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北部,有一个马鼻镇。这是一个美丽的滨海小城镇,滨临罗源湾。马鼻镇区位独特,是连江县最北端的镇,和罗源县松山镇一衣带水、紧密相邻。
< class="pgc-img">>马鼻镇这名字,乍听好像是脏话,像是在骂人一般。马鼻,故名意思,和马的鼻子有关,马鼻镇因海边有一叠岩石酷似骏马的鼻子,马鼻之名由此而来。
马鼻镇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国道南北贯穿。马鼻镇到罗源县城只有约30公里,甚至比到自己的连江县城还要近一点点。
< class="pgc-img">>马鼻镇地理条件优良,除了具有沿海优势外,这里地形平坦,是连江县第二大冲海积平原,是连江三大平原之一。马鼻镇还是福州市滩涂面积最大的乡镇,物产丰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海上田园”。
< class="pgc-img">>马鼻镇的海产品产业突出,拥有5000多亩的紫菜养殖基地,1万多亩牡蛎、蛏等滩涂养殖基地,水产品总产量近2万吨,被誉为“牡蛎之乡”。马鼻的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蛎干尤为出名。
< class="pgc-img">>马鼻镇的建筑房产业较为知名,全镇在全国范围注册的建筑公司和房地产企业超过50家。房地产建筑业给马鼻镇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让马鼻镇变得“富裕”,马鼻镇因此也有“建筑之乡”的称号。
< class="pgc-img">>马鼻镇历史文化厚重,明代时期建有防倭城堡,戚继光率军曾在马鼻以渔民讨小海之“土蹓”大破倭寇,现存有“百丈崖”遗址。
马鼻镇内名胜古迹众多,如连江慈音寺、净土寺、东升寺等等,此外还有马鼻中心公园、南门公园、辰山公园、金源文化广场、玉井马头石公园等公园,是旅游休闲的地方。
< class="pgc-img">>(图源网络,文中数据仅供参考)
>tartStop
StartStop
连江温麻·魁龙坊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区。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文 记者 叶义斌/摄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晾晒的季节。在连江县城中心,就有这样一片39亩的“晒场”,这里“晒”的,除了细细梳理的老街旧巷,还有小桥流水的惬意美景,更有一砖一瓦的缱绻深情。
从旧城改造大拆大建的“上半场”,到有机更新的“下半场”,近2年时间,为守住古厝,留住乡愁,市城投集团下属市建发集团在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里细细“耕作”,让原本破旧不堪的区域不断焕发新活力。作为街区保护修复一期项目,属“三街一坊”之一的魁龙坊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区已基本建成,串起“两街六巷一里一弄”的旧时格局。今日,该风貌区开放迎客,让市民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感受“文化名胜地 连江会客厅”的秋日盛景。
一条长约180米的景观水道将化龙街“拥”入怀中。
街区名片
连江县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连江县中心城老城区,老城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包含“三街一坊”(上林街66亩、王步街99亩、天王前街73亩、魁龙坊39亩),总面积约276亩,总建筑面积15.75万平方米。
“三街一坊”保护建设随连江县城旧屋区改造工作推进而逐步启动,力争建成承载千年凤城历史文化记忆、山江环绕、黛墙红瓦、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亲切宜人、充满活力的老城。
