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餐饮网 辰溪
爆火不到一年,冒烤鸭也开始倒闭了!
近日,“冒烤鸭店铺正批量倒闭”的消息冲上了热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2023年最火的餐饮品类之一,冒烤鸭凭借产品创新和高性价比,成为现象级爆款。许多创业者火速入局,一时间冒烤鸭门店遍地开花。一些头部品牌也纷纷跟进,推出了冒烤鸭新品。
然而短短一年时间,冒烤鸭便陷入了倒闭、亏损的境地。为何冒烤鸭,就“凉了”?
昔日“顶流”冒烤鸭,开始批量倒闭!
去年,冒烤鸭可谓是火遍整个餐饮界。
将冒菜和烤鸭结合,凭借口味独特和高性价比,冒烤鸭在去年迅速蹿红,成为餐饮行业新的创业风口。一批连锁品牌扎堆涌现,将门店扩张至全国各地,还攻入了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
随着热度不断攀升,一些头部餐饮品牌也纷纷“盯”上了冒烤鸭,大牌们争相将冒烤鸭加入门店的产品矩阵,以吸引更多顾客。
然而走红不过一年时间,曾经的“顶流”也开始走下神坛……
1,关店、亏损,一些冒烤鸭正悄悄“消失”
在冒烤鸭蹿红的2023年,一批连锁品牌开始扎堆涌现。在北京,一些冒烤鸭门店也批量冒出,占领大街小巷,包括李叙青冒烤鸭、钢一区伍妹冒烤鸭、立财财大排档·冒烤鸭、张三花成都冒菜烫烤鸭等品牌。
其中来自成都的“钢一区伍妹冒烤鸭”,曾在全国开出300+门店。钢一区伍妹冒烤鸭在去年进入北京,在平乐园开出首家门店,还进入顺义、大兴、密云等郊区开店。如今品牌位于顺义、望京的门店已经关闭,仅剩平乐园、大兴和密云3家门店。
据报道,一位河北加盟商称自己去年10月加盟了钢一区伍妹冒烤鸭,加盟费是32880元,但是开业两个月就关门了,并且赔了30多万。
去年5月创立的李叙青冒烤鸭,高峰时曾开出50+门店。去年李叙青冒烤鸭进入北京,在三里屯、青年路、魏公村开出三家门店,目前仅剩下2家门店。其中位于三里屯的门店,门头已经更换为“李叙青冒菜·成都冒烤鸭”,回归冒菜。
还有去年6月开进北京的立财财大排档·冒烤鸭,目前已经歇业关闭。这家冒烤鸭开在北京青年路,曾吸引许多年轻人打卡。
2、冒烤鸭店从同比增长779.8%到大幅回落,门店成都断层第一
作为2023年最火的餐饮品类之一,冒烤鸭可谓备受追捧。
作为一道成都特色美食,冒烤鸭主打“冒菜+烤鸭”模式,将鲜香麻辣的冒菜与烤鸭结合,还可增加各种荤素配菜,成为了新晋爆款。在小红书,“冒烤鸭”相关的笔记超过8万篇,抖音上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20亿。
瞄准这一品类的风口,一批冒烤鸭连锁品牌迅速创立,并开到了全国各地。数据显示,2023年冒烤鸭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779.82%至959家。一些发展势头较快的品牌,例如“李叙青冒烤鸭”,不到1年的时间里便开出57家门店,门店扩张到北京、江苏、安徽和广东等地。
冒烤鸭的火爆,更是吸引了不少头部餐饮品牌跟进,纷纷增加了冒烤鸭产品。包括嘉和一品、渝是乎、文立新麻辣烫等品牌上架冒烤鸭新品,主打烤鱼的半天妖还将品牌名改成了“烤鱼·冒烤鸭”。
然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冒烤鸭,热度已经大幅回落。今年前5月,冒烤鸭已注册157家,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1家,呈现下降态势。从城市来看,成都现存185家冒烤鸭相关企业,断层领先全国其他城市,位居第一。
这意味,走红仅一年时间的冒烤鸭,已经陷入发展瓶颈,并且快速收缩回了成都大本营。
开店不到一年就关门,冒烤鸭为何走下神坛?
