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玉莹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城市的喧嚣渐渐沉寂,而另一面霓虹灯闪烁、人声鼎沸,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夜间市集成为人们的狂欢之地。
8月15日傍晚,雨过天晴,正是休闲漫步的好时候。走进海东市乐都区唐道618,喷泉广场上大家围成圆圈,踏着锅庄舞曲的节奏,轻盈地旋转、跳跃。不远处,热气腾腾的小吃摊前人头攒动,金黄酥脆的煎饼果子、香辣可口的麻辣烫、清爽解腻的水果茶……各式各样的摊位将夜色装点得既温馨又生动。
一家章鱼小丸子摊位前顾客络绎不绝,“辣椒要多少?”“现在吃还是打包?”老板刘刚强和妻子正忙着备餐,询问着顾客的用餐需求。刘刚强说:“我们的摊位正好在商业区内,夏天逛夜市的人也多,我家的脆皮烤肠最受欢迎,有很多回头客,一天能卖90根左右,收益挺不错的。”
夫妻俩分工明确,一人做烤肠,一人做小丸子。“我是四川人,5月份刚开始摆摊的时候只卖烤肠,天气慢慢变热,我就从老家进货,做起了冰粉,清凉解暑,小丸子是这个月刚试卖的新品,‘夜经济’火起来了,我们也得趁此机会,多推出一些受欢迎的小吃种类来。”刘刚强笑着说。
隔壁刘记臭豆腐的老板刘国玉泽则对记者说:“现在正值暑假,也是我们的销售旺季,卖得特别好的一天能挣1000元呢,等9月份孩子开学了,我也要去外地学习,精进一下手艺。”
乐都区唐道主街区共设摊位38个,其中14个免费爱心摊位,供市民自发摆摊。21岁的祁文惠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借着暑假,来夜市摆摊,体验生活。“高考完的暑假我就试过,主要卖一些手链、发卡等饰品,简约、古风、甜美各种风格都有,基本都是3元到5元,虽然赚得不多,但摆摊的过程挺有意思的,妈妈也非常支持我。”
一旁,漆扇DIY的摊位前围满了人,桌上摆着各类形状的扇子,白色扇面上印有“顺遂”“未来可期”等字样,经过色彩的浸染,既有中国传统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很是吸睛。市民闫女士说:“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做漆扇,以前只在手机上刷到过,挺新鲜的,乐都的夜市越来越‘年轻化’了。”
沿街而行,耳畔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欢声笑语,商家用各自的方式招揽顾客,顾客或驻足品尝,或悠闲漫步,享受这难得的夜生活。
编辑:王有婧;
<>海方言(青海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大抵属于中原官话的秦陇片,其中西宁、乐都、民和、循化方言又有不同,主要通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和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可谓化石级研究对象。
下面就说点青海话之特点啊给你们……
一、古汉语的大量保留
任何方言都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可能在三年五载之间形成,总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得以定型。因此,现今的方言系统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层次的语言特点的叠置。由于青海地区独特的地理、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语言不同历史层次叠置的特点更为明显。在这些不同时期的语言叠置中,沉淀着一部地区变迁史。青海方言的形成与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密不可分。
