老师来坐镇船歌鱼水饺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官,我相信这个饺子的质量一定不会差。品类、品质有了高要求,品牌才能走得更长远。”
2020年受疫情影响,船歌鱼水饺开设了专注于速冻水饺的品牌一船小鲜。陈国平介绍到,一船小鲜旗下拥有船歌鱼水饺、饺小歌、船涨、船歌鲜食等四个子品牌。船歌鱼水饺过去分餐饮、食品两块业务,一船小鲜正是鱼水饺食品零售业务的探索。
当谈起创建一船小鲜这个品牌的初心,陈国平表示,一是希望这家公司成为更多团队创业的共享台,二是希望它收揽全国各地数不尽的特色美食,生产成更方便的食品送进千家万户。“我们以做中国美食为己任,目标不仅限于国内,更要把中华美食推广到全世界。”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纵观冷冻水饺的市场,以思念、三全、湾仔码头三巨头合计占有全国70%-80%的市场份额,销售范围辐射全国,基本上垄断了速冻水饺市场。一船小鲜破局而出,凭借的是其差异化的定位。
陈国平表示,进军速冻水饺市场,本质上是在红海市场中各自选择相对“蓝海”的细分角度切入。饺子的赛道,稳定性和成长性没有问题,但产品比较同质化。市面上卖得比较火的速冻水饺大多是猪肉、羊肉、牛肉馅的,消费者只能在这几个有限的品类里选来选去。
“速冻水饺的未来,还是会从产品端发力。”在速食食品的市场上,随着消费升级,速食产品早已不只是储备粮,而是有着更高的需求。人们愿意不断尝鲜,鱼水饺品类的开辟正是符合了消费者需要高品质、新口味产品的消费愿景。
在鱼水饺的品类上,一船小鲜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采用双品牌齐头并进的策略。船歌鱼水饺主打健康、新鲜品质的中高端水饺,所有的水饺都采用人工手手包的形式,核心用户群在35-50岁之间。饺小歌主要面向20-30岁的年轻消费群体,价格更低廉,还推出了适合减肥人士的植物蛋白素肉系列。
除了四大当家墨鱼水饺、黄花鱼水饺、鲅鱼水饺和虾水饺外,一船小鲜还推出了一些特色海鲜水饺如海胆、蟹黄、双虾水饺,以及水果口味的榴莲水饺等。
在视觉上,一船小鲜与谢霆锋的“锋味”联名推出了鲜花系列水饺,在虎年推出了限定虎纹水饺。陈国平表示,视觉系列的产品是一船小鲜近期一直会强化的事情。
在众多产品中,陈国平重点向新消费智库介绍了时令水饺系列。中国的美食和中国土地、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作为中国历法精髓的二十四节气,无论是在农耕社会,还是现代,都对我们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我们内部经常会说一句话‘跟着节气过日子,跟着船歌吃饺子’,中国人吃的东西一定要是应季的。像我们推出了春天的荠菜刀鱼水饺、夏天的小龙虾水饺、秋天的莲藕扇贝水饺、冬天的鱼羊鲜水饺,一船小鲜也愿意推出更多的应季食品给消费者,把最好的食材通过我们的工艺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另外,一船小鲜切入了目前大火的预制菜行业,推出了船歌鲜食,并开设淘宝旗舰店,主打小海鲜系列产品,比如香辣蛤蜊肉、香辣八爪鱼、香辣蟹钳这些可以做鱼水饺辅食的小菜。
谈及预制菜,陈国平直言无论是做餐饮还是料理包,顾客们最重视的一点就是好吃,其次才是方便、成本等。但市面上大部分的预制菜都添加了大量的调味料,食客们吃的早已不是食材本身的味道,而是调味品的味道,还有隐约的健康隐患。
推出船歌鲜食,第一是追求对食材本身味道的还原,其次是无添加的前提下做出好吃又健康的预制菜。并且,船歌鲜食采用的日本先进冷冻锁鲜技术,能够保证菜品的口感还原90%以上。
零售、供应的双重驱动
根据《中国冷冻调理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速冻食品的市场规模达1850亿元,预测2022年我国速冻食品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900亿元。
同时,2020年我国速冻水饺产量约为254.1万吨,同比增长22.8%;需求量为239.2万吨,同比增长7.8%。到2021年我国速冻水饺市场规模约为535.5亿元,同比增长9.8%。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陈国平表示,鱼水饺的定位已经“打了头阵”,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供应链“补给”的到位和零售端的“辅助”。
据了解,一船小鲜鱼肉加工厂已于2020年底正式投产,使用日本最先进的速冻设备。船歌和饺小歌等水饺生产车间在2021年1月投产,建设工厂年产值在10亿元。
