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网络直播让任意现场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人际交流的频率和范围正在急速扩大,不同人的观点、思想不断发生碰撞、交锋。近日,在职业歌手杨坤的一次直播中,有粉丝让他唱一首近来爆红的喊麦歌曲《惊雷》,被杨坤当场diss:“恶心,俗气,这就不是一首歌。太难听。”该歌曲原唱“MC六道”很快回击,称音乐没有高低之分,“你看《惊雷》现在多火,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一番争论,不仅让“喊麦神曲”《惊雷》更加“出圈”,也让“土嗨”喊麦文化在时隔两年多后再次回到公众视野。
顾名思义,“喊麦”的主要形式是在网上下载重低音强烈的伴奏,套用一些词句,然后对着麦克风大声“说”出来。对比说唱艺术,“喊麦”仅以流行音乐作为背景编曲,语言虽然押韵但本身没有曲调,更像是传统快板或者二人转说口的现代形式。《惊雷》走红,与此前火爆的各大网络神曲一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拍完小视频后配上背景乐发抖音、快手的需要。它“魔性洗脑”的旋律节奏,也带动了很多网红、明星跟风翻唱、拍段子传播,形成了话题的跨圈层效应。国风版、戏腔版、二胡版、唢呐版……万物皆可“惊雷”,花样迭出的二次演绎混合了反差感与新奇感,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奇体验,更加助推人气。
不过,即使有“全民玩梗”加持,拥有居高不下的播放量和热度,《惊雷》仍然存在本质上的弊病:从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期待来看,它几乎不被认为是真正的“音乐”,更像是一个因受社交媒体推动而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土味”文化符号。而空洞的内容,让《惊雷》更加为人诟病。“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紫电/说玄真火焰九天玄剑惊天变……”这些不知所云的词句,融入了武侠、奇幻元素,隐约指向在网络小说、游戏中流行的“修真”故事,虽然零星地唤起一些相关的感觉和记忆,但并没有表达完整的意象或明确的意义。从艺术特质来说,音乐往往蕴含着复杂的叙事和情感,通过旋律、歌词和唱腔加以展现,呼唤听众的共鸣。缺乏变化的旋律、支离破碎“硬凑字数”的内容表达,导致“喊麦”难以自然地讲述故事或传递情感,无意义的字句在情绪高涨但生硬机械的呼喊中变成了纯粹的宣泄。
精神小伙社会摇,大金链子小金表。这几年,“喊麦”文化一直有其存在的土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大众化的艺术音乐存在严重的粗制滥造问题,它所拥有的一套规则和标识愈发趋于僵化。从《女人你们听好了》到《一人我饮酒醉》再到《惊雷》,这些“喊麦神曲”的内容和风格大同小异:创作者的艺术语言难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有联系,大多用俚俗语汇展现某些仍在延续的落后价值观和愚昧的社会习俗,从而导致作品沦为引发感官刺激的刻板符号。
其实,比起争论“喊麦”到底算不算音乐,我们更应关注这些争议所蕴含和体现的社会文化。争论中,不少网友表示杨坤的“猛怼”仍嫌太过委婉,但也有网友表示“就爱听这种歌,舒服”“‘喊麦’简单纯粹,朴实无华”,认为其对主流文化的挑战为更多人提供了参与音乐制作的机会。这场风波所折射的,正是喊麦文化造成的社会认知冲突。必须承认和重视的是,部分社会大众、草根群体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缺乏接触审美的途径,因此“喊麦”成为他们释放压力、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如果站在审美和道德的制高点,对“喊麦”进行狭隘的嘲讽和批判,不免只是抱着自上而下的傲慢俯视。
文化发展需要理解和建设。我们也应看到,近年来许多“土味视频”异军突起,成为一股重要的网络文化风潮。这些文化产品以诚意满满的制作,表达出清新的日常、温暖的乡情和乡镇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讴歌、向往,真挚深刻的情感频频引起受众共鸣,得到了更多的欣赏和尊重。
4月12日,杨坤发布视频二度回应《惊雷》,引用了著名音乐制作人、华语乐坛领军人物李宗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各位的审美,决定了这个时代音乐的面貌。”为观众带来快乐和欢笑固然是艺术作品的重要评断标准,但理性、锐利的创作同样不可缺少。作为创作者,如何触摸平凡生活的真实肌理,专注于人的境遇和心灵,创作内容丰富、情感丰沛的作品;作为受众,如何拒绝迎合本能宣泄,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让源于底层的“土味”喊麦文化摒弃世俗和浮夸,保留那份甘苦自知的生活本色,真正牢牢扎根于泥泞大地,是新时代对大众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
