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服,提请再审和申请抗诉
在国内拥有600家中式快餐的本土连锁餐饮巨头真功夫内斗仍未消停。7月5日,记者从真功夫餐饮管理公司方面证实,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确实对真功夫董事会决议撤销案作出了终审裁决。这一判决结果意味着,现任董事长潘宇海在真功夫公司内的职位,不被法律认可。
对此,真功夫公司方面表示不服该裁决,正在进行申诉,将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同时,该公司强调,该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董事长只是执行人,“董事会至今一如既往地支持公司创始人潘宇海先生所领导的经营团队。”
法院终审判决:现任董事长不合法
近年来原本慢慢恢复元气、正在转型发展的广东本土餐饮巨头真功夫,因一宗内斗官司的判决,再度飘摇起来。
7月5日,记者从一份落款时间为2018年6月29日的判决书看到,广州中院对潘宇海、真功夫公司等提出的上诉申请均予以驳回,维持一审原判,即撤销《2013年度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第二次临时董事会会议决议》,该决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选举潘宇海为公司董事长的议案。
这意味着,真功夫现任董事长潘宇海的任命决定被否,潘宇海作为真功夫董事长不合法。
据了解,目前真功夫创始人之一、原董事长蔡达标还在狱中,其委托的“代理董事长”蔡春红无法参与真功夫日常管理,而上述终审判决又不认可潘宇海任董事长之职。这表明,真功夫可能将进入“无董事长”管理状态。
记者从判决书看到,潘宇海、真功夫公司以及双种子公司提出了包括:一审程序是否违法、《合资经营合同》是否应作为本案的审查依据、蔡达标是否已丧失董事资格而真功夫公司无需通知其参加涉案董事会、涉案会议通知是否符合公司章程中关于“适当发出”的要求以及涉案董事会的召集程序是否仅为轻微瑕疵等五大上诉理由,但广州中院均予以驳回。
最终,广州中院维持一审原判。并称“该判决为终审判决”。
广东合邦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锦阳分析指出,董事长是在董事会的层面发挥作用,一般是参与制定公司的战略。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承担主持、召集人等职能,“董事长的权力其实往往不在于这个职衔本身,而在于其常常为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
他认为,此次判决对于真功夫公司影响极大,因为涉案决议中包括了真功夫现任董事长潘宇海的任命决定,终审结果意味着潘宇海作为真功夫董事长的合法性被否定。
真功夫:申请再审,董事会支持现任团队
对此判决结果,真功夫餐饮管理公司表示不服。7月5日,该公司回复记者称,已委托律师申请再审。
真功夫方面解释,虽然我国审判制度规定两审终审制,但同时还有“审判监督程序”的存在,即在二审终审之后,如果不服判决,还可以进行申诉,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对于确有错误的终审判决,人民法院会依法改判或者发回重审。所以,“终审判决并非一定是不可动摇的。”
此外,对于潘宇海的董事长之位“不被认可”的问题,真功夫方面称,该公司是中外合资公司,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长只是董事会的执行者,他的职责是“依照董事会的具体决定、决议和指示行事。”
同时,该公司强调,“董事会在2012年底恢复正常运作以来,至今一如既往地支持公司创始人潘宇海先生所领导的经营团队。”
蔡达标持有50%股权 隐患仍在未来堪忧
不过,外界对真功夫管理层的未来还是有些担忧,认为变数大。
据了解,真功夫创始人之一、现任董事长潘宇海及其团队现在掌控公司。而在狱中的另一位真功夫创始人、原董事长蔡达标仍是公司大股东,直接、间接拥有50%股权。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蔡达标手中直接持有真功夫41.74%股权,此外还通过双种子公司以及中山联动间接持有5.26%和3%的真功夫股份。此前,蔡达标手中的真功夫14%股权曾以2.17亿元底价在广州产权交易所拍卖,但最终流拍,至今也未卖出。