石刻的魁龙坊导览图。
规划先行 旧时风貌处处有
脚下,是泛着光亮的青石板路;眼前,是天空映照下刻着蝙蝠祥云团的黛青色马鞍墙,还有香樟、木棉的召唤。走进深长曲折的街巷,凭栏俯视,是“疏水绕城郭”的旧时城景。昨日下午,记者自玉荷西路走进魁龙坊,巷道交织间,满满古韵扑面而来。
“是不是觉得有些巷子有点窄?这可都是旧时的空间格局。”榕发温麻(连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榕发温麻公司”)该项目经理魏敏带着记者来到魁龙坊地图前,一张凿刻出的“版图”上,“回”字形主通道清晰可见。
为让风貌修复尽可能“守旧”,按《连江县“三街一坊”保护规划》,魏敏和同事们把魁龙坊里里外外走了个遍,史料考证、现场调研、优化设计……在厘清保护要素的基础上,“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的保护修复行动自2018年下半年全面展开,“两街六巷一里一弄”的传统空间格局,也被一点一滴描绘出来。
“你看,这是化龙街、紫薇巷、天王前街、祠堂弄4条‘主路’。”魏敏介绍,“主路”中,以长约150米的紫薇巷为最长,其余3条也不过百余米,宽度2米至4米不等。其间,还有安平巷、琏巷、后门田巷、寿山巷、三公巷、和同里等小路,最窄处不足1米。这样的街巷设计,最大程度延续了平面铺展、大坡顶窄巷道与深长曲折的传统风貌。
温麻记忆馆展现了连江1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名胜古迹。
作为主角,坊内留存的明、清、民国时期历史建筑共23座(含2座迁建古建筑),就被“拥”在这一条条街、巷、弄中。据了解,魁龙坊内的古建筑,整体延续了闽东古建筑派系传统穿斗式结构的做法,形制上更显高大,这种建筑体系大体量的存在,形成连江城关的一大特色,“这是福州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极具保护价值。”古建专家说。
除了街巷、房屋,水也是旧时民居绕不开的元素。在靠玉荷西路一侧,一条长约180米的景观水道早已将化龙街“拥”入怀中,卵石颗颗,流水叮咚。据了解,这是从连江的“母亲河”敖江引水而来,活水入街,也增添了生态元素。
潺潺碧水上,横着化龙桥、巷柄桥、金碧桥3座小桥,不远处,还有化龙亭伫立,将此地流传近千年“知县践行”的尊礼崇文地方文化尽情展现。
小学生在古厝内排练庆国庆、庆中秋节目。
有机更新 古厝重生显精妙
“你看看,这变化多大!”在魏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魁龙坊内第一座完成整体修缮的历史建筑前。这座此前还被砖混结构现代楼房裹挟,面目全非的清末古建筑,历经3个月细致修缮,已重放光彩,并找回了原来的名字——陈家大厝。
据了解,为最大程度恢复街区旧时风貌,连江县采用PPP模式与市建发集团牵头成立榕发温麻(连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及颇具实力的施工单位,全方位启动保护修缮。
在建档甄别确定街区内现存的21处古建筑(包括6处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按“应保必保、可保尽保”原则,魁龙坊的修缮,以保留相应年代古建筑营造法式和地方营造技法为特点,复原了斗底砖、灰板壁等传统工艺,让人眼前一亮,更彰显古代连江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针对每栋古建筑不尽相同的建造技法,修复还“一座一议”。“每天基本都是跟旧石料、瓦片、木料打交道。”魏敏说,光是还原“黛墙红瓦”,他们就多方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了多次尝试,以求最大程度保留建筑原材料的质感。“这也是古建筑最有魅力的地方。”
除用心保留原味,在修复中,榕发温麻公司更对后期改建的部分进行甄别,放弃与其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面对紧贴陈家大厝的突兀民房,20名工人用了近1个月人工“凿除”,小心翼翼完成了拆除工作。
游客参观温麻记忆馆。
