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报
提起重庆味道,肯定不是清汤寡水,也不是清淡甜腻,更别提温柔软糯了。重庆味道是“重”的,所谓的重口味。重庆味道说的不仅仅是吃,还有耍。一个“耍”字,韵味悠长。说到吃的滋味,当然是麻、辣、鲜、香。这个排序不能错,这关乎重庆味道的主次。一张嘴先被麻一家伙,然后才有辣。这时候辣也就没感觉了。嘴唇麻木,就如麻药。有了麻和辣做铺垫,那些新鲜腥膻的食材便生出香来。麻非麻,辣非辣,爽歪歪,香喷喷。重庆人烫火锅从来不说辣,只说香。香惨了。一个“惨”字被用得力透纸背。这是重庆人对火锅的终极评价。烫火锅又叫烫毛肚,毛肚是火锅主要食材,那是一个技术活,讲究七上八下。用筷子夹住了,在沸汤中上上下下不停地进出。烫久了,会老,咬不动;烫得火候不够,怕不熟。毛肚吃的就是一个鲜和脆,把握火候是关键。
在盛夏的重庆,夜市沿着长江和嘉陵江摆开。沿江的餐馆和酒楼放弃豪华的装修,把桌子摆到门前的江边,主打火锅和麻辣烫。南滨路和北滨路十里灯火,火锅加凉菜,啤酒加冰块。这是典型的夜宴。在热天吃火锅这叫以毒攻毒。男女猜拳行令,嗷吼连天,通宵达旦,这叫吃夜啤酒,夏日宽席。酒喝到紧要处,都站了起来,一只脚踏在板凳上,挥舞双手,左右开弓,大声高喊,霸道无边。喝着、唱着、喊着,最后醉卧江风,快乐和悲伤都被两江的流水带走了。
吃火锅只是表面现象,吃火锅在重庆很平常,关键是和谁在一起吃。不是兄弟伙吃个“锤子”的火锅。兄弟伙没吃上火锅,第二天见了肯定也会说怪话。你请吃火锅不请我,很锤子。回答说我请人吃火锅关你锤子事。两个人嘴上用锤子互殴,然后又去吃火锅。
吃火锅只是个由头,吃是为了耍。好不好耍这就不仅仅是吃的问题了。火锅进入高档餐厅,一人一锅,吃得安安静静,规规矩矩,这就不好耍了。耍就是玩,可又不是“玩”那么简单。男女“谈恋爱”也叫“耍朋友”,在北方这样说那是找抽,在重庆却被恋人们“耍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
吃火锅是集体的狂欢,吃小面却是个人的独处。吃火锅是凌乱的,嘈杂的,闹热的;吃小面却是安静的,私下的,独享的。一碗小面可以在任何地方吃。在大树阴凉处,在人行道边,在屋檐底下都可以。一碗小面有几十种作料,所有的作料都在碗底,小面要挑着吃。你看那排着长队吃小面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很乖地坐在矮板凳上,碗放在高板凳上。一个高板凳,一个矮板凳,重庆人称之为板凳面。筷子把面挑成一尺高,吃得有滋有味。这种吃面有表演的成分,吃的是滋味。一碗小面有乾坤,麻辣鲜香少不了。小面秘密基本在碗底,碗底除了小面作料,还有一把新鲜蔬菜,春天有豌豆尖儿,夏天是空心菜,主打一个鲜。如果要煎蛋,绝对不会卧在碗底,肯定是摆在面上的。重庆人还给小面搞了个排名,叫重庆小面一百家,每年都有更新。
正在耍朋友的男娃儿和女娃儿,吃小面是两人的必选。吃小面才几元钱,却找到了幼儿园排队吃饭的感觉。那叫两小无猜,那叫青梅竹马,主打的是纯洁和纯情。让名牌包包和彩礼都见鬼去吧,那多俗呀。有了小面做铺垫,耍朋友就成了真正的谈恋爱,那就露出了真情,就有了明月江风你和我的独处。在月光下风起人少是感动,在树荫下月明鸟多是依恋。这和吃火锅大有不同,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说起重庆味道,怎能少了鼎鼎大名的江湖菜呢。把菜和江湖联系在一起,这就显得霸道了。初来重庆者面对一桌江湖菜,那才是真正的“江湖险恶”。对于重庆人来说自然是“笑傲江湖”。