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安全重于泰山,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牛庄消防安全管理,提高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切实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落到实处。7月5日,关岭自治县关岭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餐饮店生态牛庄对全体员工开展了一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此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活动主要是通过消防安全理论知识讲解和现场实地演练的方式进行。
培训会结合真实火灾案例,向员工重点讲授了餐饮店火灾的特点及预防、如何扑救初期火灾、火灾发生后如何自防自救等消防知识。警示大家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在工作要时刻谨记及时关火关电,消除安全隐患;当不慎发生火灾时,以保护自身安全为第一的前提下,及时使用科学灭火的方式应对。
会议针对餐饮工作特性,生态牛庄负责人深入剖析了加工、用火、用电、用气等环节的细节,并指出餐饮场所容易忽视的消防安全隐患。同时,她强调各部门需定期清理检查油烟管道、更换酒精炉炉芯、燃气管道阀门、检查电气线路,一旦发现破损、老化等问题,必须及时更换,以彻底消除火灾隐患,确保餐饮场所的安全。
< class="pgc-img">>会议结束后,所有员工进行了实地演练了酒精炉、卡式炉、灭火器等日常工作中常用工具的正确操作方法。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通过此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生态牛庄全体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对火灾的处置能力,营造更加安全的就餐环境。安全意识的存在,维护的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安全,更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力度,细致排除隐患问题,确保安全有保障,是每一位员工都应深刻牢记的事情。
源:【消费日报】
□ 本报综合报道
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餐饮堂食暂停现象时有发生,但餐饮业逐渐适应疫情变化,主动求新求变,拓宽销售路径,线上外卖外送业务与线下堂食形成良性互补,线上线下“双主场”融合发展趋于常态,不过,眼下,要促进客流量回归正常、恢复活力,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餐饮市场正在回暖
龚印记牛庄·牛骨牛杂屋的负责人李榕仙告诉记者,堂食暂停期间,门店的外卖订单量翻了两番,外卖收入一度可以覆盖门店近半营收。
与此同时,以美团为代表的餐饮平台也在积极行动,推出预约自提等举措,帮助餐饮商家开拓新的经营模式,提升风险抵抗能力。据了解,北京已有近2000家餐厅通过美团上线到店自提服务。不少商家表示,到店自提套餐的上线,吸引了很多周边3公里范围的消费者前来门店取餐,与餐厅外卖外送服务形成互补,更好地兼顾了消费需求和门店的运营能力。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吴颖表示,今年以来,全行业虽然面对多种不利因素,但各大餐饮企业仍然千方百计通过外卖、外带、预制菜、调整产品结构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自救,相关政策也在支持餐饮业复苏。目前,餐饮业正在逐步适应市场、适应消费者。
拓渠道成企业常态
受疫情影响,今年更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也不断拓展销售渠道。
北京华天饮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飞跃介绍,近年来,北京华天积极发展私域平台,将经营重点向线上转移,先后推出华天线上会员商城和自营外卖小程序,同春园的“春园小邻”系列酱货、庆丰包子铺的“庆味丰”系列酱货、延吉餐厅的袋装冷面都是线上商城的网红产品,收到市场积极反馈。
同时,美团数据显示,受“看球经济”带动,超过3%的餐饮商家销售出世界杯主题套餐,小组赛以来,世界杯主题团购套餐线上订单量环比赛前增长113%。
除了转向线上,拓展线下消费场景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暂停堂食后,不少顾客选择到店自提,这对餐饮企业产品结构的要求骤然拔高——方便外带的手拿食、可以带回家自行烹饪的半成品、拥有更长保质期的预包装产品都成了当下市场的消费重点,能否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消费者及市场的需求,是对餐饮企业的一大考验。