青海原始居民是古羌人,后臣服于匈奴,与诸胡杂居。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汉军相继进入青海。“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汉遂因山为寨,河西地空,稍徙人以实之”(《后汉书?西羌传》)。随着西汉对河西的经营,汉族人成批移入河湟地区并繁衍生息。设郡、移民、屯田、修筑边塞是主要的形式。从汉武帝时起至东汉末,河湟地区的移民从未停止。魏晋南北朝吐谷浑时期,青海地区已成为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到了隋唐,青海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辅道。这些重要的交通要道促使汉族移民不断成批进入河湟,必然带进中原文化及其语言。中原文化对青海的深远影响,无疑对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至今西宁方言入声中的清声字归阴平,浊声字归阳平,正符合中原官话的基本特征。
青海汉语方言中把事物达到极致的都称为“胡都”,常说“胡都大”“胡都美”“胡都坏”等等。这个词语的来历,向来以为是从民族语借得,读了李文实先生的文章《青海汉语方言试探》后,才恍然领悟,这是因古今音演变而形成的异读。也有另一种说法“胡都”:土族语,意为“非常”、“很”,用来修饰形容词;如“胡都漂亮”即“非常漂亮”;“胡都心疼”即“很可爱”。而这种少数民族语言与方言水乳交融的现象将在后面加以阐述。
古人称凌晨为“侵早”,杜甫诗“天子朝侵早”,贾岛诗“门尝侵早开”,而青海汉语方言则作“清早”,读同“侵早”。西宁人说某人有意思,善斗乐,令人发笑,常说:“那个人古着,笑死了。”“古”即“滑稽”,“滑”读为“古”恰是古代读音。在青海汉语方言中,这些很古老的汉语词汇为数不少,大多是中原古语遗留。
< class="pgc-img">>对青海汉语方言形成影响最大的人口迁徙应该是在元末明初。明朝为建立统治秩序,根据当时形势,大量从内地移入军民。后来这些屯军及其家属大都定居于戍地。湟水沿岸诸地为西宁卫,卫所军丁和军户,全由江淮移入,有数万人。修于光绪七年的《巴燕戎石氏家谱》说,“初明……祖籍南京珠市巷内,……因公务来宁。”湟中县大才公社孙家窑大队东侧王氏坟荃石碑云:“原籍南京,拨户来宁。” 据《西宁府新志?艺文:清郭氏家谱》记:“明初徙居西宁”。乾隆11年(1746年)湟中花园村钟氏墓碑云:“始祖钟远声,江苏扬州江都人,为明常遇春将军部下,充任百户,于明洪武十八年随军来戍西宁。”以上这些碑记、谱蝶中的记载应是比较真实可靠的,说明大量的移民出现在明朝洪武年间。现今青海汉族居民中还广泛地流传其祖先是从南京迁来之说。
那么,这段移民史能否在青海汉语方言中得到印证呢 ?
根据张成材先生的研究,与南京话相比,青海话跟安徽话更加接近,相同处更多。从语言的蛛丝马迹来看,青海汉族人中流传的明朝从南京珠矶巷、珠市巷、竹子巷迁来是事实,但多数人来自明代南京所属的庐州府。总之,说来自南京,从语言上得到了证实,应该说是明代的南京,而不仅仅指今日的南京市。青海东部农业区,迄今流传其祖先来自南京、苏州以及江淮一带的说法。因此,青海汉语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是江淮官话。
青海人读古典小说,特别是元杂剧和明清小说时,觉得轻松亲切,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青海汉语方言词。
“点扎(读‘抓’)”,在古语里有指挥、率领之意。如《西游记》十:“至次日,点扎风伯、雷公、云童、电母,直至长安城九霄云上。”西宁方言说“你把我点扎着。”这里“点扎”即有“指挥”之意,还稍含“捉弄”之感。
元杂剧《雁门关》二:“只为俺一时难迭办,不得已在他人眉睫间。”迭办,操办之意。这种用法与西宁方言完全一致,如“你迭办啥着,赶紧坐下了喧个。”意思是你不要忙了,快坐下聊聊。类似的说法,在元杂剧中还有很多,《西厢记》五十三:“因家下无人,事冗不能迭办,以此来的迟了。”
西宁话把棉袄叫“主腰儿”,这种说法在《水浒》《警世通言》《三侠五义》等小说里都可见到,也是承袭了古代的叫法。
古汉语和青海方言相结合的如:青海民族学院许英国教授搜集到的一首“道拉”里这样唱道:
桃之夭夭土里埋
其叶蓁蓁长上来
之子于归宜其家
宜室家人看花来
还有一种名为“折断腰”的少年也这样唱:
桃之夭夭灼灼花
桃杏花/手儿里折上瓶儿里献下
之子于归宜其家
心上人/阿一天你来我跟前坐下
在土族聚居而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的某些地方,例如青海民和县官厅镇等地方,遇到喜庆节日,则由土族老人唱三国、唱水浒,甚至引经据典,出现了一种古典诗词和俗歌俚曲交混使用、雅俗共赏的“风搅雪”现象。
