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photo / 图)
“为什么点外卖都要送这种饮料”登上热搜榜,很多消费者纳闷的是:商家赠送的饮料能喝吗?随着外卖市场的日益繁荣,消费者在点餐过程中常会遇到商家附赠饮料的现象。
看似贴心的附加服务,究竟是对消费者的真挚福利,还是隐藏着不易察觉的陷阱?消费者到底喝还是不喝?
喝:增加获得感
在点外卖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商家的套餐里有赠送饮品的选项,这已成为当今外卖服务中颇为常见的一种营销手段。此前,很多消费者将它作为一种福利。
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很多人吃完饭后,喜欢喝点饮料。一方面,饭后喝饮料可以帮助冲洗口腔,清除咀嚼过程中留下的食物残渣,让口腔感觉清新。吃了较为油腻或重口味的菜肴后,喝饮料可以帮助中和口腔中的余味,使口感更为舒适。
另一方面,饭后慢饮一杯喜欢的饮料,有助于人们在忙碌的用餐后放松身心,享受闲暇时光。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作日午餐后需要快速恢复精力或晚餐后希望卸下一天疲惫的人来说,一杯饭后饮料有助于暂时忘却烦恼,享受片刻宁静。
如果这杯饮料是赠送的,消费者的获得感就更强。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普遍对“免费”物品持有积极态度,认为这是一种额外的福利或优惠。赠送的饮料尽管价值不高(大多售价一两元),但由于其“免费”属性,消费者以同样的钱获得了更多商品、像是得到了额外的奖励,也会觉得“物超所值”。
当然了,商家不会做亏本生意。外卖赠饮也能给商家带来多重利好。附赠饮料可以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吸引顾客点餐。当顾客看到某家店铺的套餐包含额外的饮料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这家店铺。
赠送饮料让消费者感觉获得额外的价值,增加对商家的好感度和满意度。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该商家,增加回头客的比例;在评价时给予商家更高的评分,好评多的更容易吸引新顾客。
一些商家还会将赠送饮品设置一定的消费门槛,以此促使消费者增加订单量或选择更贵的菜品,以获得免费的赠饮,有助于提高客单价与商家的销售额。
所以,外卖赠饮是一种“福利”,它本质上还是一种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IC photo / 图)
不喝:存疑的食品安全
不过,外卖赠饮的风评在发生变化。微博热搜上该话题下是各种各样的提醒:外卖赠饮,最好不要喝——福利外壳下,可能是“陷阱”。
商家赠送的饮料是否安全,暂且不论,基本能确定的事实是:外卖赠饮,赠送的饮料非常非常便宜。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的商家赠送的饮品,几乎都是非知名品牌,消费者基本没听过,在商超也极少见到;一些餐厅或饮品店会赠送自家制作的特色饮品,裸装,透明的封闭塑料杯装着饮料,没有任何文字商标或说明。
外卖赠饮时,消费者并不能选择饮品,而是赠送什么喝什么。商家赠送的饮料,基本都是成本极低的冲调饮料或非鲜榨的果汁。
冲调饮料,比如豆浆、酸梅汤等,常采用粉末或浓缩液冲调而成。豆浆粉成本低廉,一包仅需几元钱,能冲制几十杯豆浆,单杯成本仅包括极少量的粉剂、水费及一次性塑料杯费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果汁类,使用的是果汁粉、果味添加剂而非鲜榨果汁,成本同样极低。
这些均凸显出外卖赠饮的低成本导向——赠送的饮料,成本可能低至几毛钱甚至几分钱。
虽然便宜不一定没好货,但太便宜确实存在更大的食安风险。
小厂家或小作坊的生产线,生产工艺可能较为简陋,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如杀菌不彻底、混合不均匀等,饮料中存在细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无法保证食品安全。
