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导读】
汤是一个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品类,在餐饮中一直是以配餐的形象出现。随着消费升级的来临,越来越多创业者把目光投向汤这样一个可标准化的产品。
在国内,著名的江西瓦罐汤也是很早就开始形成的品牌汤品。在国外,日本东京享誉世界的Soup Stock Tokyo(国内翻译名东京汤储)已经有10多年历史,并且把汤卖到了新加坡等很多海外城市。
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TansonSoup养生汤,通过将汤品制作标准化、规模化、中央厨房化,做成了只有汤品类的新消费品牌。创始人作为一名煲汤达人,一年开了3家店,其中一个仅10平米的外卖店月销售额超过20万,毛利率高达70%。
以下是新消费内参(ID:cychuangye)根据对汤先生创始人陈华滨的专访,整理的口述内容。
汤是一个有品类没品牌的跑道,这样的跑道机会更多
我大学一毕业就进了飞亚达,呆了差不多有7年,一直做到全国零售总监的位置。后来离职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一直都比较擅长线下门店运营及管理,所以一直想做一个线下的连锁品牌。
真正开始规划的时候,也经过了一番深入思考,算是比较清楚了。
首先,做品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选择品类。
我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我是广东人,广东有两个非常强的消费IP,一个是凉茶,一个是汤。
在凉茶品类中,加多宝已经做到了极致,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了,所以我会选择“汤”这样一个天然具有标准化属性的产品。同时从品类机会上来看,汤是一个有品类没品牌的跑道,这样的跑道机会更多。
其次,从市场规模上来说,这是一个百亿美金级别并不断上升的市场。曾经有一份报告说中国60%的人都有喝汤的习惯,这个数据可能有点偏高,但是不用怀疑的事实是,这不是一个小众的市场,消费场景很多,消费人群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第三,从商业模式选择上来说,做单品正成为餐饮中一种主流的选择。
所有能够做单品的,比如说早堂包、小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度标准化。这是商业复制和做单品的前提,汤品就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多少克水、多少克药材、多少克鸡肉、炖多长时间,蒸发多少水,只要严格按标准工艺就可以制作出统一品质的汤品。
当然单品思维背后的本质是用户行为习惯的变化,用户选择产品有两种思维,一种是百度思维,一种是导航思维。
过去我父母这一代人是典型的导航思维,就是打开餐厅有什么吃什么,而新一代消费者更强调我想吃什么就去什么店,所以未来具有品牌化的单品会越来越多。
最后,关于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的营造。每个消费品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然消费场景。王老吉的核心消费场景就是吃火锅怕上火,星巴克的消费场景则是社交和让人兴奋。汤跟咖啡恰好相反,喝汤不会让人兴奋,而是会让人更放松。
汤源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自身已有了许多天然的消费场景。吃饭的时候,加班的时候,下班感觉很累的时候,或者身体虚弱需要补一补的时候,都是我们的消费场景。
更有一些刚需高频消费的顾客,比如孕妇要每天喝汤,坐月子更是汤不离手,医院里康复的病人,每天都有家人送汤。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相比星巴克刚进中国,少了许多消费者再教育的成本。目前我们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关注健康的职场女性、孕妇、产后女性和医院康复的病人。
未来,还有更多的潜在消费场景可以想象,我们希望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结合营销,营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让养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做好汤,先选好食材,掌握好火候
无论规模多大,品类多好,最核心的当然还是产品。作为一个做汤的“网红”,我认为一个好汤最重要的有两个因素,一是选材,二是火候。
先来说选材,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顾客、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气候来做不同的汤,就要选不同的食材。
选材首先需要选品类,中国的汤的品类很多,主流的有鸡汤、肉汤、龙骨汤、羊肉汤、牛肉汤、海鲜汤、素菜汤等。
我们做任何选择,首先都要顺着用户的需求走,一定要先选择日常见的最多的汤,猪肉和鸡肉绝对是顾客煲汤里最常见的,最终我们推出的是老母鸡汤和龙骨汤。