融合新业态新渠道,已经是老字号品牌的发展新思路。“我们从2020年7月开始发力外卖,新店选址在社区、大型写字楼周边,主攻本地居民和都市白领,菜单也进行了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具有武汉特色的早餐,并设置了组合套餐。”蔡林记战略筹备中心总监袁中华介绍,粗略估算,2021年仅外卖这个渠道,蔡林记就卖出了至少400万碗热干面。
积极融合“线上下单、线下30分钟送达”的即时零售新业态,也是蔡林记发展的重要路径。美团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以来,蔡林记的即时零售销量环比增长27%,安徽、广州、北京等地增幅显著。
近年来,线上与线下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餐饮经营者在堂食模式和外卖模式的融合发展中,逐渐探索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双主场”经营模式。“餐饮商家同时拥有线下和线上两个主场,在经营堂食的同时深耕线上外卖主场,让客户在线、门店在线、管理在线、服务在线,线上化能力的提升正助力餐饮业突破不确定性。”美团新餐饮研究院院长白秀峰说。
多方协力提振消费信心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全国多地堂食陆续开放,但不少消费者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外出就餐的信心尚未恢复,这也是目前影响餐饮行业复苏的最大因素。
“堂食的开放会进一步释放积极信号,但要促进客流量回归正常、恢复活力,仍需多方共同努力。”吴颖表示,各地政府与协会、知名餐企可以通过联合举办各种美食节、购物节、发放餐饮消费券等活动带动人气。
当前,人们的餐饮消费需求与优质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从餐饮企业来看,更应考虑在数字化经营、社区化渗透、零售化发展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进一步使企业适应环境、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变化。
白秀峰认为,餐饮行业要实现数字化改造,可以利用互联网外卖平台,通过技术创新与信息交换,补齐数字化短板,加强餐饮行业经营者数字化意识和能力建设,提升餐饮业数字化运营效率,从而更好地抵御风险,提升供给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看,餐饮业是一个具备长期韧性的行业。“相信在多方协力下,行业必将勇毅前行,稳步回暖,在为餐饮人注入发展信心的基础上,实现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吴颖说。
本文来自【消费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源:长春日报-长春新闻网
迟末 作
2月1日上午,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市场监督管理所执法人员在对辖内加州广场和牛庄一带餐饮服务单位的日常巡查中,对9家未执行《福建省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的规定》的餐饮经营户下达责令整改通知。当日下午,执法人员在“回头看”中发现仍有1家餐饮经营户从业人员未按规定佩戴口罩,遂对其处以50元罚款,这是新规实施以来开出的首张罚单。(据《珠江商报》)
入冬以来,国内一些地方的疫情再次“反弹”,预防和控制疫情的传播、扩散和蔓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戴口罩、不聚集等要求依然是“防疫之需”和“安全之需”。尤其是戴口罩,必须成为一种“防疫自觉”。
众所周知,戴口罩是有效防控疫情传播、扩散和蔓延的最好办法之一。而作为餐饮从业人员,几乎整天和各种食品、食材“面对面”打交道,口罩更应该是他们的标配。福建省出台《福建省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的规定》,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基于“防疫之需”和“安全之需”的考虑。
此次,福建执法人员对从事餐饮业不戴口罩者开具首张“罚单”,无疑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这不仅是对不戴口罩者的一种处罚,更是对其他餐饮从业人员的一种警示。虽然一张罚单只有50元钱,但钱少意义大。
当然,除了对餐饮从业人员要求“必须戴口罩”之外,对普通民众也应要求在公共场所“必须戴口罩”。只有大家都养成了自觉佩戴口罩的良好卫生习惯,才能有效遏制病毒的传播、扩散和蔓延,疫情才能得到有效防控。佩戴口罩不仅是一种文明,更是防疫的一种助力。
但愿首张不戴口罩罚单,既能警示更多的餐饮从业人员自觉做到佩戴口罩,又能促使广大民众也能养成佩戴口罩的良好习惯,从而让佩戴口罩成为在疫情防控这个非常时期的一种“防疫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