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疫情下港星生意受打击:有人餐厅倒闭,有人亏钱还投600万开新店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少香港明星私下都开餐厅,如今疫情影响,官方规定禁止餐厅晚市堂食,让很多餐厅的经营面临很大挑战,港星们的餐厅还好吗?黄宗泽

少香港明星私下都开餐厅,如今疫情影响,官方规定禁止餐厅晚市堂食,让很多餐厅的经营面临很大挑战,港星们的餐厅还好吗?

黄宗泽在尖沙咀开了一家中高端的西餐厅,生意受很大影响,他尝试了不少方法改善,比如推出38港币的早餐,推出一个1428港币的8人新年外卖餐,过年期间,他还适时推出比较受欢迎和适合带走的盆菜。

< class="pgc-img">

看得出黄宗泽还是挺有经营经验的,生意虽然受影响,但他透露:自己不会扣减员工工资,也不会裁员,还给部分员工发了奖金。有员工主动提出降低工资,黄宗泽都没答应。

< class="pgc-img">

黄宗泽之所以那么慷慨,是因为他开餐厅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兴趣,在他看来,开餐厅根本就不赚钱,而是自讨苦吃。

< class="pgc-img">

从现在的表现来看,黄宗泽对餐饮行业确实是真爱。

对于不差钱的明星来说,亏点钱不算什么,甚至还会趁行业寒冬扩大规模,比如“Benz雄”许绍雄。许绍雄已全家移居新加坡,两年前爱女心切的他开始赞助女儿许惠菁开咖啡店,之前已经开了两家店。

< class="pgc-img">

虽然目前女儿的咖啡厅还亏不少钱,但不久前,73岁的许绍雄豪掷600多万元,支持女儿在新加坡的黄金地段开了第三家店。许绍雄说自己看重的不是女儿能赚多少钱,而是想支持她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 class="pgc-img">

有个不缺钱的老爸,创业确实底气就足很多了。

狄龙的儿子谭俊彦,今年一月份,终于在41岁的年纪拿下了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最佳男主角”,但他在做生意方面,就没那么幸运了。

< class="pgc-img">

谭俊彦开的是一家中高端西餐厅,开了有三年了。这家餐厅主要做晚餐,这几年来生意本来就不旺,再加上官方禁止晚餐堂食,餐厅难以为继。谭俊彦说:“这个月对我的店铺来说是很沉重的打击,禁堂食等于直接倒闭。

< class="pgc-img">

早前谭俊彦还尝试让餐厅直接卖生肉,想把高价采购的生肉卖出去,但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创业艰难,但谭俊彦不仅跟合伙人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还打算趁行情不好重新装修一下餐厅,后面还要推出新菜式。

< class="pgc-img">

生意失意,谭俊彦一个月前就开始孤身北上谋求发展了,餐厅的事,急也急不来。

跟谭俊彦同一天拿下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最佳女主角”的林夏薇,在香港开了10多家点心店,这两年来,虽然有疫情,但她的店铺数量只增不减。

< class="pgc-img">

如今限制晚市堂食,林夏薇说自己的餐厅也受很大影响,但只能熬下去,幸好餐厅不是主打晚市,她还打算在外卖方面发力。

TVB女演员林秀怡,开了一家餐厅和一家美容院,如今她的餐厅损失了五、六成的生意,美容院也停业了,至少损失10几万。

< class="pgc-img">

女主持人黄婉曼,餐厅已经开了3年,受疫情影响,一直经营困难,如今合同期满,房东还要提高租金,让她的餐厅雪上加霜,她决定月底就关门大吉。

< class="pgc-img">

黄婉曼也做了一些努力想改善生意,比如降低价格,让员工早下班,拓展线上渠道卖月饼、蛋糕,但都无济于事。黄婉曼并没有灰心丧气,擅长厨艺和烘焙的她,打算疫情后开一家咖啡厅或者面包店。

< class="pgc-img">

当然,也有受影响比较少的明星餐厅。

“不老女神”温碧霞,如今事业重心已经放在内地了,不过她在香港也有经营餐厅。春节温碧霞回了一趟香港,还专门到自己的餐厅给员工发了开工红包。

< class="pgc-img">

温碧霞的餐厅应该是有人帮忙打理的,她只是幕后老板,过完春节,她就匆匆北上继续打拼事业了。

温碧霞透露自己的餐厅也受疫情影响,但总体上还算经营良好,可能是因为她的餐厅一直有做外卖业务。

< class="pgc-img">

陈豪开的是高端咖啡店,已经开了两年多,坐落在尖沙咀K11,生意并没怎么受影响,每天依然客似云来。

< class="pgc-img">

生意这么好,一方面是因为陈豪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咖啡痴,大家相信他的出品;另一方面,咖啡店并不主打晚市,早中晚都可以,外带也很方便,所以受影响不大。