选材还需要看气候,比如上海的典型气温就是湿,所以我的产品前四款都是具有去湿功能的。另外上海四季比较分明,必须要根据时令做汤。比如在冬天这样的喝汤旺季,我们会放一些具有暖手暖脚功能的食材在里面。
选材还需要看人群。汤的不同食材是有不同功效的,我们最初其实上过对男性很补的牛鞭汤,后来发现我们的核心用户大部分是女性,这样的汤,销量肯定不理想了。
所以后来我就仔细研究了女性对化妆品的功能诉求,不得不说,化妆品是最懂女性的消费品,它里面有美白,养颜、滋养等各种功效,我们汤品也开始往这个方向去靠,会选有各种功效的食材。
最后选材还需要看地域的口味偏好。比如上海的口味偏甜,我们首推的时候,会先推一些口感偏甜的汤品。
选材是做出好汤的第一步,真正的好汤还需要把握好火候,在传统汤品里火候是一个很难量化的事情,而我们的创新就是把火候给量化了。
我是理工男出身,在我看来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被数据化的。所以我们煲汤不是靠感觉,都是靠不断地测试和试错做出来的。测算模型的核心是把一个元素做变量,锁定其他几个元素,一一测试。
举个例子,我第一次可能锁定的测算值是同样的水,同样的原料,同样的火候,但是时间长度不一样,这样就可以测算出煲汤时间的长短对汤的口感的影响
开店方法论——四个重要模型工具
对于一个餐饮品牌而言,有好的产品之后,下一步就是怎么开好店了。
我还是会把每一步都数据化,要想开出一个好的店,需要几个精准的数据模型。
第一个是开店选址模型。我们首先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里必须符合3公里的配送范围,既有住宅,又要有写字楼,同时还要符合写字楼与住宅人数5:2的原理,这样的选址模式,基本上能够确保稳定的日均用户,每天销售波动值会相对较低。
第二个是销售模型。在预计销售模型中首先需要找到高频人群,我们首先找到附近的月子中心,依靠BD去谈合作,这是第一波用户。
第二波用户是企业活动用户。我们之前跟一家大型集团合作过一个“加班狂魔”的活动,我们以折扣价把汤卖给企业,然后这家企业的员工,只要加班过了8点就可以免费领走汤,通过这样的活动强化了我们的销售场景。
我们经常开玩笑地说,黑心老板加班会请你喝星巴克,因为要让你更兴奋,而好老板会请你喝汤,让你补一补。
第三波是体验用户。我们会做很逗B的卡片、小牌匾让消费者拿着拍照,然后扫码体验一次我们的公众号下单的流程,现场就可以拿走一个汤。做这样的活动,获客成本很低,复购率高达52%。
其实这样的活动,很多企业都在做,但是我们这种只做单一汤品的定位就很有优势了,很聚焦,再加上产品体验好,消费者心里就会留下影子,他一定会记住这个品牌。
第四波是运营的粉丝群客户。我是汤先生,我们粉丝社群里有汤小哥、汤小妹,每一位都是有不同性格真实的爱汤的人,我们与顾客的沟通不是机械的模版的问答,而是真正把他们当朋友一样对待。
经常有顾客在群里咨询一些养生知识,我们都会咨询营养师之后给他们相应的建议。虽说这样的沟通少了规范,增加了工作和管理难度,却会增加顾客对我们品牌的情感联系。
当然一个社群群体要想活跃起来,也需要一些活动,我们会经常把新品盲测放在粉丝群里,甚至还会把其他同类型的产品放在一起让他们比较,听他们提出建议。
第三个是成本测算模型。一部分是食材成本,汤是标准化的产品,意味着我们的毛利率是稳定的,目前毛利大概在70%左右。
另外一部分就是人工,这些并不是什么很新潮的东西,但是我们会在传统餐饮测算成本上额外增加一个新的数据,就是顾客成本。比如如果顾客产生不悦感,店长有赠送东西或直接免单的权限,我们的新店最高的时候可以允许有十个点的顾客成本。
第四个是生产和供应链模型。我们的模型是中央厨房标准化加工,再配送到店里二次加热。
这里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新鲜的汤品,没有添加防腐剂,对于保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首先,必须解决冷链问题,配送必须全程专业冷链。
其次,解决杯子的密封性问题,要保证汤即使倒过来也不会滴出来。
第三,需要稳定的供应链。我们选择的是应季食材,药膳、生鲜都是非标准食物,只有一贯如一的供应食材,才能保证一贯如一的汤品。
最后总结一些经验,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把顾客当“猫”,你逆着抚摸它的皮毛,它会很难受,但是你顺着抚摸它,它会很舒服。
就像传统认知里,认为汤只是有营养的辅餐,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去改变这个用户认知,你千万别跳出来告诉用户喝汤可以喝饱。
如果你做的是正确的事情,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的结果。我们目前正在营业的有3个店,上个月突破50万的营业额,其中一个10平米的没有堂食的店,营业额做到了20万。
我们希望在明年春天之前再完成一轮400-500万的融资,计划明年在上海地区再开10-15家店,这样就能基本覆盖到整个上海市场了,同时也可以对跨城市运营进行尝试。
the end
新消费内参(ID:cychuangye)点评:
1 汤是一个好品类。它是一个可以卖出高溢价,但是成本可以做到比较低的单品。如果说有什么产品和它类似,周黑鸭的鸭脖子就是这样一个产品,只是从交付方式上来看鸭脖子会更容易交付和标准化。
2 汤被当做一个单品在国外已有先例,国内也有类似一杯汤这样的品牌,不过中国用户喝汤的习惯还在普及和教育过程中,所以这个市场还需要精心培育。