部分不法厂商还可能在饮料中违规添加非食品级物质、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以达到降低成本、延长保质期的目的,这些都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加之,低成本饮料的生产者往往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监管机构对其生产活动的监控力度不足,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可能难以追溯到具体的生产源头,影响问题的及时处理和责任追究。
退一步说,假若外卖赠饮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它们的口感与营养价值却并不乐观。
低成本饮料可能使用低等级、低纯度或添加了较多食品添加剂的原料,饮料会过于甜腻、香味不自然、口感粗糙等,无法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饮用体验。
有些低成本饮料是热量炸弹。为了迎合大众对甜味的喜好,一些饮料往往含有较高的糖分。如果这些额外的能量未能通过运动等方式消耗掉,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久而久之易引发体重增加和肥胖。
也有一些外卖赠饮主打的是“0能量”。这是因为饮料制造商通过使用人工合成或天然提取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甜蜜素、三氯蔗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它们能提供与糖相似的甜味,能量极低,甚至接近于零。
甜味剂本身虽不提供能量,但有研究指出,长期摄入某些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等)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平衡,进而影响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风险。同时,这些饮料通常缺乏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有益营养素,长期饮用会削弱对天然食物和水的摄取欲望,挤占人们对营养丰富食物的摄入,久而久之便造成营养不良。
这么说,倒不是“污名化”商家赠送的饮料——市面上的很多饮料也都存在类似问题。
而且,此前测评机构“凰家测评”对外卖免费赠送9款饮料,涉及7个品牌进行测评,发现“四项微生物指标和加测的展青霉素,9款饮料全都过关了。也就是说,这些外卖‘赠饮’起码还是能喝的”。并且,“6款标称‘0能量’的饮料,有3款实测也是0能量,剩下3款,分别为19、24、19kj,也可以算相差不远了”。
说到底,外卖赠饮到底能不能喝,不能靠消费者人为去测评,不能靠消费者去猜、去“冒险”,而需要依赖监管前置。
监管机构应当采取主动、预防性的措施,提前介入并强化对外卖商家赠送饮料的监管,定期对市场上外卖商家赠送的饮料进行随机抽样检测,检查其成分、卫生指标、添加剂使用情况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从源头上规范外卖市场秩序,保障赠品饮料的质量安全,才能让消费者无需再为赠品饮料的质量问题“步步惊心”,至少可以安全放心地“喝”。
从易
责编 刘韵珊
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佳颖 实习生林昱彤 上海报道
2月15日,天还没黑,泉州丰烟起粥底锅的店门口就坐满了一排排的食客。
游客小陈特地和朋友来打卡这家有名的粥底锅:“我们下午五点左右就过来了,一直等到晚上十点了才吃上。没想到都正月初六了,生意还这么火爆。”
春节假期里,和小陈有类似经历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春节作为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人们和家人团圆、和朋友欢聚的重要时刻。伴随着返乡潮和旅游热,春节期间各地消费迎来热潮,尤其是春节餐饮消费,更是呈现出热辣滚烫的盛况。
“这哪里是在过节,这是在打仗!”,提到今年春节,来自成都吼堂老火锅的一位店长在朋友圈如是感慨。
她所在的门店有71张桌子,平均每天翻台九到十轮以上,更是在美团平台上呈现每天排队等位超过3000桌的火爆盛况。店内不断刷新的叫号提示,正是各地堂食餐饮消费持续升温的缩影。