< class="pgc-img">

开店成功让陈豪信心倍增,他还说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开两家分店。

总的来说,大部分港星的餐厅在这段时间受影响还挺严重的,特别是搞正餐的餐厅,有的已经倒闭。

但愿全世界的疫情早日结束~

< class="pgc-img">

我们谈到“港风”,我们在谈论什么?


是明艳大气的港式妆容,是多才多艺的香港明星,是味道独特的粤语歌曲,也是TVB剧里阿Sir们最爱点的鸳鸯奶茶、咸柠七、菠萝油、咖喱鸡饭,以及所有透过港片,感受到的关于80、90年代香港文化的总和。


港风的回归,可归结为80、90后的集体怀旧,也可以看作是Z时代对纯正港味的重新探索。港风也带火了港食——上世纪30年代兴起于香港的冰厅,“敏华冰厅”、“东发道茶冰厅”、“文通冰厅”等以冰厅命名的新兴品牌纷纷进驻北上广、杭州等一线城市,从餐厅布局、门店装修到菜品将港风元素展现到极致,引发消费者疯狂打卡,甚至出现了“一天翻台25次”,“排队5小时”等火爆场面。


< class="pgc-img">


冰厅,不过是港式茶餐厅的前身。其实,港式茶餐厅进入内地已经30多年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曾经它也是备受追捧的中高端休闲餐,只是众多“网红”品牌的出现让港式茶餐厅再次走入聚光灯下。


在新的消费理念和商业生态下,港式茶餐厅作为一个老牌餐饮品类的想象力在哪儿?它在香港本土的辉煌还能否被复制?除了“网红”现象之外,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30年蜕变,从港人食堂到内地新贵


港式茶餐厅生长在中西文化杂糅的香港,成为了一个融合品类,集冰室(冷饮店)、西餐厅、粤菜、香港本土菜的所长于一体。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后,在英伦下午茶影响下出现的冰室与西餐厅结合成为“茶餐厅”,之后逐步吸纳粤式快餐,最后定位在中西式简餐+快餐。


< class="pgc-img">


在港式茶餐厅,你可以喝到奶茶、咖啡、红豆冰等茶饮,吃到烧鹅、烧鸭、粉面、生菜等粤式菜品,还可以品尝到三明治、火腿蛋、惠灵顿牛排等西式餐饮,以及西多士、菠萝包等香港本土的茶点,充分满足一日三餐加上夜宵的饮食消费需求。


茶餐厅就像是香港人的“食堂”。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香港常驻人口约750万,近18000家餐厅,其中茶餐厅约6000家,占比高达1/3。每一条街上,都有10家以上的茶餐厅。


< class="pgc-img">

兰芳园茶餐厅尖沙咀店



港式茶餐厅在本土的火爆,很大程度是因为契合了香港文化中最大的特点——“快”。90年代起,“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商业发达,拥有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为了匹配香港市民的生活节奏,茶餐厅打造出一种以“快”为中心的服务,点餐快、出餐快、翻台快,并且7X24小时营业。所以,虽然客单价低,但它凭借拉长营业时间和提升翻台率,仍然可以保持盈利。


< class="pgc-img">


赛道的火爆很快催生了一批连锁化经营的餐饮巨头。上世纪60年代起,大家乐、大快活、翠华等品牌纷纷崛起,在本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1986年、1991年大家乐、大快活走上资本化和规范化运营的道路,相继上市。


90年代起,香港影视文化在内地的风靡,加上香港回归中国的时代背景,为香港文化输入内地创造了绝佳的窗口期。天时地利人和,港式茶餐厅“第一代”们抓住机遇进军内地。1991年,大家乐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店,而大快活则选择进入京津地区。2007年,翠华餐厅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店,一度创造了排队2小时的盛况。在内地市场旺盛消费需求加持下,2012年,业绩表现良好的翠华餐厅最终也在港股市场登陆。


香港茶餐厅品牌的进入引发了“鲶鱼效应”,内地餐饮创业者也纷纷加入这个赛道,如上海的新旺茶餐厅、避风塘、广东的新发烧腊。在之后的30年里,随着新玩家的加入,以及香港品牌的本地化转变,港式茶餐厅在内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身。