位于中山路25号的游琏故居,是明代显宦游琏的府邸,也是块难啃的“骨头”。历经数百年风雨,偌大的宅邸早已衰落破败,仅剩一面倾斜的墙体和几根支撑着的梁柱。面对主体、屋面损坏较多的难题,多位知名古建专家也被请来,成立了一支强大的“后援团”。
原貌如何恢复?材料怎么加工?木构件施工要注意什么……一次次耐心细致的“手把手”教学,让疑难杂症迎刃而解,更让施工心中有数:在结构许可的情况下,能嵌补的不墩接,能墩接的不更换,必须更换的尽一切可能不落架。
依“最小干预”原则,在魁龙坊传统街区内,古连江的城市肌理被一点点织就。如今的陈家大厝,已“升级”为一座占地1150平方米的温麻记忆馆。步入门头房,穿过前厅,走进二进、三进……举目皆是历史留痕:红色斗底砖、“明三暗五”典型格局、“万年吉庆”坐梁狮等,加上满是“乡愁”的布置,能寻得连江的“前世今生”。
目前,该街区的23座历史建筑已基本完成修复,国庆期间,有13座可以对外开放。
陈家大厝。
活化利用 老城新生向未来
建筑是载体,老城要展现新活力,关键还在于活化利用。在魁龙坊内,一场围绕新生的课题已全面展开。
“你可以找找看,这里面也有不少‘新成员’!”魏敏带着记者在街区内逛了起来,除了玲珑小筑、秋江吟院、修齐馆等一厝一品外,还有藏在其中的木结构、砖石、钢结构等新建、原地复建的织补风貌建筑,一共有64座。以老带新,把旧时的魁龙坊找了回来。
为在“织补”过程中把对古建筑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人员肩扛、斗车运输成了常态。为确保新管网埋设不影响古建筑的结构安全,沿线的支护更是细之又细。
在全心筹备国庆中秋双节迎客的同时,魁龙坊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市场化、规范化运营准备也全力开跑。
为让更多市民爱上连江的这张新名片,市建发集团委托了专业策划公司展开了半年的市场调研、运营方案策划。按规划,该风貌区将依托核心的历史文化建筑与连江文教名宦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建筑文化等价值资源,打造文化博览的新地标。
榕发温麻公司营销部工作人员郑君介绍,目前,该街区已进入招商阶段,拟引入文化创意、城市生活、特色民宿、博物馆、商务办公等丰富业态,除城市记忆馆外,还将植入红色文化博物馆、非遗文化、特色文化体验馆(陶瓷、剪纸、沙画制作等)等,串起新的历史文化体验空间。
国庆期间,包括温麻记忆馆、修齐馆等在内的多座古厝与“新厝”就将开放,市民可参加多场系列文艺活动,感受茶文化、品尝特色小吃等,也可在金碧桥广场、巷柄桥广场、魁龙榜广场、安平巷口袋广场、坊里厅口袋广场、紫薇巷口袋广场等6个微广场休憩,提前体验温麻版《清明上河图》的魅力。
魏敏告诉记者,为让街区的夜灵动起来,夜景灯光、雾森系统等亮色都将陆续添置,在魁龙坊建设运营推进的同时,“三街一坊”中的天王前街前期工作已陆续展开,有望在明年春节后进场,让乡愁与记忆绵延。
来源: 福州新闻网 作者:孙漫 叶义斌
源:【厦门日报】
林国发查看新产品研发进展。
【名片】
林国发,1960年出生,现任厦门洋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厦门市首届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连续多次当选市政协委员。
好的蚝油是“炼”出来的——煮完海蛎的汤水熬制时,灶台烟雾升腾,艰辛挂在守锅人的脸颊上,化作止不住的汗珠。
蚝油阿公也是“炼”出来的——创业初期被绑了投进精神病院,后来甚至锒铛入狱、几近丧命,但他闯关成功,如今已是蚝油行业里颇有名气的企业家。
这是林国发,同村人都叫他“蚝油阿公”。他带领的“洋江食品”,从小作坊发展到如今在翔安琼头拥有工业园区,成为一家专业从事蚝汁、鲍鱼汁、蚝油(也称为“蠔油”)等海洋贝汁系列的科技型企业。
2000年,林国发尝试样品口感。(受访者 供图)
敢想
用“废水”熬制蚝汁出售 家人说他“头壳坏了”
短短四年,沉重的“铁门”两次在林国发面前重重关上,一次在医院,一次在监狱。
1979年,林国发19岁。他被母亲和叔叔带到仙岳医院门口的时候,是五花大绑的——从琼头到岛内的路上,他声嘶力竭地争辩“我没病”,但身边人都深信不疑地认为“这个孩子头壳坏了”。
