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是做餐饮供应链软件的,这段时间刚拿到A轮融资。昨天我和他吃火锅,对着环境时尚,满桌特色涮菜的他,告诉了我一组他从上万家火锅店采购数据里发现的现象,让我大吃一惊。
他发现:
1.冻品占60%以上的火锅店,生意基本都比较差。
2.客单价高的火锅店,80%以上菜品都是新鲜的生鲜产品。(而且连丸滑都不用冻品,都是门店当天手工制作)
他认为:
火锅门店生意和菜品标准化呈反比,菜品标准化每高一个点门店生意就会下降一个点。
但做消费者调研却调查不出来问题。
这个现象确实符合当下情况。但是有远见的人都知道,未来不仅仅是火锅,甚至整个中餐一定都是往菜品工业标准化发展的。近些年来,政府也积极推动民间小吃工业标准化。
可眼下,菜品工业标准化开始没多久,很多餐饮老板却犯起了两难。
今天,我结合我的一些个人观点,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火锅菜品标准化的看法。
< class="pgc-img">>1
菜品标准化,有好处也有坏处
火锅在所有正餐里,是天生最容易标准化的品类。近些年来,标准化似乎成了火锅品牌做连锁加盟的提款密码。
不可否认标准化的好处。
锅底、涮菜、调料的标准化有利于各门店口味一致、方便企业管理、发挥供应链的优势。最重要的是,火锅菜品标准化之后,有利于快速扩张。
标准化的坏处同样致命。
不同人对标准化的不同理解,导致火锅菜品标准化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有些餐饮老板,理解的标准化就是降低食材成本;有些餐饮老板,理解的标准化是稳定品质。
前者不好吃,后者大众化,这都不是长久之计。
这种用刨片机切出来的一米牛肉,做到高度标准化。
刚流行的时候确实能够为品牌带来人气,但是消费者很快就会发现,这跟其他家的肥牛卷没什么区别。
复购率很快就会跌下来。这个案例就同时犯了2个错误:口感一般、各店差不多。
2
餐饮标准化目的是:扩大规模
餐饮标准化目的是:复制、规模。
上到生产流程衡量、细化操作环节;
下到每块原料切成什么样,调料加多少;
说到底,都是为了方便企业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复制门店,快速拓展而准备。
星巴克,就是这种典型的思维。星巴克创始人把意大利手工咖啡搬回来,自己研究如何利用工厂统一标准化生产咖啡粉。
在餐饮行业发展还未饱和时,谁能够快速跑马圈地,抢占市场和渠道,谁就有可能成为老大。
目前国内几家排名靠前的餐饮集团,大多数是在那个时间段用这种方式起家。
然而,最近几年各大城市商场像雨后春笋一般起来,促进大众餐饮爆炸生长,基本上是个商圈都开了好几家火锅店。
这就对火锅企业菜品标准化提出了2.0版本的要求。如何能够在标准化的同时,还能够和一般的火锅店明显区格出来?
相反,如果出现新兴品类,整个市场一片空白的时候,谁能够率先完成标准化,占领渠道,谁就有更大的赢面。
就像前几年的潮汕牛肉火锅,市场刚出来,还在一片懵懂的时候,就看谁跑得快,谁占得渠道多了。
3
未来火锅行业趋势标准化+自定义
未来的火锅巨头,肯定还是标准化做得相当出色的企业。
但一定不是全盘接受标准化,它是在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自定义的东西,让人感觉有些不同,值得再来。
特别是菜品这个环节。
能用A级肉就不会用B级肉。
能用生鲜产品就不会用冷冻品。
奶茶行业从一开始的用奶精冲兑,到用奶粉,再到现在用鲜奶。整体行业的品质是再往上走的,火锅行业亦如此。
从机器冻肉卷到人工鲜切肉,火锅行业的整体品质在提升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
< class="pgc-img">标准化中的微差异
>1.品牌营销绝不标准化
有形产品的标准化有利于控制成本加速复制,而无形的品牌营销再去标准化就不应该了。
这一点,海底捞跟巴奴,都做得相当到位。
尽管彼此产品高度重合,但是从营销和品牌层面上来看,给人感觉两家确实不一样:
一家服务好,一家毛肚好。
这样利于让消费者记住,引流和复购就有了依据,企业就有了生机。
2.时常更新标准化
还是以“一米牛肉”为例。
消费者第一次见到这么长的木板,觉得挺新奇,几次以后他们就反应过来这就是普通冻肉卷。长此以往,复购就难了。
3.这个菜我家独有
某食品供应商,同时为麦当劳跟肯德基提供一款新口味的肉饼,大小、形状、主要原料一样,就是味道略不一样。
这种做法,放到火锅行业里来也值得借鉴。
4.你看到的手工也是标准化
某餐饮品牌把包饺子的场景直接给消费者看,获得了成功。
消费者看到的是:厨师在干净的厨房包饺子;
消费者联想的是:这是现做的,一定好吃。
实际上,这些人既不是厨师、更不算现做。前端的工序,早已经在工厂通过标准化完成了。
馅料、面皮,大多是中央厨房送过来的。“工人”只需按照操作流程,在案前把馅包进皮里就好了。为了加快包饺子的速度,他们甚至连褶子也不折,两手挤一下就了事。
事实上,早已经有成熟的机器包饺子,包出来的效果是一样大小,一样重量,一样褶子,甚至落在传送带上的距离也是一模一样。口感并不比这种手工包出来的差。
但是,这些品牌仍然坚持让人工去完成最后一道程序,而且还摆出来给你看。在人工成本这么高的今天,还雇这么多人包饺子,为什么?