3 汤天然具有营业和高端化的可能,所以汤这个产品本身是被当做高端品卖的,但是如果可以把价格大众化、平民化,其实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市场和机会。
4 看好汤先生的原因在于创始人本身是一个汤界网红。品牌创始人对品牌的喜欢和热爱,是品牌成功的重要基石。
>中华美食的浩瀚星空中,每一位餐饮人都如同璀璨星辰,而汤柱全先生,则是那颗引领行业变革、照亮前行道路的启明星。作为“餐饮美食行业门户”平台的创始人,他不仅深谙传统餐饮文化的精髓,更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无限可能,为餐饮美食行业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创新动力。
近年来,中国餐饮美食行业如同一条巨龙,在经济大潮中腾飞。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到高端精致的米其林餐厅,从地方特色美食到国际融合料理,多样化的餐饮形态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味蕾需求。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创新模式层出不穷,餐饮美食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餐饮美食市场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与挑战。人力成本上升、食材价格波动、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空间压缩;同时,消费者对于品质、健康、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传统餐饮模式难以全面满足。如何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实现高效运营与个性化服务,成为摆在每一位餐饮人面前的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如同一股清泉,为餐饮美食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餐饮企业能够精准分析市场需求,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同时,线上预订、外卖配送、社交媒体营销等新型服务模式,极大地拓宽了餐饮企业的营销渠道,增强了与消费者的互动与粘性。
正是基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汤柱全先生创立了“餐饮美食行业门户”平台。该平台旨在打造一个集信息展示、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餐饮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入驻加盟政策灵活多样,无论是初创小店还是连锁巨头,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利用大数据分析,帮助商家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实现个性化推广。提供智能化管理工具,优化库存管理、人员调度,降低运营成本。汇聚行业资讯、技术革新、人才招聘等资源,助力企业快速成长。通过多渠道宣传,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
在汤柱全先生的带领下,“餐饮美食行业门户”正携手广大餐饮人,共同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品质赢得未来,共同绘制餐饮美食行业的美好蓝图。
目前,“餐饮美食行业门户”公众平台已全面上线,开启大优惠,申请入驻两年的商户,可送会员半年,申请入驻一年的商户,可送会员三个月。有意请联系汤总。名额有限,欢迎做相关行业的企业以及个人积极入驻加盟!
<>美国金汤宝公司统计,中国平均每人每周消耗4.6份汤,每年全国人消耗3200亿份汤,汤品市场至少在千亿级别,甚至远超新中式茶饮400亿~5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可是,如此巨大的一个市场,为什么现在才被发掘?
早该爆红的汤市场
为何冷落多年?
说起汤的历史,可能和吃饭的历史一样悠久,但在餐饮企业被互联网改造的今天,它却一直不温不火,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汤不受大众欢迎吗?显然不是!
千百年来养成的喝汤习惯:
东北人及北京人,喜欢在饭后喝一碗汤,用以溜肠清胃;
广东人及香港人,喜欢在饭前喝汤,用以诱发食欲;
江浙人喜欢边吃饭边喝汤,方便进食。
不仅如此,正是由于国人都爱喝汤,才形成了众多的汤品类。
比如:广东靓汤称霸一方,河南胡辣汤威名远播,江西瓦罐汤独具特色,福建佛跳墙尽人皆知。
既然大家都爱喝汤,就早该有人注意到这块很大的“蛋糕”,可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慢慢被资本市场认可并受到追捧呢?它有自己的难点!