重庆江湖菜还是少不了麻、辣、鲜、香。著名的毛血旺和辣子鸡都是江湖菜的代表。辣子鸡一大盘,满盘皆是红辣椒,鸡只有指甲盖儿那么大,你要在辣子中寻觅,吃的就是那寻觅的味道。毛血旺灵感来源于火锅,有素有荤,把血旺、毛肚、鸭肠、豆芽等一系列烫火锅的食材直接煮了,让你少了烫火锅的程序,却有了吃火锅的感觉。毛血旺是江湖菜的主打,血气方刚才显江湖豪情。吃江湖菜是重庆诗人的最爱,重庆诗人聚会很多。他们在一起“吃喝麻辣煮,写诗不住手。背靠嘉陵江,喝酒当喝汤”。一首诗就这样在喝酒中写成。要不了多久,诗歌发表。这些诗会在朋友圈和各个微信群中广泛流传。拿了稿费再一次呼朋唤友喝酒。诗从酒中来,又到酒中去。这叫取之于酒用之于酒。有诗仙李白之遗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战略,说到重庆不能不提成都。两个城市有了比较,你会发现重庆是站着的城市,成都却是坐着的城市。在重庆是匆忙的,焦急的,走路都是奔跑着的,乘车就叫赶车。重庆人目光灵动,行动敏捷,我行我素,心花怒放。走在路上灵感一动,说干就干。成都人就显得安静多了,貌似漫不经心,却心中有数。坐在茶馆,一坐一天,思考着,琢磨着,这就有了沉淀。江湖菜由重庆人发明,却由成都人经典化了,从山野和江湖请进酒楼和包房,最后成为经典的川菜系列。
重庆是一个年轻的直辖市,也是一个古老的城市。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过去有“填四川”,抗战时是“陪都”,后来有“三线建设”。重庆阔达包容、有容乃大,吸纳五湖四海的人。每一次的移民都给重庆注入了活力,繁衍生息出新一代重庆人。重庆人生活在山城里,楼在山上,山在楼间,山头和楼顶林立成群。楼在山前无论多高都不显高,也不敢言高,不敢比高,更不敢称老大。所以,重庆的楼很谦虚,从来不敢自称世界第一或者亚洲之最。重庆的楼还透着幽默,上8楼电梯却在下行,下1楼电梯却要上行。重庆的楼建在半山腰,平街而入,因路而出,上上下下要听山的安排。
到了重庆要不了多久你就能飞扬起来,飘逸成仙,潇洒如风。你可以边走边唱,四处打望。上下五千年,左右山水情。翻飞显灵秀,纵横江湖情。重庆是古老的城、年轻的城、未来的城。
我造了两个词来概括重庆,那就是:“山重水广,情重大义”。重重叠叠的大山,广阔旺盛的大水;重情意讲大义。
这就是重庆,这就是重庆人,这就是重庆的味道。
朝天门让生活在山城的重庆人心中敞亮。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的地方,两水缠绕,远望长江天际流。从朝天门出发你上不了天,却能通向未来。朝天门是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张者,系重庆市作协主席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9日 01版)
重庆-重庆日报 罗芸
在今年武隆区“庙垭乡油菜花乡村旅游季”期间,庙垭乡农民郑周均的“糯米宴”27天接待食客2700余人次。
今年是庙垭乡以花为媒推行“农文旅融合”的第十三个年头,“庙垭乡油菜花乡村旅游季”是国家乡村振兴局首批“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之一。
“我是做‘路边摊’起家的,没想到有一天会办成‘糯米宴’。”3月31日,豪爽的郑周均笑着直言,“靠着乡政府的扶持和游客建议,我在糯米里加了一‘味’,利润比原来翻番,生意越做越有味。”