在去年高度内卷的餐饮市场,冒烤鸭杀出重围,成为了新的创业风口。
然而作为曾经的网红品类,冒烤鸭也没能逃过市场洗牌,多家品牌开始规模性闭店。
火不过一年就关店的冒烤鸭,能给餐饮人那些启发呢?
1,满足一时的尝鲜心理,但复购难
在餐饮红海中,想要打造一个新的品类并且成功出圈,并不容易。而当冒烤鸭以“冒菜+烤鸭”的新模式出现,便迅速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在万物皆可“冒”的口号下,冒烤鸭很快吸引了许多食客。加上性价比高,人均消费在30多元,冒烤鸭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美食。
不过,冒烤鸭虽然备受追捧,但从一些食客的反馈来看,不少顾客表示吃不惯,给出了“口感太腻”、“腥味太重”等负面评价,表示不愿再来。
另外从产品来看,冒烤鸭是以冒菜+烤鸭的简单组合出圈,更多是流于噱头营销,并没有给顾客新的价值点。“新奇”的冒烤鸭满足完人们一时尝鲜的心理后,很难提高复购率。
2,品类红利大大缩短,“网红”冒烤鸭也活不过一年
随着市场上的餐饮品牌和品类越来越多,市场逐渐饱和,许多餐饮品类的红利期,已经大大缩短。
特别是,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品类走红的重要推手,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品类的知名度,但也加速了消费者对品类的厌倦速度,导致红利期缩短。许多“网红”餐饮品类,都面临着快速走红又快速过气的尴尬处境。
例如曾经爆火的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都经历了一夜爆红之后又迅速冷却。如今冒烤鸭,也面临着同样的残酷现实。
经过短短一年的品类红利周期后,许多消费者对冒烤鸭的“新鲜感”已经消失,不再追捧。因此许多冒烤鸭门店,被市场和消费者被淘汰。
3,成也供应链,败也供应链,市场验证时间太短了
品类的走红和发展,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撑。从供应链来看,鸭肉本身属于稳定供应的食材,需求量大。因此当冒烤鸭作为新品类出现,一些连锁品牌能够快速铺开,走向规模化。
也正是如此,一些主打冒烤鸭的店铺快速开业,让品类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市场验证,导致前期大量铺开后,又很快消失。
另外铺天盖地的网红效应,让创业者们高估了冒烤鸭的市场需求。随着冒烤鸭店铺越来越多,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批冒烤鸭门店,只能落得关店的结局。
职业餐饮网小结:
冒烤鸭的走红,让许多创业者看到了新机会,扎堆入局这门生意。
然而品类红利的消逝,让冒烤鸭仅仅发展一年,便进入了瓶颈期。
前期顶着“网红”的光环吸引了大量食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冒烤鸭品类也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在这个洗牌的过程中,一批冒烤鸭品牌被淘汰出局。
尽管如此,冒烤鸭作为小众市场,在深入打磨商业模式后,仍有望跑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015年,餐饮创业者:非网红,不成活。
2018年,餐饮创业者:你才是网红,你全家都是网红。
赵小姐不等位、雕爷牛腩、黄太吉,从走红到落寞只消3年;
很高兴遇见你、小猪猪、水货,2年;
一笼小确幸,1年;
Remicone乌云冰淇淋,半年……
网红餐饮品牌关门越来越快。
这让餐饮界陷入到深深的惶恐之中,从趋之如鹜,到谈之色变,“网红”正在成为餐饮界的一个敏感词。
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网红之名到底是光环,还是诅咒?