据介绍,从长沙火宫殿、北京四世同堂到佛山的必吃榜餐厅“猪腰一家”,多家餐厅假期客流爆满。
抖音发布的《2024年春节消费数据报告》显示,除夕至大年初六(2月9日-2月15日),吃喝玩乐等生活服务业日均消费规模同比增长153%,其中,美食订单同比增长99%;美团、大众点评数据也显示,春节假期前5天,全国多人堂食套餐订单量较去年增长161%,异地消费者贡献的订单量增长186%。其中,上海堂食消费最旺,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近150%。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餐饮行业延续了去年开门红的佳绩。疫情放开之后,对于人员的流动以及整个经济的恢复有着非常好的加持支撑作用,所以今年年夜饭的预订也非常火爆。”
各地春节餐饮 “大爆单”
春节餐饮的强劲势头在年前就能窥见一二。
早在一月中旬,广州各大酒楼的除夕团圆宴就已是“一桌难求”,白天鹅宾馆除夕的200多桌“年夜饭”全部订完。玉堂春暖餐厅整个假期只剩下年初七的晚餐时段可订。
“春节,除了本地客人之外,酒店还将迎来不少北京、上海等地游客,在粤菜之外,我们增加了多种地方菜系;此外,考虑到假期家庭出游居多,我们在客房上也做了精心设置,以兼顾儿童和老人的需求。”总经理林镇海介绍称。
美团数据显示,近一周“年夜饭”搜索量环比提升40%,截至1月21日,预订除夕夜餐厅桌位的订单量较去年增长超3倍。从区域看,一线城市对年夜饭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美团除夕夜餐厅座位提前订订单中,上海预订量位居全国前一。
“预订年夜饭基本要提前半年左右,尤其是像上海老饭店、绿波廊这种深受本土市民欢迎的老字号每年的年夜饭,基本在上一年的六七月就进入尾声了。” 豫园文化餐饮集团品牌总监黄莉明介绍道,“甚至有很多顾客吃完今年的年夜饭就现场续订了第二年的。”
2月8日,中午饭点,上海淮海路上的光明邨门口排出了百余米的长队,不仅是门口的熟食档口大排长龙,二楼餐厅的排队也顺着楼梯蜿蜒至一楼。
前台接待的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年夜饭已经全订满了。而为应对客流量高峰,光明邨大酒家制定了分两批错时就餐的策略,同时为了确保上菜效率,年夜饭消费均为指定套餐。餐厅在小年夜、除夕及初一至初三设置了不同的年夜饭套。”
(2月8日中午,排队百余米的光明邨大酒家,21记者摄)
(光明邨大酒家年夜饭套餐,21记者摄)
朱丹蓬指出,“今年年夜饭的佳绩对于整个中国餐饮的拉升也有着非常好的加持作用。今年春节的旅游行业,比2023年有比较大的增长,也拉动了整个餐饮行业的业绩。”
年夜饭过后,走亲访友和旅游的热潮持续带动了各地餐饮的消费热度。
“春节期间来看豫园灯会的市民游客非常多。豫园文化餐饮集团旗下上海老饭店、绿波廊、松鹤楼面馆等品牌的多家门店,单日营业额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以家庭为单位的用餐也比平日里高出许多。”黄莉明介绍道。
(春节假期里人山人海的豫园灯会,21记者摄)
而毗邻杭州西湖、南宋御街、宋城旅游景区等景点的几家银泰百货商场内,春节餐饮消费格外红火。
比如,之江银泰百货的新白鹿、海底捞等多家餐饮品牌,春节期间每天上午11点起排队到下午两三点,其中,新白鹿餐厅翻桌率达到4.3,年初一至年初五销售同比171%。
“单日最高的翻桌能达到8桌。”杭州之江银泰百货新白鹿餐厅罗经理表示,“最显著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除夕当天不放假这一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因此,相比往年同期,客人的订餐量高出不少。”
新茶饮赛道也迎来了龙年开门红,同一商场内的的霸王茶姬在春节期间平均每天卖出1000多杯饮料,同比每天平均增加400杯。而据官方数据,春节期间,奈雪的茶部分门店销量大涨600%,多家加盟店春节假期营业额超45万。
数据显示,上海比斯特购物村店、西安赛格8F店、泰国曼谷店为销售TOP3,均在热门旅游城市。相比春节假期前一周,茶颜悦色在2024年春节期间的营业额增长了83%左右。
年轻人的喜爱依旧是春节期间新茶饮销量火热的重要原因。喜茶忠实爱好者小蒋表示:“过年和朋友出去玩或者看电影的时候,都会带上一杯,已经成为一种出行仪式感了。” 喜茶相关数据则显示,除夕至大年初七,喜茶多款经典单品售出超百万杯,其中多肉葡萄更是售出超200万杯。
