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装后宫电视剧《甄嬛传》自从播出之后就一直火爆,这么多年还一直在不停地重复播出,观众不厌其烦地看着剧中的情爱与背叛,忠诚与荣华,生死和尊严。
这部剧中人物均是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文化教育,吟诗作赋自也是常见操作,所以全剧中引经据典的著名诗词不胜枚举。
在如此繁多的诗词中,甄嬛说过的两首诀别诗词让人格外印象深刻,分别发生在她生下孩子离宫修行前,以及以为自己要去和亲前。
甄嬛在吟诵这两首词的时候情感复杂,几句话中包含想说的千言万语,其实历史上这两首词的作者,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与甄嬛当下的情境不尽相同。
1
< class="pgc-img">>《甄嬛传》中,当甄嬛知晓皇帝对她的宠爱皆是由于自己长得像死去的纯元皇后时,加之经历家道中落父亲重病,万念俱灰的甄嬛在生下胧月公主后向皇上请辞,离宫至甘露寺修行。当皇上最后问她,你还有什么对朕说的吗。甄嬛以一首《诀别书》作为回应。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
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
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
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
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汉·卓文君《诀别书》
甄嬛引用了全诗中的最后一段,也是最撕心裂肺的部分。她毕竟对皇上用过真心和真爱,本以为皇上虽无法一心对她,但至少也是情真意切,到头来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因为她有一张酷似皇上逝去挚爱的脸,她这么多年来如同纯元皇后的影子一般陪伴皇上左右。因此,吟诵这首诗时的甄嬛,对爱情和人生,已无追求和愿望。
其实,皇上此时是给了甄嬛台阶下,他好声好气地说,若是甄嬛愿意,他依旧可以如从前那般宠爱她,若不想离宫修行,也可以在宫中宝华殿诵经祈福。作为九五至尊,此番言语能看出仍有挽留甄嬛之意。然而,对爱情彻底失望的甄嬛不愿意违背本心,性情倔强的她带着永别的心情最后一次祝福皇上:好好吃饭好好生活,我们从此再不相见。
后面的故事便是甄嬛真真对皇上失去了爱意,哪怕后面重新回宫复宠,也不过是利益和谋略罢了。
历史上卓文君在写下这首《诀别诗》时,心境同样是悲伤且失望的,而且比甄嬛更甚。卓文君本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偶遇司马相如后被他的容貌和才情打动,毅然与之私奔,虽得不到家庭的理解,但是却毫不犹豫地与心上人过起颠沛流离的日子。
后来卓文君父亲被迫承认了这门亲事,给了卓文君嫁妆和钱财,二人的生活才好了起来。然而,后来司马相如凭《子虚赋》和《上林赋》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飞黄腾达后天天扎在美女和乐曲中,一度想纳茂陵女为妾,压根记不得远方还有一个日夜等待他的夫人。
据说司马相如为千里之外的卓文君送去书信,内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信中所有的数字中样样齐全,唯独少了亿,意为二人间的回忆也逐渐被淡忘。收到书信后的卓文君十分痛苦,写下了这著名的《诀别书》。
要说在甄嬛引用此诗前,还看到皇上那若有若无的挽留之心,卓文君是直接看到丈夫半点不把自己放在心上的态度。古人常说糟糠之妻不能抛弃,更别提卓文君曾经可是舍弃了荣华富贵与司马相如私奔的,得到君王赏识后的司马相如却成为了“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的负心汉。