内功不足,大热必死
谁先沸腾谁先死,在互联网热点快速滚动的时代,这似乎是所有类型网红的宿命。但是,网红餐饮是个例外。
比如“赵小姐不等位”的倒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导致菜难吃、分量少、服务差。“徹思叔叔”被众多模仿者跟风,产品单一等 “死因”使得品牌淡出消费者视野,留下的是深深叹息。
< class="pgc-img">>由“国民岳父”韩寒投资的“很高兴遇见你”,上海、苏州、西安、杭州等地门店接连关门,则是因为加盟商管理混乱、拖欠员工工资、无证经营、食品安全不达标等问题。
就连一度被认为是风口式餐饮品类代表的潮汕牛肉火锅,也不是因为潮流转向,才高开低走的。
症结在供应链上:原来做牛肉火锅最好的黄牛肉是秦川牛肉,而2017年全国一下子开出了1万多家潮汕牛肉火锅店,货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被模仿被抄袭:不少网红店红的只是创意,产品并没有太大的独特性,消费者的喜欢只是暂时对“流行”的一种跟风。
而流行的事物最易形成模仿,一旦一个创意变火,就很快引起抄袭风,餐饮也是如此。例如,徹思叔叔利用饥饿营销变火,不久就出现了许多类似的营销品牌,徹思叔叔则在抄袭风中倒下。
这些“网红店”都轰轰烈烈地诞生,然后又在短时间内迅速衰败。“排队”策略或许加速了小店“从小做大”。
但是这种加速也让很多店更快走完生命周期,能抗住衰退并且持续良性发展的的确不多。归根结底,就是“口碑”与期待值巨大的反差所导致。
原本没有那么高的期待值,一旦你铺天盖地把所有人的胃口吊起来了,用户的期待值会远远超出你实际产品能提供的满足感。火起来容易,掉下去会更快。
网红店的“红”并不一定代表其出品的品质就一定上乘。相反,有一些“网红店”把所谓的“预算”都花在“刷”口碑和做营销上了,其出品价格必定包含了这一部分的营销成本在里面。
羊毛出在羊身上。店家要么通过抬高价格让消费者为此买单,要么降低成本导致品质降低。久而久之,当真正的消费者发现“网红店”的出品并没有相应“价值”,就会回归理性。
所以,人们常说的大热必死,背后的含义其实是,某事物透支了自己的能量,或者得到了自己难以承受的名声。这一解释放在那些落寞的网红餐饮品牌身上,再合适不过。
而网红餐饮各种短板中,最棘手的就是供应链和品控。
乘势发力,补齐“短板”才能走的稳
过去几年里,喜茶是餐饮界炙手可热的网红。关于它的营销策略,舆论中充斥着各种或正面或负面的讨论。
然而一个经常被忽略的话题是,当喜茶大规模扩张的时候,它的供应链正在经受怎样的冲击?
其实,这也正是创始人聂云宸的压力所在。毕竟喜茶只是名气大,在供应链上远没有老牌餐饮企业介入得那么深。
< class="pgc-img">>所以,成名后的喜茶除了发力互联网营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上游跟进。
如今的喜茶不仅有自己的茶园,还整合了上游供应商。茶叶、水果受气候和种植环境影响大,需要从源头进行品控,喜茶就和上游种植园签订独家协议,出资改良土壤、改进种植和制茶工艺。
< class="pgc-img">>和喜茶一样,长沙蛙来哒早年也是先一步在本省内成为网红,随后才拓展至全国的,至今已有100余家门店。
一开始,凭借着丰富的菜品和口味上的特色,其不到 200平方米的门店每天都能实现3 万元的流水。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丰富的菜品和口味特色却成为企业扩张过程中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创始人罗清和罗浩为此大刀阔斧地砍掉了许多与牛蛙无关的产品。它们其中有不少都是店中的明星菜品。目的就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单品口味的标准化上。
这些基因修复工作,或许不如互联网营销能够产生即时的效用,但是一个不能不及时修复短板的“水桶”,迟早都会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整体垮掉。
死磕一个方向,不如自我颠覆
网红餐饮是这两年火起来的词汇,它覆盖了几乎所有经由互联网传播一炮走红的餐饮形态。
< class="pgc-img">>1 黄太吉黄了