刀出神。
一刀断天涯,二刀狼人杀。三刀风云垮,四刀繁星眨。五刀红尘踏,六刀寒霜下。七刀青山哑,八刀沧海怕。九刀晨曦罢,十刀暮霞挂。十一刀心乱麻,十二刀意难达。十三刀情如纱,十四刀梦如画。十五刀月西斜,十六刀目东爬。十七刀风叱咤,十八刀雨喧哗。十九刀雷惊诧,二十刀电叱叉。二十一刀江湖踏,二十二刀武林压。二十三刀雄心大,二十四刀壮志达。二十五刀威名飒,二十六刀英名遐。二十七刀愁云化,二十八刀欢颜恰。二十九刀相思罢,三十刀眷恋罢。三十一刀荣光驾,三十二刀辉煌踏。三十三刀春秋写,三十四刀冬夏话。三十五刀风云骂,三十六刀霜雪挞。三十七刀星河挂,三十八刀月影斜。三十九刀忧愁撒,四十刀喜乐纳。四十一刀定胜负,四十二刀判生死。四十三刀划阴阳,四十四刀破混沌。四十五刀开天地,四十六刀创世纪。
<>< class="pgc-img">>业总是九死一生,但这条路上的所有人都是英雄。
写在前面
3 月 6 日下午,有网络爆料称,熊猫直播本月将申请破产,传言早期加入熊猫直播担任副总裁的庄明浩等高管已纷纷离职。官网上,众多主播纷纷打出“熊猫再见”、“最后几天”等标题,一众直播间里充满了道别的忧伤。
事实上,自 2018 年起,熊猫直播就陆续被曝出拖欠主播工资,资金链断裂、王思聪撤资等消息,最近的融资消息也停留在 2017 年 5 月的 B 轮。而直播行业也早就过了红利期,进入洗牌阶段,因此虽然有王思聪加持,熊猫直播的倒闭令人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InfoQ 的老用户大概都知道,我们曾有一档名为“大咖说”的直播栏目,这是 IT 技术圈第一档面向程序员的横屏直播节目。大咖说发轫之始,正是视频直播成为风口之时。在大咖说发展壮大的历程里,熊猫直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定制化的网页直播房间、专业的直播场地、首页推送的流量倾斜……
在此,我仅代表 InfoQ 向熊猫直播的 CTO 黄欢、程序员刀刀、导播李肃松、小班,还有那位不知名的设备小哥表达衷心的感谢。
熊猫直播的 CTO 黄欢本人,也曾亲身上阵参与我们的大咖说直播,他可能是第一个带头喊麦的 CTO(词是程序员定制版),也可能是第一个做直播的直播平台 CTO,那时的他说:创业公司的 CTO 不是人干的。回头再看,一语成谶,创业公司熊猫直播似乎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也许这就是命运吧。这是他的故事,再次祝愿他和熊猫直播的各位朋友,一切安好。
学渣 + 外包仔
我小的时候性格是小聪明中略带一点自卑,体现出来就是各种不服输。于是乎,读书的时候就特别看不起学霸,觉得这些死(xue)读(xi)书(hao)的人长大后不会有特别大的出息,天生我才必有用,将来必有一天会胜过他们。把“其实我的理想也是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抱负深藏心底,在深入浅出电脑游戏以及攻略应用若干年后,我成功地就读某大专院校。
在一个不太好的平台中,我自然也觉得读书没有什么出路(当时连校园招聘都没听说过)。在谈恋爱和玩游戏和大学之路走到一半时,突然发现隔壁宿舍有个哥们的屏幕上居然不是熟悉的游戏画面或者各国小姐姐而是一片黑底白字,小哥扣了扣脸上痘一脸不(zhuang)屑(bi)地说——做网站啊。看完小哥给的几个网络 ASP 教程,我加入了小哥的工作室开始一起接单。于是大学生活变成了打游戏、接单和谈恋爱。
毕业后,觉得光接单挣钱太少,感觉还是要去大城市闯荡一番,便去了上海一家 IDC 公司,在那里做比较火的前端和 PHP,顺便学了学机房运维。偶然发现读书阶段的女神在北京读研后,便跟随之转战北京。
到北京面试过新浪的 PHP 和雅虎的前端,都败于“计算机基础过差”。痛定思痛中受女神鼓励愤而考研。不想我人品爆炸,一次就进入了梦想中的最高学府。受尽真学霸的各种蹂躏后,重新认识了学习。
有几个切身感悟给同学们:
勇敢承认自己差,但可以不服输;
越容易学到的东西,含金量也越低;
牛人背后,都有苦逼积累期。
清华到 360
在清华,导师同学给我灌输了一个“习惯性优秀”的理念。这个理念让我在未来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上都不停思考:这个问题必须现在解决吗?这个问题目前有几种解法?我有多少成本可以使用?放开成本限制有没有更优解?站在比当前问题高一级的视角配上训练有素的方法,能让人成为更优秀的 problem solver。
我还没毕业就被拉入即将上市的 360。当时 360 的人员和组织在飞速扩张,有很多新的业务也同时有很多新的机会。我进入了游戏部门,学的是数据挖掘,做的前端。虽然工作很忙,业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成立前端分享会,学习知识,传递优秀解决方案。积累了很多前端基建与公司级服务,并参与筹划了 360 技术委员会前端分 TC。