卓文君在《诀别书》中写道,春日到来,眼中看得到百花齐放,没有人还能记起这万般色彩掩盖下的冬日素白,耳中听得到如曾经一般优美的曲子,但是弹琴的人早已不在。这世间的万物,无论是江中相伴游泳的鸳鸯,还是延伸生长的枝条,他们都没有抛弃最初陪伴自己的人,但是自己的爱人,却是喜新厌旧,比不得这世间有情的万物,是这世上最无情的存在了。曾经琴瑟和鸣的琴弦已断,曾经欣赏心上人的明镜已破碎,二人之间的缘分已散尽,该到了分离的时候了。
甄嬛说完这首词后,皇帝没有其他回应,赌气似地转身离开,纵有不舍和旧情,但行动上依旧看似心狠。相反的是,司马相如看到卓文君写的诗词,一方面惊叹妻子的才华,另一方面感到了羞愧,遂将妻子接到身边,二人好好生活。
甄嬛和卓文君在吟诵这首词时,都是一样的心灰意冷,不同的是甄嬛大抵是不想再和皇上有任何瓜葛,卓文君可能对这份感情仍有不舍,不然也不会愿意接受浪子回头的司马相如。然而,虽然卓文君和丈夫最终得以一同生活,但是司马相如毕竟曾经是有过忘记回忆、遗弃旧人的行为,到底又是否能好好相待发妻呢,不禁让人疑问。
离别时,甄嬛绝望地对皇上说,我们如何还能回到从前。其实,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又如何能有最初的美好呢。
这首《诀别诗》,唱尽的都是无奈逝去的爱情罢了。
2
< class="pgc-img">>《甄嬛传》中第二首诀别诗是甄嬛得知自己要和亲时,在面对皇上和果亲王时,说出了五代十国南唐诗人冯延巳的《长命女》。甄嬛看着眼前,一个是自己的枕边人,一个是自己的心上人,一首诀别词蕴含了千万种情感。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南唐·冯延巳《长命女》
这是一首祝酒词,本来是充满温馨和幸福的。这首词中妻子以祝酒的口吻,将祝福送给自己的丈夫,内容平铺直叙,情感真挚。春日的宴会上,夫妻二人举杯共饮,一边唱着歌一边对彼此说着祝福,夫妻间相处的无非就是三个最大愿望:夫君身体健康,妻子常伴左右,二人如房梁上的燕子,每日都可相见,长长久久。古人常用梁上的燕子表示成双成对的和谐之意,杜甫也曾写过“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来表示双燕可自由相伴飞翔。
这首词充满着夫妻之间的甜蜜情感和简朴家常,人物的情感配合适宜的环境,语言平凡却清新,虽然内容简单,却表达的感情深沉且美好,通过一件日常的事情,写出了爱情中最美好的模样。然而,在电视剧中,这首祝酒词被甄嬛赋予了很多悲情的色彩。
彼时,皇帝一面仿佛知晓了果亲王和甄嬛之间的私情,一面假意为安稳江山要将甄嬛送至边疆和亲,果亲王不顾身份和忌讳,冒险闯入大殿愿领兵征战,保甄嬛不必和亲。在面对皇帝的愤怒和果亲王关心则乱的焦急下,甄嬛这首《长命女》,看似是在对自己的夫君——皇上拜别,其实是想说给果亲王听,她口中的郎君千岁,是希望果亲王不要为了自己行鲁莽之事,保全大局,长岁安康。
冯延巳原本写了一首祝福且温暖的祝酒词,无论是春宴、美酒、梁上燕、岁岁相见,在古诗词中大多代表着正向意义,但是在《甄嬛中》中,它们被用到了痛苦万分的情绪中。听到这首词时,皇上和果亲王的反应也有所不同。皇上的眼神中充满了疑虑和思考,而果亲王则听懂了所爱之人的字字悲伤,所以虽知飞蛾扑火,他也坚定要保护甄嬛。
皇上最后对甄嬛说:“无论旁人如何爱慕你的美色,你的心只能在朕这里”。冯延巳笔下《长命女》中的夫妻,真心是的确给了对方,二人恩爱两不疑,携手奔赴更好的生活,而《甄嬛传》中吟诵《长命女》的那个人,她的心却不在夫君身上,她通过这首词,表达的是最痛苦的难言之隐和最难说出口的辞别,相比冯延巳描写的各自双向奔赴的爱情,甄嬛在这首诀别词后迎来的是她和果亲王对爱情的的各自努力,却各自幻灭。
一首《长命女》,可以写出这人世间最期待的爱情模样,也可以唱尽最强烈的爱而不得的心酸。
-作者-
珮安歌,一个热爱文字和火锅的欢脱少女。
否使用公筷,在某种程度上是饮食制度的差异体现。中国人向来钟爱聚餐制,这种饮食制度可谓是由来已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毫不客气的说,这正是我们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以及家族观念在饮食上的直观反映。逢年过节,全家的老少爷们还有七大姑八大姨们团团围坐,共享一道丰盛的晚宴,火锅饺子冷拼热炒,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突出一个阖家欢乐宾主尽兴,讲究的是亲朋好友们吃得好玩的好。