不过,在早期,它仅局限于一帮互联网人,用互联网模式打造的餐饮品牌,比如黄太吉。
2012年7月,时年31岁的百度前员工赫畅创办了黄太吉。那是一个互联网思维刚刚起势的年份。
赫畅用互联网的营销手法就让一个只有13个座位的煎饼铺子黄太吉俘获了CBD的白领们。这也启蒙了后来许多的网红餐饮操盘手。
然而高昂的营销、门店成本,拉低了煎饼果子这一平民点心的性价比,没过多久黄太吉的经营就陷入了困局。
赫畅无奈转型,从煎饼店到餐饮平台,再到餐饮供应链平台,用他的话说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一个餐饮生态圈。”
梦想很美好,但是到目前为止,黄太吉仍然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因为眼前是一条比经营餐厅更艰难的道路。
< class="pgc-img">>2 霸蛮实现了转型,电商业务占80%
事实上,霸蛮(原名伏牛堂)就依此逻辑,实现了成功转型。
在餐饮零售化的趋势下,霸蛮利用了自身互联网品牌的优势,正在从餐饮向新零售延展。如今的霸蛮有20余家门店,和大热的盒马鲜生一样,它们不仅是一个个堂食餐厅,更是一个个配送中心、体验中心。
目前,霸蛮已整体盈利,电商业务(含外卖)销售额远远超过堂食,占比将近80%,真正成为了一个“零售+餐饮”品牌。
< class="pgc-img">>3 “不方便面馆”变身互联网公司
与霸蛮的新零售身份相比,广州“不方便面馆”的另一重身份则更具颠覆性。
这是一家融合了大量潮流元素,专门卖泡面的面馆,是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的“网红打卡圣地”。
同时,它也是一家专门打造网红餐饮品牌的营销公司,有一个自带传播属性的名字——亚洲吃面公司。
除了发挥自己擅长的潮流设计之外,亚洲吃面公司还运营着一个粉丝社群,不时举办吃面派对、音乐狂欢节等活动,让各个网红餐饮品牌的粉丝实现互动,甚至还在广州289创意园区开设了“吃面中心”。
在这个3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有三分之一是出租给各类面馆的;三分之一用来做活动;还有三分之一用来做类似“前店后厂”的工作室。
也就是说,胡传建基于互联网的跨界思维,打造了一家集网红餐饮、营销公司、社群和孵化器为一体的互联网企业。
所以,对那些积淀不深的网红餐饮品牌而言,死磕一个方向,有时真的不如自我颠覆,更有可能迎来新生。
搭上资本快车,飞速发展
在网红餐饮界有这一类品牌,它们出身草根,模式传统,只是因为恰好赶上了某种消费潮流,或被大V、大号发现,带了一波“节奏”,而意外成了网红。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从此一步登天。因为危机往往也在随后降临,比如被“山寨”。
< class="pgc-img">>喜茶用1亿元抢占窗口期
广东地区以外的消费者了解喜茶是在2016年之后,而在此之前,它其实已经在省内家喻户晓。只不过,那时它还叫皇茶。
事实上,直到今天,广东的街头巷尾依然随处可见皇茶的招牌。只不过,它们全部是“山寨货”。在成为本土网红后,皇茶一度遭遇了严重的被“山寨”问题。
假货不除,皇茶必亡。然而打假既消耗成本,又耽搁精力,这是创业公司难以承受之重。为此,聂云宸只好将“皇茶”更名为“喜茶”。
为了避免再度被大规模“山寨”,他引入了投资人何伯权的1亿元投资,并借此抢占窗口期,快速实现扩张和市场教育。
大多数传统餐饮无论是品牌和规模,都是靠滚雪球的方式慢慢积累的。但是对网红品牌来说,突然爆红打破了既定的节奏。
如果继续步步为营,就会错过业务扩张的最佳时机,而借助资本则可以乘势加快扩张,并抵御山寨品牌的绞杀。
网红餐饮创业者们需要尽快找到那把打开未来的钥匙,它在互联网,不在餐饮界。
本文来源:职业餐饮网,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创新,再资格老的餐企也会被时代淘汰。
上海又一开了12年的老餐饮品牌“挂了”!20家直营店全关!还亏欠供应商3000万元、欠薪数月、顾客储值卡未退款,老板疑似跑路。
它就是食之秘,创立22年,全球有超450家门店,曾在中国开了近百家门店,融资2.1亿元。
这个曾经发展迅猛的网红鼻祖为何全面崩盘,“杀”死了它的是时代还是竞争?