下沉市场成重要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下沉市场已经成为激发春节假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来自台州温岭的胡女士告诉记者:“我们是大年初四下午找老板娘预订的,当时初八晚上的桌位就已经没有了,而且还是县里一家比较小众的私房菜,附近也没什么景区。”
朱丹蓬表示,“今年春节餐饮消费的一大亮点就是,在二三线城市餐饮市场,整体订座率比往年有较大提升,这个也体现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正在恢复,餐饮服务体系有所提升,客户粘性也在不断地加强。”
美团数据显示,江苏的常熟、昆山、江阴、张家港以及山东的滕州成为本地堂食订单量前5的县域地区,其中,滕州的订单量较去年增速最快,达173%。
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内县域地区的生活服务消费潜力强劲,四线以下地区消费同比增速最快,五线城市春节生活服务日均消费规模增幅是一线城市的两倍。
县域餐饮门店的在线化率也在稳步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县域乡镇地区(不含市辖区)在美团上有堂食套餐交易的餐饮商户相比2022增长超53%。
“各地打造的新型消费集聚区、节庆活动在促进消费方面的效果愈加显著.”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表示,“餐饮+”“文旅+”等跨业态联动的场景大量涌现,平台线上线下营销手段不断翻新,2024全年消费市场有望持续升温。
小城年味游拉动了春节期间县域餐饮消费的增长。
台州临海是一座有年味的古城,据浙江省文旅厅全域旅游监测,春节期间临海台州府城日均到访游客22.8万人次。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现场进一步了解到,正月初一中午,蜜雪冰城临海紫阳街新店每小时的销量可达到100杯左右。
“今年过年前,县城里刚开了一家喜茶,很多人去排队。”在深圳工作的卢卢,春节回到老家县城发现,“现在县城里已经汇聚了霸王茶姬、喜茶、茶百道、古茗、瑞幸、库迪这些品牌茶饮店,都还挺受欢迎的。今年情人节的时候,开在景区旁边的霸王茶姬一度排队500多杯了。”
返乡青年成为春节期间县域餐饮,尤其是茶饮市场消费增长的强劲动力,相当一部分有咖啡消费习惯的年轻人从一二线城市返乡,大大增加了家乡茶饮咖啡的销量。
相关数据显示,喜茶春节门店销量增幅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非一线城市。其中,喜茶莆田秀屿万达店、泰安新泰吾悦广场店、宁德周宁尚城广场店、乐清荆山北路店等县域门店销量增幅均超400%。
下沉市场的Tims天好咖啡门店在春节期间的生意增幅也非常显著。相关负责人表示,多人消费场景的增加,明显拉升了门店的客单价,比平时高了28%。由于客流量的增加,春节期间会员数增长显著,比平时增长了33%。
各地春节餐饮的“大爆单”为2024年国内餐饮业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朱丹蓬预计,“2023年全国餐饮业的收入是5.3万亿,2024年的中国餐饮收入应该可以突破6万亿,整体增幅会超过20%。我们对于2024年整个餐饮行业的发展也是相当乐观的。”
黄莉明也进一步表示,“2024年,我们的老字号门店会加快连锁的步伐,开设更多新的分店。”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菜头部品牌三顾冒菜,正在向欧洲、澳洲等地扩张自己的海外版图。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萧霖;编辑:王秀清。
有消息称,三顾冒菜即将在澳洲开出首店。冒菜、麻辣烫、川渝火锅一直是海外中餐的热门品类,但多为夫妻店形态。内地头部品牌的布局会对海外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冒菜品牌又是如何做出海的?红餐网与三顾冒菜品牌相关负责人,围绕品牌出海策略聊了聊。
01.
人均160元、火到“限号”
三顾冒菜成为海外中餐顶流?
