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罚》1-严禁偷拿任何物品,对于偷盗店内及客人物品的一经发现立即开除,情节严重的立刻送公安机关处理。
2-严禁堆放危险品发现私藏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危险品立即开除。
3-严禁偷吃店里的食物,及客人吃剩下的食品。发现有浪费物品原料及成品的行为,一经发现处以100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加重处罚或者劝退。
4-严禁在店内赌博,发现一次立即开除。
5-严禁任何责任事故(火、盗、伤残)提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不安全隐患要及时向店长汇报解决,建立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6-严禁存放大额现金及贵重物品,一旦丢失后果自负。
7-严禁酒后上岗,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严禁不正之风,打架骂人,请客送礼,拉帮结派,借机会给主管送礼,一经发现严肃处理立即或开除。
9-严禁在工作时间打私人电话,会客必须请示店长,未经允许,不许穿工作服在店外活动,违者视情节给予处罚。
10-严禁损害店铺形象,全体员工在店里或在社会上均不能做有损企业形象的事,不说有损企业的话,违者给予警告处分开除。情节严重!造谣生事者!追究刑事责任!
< class="pgc-img">>以上是这个店的十个禁止,也叫《员工十禁》关于奖励方面在下一篇文章有详细介绍,有人说企业员工管理无非就两个字,“奖与罚”谁把这两件事情拿捏的恰当好处,谁就掌握了管理的艺术。今天就到这里吧。
喜欢我的我文章觉得实用的就点一下关注 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谢谢!
我会陆续把早餐店的全套技术资料及管理都知无不言的告诉朋友们。祝你们生活,工作愉快。
>陵徐家井街道汇同市场监管分局、社区落实“三位一体”的整治模式,全方位落实整治举措,切实加快小餐饮综合整治步伐,全面提升小餐饮行业管理水平,助力“六城同创”。
该街道成立了小餐饮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每周例会制度,及时探讨交流小餐饮整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每周进行联合执法,解决好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应对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引入专业第三方共同参与,定期对辖区小餐饮店内的油烟机、油烟管道、室外墙面、油烟净化器及油烟排放口等进行清理。用好村(社区)力量,组织村(社区)对辖区小餐饮店周边环境进行定期打扫清理。
该街道落实“红黑榜”餐饮单位管理制度,定期在街道微信群、QQ群等媒介公布小餐饮单位“红黑榜”,让更多的小餐饮单位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小餐饮单位微信群,每天上传整治前后的照片,对整治到位的小餐饮单位提出表扬,对进度落后的小餐饮单位进行批评督促,引导经营者自觉落实整改。
该街道开展了“示范餐饮单位”评定工作,对示范单位和非示范单位进行差异化管理,并进一步扩大示范创建范围,打造小餐饮示范街。通过餐饮示范店、示范街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发其他餐饮业主主动参与整治的热情,全面推动社区小餐饮行业的提档升级。
京报制图/王远征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被称为“三小”。“三小”在方便百姓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这些小食品业态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脏乱差等问题又不容忽视,一旦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三小”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存在管理交叉和空白,一直以来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后,包括陕西、广东、湖北、山东等在内的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食品“三小”的地方性法规,并相继实施。通过资金资助、场地租金优惠、就业服务等措施,对“三小”免费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划定食品摊点经营区域和经营时段等,管服并重。
作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湖北武汉、山东烟台、陕西韩城,通过建立小食品专业村、打造小作坊集中区等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湖北武汉
120个小餐饮服务区统一管理
“货到武汉活、食尽八方材”,小吃是武汉的一大特色,在给市民生活提供方便和实惠的同时,小餐饮基础设施差、占道经营、油烟噪音扰民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也使其成为城市综合管理的一大顽疾。从2015年起,武汉市在学校周边、老旧社区、集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开始设立小餐饮服务区,将小吃店、烧烤店、流动食品摊贩引入集中经营。
根据相关规定,小餐饮便民服务区面积须在200平方米以上或集中经营者15户以上,并配备小餐饮服务所需设施设备,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并实行集中经营和自主管理的区域。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的常青花园社区,之前周边有近50户小餐饮摊贩,大都在外经营。在小餐饮提档升级中,常青花园社区用5个月时间,投入400多万元,以“便民服务区”的模式,建立了“常青花园美食广场”,将辖区内小餐饮全部集中起来,实现了统一管理。
武汉市食药监局介绍,在《武汉市标准化菜市场空间布局规划》中还增加了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内容,规划配建的菜市场建筑面积在1700平方米以上的,预留10%-15%的面积用于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使小餐饮规范管理纳入常态化监管。
截至目前,武汉市已经建成小餐饮便民服务区120个,在商圈设立美食集聚区26个,容纳百家小作坊集中生产区6个。
据介绍,武汉市食安办还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将食品小作坊、小餐饮、集贸市场等纳入“大城管”考核体系,每月对16个区(管委会)、98条街道进行考评和排名通报,实施奖惩。武汉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操作间试行现场电子监管,将逐步实现生产布局、规范管理、原料购进、添加剂使用、信息公示“五个统一”,解决“三小”风险控制问题。
山东烟台
6个专业村成就“小而美”品牌
烟台市食品加工小作坊不仅数量多,多数还在村居聚集。基于此,烟台打造的小作坊专业村反而成就了小食品品牌。
据烟台食药监局介绍,烟台已建成了6处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通过协会、合作社等方式,烟台规范建设了芝麻糖、海参、豆腐等6个专业村,政府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小作坊生产加工场所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烟台还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原料采购、生产工艺、人员培训、出厂检验、产品包装“五统一”管理。以芝麻糖为例,烟台建立芝麻糖协会,指导全村27户芝麻糖加工户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并树立了“水盘芝麻糖”品牌,芝麻糖专业村日生产芝麻糖4000余斤,产量比改造前翻了一番,也推动了芝麻糖作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小而美”这一品牌目前在烟台市已成为新趋势,湾子口海参、芦头大糖等也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日常消费食品。
山东省近几年也陆续将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纳入监管范围,“三小”备案率达到98%以上。2017年6月1日起实施的《山东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管理条例》还列出了小作坊禁入清单和工艺要点,明确进货查验、加工记录、销售记录台账等良好操作规范,同时建立一批疏导点,疏导点内食品摊贩全部实行“亮证经营、安全承诺、单据留存、原料公示、场所清洁”5项标准,无法“退路进厅”的便民摊点、各类亭棚实行统一划线管理,引导食品摊贩进入固定集中区域经营。
陕西韩城
引导小作坊进园区集中经营
小作坊的生产规模一般不大,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隐蔽性强,这也让有限的执法力量难以进行精细化的监管。
为破解这一难题,陕西省韩城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园区,引导小作坊进入园区集中经营。同时,韩城市还建成了7个便民市场,引导300余户小摊贩进入市场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在韩城芝川小作坊园的厂区里,可以看到工人都着统一的蓝色工作服,戴着口罩,在封闭的隔离操作间里工作,这也是韩城目前小作坊企业的统一面貌。
商户进驻小作坊园区后,政府部门可实现从食材购买到生产等全流程的监管和指导。这种监管方式也取得了实效,韩城市的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近三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事件,近三年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测也显示食安状况良好。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夏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