这些例子说明,明初汉族大规模迁徙与青海方言形成有密切关系。历史上青海地处偏远,受高山大川阻隔,与内地交通不便,周边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客观地理环境使河湟汉族与中原文化少有联系;又加之经济文化不发达,少受重视,主观上被边缘化。各种原因使青海地区基本上处于相对闭塞状态,与中原汉语正常发展和变化不同,河湟地区汉语发展也相对落后脱节,停滞不前,使得古汉语,尤其是大量明代汉语的发音、词汇尽可能多地保存下来,以致形成今天青海方言古色古香的现状。
二、不同民族语言成分融合特征明显
历史上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至今少数民族人口还占总人口的近40%。境内世居民族除了汉族,还有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长期一起杂居生活,互相学习,语言也通过频繁交际而互相影响、相互渗透,“汉儿学得胡儿语”就是生动写照。大量的移民将江淮官话带到青海之后,又跟当地的西北陕甘方言、民族语言特别是藏语、撒拉语、土族语、蒙古语等融合,而后形成一种颇有特色的地方方言。该方言除保留原来江淮话的一部分语音系统、基本词汇、语法结构之外,又大量吸收一些民族语言、借词和语法结构。
青海汉语方言既有古汉语,还有许多民族语言成分,形成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尤其这种“风搅雪”现象非常值得深入调查研究。它至少说明青海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是频繁而持久的,这种深层次的影响对青海汉语方言来说,就表现在较多词语的借用,语音的改变和调整,乃至语法系统的一些变化上。
在西宁方言中,有很多词汇是民族语言的借词,“曼巴”(医生)、“古录毛”(银元)、“糌粑”(炒面)、“曲拉”(奶渣)、“乔得毛”(你好)、“阿拉巴拉”(马马虎虎、凑凑合合)、“阿来”(应答之词,相当于”噢”)、“呀呀呀”(应答之词)、“乌拉子”(支差)等,这些词均来自藏语。表示惊讶之意的词“阿斯唐”来自回族的阿拉伯语。“嗍”(吮吸)、“阿蒙”(怎么样)、“麻愣”(神志不清的样子)是蒙古语的读音。有些借词像哈达、达赖、喇嘛等已经进入了民族共同语。当然,这些借词在青海汉语方言中的读音与民族语的读音并非一模一样,而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 class="pgc-img">>除了借词,在青海汉语方言中还出现许多类似民族语言宾语在动词之前的句式结构的语法结构,例如:“你茶喝,馍馍吃”。(你喝茶,吃馍馍)类似藏语的“加统,古力扫”。“加”(茶)“统”(喝)“古力”(馍馍)“扫”(吃)
青海汉语方言的“着”字句、“俩”字句,无论在语法功能还是语音形式上,同蒙古语、撒拉语、土族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可看作是语言间的接触影响。
青海汉语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双语合璧现象,指同一句话里汉语词与非汉语词连用。汉族跟兄弟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这种双语合璧的现象就更多了,青海人称之为“风搅雪”,十分形象生动。在朱世葵文《另类花儿“风搅雪”—独具语言艺术魅力的一种河湟花儿》中就青海民歌中的现象模式做了详细的分类,而这些模式不仅在唱词中表现出来,且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简举几例:
1、三明治式,即一句汉语,一句藏或土语,好象夹层饼一样。如一首汉土语花儿唱道:
蚂蚁虫儿两头儿大
希登你那仁达怀哇
(土语发音,义译:当中间细得很哪)
你十七来我十八
达活罗赛你达怀哇
(土语发音,义译:我俩儿配对嗬美那)
撒拉族的花儿如“孟达令”、“撒拉大令”粗犷有力,节奏自由而不松散,更有特色的是用撒拉语作衬句:
大石头根里的清净水
买尼格言开尼(好我的尕妹)
不如个大河的浑水
葡萄碗里的冰糖水
乙热亥尼牙格(心上的油呀)
不如个尕妹的涎水
2、A的B式。语句中的主要名词藏语或土语词在前,汉语词在后,前者似乎变成了后者的定语,实际是同义重迭,藏汉两个民族的人在一起对话,形成自己说话、自己注解的有趣现象。如:
汉民——你阿里去俩? (你去哪儿?)