而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饮食制度,则是在西方广为流传的分餐制度。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我们中国本身,其实原本也是分餐制度的忠实使用者。
< class="pgc-img">>上图_ 东汉铜箸,长沙仰天湖八号汉墓出土
上图_ 唐代箸,长沙赤岗冲二号唐墓出土
一、 远古时代的分餐
在5000年前的原始时代,实行的餐制就是分餐制,在那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往往结为聚落,形成群体。而群体能得到的粮食其实也非常少,狩猎和采集野果所得,根本不能让每个人都敞开肚皮去吃。
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顺利活下去,只能把食物平均的分成若干份,分别分给每一位成员。大家拿到食物之后,就自己找个地方把自己的这一份吃完,这就是最早的分餐制。
< class="pgc-img">>上图_ 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一种饪食器
二、 封建时期的分餐制
等到封建时代来临,生产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有了剩余的食物,而且也有了精致餐具。比如说鼎,就是用来煮肉的锅,但在那个时代,这种餐具被赋予了礼仪上的特殊意义。“天子九鼎,王食七鼎,诸侯食五鼎,大夫食三鼎。击钟列鼎而食者必属贵族。”
这就是东西周之际广泛使用的“列鼎制”,很明显的,这依旧是一种分餐的食制。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宴请门客,都无论贵贱一视同仁的食用同样的食物,在一次宴会上,一位侠客认为孟尝君的食物和他不同,于是孟尝君亲自起身展示,这位侠客随后羞愧难当,遂拔剑自刎。很明显,战国时期,老古人们依旧采用分餐制,假如孟尝君所使用的是聚餐制,那很显然,这位侠客根本不会怀疑孟尝君所食与他有所不同。
时间继续推移,来到秦汉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宴会,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还在使用分餐制,譬如说大名鼎鼎的鸿门宴,或者群雄讨董时的诸侯宴。在形式上都是大家各有一案,分席而食。
< class="pgc-img">>上图_ 古代的汉灶 (红色箭头为自己筷子)
三、 分餐的原因
为什么老古人如此的中意分餐制呢?这之中的原因有三。
- 其一,平均分配食物的需求。
这是由于在远古时代食物不足,各个部落面对生存困境,必须遵守食物共有,平均分配的原则。而想要平均分配食物,分餐是最好的选择。
- 其二,坐姿与器皿。
在进入的封建社会,生产力进步,有了富余的食物之后,为什么还是选择了分餐制?这可以从当时的坐姿和饮食器皿考虑。《鸿门宴》有句话,樊哙入内之后“项王按剑而跽”。这个跽,正是当时所使用的坐姿,这种坐姿要求人们90度直跪于自己的膝盖之上。这样规规整整的跪在席上,一方面能够活动的空间理所当然的受到限制,一方面在大桌子上这种坐姿在夹菜时也容易重心不稳,从而栽倒。
况且,当时的饮食器皿,并没有我们现在的高腿椅子和大桌子,而是矮席。因此自然就选择了分餐制。
- 其三,则是文化礼仪。
聚餐制虽然也有主位等讲究,但总的来说,更显得亲近平等。而在强调封建礼制的当时,为了凸显天子和贵族的威仪,自然会选择更能体现身份地位差距的分餐制。
< class="pgc-img">>上图_ 东汉宴饮画像砖,案上置杯、碗、双箸,左边的人在饮食,右边的人拂扇子
四、 聚餐制的兴起
那么,既然分餐在中国曾被如此广泛的使用过,那为什么今天我们反而更青睐聚餐制呢?