因为他想把煮出来的蚝汁装瓶去卖。那时,琼头村民会把海蛎焯水后晒干,做成海蛎干卖钱。焯过海蛎的汤水大部分都被倒进臭水沟,但林国发看到父亲会慢慢熬煮这些蚝水,最后熬出浓香醇厚的蚝汁。“大家会煮一点放家里自己用,没人拿去卖。”后来父亲过世,林国发想帮母亲补贴家用,就学父亲把蚝汁熬出来,装进洗净的空瓶,要拿到市场上去卖。
家家户户都倒掉的东西,要拿去卖钱?在林国发的母亲和身边人眼里,这是“歪门邪道”,但谁也劝不住他,这才有了绑上送医的那一幕。后来林国发从医院逃走,又在广州流浪了半年才返回琼头——虽蓬头垢面但头脑清醒,母亲也信了他确实是想“干正事”。
林国发找人借了钱,土灶开火批量炼蚝汁。岛内外推销难寻买家,他就转向海外,拿到了福建省水产进出口公司的订单。
一切似乎都顺风顺水了,但这就真的可以心无旁骛地做蚝汁生意了吗?林国发知道有颗“雷”,“我很早就去工商办营业执照,但那时候个人是没法办的。”他就只能这么先干着。1983年10月14日,“雷”爆了——被带走时,设备也被查扣,没有营业执照的林国发被定了“投机倒把罪”。铁门在林国发面前又一次闷声关闭,他得知自己会被枪毙,“我感觉自己的名字上已经被红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叉。”
幸好,几个月后,转机来了。在1984年5月8日《厦门日报》头版报道中提及:同安县“重新处理了两起收购、加工、贩卖蠔油偷漏税案件”,里面就提到林国发——时代的车轮向前,提出“为正当的商品生产流通开放绿灯”,在报道刊发10天前的4月28日,林国发被释放。
虽然如同坐过山车一般跌宕,但林国发知道,他名字上的红色叉号已经去掉了。
刚刚起步的洋江就是一个家庭作坊。(受访者 供图)
敢闯
独闯异国大超市 在蚝油商标上找客户
做蚝油生意几年,才二十岁出头的林国发已经手握几十万元——那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日常计价单位还以“分”计。村里人打趣说,还没有“万元户”的时候,林国发已经发大财了。
发大财背后,是奔波、是思考。“以前没有人做过,我只能从零开始边做边摸索,一点点试着来。”林国发说。
蚝油要批量出口,所需的蚝水大量增加。林国发最初在村里收,后来收到周边,最远到了漳浦和连江。为省长途车票钱,林国发会骑上自行车从琼头出发,收完蚝水再往回骑,一次能装上四桶,总重约200斤,但是“路上很颠,回来就剩差不多一半了。”
他开始思考更省力更高效的方式。“我委托了当地村民,教他们把蚝水加工成半成品,这样能更好地运输。后来又改成加工运输一条龙,更方便。”林国发记得,村民有的是开拖拉机拉半成品运来琼头,他为了监督蚝水的品质跟过车,“实在太颠了,普通的软坐垫会崩坏屁股,得垫上竹板才行。”
销售渠道也需要拓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到新加坡出差,不游景点不吃美食,专往超市里跑,“把蚝油一瓶一瓶买回到酒店,拿100美元请当地人帮忙翻译。”林国发说,商标上的关键信息翻译好了,他就抄下来记住,再一家一家打电话联系,“我们出口高品质的蚝汁原材料,他们是生产商,这就对上了。”
洋江就这样“生长”起来。1985年林国发自建了洋江名下的第一家工厂,同时引入机械设备启动半自动化生产;1997年,洋江着手第一个工业园的建设,同一年洋江拿到进出口资质,成立了“洋江蚝油进出口有限公司”;2010年,洋江新厂房大楼建设启动,2014年搬进新厂房;2024年,林国发计划拓展一个生产基地。
林国发说,无论生产场所怎么变,制造工艺如何升级换代,洋江蚝油的原始配方至今不变,品质始终坚持。所以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老客户,对“洋江”始终保持着品牌信任。
敢试
41岁开始学拼音 60多岁出镜拍视频
林国发从不避讳谈他的学历,“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他说,四十岁以前,大字不识几个,拼音都不懂。2001年,41岁的林国发开始学拼音,“没文化很可怕,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他到厦大找了家教,前后八个多月,有两个大学生给他当过老师。那段时间,他白天在公司处理业务,下班后再赶到厦大学习。