< class="pgc-img">


定位上,部分品牌选择了利用“港味”这个特色,以及它背后的高溢价能力,定位在中高端餐饮。它们脱离了市井的香港街头,走上内地一、二线城市大型商场中,以优雅的就餐环境、精致的菜品吸引中高收入的群体,客单价自然也不低。


< class="pgc-img">


产品上,“融合”是主旋律。菜式不仅越来越精致,各个品牌也会打造自己的特色,吸纳粤菜、台湾菜、川菜、日式料理、东南亚菜中的一些菜品,比如,避风塘的馋嘴牛蛙,翠华餐厅的东南亚炒粉面,太兴餐厅的三杯鸡、叉烧皇等。


融合,不仅仅指港式茶餐厅融入其他菜系,反之亦有。如在大众点评上,排名靠前的粤式早茶品牌点都德,还有粤菜正餐代表陶陶居,菜单中都有港式奶茶、菠萝包这些港式茶餐厅常见的菜品。可以说,港式茶餐厅赛道越走越宽,与粤菜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 class="pgc-img">

大众点评榜单北京热门榜



在市场布局上,港式茶餐厅成功完成了南下和北上。尤其是大快活、翠华、太兴、港丽等品牌,在华南、华东、华北市场全面开花。有一种说法,是港式茶餐厅很难在北方存活。其实不然,虽然南北饮食差距较大,但在人群流动较大、多元文化交汇的北方一二线城市,人们对于茶餐厅的需求依然存在。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美食热门榜中排名前十的餐厅中,3家都是港式茶餐厅,而且几乎每个大型商场都有1~2家茶餐厅品牌。


在内地市场的助推下,一代港式茶餐厅品牌在商业上创造了辉煌。2019财年,在大家乐集团合计465家门店中,旗下主品牌“大家乐”餐厅数量占门店总数的58%,即269家,其中有162家位于香港,107家位于内地。2019年,太兴集团上市。



二、二次爆发网红效应崛起,描绘品类“第二曲线”


2010年,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大家对香港不再仰视,香港文化在内地的影响力日渐式微。这时,茶餐厅也显得不那么“高端”了,港式茶餐厅“一代”们陷入了品牌老化的困境。


< class="pgc-img">


2015年,行业迎来了转机。在网红经济的作用下,餐饮人越来越注重对食品颜值、特色体验以及背后文化属性的挖掘,东发道、合兴发、敏华、文通、肥韬、深井陈记烧鹅等一系列新式茶餐厅品牌相继崛起,“小熊奶茶”、“漏奶华”、“黯然销魂饭”、“灵魂猪油拌饭”等原创产品成为了餐厅王牌,高颜值的体验、创新的吃法,还有从电影电视里走到现实中的创意菜名,再加上唐楼格局、绿白格子地砖、铁脚木椅红坐垫等复古味十足的布设,在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被疯狂传播。


< class="pgc-img">

肥韬金牌茶餐厅现场排队盛况



深圳的肥韬金牌茶餐厅在一年之内开了6家,曾创下3600人排队的记录,翻台率一度超过25.5次;“小熊奶茶”一小时售出过20000多杯;主打简餐的文通冰室,在广州同样创下过一天一店排队760桌的记录。


冰厅的走红,再次证明了港式茶餐厅的魅力并未消失,只是因为年轻的消费者希望感受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港式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崇拜。这与长沙文和友的走红异曲同工,文和友就通过在氛围、风格、产品上的全面升级,构建了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场景,让消费者沉浸式地感受老长沙的文化。


< class="pgc-img">

图片来源:太兴官网



当然,网红现象的背后,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口碑营销,还有强大的研发和供应链的支撑。以敏华冰厅为例,它所属的太兴集团为上市公司,旗下有太兴、茶木、靠得住、敏华冰厅等15个子品牌,强大的资金可以支撑产品研发和迭代,比如,太兴分别在2008年与2018年在香港火炭及东莞开设食品工厂,为旗下品牌餐厅提供原材料及半成品。


如果把港式茶餐厅这个品类比作一家企业,引用伊查克·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那么它已经经历了孕育期、婴儿期、青春期、成熟期、贵族期,在进入官僚期之前,很幸运获得了二次创业期,或者说找到了第二发展曲线。


