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6日7时许,位于兰州市皋兰县的兰州风雅食品有限公司62名员工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头套,经过严格的消杀,陆续进入现代化的车间,开始一天的紧张工作。
原材料清洗、配选,制作馅料,在机器的高速运转中,排列整齐的包子、饺子、馄饨、馒头等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速冻、包装,然后通过冷链方式配送到西北地区的刘香记餐饮加盟店,并为兰州新区和皋兰县62所中小学的2万名学生提供营养早餐,部分产品销往青海、宁夏、陕西等地。
甘肃风雅食品公司全力打造标准、安全、高效的“后厨”,是甘肃省推进中央厨房建设保障餐饮市场供应的缩影。
“中央厨房集中生产、统一保供,是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保障餐饮供应的有效方式,将有效推进我省餐饮业向标准化、集约化、品质化方向发展,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保障市场供应。”甘肃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 class="pgc-img">兰州风雅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包子生产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摄
>兰州风雅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对速冻叉烧包进行包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摄
>集中统一配送,满足市场需求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餐饮企业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和生存挑战。
“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企业没有停工停产,并充分发挥中央厨房作用,加工生产的速冻包子、饺子、馄饨、馒头等,及时送往我省有关医院,为一线抗疫医护人员提供支持。”兰州风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修世江说。
发展中央厨房,保障有效供给。今年2月,甘肃省商务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厨房集中统一配送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在全省各市州支持培育了25家规模较大、疫情防控措施到位、食品安全达标的餐饮企业建设中央厨房。
在各市州商务部门的指导下,中央厨房企业以保障民生供餐需求出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改变经营模式,与“美团”“饿了么”等线上平台合作开展“无接触式”集中统一配送,为我省疫情防控期间餐饮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进一步支持中央厨房新业态发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建立应急保供长效机制,省商务厅于5月底印发相关通知,以兰州市为试点,建设推广“中央厨房+N”模式,即:中央厨房+互联网+原材料生产基地+冷热链配送+商超+居民小区+居民户+餐饮门店+团餐客户,改造提升4-6个规模适中、管理规范、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中央厨房。
经省商务厅和兰州市商务局实地调研后,目前确定了甘肃紫金大厨房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和家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兰州风雅食品有限公司、甘肃云境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酒店管理分公司、兰州万鸿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万达文华酒店、甘肃投资集团云天酒店有限公司兰州皇冠假日酒店等6家中央厨房试点建设项目。目前,6家中央厨房试点项目企业已经和华润万家、物美超市、苏宁小店和正大优鲜等大型商超和连锁便利店进行合作,产品已于7月中旬陆续进入商超和连锁便利店上架售卖。
保障市场供应,挖掘消费潜力
成立于2016年的甘肃紫金大厨房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兰州新区投资1.4亿元建成5000多平方平的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主要面向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快餐、净菜、主食、特色调理包和酱卤食品的生产配送及食材供应链管理服务。
紫金大厨目前已开展中央厨房产品配送业务,2019年月度配送额300多万元,配送范围主要以兰州市和兰州新区为主,辐射甘、青、宁三省区,配送方式以冷链配送为主,同时具备热链和常温链供应能力。
< class="pgc-img">甘肃紫金大厨房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正在中央厨房配餐。
>甘肃紫金大厨房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为兰州新区有关学校配送公司生产的餐饮食品。
>我省中央厨房餐饮企业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间全省餐饮市场供应。据省商务厅统计,2月下旬至5月底,全省25家中央厨房共为6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80余家商超和便利店、200余家餐饮门店、防控一线人员以及市民配送快餐盒饭70.78万份、净菜340吨、面条100吨、泡菜75吨、熟食及酱卤食品31.7吨、馒头和面包等中西式面点79.5万个,销售总额达1831.9多万元。
同时,中央厨房试点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了餐饮市场供应。全省6家中央厨房建设试点项目企业,既有生产快餐盒饭、面条、馒头、包子等中式餐饮的企业,也有生产披萨、寿司、牛角面包等西式餐饮的企业。目前兰州市中央厨房试点项目企业产品在商超和连锁便利店售卖良好,预计年营业额可达到2000万元。
探索“云餐厅”模式,完善供应链体系
7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兰州市安宁区的甘肃和家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中央厨房加工厂,在熟化车间,8口1.5米口径的大锅正在蒸煮各类酱制食品,工人们将加工完成的各类熟食包装后,及时配送至公司所属17家餐饮门店和3家花园快捷酒店。
“我们还通过线上经营,扩大销售规模。”甘肃和家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总监张彤告诉记者,通过中央厨房运作模式,可以实现原材料集中统一采购,产品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一方面减少企业门店用工数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另一方面能确保产品质量,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 class="pgc-img">甘肃和家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中央厨房净菜加工车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摄