或者说,聚餐制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并且逐步取代了分餐制呢?
答案是唐宋时期,南唐画家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可见,五代的达官贵人们虽然依旧使用分餐制,但其姿势却与以往出现了较大变化,由跪坐改为了垂脚而坐,这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了椅子和配套使用的高脚桌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上图_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
椅子和高脚桌子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是五胡内迁,胡人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方,客观上就不允许他们采用跪坐的姿势进食,因此,他们的家具多是高脚家具。随着胡人的内迁,这种家具也传入了中原,并且受到一批人的喜爱。比如说《后汉书》就有记载“灵帝好胡床胡椅。”
隋唐之后,更是如此,采用高大的桌椅吃饭,成了这一时期的常态,也为聚餐制的出现,提供了先决的条件。餐饮家具的变革,是聚餐制出现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 class="pgc-img">>上图_ 宴饮图,中唐前期,可以清楚看到摆放整齐的筷子,以及置于盆中的曲柄勺
聚餐制的最终形成,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 其一,食物多样化。
西餐的上菜方式是一道接着一道,而我们上菜的方式则是一口气全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餐具的问题。假如有八人分餐,上四道菜,那么就需要准备32个餐具。既浪费又挤占空间。而我们中国人又尤其热衷于美食“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宴会中前前后后要上的菜岂止十数道?
- 其二,分配方式的发展。
远古时期要求平均分配,是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选择。但当食物出现富余,就出现了众口难调的局面。聚餐制让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喜欢的食物,而分餐制则不能满足这一点。
< class="pgc-img">>上图_ 1898年,五位清朝男子在餐桌上用餐
- 其三,市井文化的兴起带来的交际需求。
在两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以往贵族文化截然不同的市井文化开始渐渐成为主流。有什么是能比同桌吃饭更促进感情的交际方式呢?
在这种情况下,聚餐制就渐渐取代了分餐制,并且在明清之后,完全的取代了分餐制。这种同桌共食,同盘吃饭,讲究座位排次、碗筷的摆放、上菜的次序、夹菜敬酒的礼仪的新的饮食制度,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最为中意的饮食方式。
当然,在现在的特殊时期,这种饮食文化开始受到健康理念的冲击,每当流行病横行,呼吁“公筷”的呼声就会热烈。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这种以聚餐为主,以分餐为辅的独有特色的饮食制度。这就是中国饮食制度的发展历史。
文:未定君
参考资料:
【1】《中国餐制的演变》 高科佳
【2】《中国用餐方式与桌案类家具的关系研究》 刘雨露
【3】《分餐与合食:中餐食制社会心理流变下的两张面孔》 李永康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县,是安徽省淮南市下辖两县之一,位于安徽中部、淮河南岸。
寿县又名寿州、寿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次置县于公元前223年,古时曾四次为都,十次为郡。寿县历史极为悠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还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被誉为“地下博物馆”。
寿县比较完好地保留了较多的古城建筑,喜欢古代建筑文化的小伙伴一定要去游览一趟。比较有名气的景点有正阳关老街、寿县古城、隐贤古街、孔庙等。