去年,庙垭全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乡内已有60余户像郑周均这样的农户以乡村旅游为主业,吃上“旅游饭”,全乡农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起家:为销存货而架起的路边摊
庙垭是武隆的鱼米之乡,糯米是特色作物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种。
1983年,郑周均的父亲苦于家里1000多公斤糯米无人收购,决定将糯米舂做成糍粑销售。
“最初就是在老街边上架个炉子摆个路边摊,把糍粑烤热了卖,一个7分钱。”郑周均回忆,赶一次场能卖出去一百多个糍粑,消耗掉五六公斤糯米。
庙垭地处武隆、涪陵、南川三地交界处,以前交通不便,场镇只有40多米长、10来米宽,人口几无流动。
消费能力有限,花了半年时间,郑家积存的糯米才全部销售完。鉴于“自产自销”收益更高,赶场天摆摊卖糍粑就成了郑家种地以外的“重要产业”。
“我们就做庙垭本地人的生意,十几年间,每场能卖出去的糍粑数量大致差不多。”郑周均告诉记者。
引入舂糍粑民俗体验:发现扩大销量的“密码”
2012年,庙垭种植的油菜达到两三千亩。花开时节,满山遍野一片金黄,该乡顺势举办首届油菜花节。
“嘿哟,那一年的油菜花节,生意好得不得了!”郑周均乐呵呵地笑了。
随着交通的改善,庙垭与涪陵、南川的距离拉近了,当年便吸引数千人次游客来看这层层叠叠的花田。郑周均一天卖掉的糍粑,需要40多公斤糯米作为原料,一个糍粑卖3角钱,供不应求。
随后几届油菜花节,郑周均每天消耗掉的糯米相当于原来1个月的用量。他请专人舂糯米背到庙垭街上,多的时候要请三四个人。
2018年,油菜花节“升级”成为乡村旅游季,田间步道越来越长,还增加了榨油坊等非遗体验点,让游客驻足。
这年,郑周均将舂糯米的石制碓窝搬到场镇上,以防舂好的糯米原料“接不上趟”,也让游客“眼见为实”。舂糍粑在城市里不常见,不少游客好奇地挽起袖子,主动要求帮忙舂糯米,边舂边拍照。
“游客出了力又不要工钱,舂糍粑的队伍还越排越长,才好耍哟!”郑周均掩嘴而笑。这年,他一天能卖掉一两千个糍粑,成了乡里发展文旅融合的典型农户。
为了促进农文旅融合,乡里增加了“花海抓鸡”“打糍粑比赛”等带有民俗特色的活动,让游客在观赏花海同时,也能感受到更多“文化味”。
“最初不懂啥叫‘文旅融合’,但乡干部说舂糍粑就是其中一种。”郑周均一下明白了——农村的“俗”,就是城里人的“潮”。
第二年,他把乡里请人创作的《庙垭糍粑》录下来,在自己摊位循环播放,还借来6套红底白花的“村姑”表演服免费供游客穿,让游客的“打卡”更有“调性”。
这下他搭上了“文旅融合”的快车:开设了2个舂糍粑体验点、4个销售摊点,每天销售的糍粑达到两三千个,相当于没办油菜花节前两三个月的销量。
让菜肴更有“文化味”:利润更高游客吃得更高兴
“庙垭以糯米为原料的菜肴那么多,为啥不专门开发宴席让游客品尝?”乡干部的一个反问,让郑周均找到了发展的新方向。
去年,郑周均尝试着将几道带糯米的乡村菜肴集成一桌“糯米宴”,以自助餐的形式提供给游客,每人收费30元。当年,“糯米宴”接待游客上千人次。
今年,庙垭依托种植大户和农民种植的5000余亩油菜花建起4个农业休闲体验园,鼓励更多农户发展特色民俗体验,让乡村旅游由单纯的“观赏”变为综合“体验”。
< class="pgc-img">>▲游客品尝“糯米宴”。记者罗芸摄/视觉重庆
今年郑周均的“糯米宴”进一步升级:糯米乌粥是过去当地妇女坐月子的专享,在“糯米宴”上成为上桌就被一抢而光的滋补菜;以糯米打底的喜沙肉,象征欢欢喜喜,让不少游客愿意尝新;嵌着金色南瓜的南瓜糯米饭,寓意金玉满堂,适合牙不好的老人;腊肉焢糯米饭,配上春天特有的凉拌侧耳根、野菜,能让不少游客一次下肚两三碗……