< class="pgc-img">



三、未来潜力市场空间待释放,有望成为中国麦当劳


回到当下的餐饮消费场景,我们发现,港式茶餐厅的市场潜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虽然一代和二代茶餐厅品牌的成功,验证了港式茶餐厅的中高端路线和网红路线的可行性,但他们的“战场”始终在一二线城市的商业街,并未像茶餐厅在香港一样,走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比如写字楼、社区等。


回顾港式茶餐厅的30年发展史,再结合目前的中国餐饮产业链发展现状,可以判断的是,港式茶餐厅在产品品类、供应链、消费群体、市场空间等多个维度有着天然优势,有望走入社区、写字楼、美食街等大众化饮食场景,做“常餐”,成为中国人的国民食堂。


< class="pgc-img">


从产品端来看,品类多、经营时段长、覆盖场景广是它的一个优势。在茶餐厅的菜单中,我们能看到40~50道菜品,从早餐的西式面点、粤式茶点,到中午的叉烧类、青菜、米饭套餐、炒粉,再到下午茶的茶点、茶饮,最后到晚餐的粉面、意面、牛排等,甚至到夜宵的馄饨、炒粉等应有尽有,一天二十四小时吃饭都可以不重样。同时,不论是工作餐、休闲还是社交,各种消费场景下,它较为优雅舒适的环境和多元品类,总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消费群出发,面向的消费群体很广,包含儿童、年轻上班族、老人等。不像口味较重的火锅、烧烤、川湘菜等品类,它的菜品口味清淡,营养搭配丰富,几乎适用于所有年龄层人群。


从运营端出发,产品易标准化,可以通过中央厨房加速制作效率。长期以来,中餐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就是难以标准化。但介于中式粤菜与西餐之间的港式茶餐厅,有着极大的标准化潜力,像茶点、叉烧、茶饮这些品类,通过中央厨房制成半成品,再到后厨简易加工,可极大提升服务效率。


当然,标准化并不等于工业化。随着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冷链运输技术的发达,食物的味道和营养在加工过程中可以被最大化得到保留,实现效率与口味的平衡。


< class="pgc-img">

避风塘京东旗舰店



从经营端出发,它不仅仅局限于餐饮门店,在零售方面也有开发空间。港式茶餐厅中的港式茶点和饮品可以被制作成半成品,进入到零售端进行售卖,最大化发挥品牌的价值。避风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线下获得成功以后,推出的港式茶点半成品在电商平台也在火爆销售。而太兴集团也于2020年推出了6款全新罐装食品,包括梅菜扣肉、咖喱牛腩等,除了在餐厅分店销售,也在电商平台推出。


除了以上优势之外,港式茶餐厅背后的港式文化属性,兼具了西方的小资情调和粤式风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粤菜本身的高溢价属性又能赋予餐厅创收能力。优质的赛道,从来就不缺玩家,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代港式茶餐厅式微之际,后起之秀迅速崛起。我们将这类港式茶餐厅称为新式茶餐厅,一类就是像合兴发茶冰室、东发道茶冰厅这样的休闲正餐,一类就像是喜点王、港嘢茶档这样的快餐。


< class="pgc-img">


麦当劳为什么成功?是因为它在保证食品安全、品质与口味的前提下,在标准化方面都做到了极致,而标准化又反作用于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个餐饮店,更像是普通人的第三空间。即使你不去就餐,也愿意在里面呆坐会儿,或是与朋友聊聊天。每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进入麦当劳后,就有一种熟悉的、回到家的感觉。


港式茶餐厅,曾经像香港人的大食堂,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中国人的麦当劳。



四、结语


长久的生意,靠的是快速的产品迭代、稳定的后端供应,还有优秀的产品品质,而不是一时的爆火。港式茶餐厅在内地的30年间,一路从融合创新到网络走红,创造了新老选手共繁荣的格局,但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未来的机会到底在哪儿?