藏民——让豆磨上去俩。(去磨坊。)
汉民——磨啥去俩? (磨啥去?)
藏民——傻马大豆磨去俩。(去磨大豆。)
“让豆”即藏语“磨房”;“傻马”即藏语“大豆”。这种现象在青海民歌“花儿”中就更多了。如:
傻马尕登的白豆儿
你看嗬圆哩么不圆
万玛锅锅里烙馍馍
你吃嗬甜里么不甜?
“傻马”藏语,即“大豆儿”,“尕登”是汉语“尕豆”在藏语的音变,“万玛”即藏语“煮牛奶的锅儿”,“锅锅”,青海汉语方言“锅”,意思是:大豆白豆你看它们是多么的圆?在煮牛奶的锅里烙饼子,你不觉得它是甜上加甜吗?来比喻男女爱情的圆满甜蜜。
3、A+B式。一句话中藏或土语、汉语词汇夹杂作用,但语法结构用汉语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玩笑式说法:汪格(毛驴的)尻子(屁股)拉卡(上面)
两鞭杆,看你脚尕木脚格(走不走)。
蒙古语词汇镶嵌到花儿中的“风搅雪”。
手里拿的西纳哈
奶子哈拉拉里舀下
腿肚子软着没办法
就活像绑给的搅把
这是一首流传在青海湟源巴燕乡蒙古族、汉族杂居地区的花儿。歌词中的“西纳哈”是蒙古语勺子的意思;“拉拉”是青海方言小木桶的意思,可用来从井、泉中提水,也可以存放酒、奶等饮料,民间对酒量大的嗜酒者常谑称为“酒拉拉”,此词疑为少数民族借词,有识者说是藏语词,待考;“腿肚子”青海方言中指小腿的肌肉群,如腓肠肌、比目鱼肌等;“搅把”是“搅曲把”的简称,它是旧式水磨上的振荡器,水磨的底扇转动时,带动它产生振动,使得粮食磨物均匀地从磨斗流向磨眼。
4、汉语词汇,藏或土语语法式。
七寸的碟子里拾馍馍
菊花的碗里茶倒
馍馍不吃茶不喝
你把你心里的话说
这里把二四句中汉语的“倒茶”、“说话”的动宾结构,改用作藏语、土语的宾动结构,形成了词汇和语法交混使用的状况。
“风搅雪”花儿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应有其独到之处。如广东话的“买单”(本意指付款后由卖方开具发票、收据等单据,有人写作“埋单”,似不妥),英语的“派对”(party)、“酷”(cool)、“丁克”(dink)等在口头、网上、甚至报端流行;至于经济、科技等名词如GPT、DNA、GPS等则直书其词,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以此看来我们青海花儿中的“风搅雪”现象,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了。群众创造而且喜欢的,如上所述自有其存在和流传的价值的。
< class="pgc-img">>三、青海方言的弱势现状
青海方言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现在人们说话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一般来说,移民史比较复杂的地方,方言的整合力都比较差,结构系统比较繁杂。至于影响整合力的文化因素,从纵向方面看,多次大规模的人口变动势必带来方言层次的多次添加和多次整合;从横向方面看,受到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其他语言的多方影响,会使整合遇到阻碍,以上便是决定整合力强弱的两个基本的因素。青海地区移民史极其复杂,历史上汉族大规模移民是两次,西汉和明初,小规模移民不计其数,自古至今从未间断。加之世居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语言繁杂,纵横两方面都使得汉语方言整合困难。在本文第一、二部分所提及的青海方言的特点,之所以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叠置和混杂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说就是整合力弱的表现。
历史上青海汉语方言的弱势主要是由地域文化特点所决定的。青海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文化经济相对落后。因此,青海汉语方言与其他方言之间接触,与共同语通行共用时,在这两方面横向接触中,都容易受影响,受排挤,受蚕食,呈现离心型状态,而缺少对其他语言的同化力,这种弱势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解放后,新中国对边疆地区大力开发,高度重视,建设青海的外来人口急剧增多,带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五湖四海的方言口音。在语言交流中,青海汉语方言不但对其他方言和共同语缺少同化力,而且很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断收缩。因此,关于共同语的普及,青海地区呈现了南腔北调纷呈且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普及广泛奇的特景象。