难点一:千年老二的尴尬地位
人们都说三菜一汤,或八菜一汤,从这就可以看出汤千年老二的尴尬地位。
随便去一家川菜馆、粤菜馆,哪个餐馆的菜单里没有汤的供应?
但在点餐时,从没有人只点汤不点饭。汤一直扮演着一个辅助角色,只为了让你吃得更有质量。
而且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忙于奔波,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机会也少了,这使得汤的消费场景受到了极大限制。
所以,汤可以不喝,饭不能不吃,处于从属地位,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难点二:得了一身“娇羞”病
吃个汤的创始人詹楚烽曾经吐槽过:要开好一家“汤”餐饮店容易,开好十家却很难。为什么这样说?
众所周知,家人煲汤讲究文火慢炖,少则两三个小时,长可达七八个小时,时间和温度控制不好,口味差异很大。
另外,在外卖配送上,一旦遇到订单量较多时,包装易洒、保温难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汤很难作为一个单独的品类独挑大梁。
汤餐饮时机已至
再不追风就晚了
2014年“一杯汤”创立,迎着O2O餐饮的大风,在北京朝阳门的繁华区域开了品牌店SoupLAB。
带着北大光环和健康标签赢得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2015年创立的“汤先生”,至今不到3年时间,从去年获得千万元级别的A轮融资后,今年5月再次获得千万级的A+轮融资;
2016年8月成立的“吃个汤”,迄今为止已融资3轮,今年3月获得了近亿元的A+轮融资。
资本从来都是向利益的方向飞的,汤类餐饮凭什么获得资本的认可?
我们知道,单品都具有爆款基因。
比如,潮汕卤鹅的兴起,离不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
重庆小面的火爆,源于面食一直是中国传统的食物,备受大众青睐和喜爱;
小龙虾的爆发,是因为自带“互联网气质”,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
汤品类,同样具备爆红因素:
1、汤自带健康属性,这与时下年轻人对餐饮的健康需求不谋而合。
2、国人有喝汤的习惯,不必再进行市场教育。
3、汤是一个大品类,至今没诞生一个大品牌,这对所有人都是机会。
4、女性对汤的需求很大,娱乐圈有些女明星常为减肥汤背书,比如爱喝汤的佘诗曼、贾静雯等。
5、汤本身是非常有前景的品类,可以精准控制食材、药材、火候和烹制时间,它天然具备可标准化的潜质。
6、毛利高达70%,丰厚利润是一大吸引。
据此,有餐饮人分析称,汤或是当下餐饮最具潜力的一匹黑马。
如何做好一口汤?
吃个汤、汤先生的生意经
汤餐饮如今还是一片蓝海,但这并意味着人人都能成功,想要进入这块市场,不妨向餐饮前辈取取经。
吃个汤:强抓供应链条
在创立吃个汤之前,詹楚烽曾在某供应链企业担任副总经理,他很清楚供应链的重要性。
他认为很多餐企,开一家店的时候味道很好,十家店的时候开始走样,一百家店完全变形了,这其中的关键点还是在于供应链的建设。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17年11月,吃个汤在东莞建立了一个8000平的中央工厂,基本上,全部制作流程都在场内完成,然后再分配到各店。
而炖汤需要用的鸡,也是采取产地直供的方式。
吃个汤与两个农场签有协议,要求鸡必须养120~150天,而且必须是走地鸡。
强化供应链建设,吃个汤保证了产品口味,获得了消费者认可。
汤先生:深挖消费场景
汤餐饮难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场景窄,人们一般在生病调养的时候,汤才是一个刚需产品。
因此,很多人觉得汤餐饮的消费频次不高。
汤先生则通过深挖,将消费场景拓展成了五大类:
加班汤,在餐厅选址时有意识的与周边公司合作,为企业员工送去温暖;
早餐汤,一碗汤配一碟小菜,美味又营养;
下午茶,主要是甜汤,滋养肠胃;
月子汤,面向孕妇市场;
代餐汤, 满足健身,体重管理需求的人群。
将汤餐饮的消费场景扩展到5类后,汤先生的销量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保持了持续的营业能力。
小结
从汤的品类特性来看,它的确具备成为爆品的基因,但它属于正餐还是轻餐,定位尚不明确。
餐谋君认为,单做汤品类很难做大做强,因为若把它当正餐来看,甚至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饱腹需要;若是把它当轻餐来看,市场教育力度不够。
所以汤餐饮应该借鉴一下粥品类的思路,完善产品组合,才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