未来,蔡达标是否会重返真功夫,或以其所持真功夫的股权作出哪些动作,现均未知。
真功夫因股东内斗,此前错失了上市机会。近年来,该公司加速转型,在继续扩张原来的连锁餐饮的同时,还转型做平台,打造中式快餐孵化器,参股一些新餐饮企业,此外还悄然发展供应链管理业务。
有业界人士认为,两位创始人原董事长蔡达标与现任董事长潘宇海之间持续10年的股权争夺,至今未能得到解决,这一隐患长期存在,对公司未来发展必然会带来影响。广东合邦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锦阳就指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功夫的股东纷争让企业的凝聚力下降,慢慢消磨企业的竞争能力甚至生存能力。
【记者】欧志葵
【校对】吴荆子
【作者】 欧志葵
【来源】
果算盘没打错,十年后你在全国的任何地方下馆子,吃到的菜都几乎会和真功夫有关。
6月29日,真功夫旗下的供应链平台“功夫鲜食汇”(以下简称鲜食汇)宣布将真功夫原有的采购、加工、配送基础开放给其他企业,鲜食汇的CEO叶尚华同时公布了“鲜食汇”的目标,到2028年,营业额达到500亿元。
这意味着如果你是餐饮老板,可以把食物端上桌前的选材、运输、乃至加工全部交给鲜食汇。鲜食汇认为,很多餐饮企业在供应链上花费太多时间,阻碍了品牌的发展,搭建一个供应链的共用平台,有助解放餐饮老板们的精力。
鲜食汇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版的Sysco,那是美国最大的餐饮供应链企业,市场占比18%,营销网络遍及美国、阿拉斯加及加拿大,为35.6万家餐厅、饭店、医院和学校提供餐食。
据鲜食汇华南总经理郭辉介绍,每日送货上门和定制化服务是鲜食汇平台的特色。依靠真功夫覆盖全国的运输体系,鲜食汇可以对客户进行每日一次的食材配送,哪怕是每天需要一瓶酱油这样细枝末节的要求,在原有的运输基础上,也可以满足。
而中式餐饮个性化程度高,对原料有特殊需求的,鲜食汇可以个性化要求采购和加工,也会用真功夫标准化的经验,帮助客户将口味等个性化需求变成可复制的标准化参数,还可以依据和与不同品牌接触的经验,帮助餐饮企业进行菜式研发。
目前鲜食汇在全国已有5个供应链基地,分别是华南、华东、华北补给舰,全国调料中心和农产品加工中心,配送范围覆盖全国53个城市。目前这五大基地依旧以服务真功夫全国门店为主,但据郭辉介绍,五大基地产能并未完全开放,若完全投入生产,可在现有产能上再翻一倍。此外鲜食汇还有南沙、天津两大在建基地,预计全部落成后,鲜食汇总共可服务近4000家与真功夫同等规模的品牌门店。
根据平台的定位,超大型餐饮连锁,如500家以上门店如真功夫、麦当劳、肯德基,50-500家成熟型连锁,5-50家成长型连锁,以及人均50元以上的大型特餐连锁店都是鲜食汇的目标客户群。但郭辉也承认,超大型餐饮大多已有成熟的供应系统,这类客户争取小份额供应机会就好,鲜食汇的目标客户还是以成长期的中式连锁品牌为主。目前,遇见小面、大弗兰、小家小点、九毛九等品牌已经出现在“功夫鲜食汇”的首批客户名单中。
据鲜食汇的CEO叶尚华介绍,今年中国餐饮市场将预计达到4万亿,带来约1.5万亿元的食材供应需求,加上中国餐饮供应链品牌集中度极低,食材供应市场是一片尚待挖掘的蓝海。
但供应链是餐企的命脉,核心产品肯定不愿意掌握在他人手中,更何况真功夫既做供应链又做餐饮,这让同行多少有些顾虑,面对这个问题,郭辉称鲜食汇可以与企业签订保密协定,面对那些保密程度非常高的产品,他建议企业将最核心的配方单独拿出来,鲜食汇负责外围部分的采购就好。
嗅到了商机的当然不止真功夫,新辣道、海底捞都推出旗下供应链平台,但整体来说,中国餐饮供应链尚处于萌芽状态。叶尚华介绍,目前中国领先的餐饮供应链企业平均年营业额为4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比仅0.03%。而新辣道总裁李剑则这样描述餐饮供应链现状:供销两头小而散,交易环节多,品种复杂,交易效率低下,基础性原料多,基于商业模式全链条考量规划的半成品、准成品很少。
此外,平台刚转型,面对客户各种个性化的需求没法快速反应也是公司头疼的地方,而且成本花费也较高。但这是每个做供应链的企业都要面对的,郭辉说,“这是做供应链企业的通病,不这样做会拿不到市场。”