青海是移民人口比例很高的地区,各种外来方言种类繁多,并且在全国来说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但却是普通话推广比较早,普及率较高的地区。外地人到青海,明显感觉青海不排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的关系。有调查显示,在青海地区,人们对青海方言的认同度较低,其实,关键在于青海本地方言是弱势方言,外来方言多而散,又形不成统一力量,为了便于交流,各种语音向共同语靠近,大家折衷于共同语。反过来,由于共同语的普及,青海汉语方言的使用范围(面)和使用的频度(度)都受到了限制。加之政治宣传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方言正逐渐退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方言总要发生变化,但是不同的方言变化的速度很不相同。决定方言演变快慢的直接因素是方言势力的强弱,强势方言在语言接触中影响别人而不是受人影响,对共同语是抵制和抗拒的,而保留前代语言特点多,创新成分少,老中青之间差异不大,典型的是粤方言。像青海汉语方言这种弱势方言恰好是相反的情形。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老一辈人说的有些词汇已不能理解,语言的变化速度非常快。因此,青海汉语方言的逐渐萎缩成为必然
>月23日晚,璀璨的无人机和漫天星光点亮青春乐都常州的夜色。理想汽车全系列车型与文旅IP跨界互动,帐篷下午茶、露天音乐会、汽车影院、房车营地、运动部落、山野休憩,大家在草地上撒欢,在帐篷里小憩,在夜空下谈天说地,理想的生活在常州具象化了。2024常州文化旅游节主打新能源、新文旅、新消费,联动常州新能源产业品牌理想汽车,让“常州,一座真有理想的城市”火爆出圈。
< class="pgc-img">>在“真有理想”的城市,玩转“好City”的常州
“常州,一座真有理想的城市”这不仅是2024常州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更是对这座城市最精彩的讲述。近日,常州市与理想汽车在南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江苏省省长许昆林会见了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许昆林对于理想汽车在江苏加大投入、扩大文商旅合作、推进产城融合表示欢迎并寄予厚望。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常州营商环境优、市场空间大、创新活力足,选择江苏、扎根常州,是理想汽车最好的投资。与常州这座历史名城‘双向奔赴’,觅渡寻航、共赴理想,让‘理想之城’成为现实图景。
历时8年,理想汽车已成长为江苏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车企,助力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理想汽车销售江苏省总经理徐延升发布理想生活季限时优惠,如今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累计产量突破90万台,是理想汽车高速发展的引擎,此次理想生活季邀请更多用户90万个理想家庭一起,驶向幸福的家。
< class="pgc-img">>常州副市长蒋鹏举表示,“新能源”之“新”,也是“新文旅”的“新”。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链接潮流玩法,迭代更新城市文旅产品,拉动综合消费升级。常州携手新能源汽车品牌启动“开启理想之旅,共赴美好生活”联合营销活动,为市民游客绘制CityDrive新行程。“龙年游龙城,理想生活季”文旅促消费活动在携程平台上定向定额发放常州文旅产品消费补贴,总额1亿元,助力常州打造“最宠游客”城市。后续将联合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展更多的融合推广活动,打通新能源产业与城市新生活方式的链接。