01
欠款3000余万,老板跑路20家直营店全关
食之秘已经在上海经营了12年,这家总部在马来西亚的芝士蛋糕品牌,在全盛时期曾在国内开了近百家门店,可以说是网红店的“鼻祖”。
但去年开始,食之秘接连被爆出门店关闭,记者查询大众点评发现,上海20家食之秘均暂停营业,据知情人士透露,如今食之秘仅剩3家加盟店仍在正常运营,其余直营店全部闭店歇业。
?储值卡未退,电话打不通,突然“失联”
一名网友称自己购买的食之秘储值卡不能用了,现有门店均自称为加盟店,不能使用储值卡。
加盟店的店员则表示,大约两个月前,总公司就将充值会员卡的POS机从加盟店撤走,并且未说明具体原因。
拨打食之秘的办公电话和400服务热线,均无法与对方取得联系。
而“食之秘”的相关微信公众号“食之秘Secretrecipe”已在5月8日停止更新,微信号中的多个订购、服务、客服电话均无法接通,拨打过去被提示该号码已停止使用、停机或是空号。
?屡次拖欠工资,200余名员工申请劳动仲裁
在食之秘门店停止运营后,众多员工还处在一个不知情的状态,有不少员工在关店后仍来上班,到店后才发现人去楼空。
食之秘前员工爆料,公司在1月份的时候就将员工的劳务关系外包,3月份的工资拖至4月20日发放,此后7月27日发放部分5月工资,6月工资仍在拖欠。
6月27日,二百余名食之秘的员工申请了劳动仲裁。
?拖欠供应商货款3000万元
除了发不出工资,不少供应商也聚集在一起,表示被食之秘拖欠货款。
供应商薛先生表示:“苏州工厂拖欠了我11万元,上海公司拖欠4万,当时开了协调会,我们选择相信他们,还抱希望他们能‘活’过来。”
食之秘的一位供应商李先生表示:“当时,我们20多家供应商估算了一下,被食之秘和工厂拖欠的货款加起来超过3000万元。”
李先生表示,早在2018年3月,食之秘就拖欠了他从2018年1月至3月的货款。
“2018年3月,食之秘拖欠了我2018年1月至3月的货款,当时签订了还款保证书,对方承诺在2019年4月到5月之间还清,此后我持续向食之秘供货,欠款从一开始的20万元积累到了上百万元,但直到今年6月份,我依然没有收到还款,此后食之秘又将还款时间推到了9月。”
?老板跑路,企业被市监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食之秘前员工透露,中国的执行董事在6月27日返回了马来西亚。
从提前撤走POS机、拖欠货款、未发布关店和退款的声明,再到中国执行董事返回马来西亚,食之秘究竟是不是早有预谋,打算“卷钱跑路”?
有市民向12345反映食之秘相关情况后,黄浦区商务委回复:“食之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已关门,人员无法找到,请通过民事诉讼或向当地公安报案。”
7月11日,食之秘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因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目前,食之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已工商失联。
02
曾融资2.1亿
被誉为“亚洲芝士蛋糕之王”
食之秘的黯然退场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唏嘘,他们纷纷表示,小时候收到的第一个生日蛋糕就是来自食之秘,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童年“白月光”。
?创立22年,全国开店超450家
食之秘是一家跨国连锁企业,足迹遍布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印尼、泰国、菲律宾、中国、汶莱、印度等十个国家。
创立二十多年来,食之秘在全球经营超450家连锁分店,员工数量超过了7500名。
?网红店鼻祖,被誉为“亚洲芝士蛋糕之王”
食之秘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火爆,被消费者誉为网红蛋糕店的鼻祖。
当时的网红还是一个褒义词,消费者们曾纷纷表示被食之秘的“大理石芝士蛋糕”圈粉,许多来到上海出差、旅游的人都会专门打包一份大理石芝士蛋糕。
“贵气十足却不高贵,口味有人却不甜腻”,食之秘曾积累了非常不错的口碑。
大理石芝士蛋糕
?强势杀入中国,收获2.1亿元融资
食之秘自2007年进入中国以来,迅速走红,在7年的时间里连开50家店。
良好的发展势头吸引了投资人的目光,2014年2月,复星集团向食之秘投资2.105亿元,一举成为食之秘第二大股东,投资人表示他们看到了食之秘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在收获融资后,食之秘品牌在半年内连开20家门店,巅峰时期在国内有近百家门店,一时之间风光无两。
03
是谁杀了这个12年的老餐饮品牌?
很多人质疑,为何有着初代网红、资本宠儿、亚洲芝士蛋糕之王之称的食之秘为何会“猝死”。
但其实食之秘的“死亡”早有预兆,在2014年到2019年,食之秘在5年的时间里不声不响地关了70家左右的门店,截止2019上半年,食之秘在上海仅剩余23家门店,如今更是全面崩盘,仅剩余独立运营的3家加盟店仍在营业。
从半年开店20家,全国开店近百家,到如今全面崩溃,食之秘的“死因”究竟何在?