在“糯米宴”现场,就餐的游客排成长队,餐桌旁的游客停不下筷子。
< class="pgc-img">>▲花开时节的庙垭乡村。记者罗芸摄/视觉重庆
随着“糯米宴”的做大,郑周均还带动了五六十户当地农户种植糯米、发展蔬菜种植和鸡鸭养殖,成为庙垭乡村旅游的“龙头”。
“没想到,就是在糯米里‘加’上那么一个‘文化味’,收入就跳着涨。”郑周均高兴地说,这个旅游季结束,他要为明年的糯米宴增加特色菜品而搞“创新”了。
编辑:周传勇
起重庆味道,肯定不是清汤寡水,也不是清淡甜腻,更别提温柔软糯了。重庆味道是“重”的,所谓的重口味。重庆味道说的不仅仅是吃,还有耍。一个“耍”字,韵味悠长。说到吃的滋味,当然是麻、辣、鲜、香。这个排序不能错,这关乎重庆味道的主次。一张嘴先被麻一家伙,然后才有辣。这时候辣也就没感觉了。嘴唇麻木,就如麻药。有了麻和辣做铺垫,那些新鲜腥膻的食材便生出香来。麻非麻,辣非辣,爽歪歪,香喷喷。重庆人烫火锅从来不说辣,只说香。香惨了。一个“惨”字被用得力透纸背。这是重庆人对火锅的终极评价。烫火锅又叫烫毛肚,毛肚是火锅主要食材,那是一个技术活,讲究七上八下。用筷子夹住了,在沸汤中上上下下不停地进出。烫久了,会老,咬不动;烫得火候不够,怕不熟。毛肚吃的就是一个鲜和脆,把握火候是关键。
< class="pgc-img">>2024重庆火锅年欢节吸引众多消费者(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在盛夏的重庆,夜市沿着长江和嘉陵江摆开。沿江的餐馆和酒楼放弃豪华的装修,把桌子摆到门前的江边,主打火锅和麻辣烫。南滨路和北滨路十里灯火,火锅加凉菜,啤酒加冰块。这是典型的夜宴。在热天吃火锅这叫以毒攻毒。男女猜拳行令,嗷吼连天,通宵达旦,这叫吃夜啤酒,夏日宽席。酒喝到紧要处,都站了起来,一只脚踏在板凳上,挥舞双手,左右开弓,大声高喊,霸道无边。喝着、唱着、喊着,最后醉卧江风,快乐和悲伤都被两江的流水带走了。
吃火锅只是表面现象,吃火锅在重庆很平常,关键是和谁在一起吃。不是兄弟伙吃个“锤子”的火锅。兄弟伙没吃上火锅,第二天见了肯定也会说怪话。你请吃火锅不请我,很锤子。回答说我请人吃火锅关你锤子事。两个人嘴上用锤子互殴,然后又去吃火锅。
吃火锅只是个由头,吃是为了耍。好不好耍这就不仅仅是吃的问题了。火锅进入高档餐厅,一人一锅,吃得安安静静,规规矩矩,这就不好耍了。耍就是玩,可又不是“玩”那么简单。男女“谈恋爱”也叫“耍朋友”,在北方这样说那是找抽,在重庆却被恋人们“耍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
< class="pgc-img">>吃火锅是集体的狂欢,吃小面却是个人的独处。吃火锅是凌乱的,嘈杂的,闹热的;吃小面却是安静的,私下的,独享的。一碗小面可以在任何地方吃。在大树阴凉处,在人行道边,在屋檐底下都可以。一碗小面有几十种作料,所有的作料都在碗底,小面要挑着吃。你看那排着长队吃小面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很乖地坐在矮板凳上,碗放在高板凳上。一个高板凳,一个矮板凳,重庆人称之为板凳面。筷子把面挑成一尺高,吃得有滋有味。这种吃面有表演的成分,吃的是滋味。一碗小面有乾坤,麻辣鲜香少不了。小面秘密基本在碗底,碗底除了小面作料,还有一把新鲜蔬菜,春天有豌豆尖儿,夏天是空心菜,主打一个鲜。如果要煎蛋,绝对不会卧在碗底,肯定是摆在面上的。重庆人还给小面搞了个排名,叫重庆小面一百家,每年都有更新。