< class="pgc-img">>星星充电联动常州理想生活季共同启动充电节活动,为车主提供0元免服务费畅充服务,苏文电能打造电能侠IP,一杯咖啡、满电出发。常州帝盛房车与文旅景区联动,将棋牌室、卡拉OK、温泉泡池等功能搬进房车,功能型房车深受游客欢迎,与淹城动物园打造的小熊猫房车营地让人直呼“萌化了”。上汽大通房车生活家打造“阿勒泰”房车漫游路线,让更多人享受在路上的旷野之风。未来,房车生活家深耕房车旅游市场,推出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旅游需求。
理想同学化身数字人,解锁青春乐都新玩法
在开幕式上,理想同学化身数字人,为游客朋友推荐常州热门景点及旅游路线规划。通过车载智驾和大模型,理想汽车可以实现自主设计旅游攻略,让旅途更有创意和惊喜。
此次共发布了跟着音乐去旅行、亲子乐园HAPPY 时光、跟着理想同学一起CITY drive 、古风研学穿越游、清凉溯溪度假游、约个旅游搭子解锁城市等自驾线路,并向参加“龙年游龙城,理想生活季”文旅促消费活动的幸运车主发放了文旅护照,邀请车主一站式体验龙城魅力。
常州荣登2023年“中国音乐节票房”和“音乐节想看城市”双榜第一。凤凰传奇、蔡依林、时代少年团、超级芒禾音乐节、茅山奇迹音乐节、太湖湾音乐节,常州有着停不下来的音乐节。每个音乐节都是一场青春的约会,你在舞台我在人海,青春就站在了我的面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常州市积极抢抓“音乐经济”风口,以打造“青春乐都”城市IP为抓手,从新晋万亿之城到想唱就唱的“唱州”,常州随处流淌的音乐气质,芒禾音乐节、满月烟花音乐节、太湖湾音乐节伴随整个夏季至深秋。
< class="pgc-img">>开幕式现场发布了由常州野生歌手与常州文旅共创的主题单曲“CITY不CITY”、“青春乐都”,每个普通人的理想都能在这座城市闪闪发光。李维佳、林贝贝、逆行者乐队等常州本土歌手热力开唱,以自己的方式唱响龙城好声音。
文旅推荐官和游客唱主角,让每个人的“小小理想”都成真
开幕式现场,常州文旅邀请常州旅游大使白鹿发布城市推介视频。从被家乡网友捕捉闪现时代少年团演唱会现场,到频繁为家乡文旅打CALL助阵,作为土生土长的常州人,白鹿从大运河畔走上了更闪耀的舞台,她用家乡情怀和梦想故事,鼓励每个年轻人勇敢去追梦。
< class="pgc-img">>常州文旅与满足每个人的美好生活愿望同向而行,为理想的生活提供了“常州范本”。此次开幕式让普通市民和游客代表当首席,野生歌手、文旅观察员、外卖小哥、消防乐手、幸运车主、游客代表共同启动“2024常州文化旅游节”启动键。外卖小哥李园园因带着女儿一起送外卖在网络走红,他感慨地说,他的打拼和追求,是为了在大城市里有个自己的落脚空间,更是为了孩子脸上的笑容。
< class="pgc-img">>无论i人还是e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快乐源泉,大朋友与小朋友们放肆嗨玩,用笑声串联起在常州文旅节的难忘回忆。“这次的文化旅游节特别适合亲子家庭,”在现场参与活动的市民李先生表示,“孩子可以给小汽车涂鸦,还能留下当纪念品,小朋友喜欢的不得了。”
投壶游戏、滚滚乐、趣味足球、飞盘……晋陵体育与落日骑行奉上花样百出的现场玩法,新奇有趣的活动设置,调动起在场每个人的热情;美岕山野度假村带来了轻松舒适的山野度假村,现场打造假日休闲空间,“能量快充站”展示了理想5C超充桩、星星充电、苏文电能等充电场景,为爱车补能,也有理想同学创意冰淇淋、星巴克咖啡车为市民游客“充电”。“星星影院”打造“没有天花板”的银幕大屏,实现游客影院包场打“悟空游戏”的畅快。
同样让市民游客们驻足停留的,还有充满了海洋球的巨大充气泳池——“水花夏日趴”。洗车大作战、海洋球、冲浪打卡美陈等互动游戏让大朋友与小朋友们放肆嗨玩,用笑声串联起在常州文旅节的难忘回忆。
< class="pgc-img">>来自全国各地的插画师与车主、游客现场进行创意彩绘、心愿许愿。曾为许多品牌创作过联名涂鸦的上海插画师DUHBOI 大伯蚁,将浪漫奇幻的外星人与电力拉满的理想汽车结合。带着每个人的童心和小确幸,理想汽车彩绘巡游车队与常州音乐巴士一起出发,畅游全城。
夜色渐笼,青春乐都用独有的方式,把常州唱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炜 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