“鉴于鱼水饺品类的特殊性,我们在做餐饮时可以做到‘前店后厂’,水饺即时在厨房完成。但是在零售端,缺少合适的供应端就会出现断裂。对食品来说,做产品、品牌前,最先牢牢把控住的是安全。于是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考察工厂,最终推进了鱼肉加工厂和水饺车间的落实。”陈国平向新消费智库说道。
面向市场上销售的船歌速冻水饺,力求还原餐厅的口味,保证品牌的高品质。但如果按照船歌水饺的餐厅标准,无法实现全部的机械化。因为纯手工制作出的船歌水饺面皮与肉馅比例为1:2,其中面皮为7g,馅料13.6-14g,这样的面皮厚度很难用机械操作。另外,船歌面皮含水量达到48%,高于大部分面皮含水量的38%,粘性更强,也意味着更容易变形。故而,船歌水饺的订单只能按计划进行。
为了保证饺子质量,一船小鲜还有一套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陈国平表示,一船小鲜选择了与国内冷链技术和配送效率优势较大的顺丰合作,在配送过程中,冷链物流的标准由一船小鲜制定。
据了解,日本料理界公认的最佳温度是零下90℃的急冻,一船小鲜的冷链配送沿用了这一标准。同时经过摸索还发现,食材物流过程保证零下18℃最佳,饺子成品最佳保鲜温度是零下25℃到零下40℃之间。
此外,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一船小鲜对配送区域的选择也十分严格,只会配送顺丰能够保证在48小时内送达的地区,其余地区暂时不支持订单。
但计划订单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对此,一船小鲜并不会因为零售而降低品质,而是推出了更丰富的产品线,覆盖更大的消费群。
于是在2020年8月,一船小鲜推出了饺小歌系列,由国宝级面点大师王桂云老师的儿子孙洪海主理,做专为年轻人打造的水饺,与精品化的船歌产品共同完成人群的互补。
饺小歌系列采用了独家的专利面皮机,以“鲜食材、鲜品质、鲜工艺”为原则,锁住新鲜味道,使产品口感更接近于手工水饺。同时,机械化生产降低了成本,饺小歌的价格也更实惠,更受年轻人青睐。
但饺小歌产品的推广也不是一帆风顺,“不管是船歌鱼水饺,还是饺小歌的水饺,我们坚持在所有的环节里不做任何添加。海鱼馅料的微生物构成比较复杂,如果长期保持在零下18°的话没有问题,但是一些线下店上货的过程中又要中转货仓又要上货架,温度不稳定就很容易导致裂皮。对此我们与中国海洋大学的食品工程学院开展了深层次合作,致力于解决这一点。”
产品力跟上了,接下来是如何把好产品售卖出去。陈国平告诉新消费智库,“以往的速冻食品主要在商超的便利店销售,目前来看这些渠道已经被思念、三全这些传统品牌占据了,新品牌想要打出知名度,需要寻找其他可以实现高效发展的路径。”
一船小鲜瞄准了可以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场景的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等新电商和新零售渠道,利用其个性化推送,可以快速掌握顾客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的优点进行精准营销。还在京东、天猫、拼多多等大型电商平台设立品牌旗舰店,连续三年稳居天猫双十一类目销售冠军。
在这样的打法下,船歌鱼水饺的营收增长率在2020年达到了100%,2020年618期间,船歌鱼水饺同比增长108%,双十一同比增长29%。2021年年营收突破1.1亿元,增长率为30%。
线下,一船小鲜设立了即享汤饺自动售卖机在各个办公大楼和机场、高铁站这种人流量大且流动速度快的地方,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开门,通过小程序就可以选购商品。
陈国平介绍,即享汤饺自动售卖机的选址有四个逻辑,分为交通服务类,如机场、高铁站、汽车站、服务区;流动空间类,如旅游景区、展览展会、音乐节、游乐场、美食广场;固定空间类,如便利店、酒店、公寓、办公室、娱乐场所;服务场所类,如医院、企事业食堂。目的是适应场景化,让人们随时随地吃上一顿好饺子。
结语
谈及一船小鲜的未来,陈国平坦言,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做产品的初心。无论是在产品选择和研发生产上,还是在团队组织价值观的打造上,都不要忘记当初“将中国的美食送至千家万户餐桌上”的愿景。
“在现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好好活着就是我的目标。近几年来的变动太大了,我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带领一船小鲜,带着我们团队的伙伴,一步一步去实现我们当初给自己设下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