红餐网从业内人士处得知,三顾冒菜将于今年8月底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设澳洲首店,成为又一布局澳洲市场的中餐品牌。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三顾冒菜MELBOURNE小红书账号
近年来,澳洲成为不少中餐品牌出海的首批目的地,海底捞、茶百道、喜茶、紫燕百味鸡等品牌均已布局澳洲。澳洲有着庞大的华人社区,公开信息显示,澳洲拥有超160万华人,中餐的消费力充足,发展潜力比较大。
事实上,澳洲并非三顾冒菜出海首站。作为在全国拥有累计超4000家门店的冒菜头部品牌,其此前已悄然在欧洲布局了超20家门店。
在德国科隆的中国留学生Keven告诉红餐网,三顾冒菜是当地留学生经常聚餐、点外卖的中餐品牌。而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到店消费的欧洲本地人也越来越多。
Keven表示,去年5月他通过社交平台刷到三顾冒菜在科隆开业的消息,便立刻约上几个好友去吃,结果发现门店生意太火爆,队伍从店门口一直排到街上,排了足有一百多米,“因为顾客太多,店员忙不过来,我们当天没吃成,转头去吃了别的餐馆,隔了几天再来才终于吃上。”
< class="pgc-img">>△科隆店开业期间,门店前大排长龙
生活在科隆的钟女士也表示,三顾冒菜开业时在当地华人圈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开业没几天就因为生意火爆闭店休整,还推出了“每天限号200桌”的规定。
对于三顾冒菜生意火爆的原因,Keven和钟女士均表示,首先得益于德国本土中餐馆竞争较小。在近几年中餐品牌大举出海前,想在当地吃中餐只能去华人开的传统家族小店,可选的品类比较少。
其次,三顾冒菜是国内知名的冒菜连锁品牌,本就在华人群体中有一定知名度,科隆店筹备开业的消息在留学生、华人社群中广为传播,导致门店一开业就收获了高热度。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尽管三顾冒菜海外门店也对产品做了“本地化”调整,降低辣度等等,但菜品和味道跟国内差别不大,能够安慰到久居他乡的“中国胃”。
钟女士还表示,三顾冒菜20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156.75元)的人均客单价在当地中餐市场中较有性价比,当地华人开的冒菜店人均客单价普遍在25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95.94元)以上。
三顾冒菜品牌特许加盟中心负责人孔海宁告诉红餐网,德国科隆店是三顾冒菜的海外首店,于去年5月6日正式开业,开业首月每天营业收入在1万欧元左右,日均销售400-500单。
据孔海宁透露,目前,三顾冒菜已经覆盖了德国各大主要城市,如柏林、科隆、慕尼黑、法兰克福、汉堡、布伦瑞克等,平均每个城市已开出2-3家门店。
02.
冒菜出海,该怎么做?
赛道头部的动作具有一定的风向标及参考意义,冒菜品类的头部品牌三顾冒菜,是如何拓展海外市场的?
1、针对海外市场开发多种味型
出海品牌根据当地口味调整味型是常见现象,比如海底捞的新加坡门店推出了浓香鱼锅底,泰国门店推出了冬阴功火锅,英国门店的小料台则摆上了法棍、面包;呷哺呷哺也打造了多款海外独有锅底,比如“金汤酸菜锅”和“暖心胡椒猪肚鸡锅。反之,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市场也不断做出本土化的调整。
三顾冒菜在国内主打正宗川味冒菜,国内门店主推经典川味麻辣味型。而在海外,三顾冒菜在味型上没有执着于“正宗”,而是基于中餐味型和品牌调性,结合当地味型特征匹配一套本地的味型。
比如,除了有经典川味、三鲜、番茄等国内常见的味型外,三顾冒菜还推出了适合海外市场的木姜子金汤、咖喱、干拌麻酱等口味。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2、斥资2亿打造供应链,深入布局海外前置仓
红餐网了解到,三顾冒菜海外店也采取和国内相同的菜品自选称重模式,包括新鲜鱼片、肉片、各种丸类、卤制品等肉菜,以及鲜笋等素菜,之所以能提供和国内相同品质的产品,主要得益于其构建的完善的供应链。
据孔海宁介绍,2012年起,三顾冒菜总斥资2亿多元,在四川广汉打造了一个22000平的底料工厂,打通了从原料采购、产品研发、产品加工、产品配送到产品销售的全链路环节,以保障产品的体系化标准化供应。
< class="pgc-img">>△三顾冒菜的底料工厂