>甘肃和家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中央厨房熟化车间蒸煮酱羊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摄
>根据省商务厅规划,我省将全力推进中央厨房试点项目建设,支持中央厨房企业积极开展线上销售,探索“云餐厅”经营模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消费者配送免洗蔬菜、肉类、面点等餐饮成品及半成品,进一步创新餐饮消费模式,丰富居民餐饮消费品类。
同时,指导各市州商务部门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智能化的目标要求,培育提升改造一批管理规范、功能完备的中央厨房项目,进一步构建覆盖全省的加工规模化、品质多元化、质量标准化、服务规范化、配送智能化的餐饮供应链体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国甘肃网3月18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张万宏)3月17日,记者从甘肃省市场监管局获悉,我省餐饮服务单位在建立疫情防控工作制度的基础上,从即日起全面恢复堂食就餐。
日前,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恢复餐饮企业复工营业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自2月18日以来,我省除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外,再无新增病例。全省疫情呈持续向好态势,防控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根据关于加快企业复工复业、保增长、促发展的要求,经请示省政府同意,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对促进全省餐饮企业全面复工营业提出了具体要求。
从即日起,全省餐饮服务单位全面恢复堂食就餐。顾客隔凳(椅)就座,间隔应保持在1米以上,暂停50人以上集体聚餐活动。鼓励采取提前预约、打包带走、网络订餐,引导顾客分时、分批、错峰进店就餐。
各餐饮服务单位要建立疫情防控工作制度,开展从业人员健康排查,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对食品加工经营场所每天做好清扫消毒。严格遵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相关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全面推进文明餐桌行动、倡导实施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禁止采购、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禁止在食品加工经营场所圈养和现场宰杀活禽。
餐饮服务单位对所有进店顾客进行体温检测,做好就餐人员手部消毒。实行就餐人员扫商通码或纸质登记,同行两人以上用餐的,可只登记一名就餐者信息,做到就餐人员信息可追溯。对体温超过37.3摄氏度或者有咳嗽、呼吸道症状者,不得进店就餐。允许临街餐饮店临时越门占道经营。
《通知》指出,各级商务部门和市场监督部门要加强合作。商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指导烹饪协会、饭店协会鼓励餐饮企业积极复工营业,加强对餐饮行业复工营业工作的指导。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已复工餐饮服务单位的现场指导,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不得随意责令停业,对违法违规经营的,依法查处,维护好市场秩序。同时,各地各部门不得对餐饮企业复工营业设置审批、备案等条件,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餐饮企业复工营业。
标题:年底前甘肃省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全面实施文明餐桌
公筷公勺 兰州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从5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2020年6月底,甘肃省文明城市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率先全面实施文明餐桌;9月底前,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全面实施;12月底前,全省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全面覆盖。
摒除“一双筷子吃天下”旧习
“文明餐桌”是降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更是提升甘肃省餐饮业质量水平、打造“食安甘肃”品牌的有力抓手。《甘肃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地方性法规明确了文明就餐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将紧密结合日常监管,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实施文明餐桌行动的核心内容就是督促指导餐饮服务单位主动向社会公开并严格落实“六项承诺”:菜品明码标价标量,不欺诈顾客;餐饮具严格清洗消毒、趁热摆台,不“一盆水一块布”洗碗刷盘;从业人员佩戴口罩手套,不飞沫传播污染;引导适量点餐、“光盘”“打包”,不铺张浪费;取消最低消费,不设霸王条款;实行明厨亮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餐饮服务单位要为食客配备差异明显的“公筷公勺公夹”等公用餐饮具,使之成为每张餐桌的“标配”,积极推行大型聚餐及农村红白宴席以自助分餐用餐,摒除“一双筷子吃天下”的旧习,养成分餐、分食的良好习惯,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传播风险。
兰州市实施公筷公勺走在全国前列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兰州市将“公筷公勺·健康分餐”行动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倡导、深入组织实施。制定并实施《兰州市餐饮分餐公筷公勺分餐夹使用规范》,并即将作为甘肃省地方标准予以发布,《使用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走在了全国前列,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兰州市要求餐饮服务单位对8人以上聚餐的,应为每位就餐者提供一套分餐夹、公勺和一套自用筷(勺);8人以下聚餐时,可根据同桌共餐人数50%配置摆放公筷公勺分餐夹。公筷外形尺寸应当明显区别于其他备用筷,在公筷公勺上宜印制“公筷(勺)”的标识或提示语;公筷公勺和私筷私勺之间宜通过造型、质料和色彩来区分;公筷公勺宜为红色或白色。消费者应积极配合餐饮经营者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夹。目前,公筷公勺已经在兰州市3600余家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推广实施,公筷公勺分餐夹已成为了用餐新风尚。(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