?死因1:融资后半年连开20家店,扩张过快
食之秘在进入中国后,花了7年在上海、南京、无锡等城市连开了50家门店,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资本的关注,2014年,食之梦收获了2.1亿元融资。
在资本的助推下,食之秘实现了快速扩张,仅收获融资半年后,食之秘在中国新开门店就达到了20多家。
但此后,食之秘却没能继续扩张,接连关店,如今黯然离场。
在融资前,食之秘的开店节奏是平均一年开7家店,而收获融资后半年就连开20家店,开店速度几乎快了3倍!
但在餐饮行业中,尤其是烘焙品类,并不是有钱就能进行扩张,中央工厂的建设、人员的培训、品质的把控、品牌的树立、消费习惯的培养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食之秘在收获融资后将开店速度激增至3倍,如此巨大的“差速”让品牌的运营能力受到了巨大挑战,导致了品牌的缓慢死亡。
?死因2:创新不足,十年产品和口味基本未变
一位消费者表示:“食之秘28元一块非常扎实的蛋糕,在现在动辄80元一小块的甜品界非常良心了!但十几年来都没什么变化,算是被时代的浪潮淘汰了……”
可以看到,消费者对食之秘的印象从“网红”逐渐转化为了“性价比”,在动辄四五十元一份的甜品市场中,食之秘的一份蛋糕仅需30元左右,抛开份量和品质来看,价格较为便宜。
但在产品上,食之秘梦却始终缺乏创新能力,产品线过于单一,这也导致产品卖不上价,不得不走低价路线。
近年来,国内的烘焙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出现了众多网红品牌,一个又一个爆款产品也是接踵而至,榴莲蛋糕、珍珠蛋糕、镜面蛋糕、星空蛋糕。
而食之秘却始终“坚持”着几款主打产品,少有创新,这让品牌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与生命力。
网红的星空蛋糕(左)和食之秘的的蛋糕(右),食之秘的蛋糕款式相对老旧
近日肯德基卖串串在网上迅速掀起了波澜,这个“老字号”品牌至今仍在坚持着不断创新与尝试,这不但为品牌造足了噱头,更让品牌能开拓更多的消费场景。
?死因3:分量减小、卫生不过关……,品控出问题
食之秘作为初代网红,是不少人童年时的美好记忆,但12年之后,不少消费者却表示和回忆不同,对食之秘非常失望!
在点评软件上,食之秘有不少的负面评价,消费者纷纷表示:“食之秘是儿时的记忆,但如今却今非昔比,变得非常难吃!”
食之秘的负面评论大多集中在食品安全、产品份量和口味上,可以看到食之秘品牌的产品品控出现了问题。
网友不满蛋糕的份量,用硬币相对比
同样在中国经营多年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他们的产品始终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口味和品质上,虽然也会被消费者诟病分量变少、价格变贵,但却少有人表示肯德基和麦当劳变难吃了。
而食之秘作为曾经的网红,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如今品质下降,这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造成了巨大落差,让消费者不禁心生失望。
?死因4:烘焙品类入局者增多,品牌跟不上时代
近年来,国内的烘焙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网红品牌横空出世:原麦山丘、面包新语、多乐之日、幸福西饼等品牌抢占了各大商超的黄金商铺;好利来、味多美等老品牌纷纷发力转型;喜茶、奈雪的茶也纷纷试水烘焙;爆红的鲍师傅则在忙着打假。
随着品牌增多,国内的烘焙市场成为了一片红海,各品牌间竞争加剧。
对比其他知名的烘焙品牌,食之秘在产品呈现和装修水平上均落于下风。
和原麦山丘对比门店的装修,显得有些“老旧”。
和多乐之日(右)对比产品,食之秘的产品在呈现上稍显简单。
对比其它的知名烘焙品牌,食之秘在产品呈现、种类数量、营销策略等方面都显得有些“落伍”,部分消费者表示,这么多年来食之秘始终是这些产品,并且口味还大不如前。
- 小结 -
从杀入蓝海的中国烘焙市场,一时之间难觅对手,到吃老本12年,如今“拳怕少壮”,谁都“打不过“。
食之秘的兴亡史为餐饮人敲响了警钟。
过去的辉煌只能存在与一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积极创新,拥抱变化,才能让品牌长久的红火下去。
不创新,再资格老的餐企也会被时代淘汰!
(作者:许珂)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