正在耍朋友的男娃儿和女娃儿,吃小面是两人的必选。吃小面才几元钱,却找到了幼儿园排队吃饭的感觉。那叫两小无猜,那叫青梅竹马,主打的是纯洁和纯情。让名牌包包和彩礼都见鬼去吧,那多俗呀。有了小面做铺垫,耍朋友就成了真正的谈恋爱,那就露出了真情,就有了明月江风你和我的独处。在月光下风起人少是感动,在树荫下月明鸟多是依恋。这和吃火锅大有不同,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 class="pgc-img">>说起重庆味道,怎能少了鼎鼎大名的江湖菜呢。把菜和江湖联系在一起,这就显得霸道了。初来重庆者面对一桌江湖菜,那才是真正的“江湖险恶”。对于重庆人来说自然是“笑傲江湖”。重庆江湖菜还是少不了麻、辣、鲜、香。著名的毛血旺和辣子鸡都是江湖菜的代表。辣子鸡一大盘,满盘皆是红辣椒,鸡只有指甲盖儿那么大,你要在辣子中寻觅,吃的就是那寻觅的味道。毛血旺灵感来源于火锅,有素有荤,把血旺、毛肚、鸭肠、豆芽等一系列烫火锅的食材直接煮了,让你少了烫火锅的程序,却有了吃火锅的感觉。毛血旺是江湖菜的主打,血气方刚才显江湖豪情。吃江湖菜是重庆诗人的最爱,重庆诗人聚会很多。他们在一起“吃喝麻辣煮,写诗不住手。背靠嘉陵江,喝酒当喝汤”。一首诗就这样在喝酒中写成。要不了多久,诗歌发表。这些诗会在朋友圈和各个微信群中广泛流传。拿了稿费再一次呼朋唤友喝酒。诗从酒中来,又到酒中去。这叫取之于酒用之于酒。有诗仙李白之遗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战略,说到重庆不能不提成都。两个城市有了比较,你会发现重庆是站着的城市,成都却是坐着的城市。在重庆是匆忙的,焦急的,走路都是奔跑着的,乘车就叫赶车。重庆人目光灵动,行动敏捷,我行我素,心花怒放。走在路上灵感一动,说干就干。成都人就显得安静多了,貌似漫不经心,却心中有数。坐在茶馆,一坐一天,思考着,琢磨着,这就有了沉淀。江湖菜由重庆人发明,却由成都人经典化了,从山野和江湖请进酒楼和包房,最后成为经典的川菜系列。
重庆是一个年轻的直辖市,也是一个古老的城市。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过去有“填四川”,抗战时是“陪都”,后来有“三线建设”。重庆阔达包容、有容乃大,吸纳五湖四海的人。每一次的移民都给重庆注入了活力,繁衍生息出新一代重庆人。重庆人生活在山城里,楼在山上,山在楼间,山头和楼顶林立成群。楼在山前无论多高都不显高,也不敢言高,不敢比高,更不敢称老大。所以,重庆的楼很谦虚,从来不敢自称世界第一或者亚洲之最。重庆的楼还透着幽默,上8楼电梯却在下行,下1楼电梯却要上行。重庆的楼建在半山腰,平街而入,因路而出,上上下下要听山的安排。
到了重庆要不了多久你就能飞扬起来,飘逸成仙,潇洒如风。你可以边走边唱,四处打望。上下五千年,左右山水情。翻飞显灵秀,纵横江湖情。重庆是古老的城、年轻的城、未来的城。
我造了两个词来概括重庆,那就是:“山重水广,情重大义”。重重叠叠的大山,广阔旺盛的大水;重情意讲大义。
这就是重庆,这就是重庆人,这就是重庆的味道。
朝天门让生活在山城的重庆人心中敞亮。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的地方,两水缠绕,远望长江天际流。从朝天门出发你上不了天,却能通向未来。朝天门是梦开始的地方。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