为的就是走差异化,让消费者觉得这家饺子手工包出来的就是跟别人家不一样,值得来!
< class="pgc-img">>结语
眼下,单纯的菜品标准化1.0版本,一定是走不通了。火锅企业必须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增加自定义的东西,形成差异化,和竞争对手区隔开,才是王道。
“标准化+自定义”的跑道正在开辟,就看谁能角逐到先机了。
>< class="pgc-img">>、海底捞开放加盟的伏笔
2、影响企业扩张的关键点是什么
3、一城一店、千人千味时代来临
第 1548 期
文 | 张冬
海底捞推出首个城市菜单
为加盟“埋伏笔”
这段时间,有关海底捞加盟的消息甚嚣尘上,各方声音都有,究竟放开加盟对不对,目前不好评价,唯有等加盟店开后,才能看出端倪。
一个品牌要跑出千店,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企业的千店逻辑能否跑通;第二,组织力能否跟上。
打个比方,虽然都是千店,蜜雪冰城和华莱士肯定扩张逻辑不同,锅圈食汇与米村拌饭也有差异。
◎Hi,海底捞
海底捞无疑是跑通了千店逻辑,所以,短时间内增长,基本尚在掌控之中,至于后来会不会失控,那是后话。
然而,实际上,海底捞开放加盟,早有讯号放出。
不久前,海底捞在重庆推出首个城市菜单,包括扎实老肉片、薄脸皮泡泡豆干、汪实大刀腰片等特色菜品,受到山城吃货的喜欢,点击率近20%。
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告诉火锅餐见,为满足消费者对不同锅底的追求,重庆海底捞上线“定制锅底”,消费者可根据“滑动条”实现个人口味需求,例如加减麻度、辣度等,“自上线以来,锅底定制率达30%。”
◎不是所有城市菜单都相同的海底捞
可能你会有疑问,只是在一个城市上新一张菜单罢了,释放什么加盟信号了?
咱们理一下其中逻辑。
“标准化”
竟成火锅品牌扩张的拦路虎?
一个火锅店根本的竞争力是产品、服务和场景,这三点是“千店逻辑(开店逻辑)”的前提,企业无法回避和删除,我们称之“第一性原理”。
那么,一个品牌要开放加盟、去异地开花,让顾客喜爱、复购和转介绍,同样是依据在这个前提下。
但这里有个朴素的逻辑问题——同样的菜单和产品,你能否确定,它既让A城顾客喜欢,又能在B城大卖?