能够帮助他人、树立价值观并产出实际价值,很自然的我就成为了 Leader。总之,在页游高速发展的那几年,我有幸能跟随着业内第二的页游平台一起成长。从前端组长到用户产品技术经理到 ToC 业务线负责人。而最最宝贵的财富是一大波积累了平台、支付、社交乃至直播的大量业务场景随时准备起飞的小伙伴。然后遇到直播风口,加入熊猫直播。
这个阶段的切身感受:
技术是一种能力,要产出实际价值;
站在产品,甚至是业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别单飞,和小伙伴们一起飞。
创业公司 CTO
在某一个阶段待着的时间过长,就容易产生焦虑:我以后的工作就是这样了吗?尤其是在业务稳定以后,寻求更高个人成长的内心之火就越来越旺。也就突然在这个时间段,传来了王校长(王思聪)在寻找直播团队的消息。恰逢我们团队刚刚支持了一个直播秀场业务,于是用了 3 周时间改搭了一个熊猫直播的 Demo,获得王校长的信任并开始合作。再一个月后,熊猫直播 Beta 上线。
与黑产斗争
尽管在正式上线前根据直播用户规模情况估算好了开放注册后的峰值,但是初始上线仍然被黑产的海量机器人注册打败了(初始 50 万用户里面 80% 以上后来确认是僵尸号)。团队 72 小时没有休息,上线风控策略,扩容业务稳住。事后复盘的时候得到的经验是:高聚光灯下的业务并不等同普通创业,尤其是没有时间等待你慢慢成长。后面风控成长为反欺诈引擎,并与数美和阿里云等风控合作,对恶意注册,恶意刷竹子,人气,弹幕广告等黑产起了很好的抑制
近似于攻击的业务模型
当 LPL 比赛(最大的英雄联盟赛事)出现一波五杀;或者 PDD 朴老师(热门主播)大吼一声兄弟们给我送一波竹子。平台的弹幕服务和数值服务都会迎来峰值。而峰值,一般是均值的数十倍。弹幕的压力来自于分发,而数值的压力则来自于事务。在高峰期,弹幕集群下行的带宽接近 100GB,数值服务则会有数十万 QPS。最早弹幕刷脸用了 360 小伙伴的服务,现用自研的无分流的弹幕系统,部署三云四地,BGP 带宽储备近 200G。而数值礼物则参考了业内的无事务礼物方案进行了改造。(弹幕系统会在近期内开源给社区,礼物系统可以搜索沈冠璞同学的分享《百万弹幕下的礼物系统》)
与公有云的磨合
熊猫直播在快速发展的开始定了一个“Hybrid Cloud”的基础设施架构。即在公有云上再抽象一套运维体系,以实现跨云的调度和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利用 DevOps 开发的基础工具,我们的两位运维工程师在望京搭建了光纤 POP 点用裸光连接了 AWS、阿里云以及腾讯云,管理了近 2000 台节点。但是公有云也有缺点(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xLB 产品的性能问题,宿主机的资源跑满问题,单 VM 的性能限制等等,在业务流量大了以后非常容易遇到,难免浪费时间。建议与各云的支持人员多多交流,避免踩坑。
CDN 与成本控制
直播烧钱是业内周知,其中最大的开销就是直播 CDN。动辄 TB 级别的带宽消耗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开销。熊猫也定义了一个“HybridCDN”的基础架构,用来实现对跨 CDN 供应商调度和成本控制。架构把各 CDN 厂商的优势包含其中,如支持“窄带高清”能力的厂商来提供高码率的流,用平均峰计费以及九五峰计费混合的多种价格策略来分别抗细碎流量和突发流量,并针对 CDN 建立评分机制,以分值来确保各厂商的服务质量。在符合条件的客户端开启 P2P 以及针对用户级别适当降低码率和延迟等细节都能对带宽进行节省。带宽决定画质,但是在各种细节,该省则省。
总结
篇幅所限,其实还有很多问题,如跟传统广电结合等领域都需要快速切入并熟悉之类挑战不一一列举。总结一下,熊猫直播是一家诞生在风口,成长在浪尖的业务。在聚光灯下的业务初期的任何问题都会无限放大,足够的技术能力以外,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来面对问题并快速解决。所以不仅需要有全面的能力与经验,而且还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来掌握新事物才能稳定支撑。
最后,容我自黑一下来点题,创业公司的 title 其实是个笑话。因为自身的能力最终决定了你在组织中的定位。在初创期,创业公司需要一个多面手,一个从装修走线到对外谈商务的技术负责人;在扩张期,创业公司需要一个技术总监来把控业务,来保障业务的发展;在稳定期,公司需要一个技术副总裁来负责整体的技术体系以及面向未来的技术规划;上市以后,需要一个真正的 CTO 来跟投资者保障公司的技术信心。而无论什么 CXO,你都需要须有跟资本叫板的能力,无论是资金还是资源。否则,你还没有准备好。一起加油吧,来达成更优秀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