通过供应链优势,三顾冒菜2024年在国内实现了不断上新品,比如今年6月就针对夏季推出了麻辣香锅小龙虾等新品,以及小乔米酿荔枝饮等特色饮品;而在海外,三顾冒菜门店也能在每季度推出新品,例如推出木姜子味型等。
据孔海宁介绍,目前三顾冒菜正计划在欧洲、北美等地部署海外前置仓,为区域内的门店提供产品统一盘整、统一配送、食材集采等服务。他还透露,公司同时计划在日本布局全资食品加工厂,以支持门店在东亚、东南亚市场的拓展。
3、突出“三国”文化IP,服务社交场景
事实上,中餐馆在海外市场的功能不仅是一间餐厅那么简单,不少外国人都希望在用餐的同时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因此,一个品牌身上可挖掘的中国文化基因越多,越有利于其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打造和形象传播。
在海外市场,三顾冒菜着重放大了品牌的三国文化、巴蜀文化基因,在门店中突出三国、川剧脸谱、火锅等视觉符号,形成较强的品牌辨识度。
< class="pgc-img">>同时,具备浓厚文化色彩的用餐场景,也让三顾冒菜海外店的定位更趋于品质餐饮,而非快餐。“我们海外店的用餐需求除了中餐、晚餐外,还有休闲社交、团建聚餐等,因此,海外店的面积普遍比国内门店要大一点,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社交聚餐的需求。”孔海宁表示。
03.
中餐进入“大航海”时代,
细分品类的机遇到来
中餐在全球市场正迎来新的时代。
近年来,蜜雪冰城、瑞幸咖啡、海底捞、新荣记等一批知名品牌纷纷出海开店。
比如海底捞在澳洲已经开出5家门店,排队现象不输国内。海底捞特色的甩面、“科目三”等独特的表演和服务吸引了不少华人和国外消费者。
又如蜜雪冰城,2018年蜜雪冰城在越南开设首家海外门店后,逐步拓展至东南亚、东亚、大洋洲等多个市场。截至2024年4月,其海外门店数量已近5000家,成为中国新茶饮品牌中出海规模最大的品牌。
在如火如荼的出海热潮中,除了这些“浮在海上”的大牌餐饮之外,如三顾冒菜等在国内沉淀多年的餐企的动向也值得关注。如果说海底捞、新荣记们撑起了中餐出海的“面子”,那么三顾冒菜这类餐企则撑起了中餐出海的“里子”。
< class="pgc-img">>△三顾冒菜德国科隆店
背后的原因在于,中餐的口味独特性、菜品多样性、品类丰富性,在世界范围内都独树一帜。就拿火锅来说,海底捞不足以代表整个火锅品类,火锅还有诸多细分品类值得介绍给外国食客,比如贵州的酸汤火锅、潮汕的牛肉火锅,又如跟火锅相似的冒菜、麻辣烫、串串香、冒烤鸭等等。
因此,出海细分品类的头部品牌存在不小的机遇。
以冒菜品类为例,据三顾冒菜方面介绍,海外投资人群体对于出海的中餐品牌十分欢迎,他们不缺资金,也普遍拥有餐饮管理经验,他们真正缺乏的是国内餐饮品牌的稳定经营能力和标准化输出能力,“而如今,中餐品牌和海外投资人有了互补合作的机会。”
据了解,三顾冒菜于今年6月获得了由沙利文颁布的“中国冒菜连锁领先品牌”,并围绕海内外市场推出了“超级产品、超级店型、超级供应链”的三角模型,以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 class="pgc-img">>长期经营中餐馆的海外餐饮人也感受到,随着中餐品牌的密集到来,近两年海外中餐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据澳洲微报消息,悉尼Yum Cha Project餐厅老板Chui表示,(悉尼本土的)中国餐饮市场正在发生一场更广泛的革命,小众市场正在飞速增长,一些经营理念和模式新颖的中餐馆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目前,仍有充足的国际市场待中餐品牌挖掘。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分析,2026年,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98亿美元(约29693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9.4%。
“我们对海外市场充满信心,除了8月底准备开业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店外,接下来还计划在新西兰、日本、北美、东南亚开店。”孔海宁说道。
注:本文部分配图由三顾冒菜提供,红餐网经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