◎千篇一律的牛肉火锅
你无法确定。因为你自己也有好恶,也有喜欢吃的和讨厌吃的东西。当然,你也可以退一万步讲,同样的菜单和产品,顾客只需点自己喜欢吃的就好,一张桌的客人,不可能全点一遍菜单上的产品。
能涮火锅的产品无外乎肉类、菌菇、丸滑、蔬菜和主食,同质化严重,如果顾客次次都点白菜豆腐金针菇羊肉卷牛肉丸,那么,你的竞争力又在哪里?当然顾客肯定不会次次都点这些大路货,吃几回,没新意,很可能就不再复购了。
海底捞深谙此道,所以把重心放在服务上,去弥补产品的短板,推出“城市菜单”和“定制锅底”,也正是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意在试探加盟的可行性,而且摸到了其中的关键——不同地域的顾客,喜好不同,不能一刀切地使用同一个菜单,要想长期获客,必须根据当地饮食文化和结构进行调整。
◎很难走出广西的螺蛳粉火锅
火锅连锁化率高,市场份额大,根本原因在于其好复制、容易标准化,然而阻碍其扩张进程的,恰恰是“标准化”。
这个观点或许有些耸人听闻,但你一定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
在A城极为火爆的火锅品牌,来到你的城市,是不是感觉——也就那样。
你可以理解为组织力、供应链、产品力不能打,也可以理解为水土不服,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它没有切中当地顾客的消费需求。
像成都某火锅品牌到长沙后,不到两月就黯然收场;像重庆某火锅品牌去了西安后,也是生意平平,但这两个品牌在当地却极为火爆。
就连长沙人爱得无以复加文和友,到了广深之后,顾客不照样不买单?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这么简单。
◎文和友
如果0到1能成功,那么,企业还需要找到1到10的复制逻辑,如果走到10,还需要找到10到100的复制逻辑,并以此类推。
企业绝不能因看到0到1、1到10的成功,而断定可复制到N。
市场一直在变,一套逻辑、模式怎么会永远成功?同样的“标准化”,如果不做动态调整,不会走长远——因为顾客在变。
很多供应链企业提倡“柔性定制化”,但绝大多数只关注了品牌需求,并未考虑当地顾客需求,供应链企业能够打造了品牌与品牌之间的产品差异,却很少打造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
这是空白,也是机会。
一城一店,千人千味
或成品牌扩张的关键
品牌要理顺加盟扩张的逻辑,市场需求是根本。
过去,火锅店千人一面,所涮之物相差无几,彼时,市场需求并不旺盛,大众认知中,火锅店不外蔬菜菌菇肉类几种产品,直到火锅慢慢内卷,社交平台兴起,大众彰显个性的情绪喷薄而出,传统同质化的餐厅开始出现更替、迭代,而疫情下,大众囚步在家,以社交平台为乐,加重分享心态,则又加速了更迭进程。
◎破旧风火锅店
彰显个性的心态反映到市场需求上,则是各种“N价比”,诸如性价比、质价比、颜价比、心价比、鲜价比等等。
“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彻底结束,“一城一店、千人千味”的时代来临。
火锅标准化最大弊端是惊喜不足,顾客无复购欲望,所以,要维持高复购,餐厅必须经常上新,不断寻找好食材。
但这其中又会出现问题,即“市场教育”,很多食材当地人熟知,挪去外地,外地人毫无感觉,这就需要一遍遍地教育。
比如巴奴去年上的新菜乳山生蚝,大众并不知道乳山生蚝与菜市场的5元生蚝有何不同;今年春季上的天麻和儿菜,一般人也并无认知,没认知,就怕犯错,怕犯错,就有可能不点,这就需要企业反复教育,让顾客尝试。
◎乳山生蚝
反之,火锅店若用一些当地人熟知的东西,效果会更好。比如,武汉人喜欢热干面,有些火锅店就上热干面,有些北方地区喜欢花卷,火锅店就上花卷,瞬间拉近与顾客的距离。
某地某食材的特殊性,是融入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当地人习惯吃某物,乃习惯、传承使然,再有品牌势能加持,更能俘获顾客的心。这就是“地域个性化”的好处。
这就好比,南方的打边炉北上,北方的铜锅涮南下,如果没有品牌势能推动,几乎没活路。
综上,我们不难得到一个结论,即品牌开放加盟要想跑得快,必须地域个性化,而非标准化;品牌要做的事只有两件,一,不断提升自身势能,为地域门店加持;二,把握好当地所用食材的品质,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
最后
火锅多为聚餐场景,具有强社交属性,它的标准化不同于快餐标准化,大众吃快餐,用的是生活费,吃饱吃好,实惠就行;大众吃火锅,用的是零花钱,购买二者的顾客的“心理账户”不同,不具类比性。
手里没余钱,谁也不肯社交,这就要求火锅有足够特殊性,快餐反倒越标准越好。
而杀死火锅社交属性的,正是“标准化”,因为它直接抹煞了顾客彰显个性的需求,试问,一帮人聚餐,谁不愿意去更具个性化的餐厅?
地域个性化,是“品牌个性化”的一种细分,所以,“品牌势能+地域个性”,才是企业扩张的关口。
辣金汤底料冷锅鱼操作流程。
·放入小料翻炒,加入适量清水。
·加入酸辣金汤底料,水开后放入鱼排骨。
·配菜提前焯水捞出备用。
< class="pgc-img">>·鱼排骨煮熟后捞出备用。
·放入腌制好的鱼片,注意控制煮制时间,煮熟后倒进锅中。
< class="pgc-img">>·淋油后的颜值,注意油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