< class="pgc-img">


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位知名的餐饮投资人。他认为,与所有其他的餐饮品类一样,港式茶餐厅的机会在数字化。大型连锁品牌通过构建数字化的中台,能够实现消费者大数据洞察、产品快速迭代、经营数据分析、供应链系统管理等全流程信息化管控。目前,大部分的连锁港式茶餐厅品牌都初步使用了智能支付、ERP管理等系统,也打造了自己的网络营销团队,但很少有企业能够实现营销、供应链、经营、财务的数字化全覆盖,并打造数据的闭环,也就是说利用数据分析来反哺客户服务和产品研发。


< class="pgc-img">


港式茶餐厅的另外一个机会,在高度的供应链化。如同我们在前文提到的,已经上市的港式茶餐厅品牌,能够快速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强大的供应链支撑。在人力成本、房租、食材成本普遍上涨的现状下,对于连锁化经营的港式茶餐厅来说,打造自己的供应链,提升产品的预制程度,长远来看有益于食品安全和成本的控制。


有了数字化和供应链的支撑,不论是做像太兴餐厅一样的正餐,还是像东发道一样的网红餐厅,或是大众化的常餐,都能如鱼得水。港式茶餐厅的赛道,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钱皓

编辑:安吉拉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defaultNoSetting " id="js_content" style="">

数轮降薪、裁员潮后,曾在高塔之上的金融从业者们人人自危,无论有多资深的金融背景,他们都开始自主创业,或是搞副业,以探索下一个职业方向。

有人调侃,如今金融圈子里最活跃的微信群,都是“副业变现群”。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香港人,今年37岁的他已经在外资投行工作了近二十年,毕业没多久就达到了百万年薪。与很多尝试开店、做培训以求增加收入来源的金融人不同,他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做起了社会观察。

从去年开始,他周末一有时间就去开出租车。同时,他将这些经历发到了社交媒体上,成为了一名自媒体博主(@投行的士陈)。以下是他的自述:


平日投行精英男,周末出租车司机
二零零几年,从香港科技大学环球商业管理专业毕业后,我就开始在外资投行工作了,前后换过三家外资投行,在ER和IBD工作了17年,经历了几次市场环境的高低起伏,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香港金融人。
过去两年香港金融市场环境不稳定,同事们探讨的主题,从工作本身,向个人成长转变:我们是不是应该借此机会发展一下自己真正的兴趣,或建立一个个人IP?如果可以在周末能够体验不同的人生,发展人生B面,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决定在周末开出租车。
虽然是一位老投行人,我儿时的梦想却是当一个出租车司机。我从小就喜欢驾驶,至今已经有15年驾龄,每年11月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都是我生日的最佳娱乐;而且,我喜欢和人交流,投行能接触到的人是非常单一无聊的,开出租能够认识很多其他背景的朋友,了解香港社会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另外,开车很像打游戏,是真正的社会实践。用不同的策略去找乘客,一天的路程后还能复盘一下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每一次都能提升自己,并期待下一次能够达到更好的目标。
一张香港驾照,一场笔试,外加两天的必修课程,这些都通过后就可以持证上岗了。从去年6月第一次出车,到现在差不多一年时间,但由于我周末经常要加班,也要出差往返上海香港两地,只是周末有空的时候才开车,所以也就仅仅开了24次左右。

我记得很清楚,2023年6月11日,我第一天开计程车。虽然一直在香港开私家车,但真正成为出租车司机,感觉还是有点紧张。那一天的第一单和第二单我都忘记打表,等到快到目的地了才发觉。没办法,乘客平常付多少我就收多少。那一天的收入一共不过1160港币,去除成本,净赚633元。
成为“的士佬”的一个月后,我开始在小红书上更新自己的开出租日记。更适合游客的“香港的士出行指南”、记录每次营收情况的“的士业绩报告”,出车时的“的士vlog”、还有一些“有趣乘客记录”。
出租车里,看到香港社会的贫富差距
我通常会主动和游客聊天,尤其会为游客推荐香港本地的吃喝玩乐。偶尔拉到外国游客,他们还会称赞我的英文,接着我们自然而然地还会聊到我在投行的本职工作。
很多乘客都很友善,服务好的话他们愿意付小费。当我说自己是新手司机,他们还会为我打气,体谅路上的各种突发情况,下车前还很贴心地祝我生意更好。至今为止还没有遇到过脾气过于火爆的乘客。

做服务行业,真的不能以貌取人。在投行工作时,很多有钱的客户都穿得非常普通,在开出租车时更是如此。我曾经在很平民的区域接到一位看起来非常普通的乘客,他身上没有一件名牌,穿着最普通的汗衫,但他却住在南区寿臣山的独立洋房,这里是香港最高端的豪宅之一。
我也曾拉过两位菲佣。她们的月薪只有4730港币,还要供养远在家乡的亲人,每个月剩不下多少钱。但那一天,她们买了各种各样的物资食品,手里拿着七个大袋子,要去九龙公园和其他菲佣朋友开party,所以才会舍得在周末花200元坐出租车。对她们而言,休息日时和朋友们在公园跳舞野餐,就是最简单的快乐了。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拾金不昧”。找失主和在路边找乘客一样有趣,需要动些脑筋,每次都要自己去做调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到这些乘客。
那次,一位乘客在车上落下了一个包,看起来就像平时买菜的购物袋一样普通,没想到打开后竟然是满满一袋现金。由于包袋内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文件,香港警署建议我自行处理,我只好回到接她的酒店,向工作人员确认。而当时的这位女士本人已经到日本了,我最后联系到了她的母亲,在地铁站将12万元安全交还。我还收到了乘客给我的5000元红包作为答谢,这也成为我单日收入的最高纪录。