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刘理12月26日报道:25日晚间,某自媒体曝出,因使用酷似李小龙形象的图标达15年,连锁餐饮企业真功夫被Bruce Lee Enterprises,LLC(中文名:李小龙有限责任公司)起诉至上海二中院,索赔2.1亿、维权合理开支8.8万元及停止侵权、公开澄清。12月26日早间,真功夫发布声明回应称,正积极研究案情、准备应诉。
东方网记者从李小龙有限责任公司代理律师、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叶芳方面获悉,上海市二中院已于12月5日正式受理此案。目前,该案尚未开庭审理,叶芳称已准备多份证据待提交法院。
商标侵权?“真功夫”被索赔2.1亿
记者从叶芳提供的民事起诉状获悉,原告李小龙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注册在美国加州的公司,后陆续在中国大陆注册近60个与李小龙相关商标。后经美国加州州务卿,享有李小龙相关的各种权益,其公司法人代表为李小龙女儿李香凝。
2004年,被告为扩大品牌影响力,经营销策划机构建议,将店名更名为“真功夫”,同时启用“功夫龙”形象,并在报纸等媒体广为宣传,使用时间达15年。
叶芳认为,李小龙身着黑黄连体衣、双臂挥舞的格斗造型已成为其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被告在使用人物形象时,采用剪辑、拼接等方式,将李小龙独有的格斗姿势、颜色、精神象征等特征组合在一起,其广告释义具有明显指向性。
此外,真功夫餐饮的创始人蔡达标曾拒绝叶茂中公司“与李小龙后人联系取得授权”的建议,此类行为属于对李小龙肖像的恶意使用,属于典型的侵害民事权益行为。
对此,李小龙有限责任公司将上海真功夫快餐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市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广州真功夫快餐连锁管理有限公司三名被告诉至上海市二中院,请求判令被告向原告赔偿经济损失 2.1元;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在真功夫官方主页、媒体版面上连续90日公告澄清其与李小龙无关;支付合理费用8.8万元;承担诉讼费用。
真功夫回应:正研究案情、准备应诉
26日早晨,真功夫通过其官方微博回应称,正积极研究案情、准备应诉。本案刚由法院立案,尚未开庭审理,我们暂不便发表意见,一切留待司法裁决。
真功夫在其声明中表示,“我们的商标是否侵权,多年前也曾有过争议,但我们的商标一直没有判定侵权或者撤销的行政或司法结论。时隔多年被起诉,我们也很疑惑,正准备应诉。”
东方网记者通过查询中国商标网发现,近年来,真功夫餐饮陆续获得了10余个真功夫系列注册商标,涵盖餐馆、餐厅、饭店、化妆用具、清洁制剂、虫害防治、日间托儿所等多种品类。
其中,“功夫龙”商标中的人物形象与李小龙酷似。据原告律师提供的侵权商标表格显示,多数商标注册时间达到10年左右。
原告律师:曾多次进行维权现已准备多份证据
商标使用时间达15年,为何时隔多年后决定起诉?对此,叶芳回应表示,此次诉讼并不是首次与真功夫餐饮交锋,李香凝女士此前曾多次奔走维权。
2010年,李香凝在美国已经陆续将其父亲的影片及商标的所有权购买了回来。此后,她在华采取多项措施进行维权,包括在中国成立维权办公室,维护李小龙形象的版权
李香凝在2010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曾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进行了接洽,该局复函表示,李小龙及其英文姓名’BruceLee’开发利用的权利应当归其继承人所有。
“过去多年,我们在全国各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某企业使用李小龙姓名作为企业名称,我们发律师函后,都取得了较好的维权效果。但是对这个最大的侵权公司(真功夫),我们是现在才开始起诉的。”
叶芳表示,作为一家外资企业,起诉阶段需要准备翻译、证据收集、公证认证手续等等,维权成本比较高,且起诉前期需要较长的时间。
“目前,我们已经准备了多份证据待提交法院。包括线上线下的调查,我们还要进一步在国外进行调查,充分准备各项材料。”叶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