学习为林国发带来的不只是知识增长,还有对市场时机的捕捉。“市场一直在变化,我们如果还是原来那一套,肯定就被淘汰了。”林国发说。
企业发展中的不断调整就是应对市场变化的方法——意识到洋江食品产品线太过单一,林国发成立研发团队,鲍汁、花蛤汁等调味品应运而生;2005年,林国发投资养殖场,延伸到产业链上游;2024年,从当年的国外国内业务量“9:1”,已经转为“6:4”的占比,更多地“杀”进国内市场,让洋江食品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熟悉林国发的人这样评价他:创业初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将,如今已经是能够深刻洞察市场的企业家了。
已经六十多岁的林国发,在销售团队提出以他为主体设立抖音号时,几乎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由他本人出镜,讲洋江食品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洋江。”林国发的助理许竞予说,老板很干脆,也很愿意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洋江。
“@洋江蚝伯”的抖音视频列表里,点赞量最高的一条已近万,但林国发还不是很满意,他想在新媒体赛道上重新“闯一闯”。
感恩
为家乡修建水泥路 连续34年捐资助老
洋江的蚝油诞生于翔安琼头,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林国发“发达”后,始终记得琼头是他的家乡,琼头的百姓是他的亲戚、邻居和朋友。
当年林国发扩大生产蚝油的时候,他也在村里出钱收购,收购价从起初的0.01元/斤,到2000年时已经涨到1.85元/斤,对村民们来说是笔额外收入——很多卖蚝水的村民,经济状况也大为改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林国发成为琼头村委会副主任,在政府出资之外,他让公司捐了余下的30万元,修建了琼头村水泥路。
从1990年到现在,每年过年,洋江食品都会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作为“过节费”——金额从50元到70元,再到如今的100元,没有间断过。“公司也有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但这笔钱不能少。”林国发回忆,其中有两年的春节前夕,无论是公司账上还是自己身上,都没有多余的钱了,“专门找人借钱送到老人手上。”
林国发还参与了琼头社区教育促进会的创立,洋江食品陆陆续续为促进会捐资70多万元,鼓励琼头学子。
“我的成就来之不易,是社会的支持让我有了今天,我不能忘记回报。”林国发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个人带头捐了10.7万元;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他带着洋江食品党支部的党员到一线做志愿者,协助核酸检测……
记者手记
机遇与历练都是时代的赠予
蚝水一度被视作废水,是当时大众思维的禁锢;私人不能经商,是时代慢行了一步——林国发先后被投入精神病院和监狱,其实是因为他闯了禁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禁区是前人未曾涉足的“蓝海”。
很多人把这两件事看作磨难,林国发自己倒不这么觉得。“二十岁出头就有了那么多钱,如果不发生这些事,我自己很可能就‘飘’了,也就没有现在的洋江。”在他看来,时代给了他巨大的机遇,也给了他足够的历练,为后来几十年的企业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时代前行不可能一帆风顺,其间难免有漩涡、会反复。林国发是大胆的探索者,他始终坚信这个时代未来会更好,“只要我们足够有毅力,打拼并且坚持下去,就一定行!”
(文/厦门日报记者 邵凌丰 曾嫣艳 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