对我而言,比起说开出租车是一项兼职,不如说它更是一项爱好,是一个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只有周日出车的时候,我才感受到了“work-life balance”。
抱着刷新开车纪录的心态,我为自己定下了各种不同的“KPI”:接更多的单,达到更高的日均收入,或者是去更多之前没去过的地点。香港有很多开私家车不能去的地方,但出租车可以,我有一次去了香港的一个电影拍摄地,还可以进去参观。
每次出车,我总能遇到很多不一样的乘客,很多人都是我在投行工作中根本接触不到的,有香港人,有外地游客;有劳动阶层,有富人;还有各种不同职业的人:警察、演员、coser、菲佣......我拉过前同事,也在周日凌晨6点接到过刚结束通宵工作的金融同行。而就像在做小型社会调查一样,和出租车上不同的乘客流想法。
超高龄出租车司机
如今在香港,网约车在视频平台上几乎成为了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兼职做网约车司机。听说,有的基金经理、公共学校的老师、甚至比乘客还有钱的“退休收租佬”,都成了网约车司机,边开车边做视频博主如今的香港出租已经成为一个卧虎藏龙的行业了。

虽然很有趣,但我自己做了出租车司机以后,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的辛苦:

首先,出租车要从公司租赁,白班的车从凌晨5点开始计时,每一秒都是金钱,很多司机早上4点多天还没亮就要出门拉客,一直开到下午4点半,一天下来,腰会很痛。其次,当司机不熟悉网约车平台的时候,他们要自己去路边寻找乘客,这也并不是那么简单。

我比较“卷”,虽然这不是我的全职工作,但毕竟每一分钟都是成本,再加上,我开车的目的是想挑战自己的成绩,既然要做,我就会付出100%的精力认真对待。所以,每周日出车的时候,我早上5点就已经出门了。

在这12个小时的时间里,很多司机是没办法将车停在餐馆门口好好地吃一顿午饭的。停车位不好找,如果吃一顿饭后被贴罚单了,那300块就没有了,只能在路边买小吃或是快餐,回到车上对付一口。水也不能喝太多,不然就得经常去洗手间。

除了体力上的难处,开出租车同样非常费神。既要看道路环境,又要观察路人的行为,比如他们会不会在路边招手打车,或是会不会有人突然间冲出马路。

我在上海也经常打车,一些司机可能是从大厂“毕业”或是其他行业转行来的人,有很多年轻人,看起来就非常辛苦。

而在香港,出租车司机普遍高龄。最新数据显示,香港出租车司机的平均年龄是58岁,而70-79岁的出租车司机,就有近三万人。对于年长的司机来说,以上这些困难则会成倍放大,但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仍然没有退休。


坦白地说,我真的挺佩服他们,毕竟我就算在投行,也不用每天五点上班。不仅仅是开出租,疫情那段时间,香港对外卖员的需求很大,由于我本身就喜欢走路,我还兼职送过外卖。

在香港送外卖也挺辛苦的。作为客人去餐厅,跟你作为外卖员去餐厅,餐厅工作人员的态度可能不一样;作为员工去写字楼,和作为外卖员去写字楼,保安对你的态度也可能不一样。而这些外卖员几乎每天都是类似的生活状态,也要不断地面对一些人的歧视。

如今香港的出租车行业,同样是一个很受气的行业,很多香港市民不喜欢出租车,觉得司机服务态度不好,又常常欺骗外地人,偶尔遇到脾气不好的乘客,他们会骂司机出气。碰到堵车或是路况不好的情况,就更加心烦。但作为服务行业的人,你又必须得把这口气咽在肚子里。

所以,在完成自己的挑战以外,我还有一个小目标。我自己作为香港人,想为香港计程车服务水平做一点贡献,提升香港旅游业整体的形象,这是一个小小的使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受访者为化名

编辑:ccc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