< class="pgc-img">寿县古城景色
>< class="pgc-img">隐贤老街景色
>< class="pgc-img">正阳关老街景色
>一、八公山豆腐
寿县的八公山是豆腐的发祥地,淮河流域的优质大豆在配上山间的古泉水,经过当地手艺人精湛的制作加工,使寿县八公山的豆腐享誉天下,素有“八公山豆腐甲天下”之说。八公山豆腐也称为“四季豆腐”,是安徽十大名菜之一。八公山豆腐和我们平常吃的豆腐相比的确不太一样,八公山豆腐不散不碎、晶莹洁白、鲜嫩清爽。最特别的是,如果将八公山豆腐用来烧汤,有“三绝”:“漂汤”、“奶汤”、“鲜汤”。八公山豆腐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在国外也被视为佳品。(例如韩国、日本)
< class="pgc-img">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在历史上还曾作为贡品供皇家享用,如今被当地人进一步发扬光大,做成全豆腐制品的豆腐宴,成为当地别具一格的上等宴席。如今豆腐宴的菜肴品种已经多达千余种,小编到现在也没有这种口福,吃过的小伙伴请在评论区发一下吃后感!(哈哈)
八公山豆腐宴
>二、寿县大救驾
大救驾是寿县的传统特色小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救驾的制作方法倒不是那么复杂,而且原料也比较常见,外皮原料是面粉、猪板油、白糖等,内馅原料是桂花、青红丝、橘脯、核桃仁等。大救驾外皮因为酥油的作用,足足有几十层之多,酥脆爽口,内馅香甜不腻、营养丰富。与八公山豆腐一样,大救驾也成为了宫廷糕点,并且在成为宫廷糕点之后,民间技艺非但没有失传,还在逐渐的改进中发扬光大了。关于大救驾的由来还有下面这个传说。
< class="pgc-img">寿县大救驾
>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征伐南唐时,命大将赵匡胤率兵首先攻打南唐重镇寿春(即今寿县)。寿春守将刘仁赡率兵坚守城池,使周军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最后,赵匡胤亲冒矢石,奋勇攻城,终于攻进城去,但他本人却因疲劳过度,精神不振,不思饮食。而城中粮食早已消耗殆尽,城内百姓断粮缺草,周军士兵更无供应。军内厨师找不到什么好吃的东西给赵将军,勉强搞来一些面粉、白糖、食油,凑合做成糕饼送去。没有想到赵将军吃了这糕饼,食欲大振,连声称好。后来赵匡胤做了大宋开国皇帝,曾偶尔与大臣们谈起此事,并且念念不忘地说:“好饼,好饼!真是救了朕的驾也!”
寿县大救驾
>三、鸡海
乍一听到“鸡海”,小伙伴们肯定都很诧异。其实“鸡海”是寿县正阳关的一道传统名菜。“鸡海”就是“鸡汤”的意思,但是寿县正阳关鸡海与大家平常吃到的鸡汤可不一样。传说这道菜在清朝就有了,这么算来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 class="pgc-img">鸡海
>鸡海其实是一鸡两吃,鸡骨头搭配蔬菜煮汤,而鸡肉则搭配芙蓉蛋做成火锅,说着说着,又出来一道特色菜“芙蓉蛋”,下面也会一同介绍。
< class="pgc-img">鸡海
>首先,鸡海要选用三年以上的老母鸡制作,而且还不能太重,太重则意味着油多,油腻了口感就差了,所以食材的选择上可谓讲究。制作方法也比较独特考究,简要介绍一下:
1、对整只鸡进行剔骨,做到骨肉分离;(技术活,要求刀工)
2、将鸡肉、鸡骨分开调味腌制,放入葱、姜、八角、盐;
3、用刀背捶打鸡肉,使肉更好入味;
(此处省略两个步骤、小编也不知道,这是秘方)
6、将鸡肉、鸡骨放在锅里炖上三个小时;
7、将鸡肉、鸡骨再次分离,鸡肉配上芙蓉蛋做火锅,鸡骨则为鸡汤;
小编再介绍一下,小伙伴们肯定感兴趣的“芙蓉蛋”。芙蓉蛋的主要原料是鸡蛋清,先将鸡蛋清打发(类似于做蛋糕打蛋清),然后将打好的蛋清做成鸡蛋大小,里面放上肉馅,下入三四成热的油锅中炸制。芙蓉蛋成品洁白、软糯,在配上细嫩爽滑的鸡肉,别具风味!
< class="pgc-img">芙蓉蛋的制作
>小编创作时实在纠结,寿县的美食太多了,诸如:廷龙瓜子、寿州粉皮、寿县锅巴鸡、寿县牛肉汤、寿县早点、寿县豆饼等等,小编也来不及详细介绍了,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推荐!
希望多多关注小编,小编带你游览全国各地的美食!
转发并私信小编,可以领取精美菜谱!更可参加抽奖活动!
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速与小编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