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杯“大大杯”的奶茶,结果杯子3分之1都是空的,你能接受吗?近日,一款网红奶茶因其火了,尽管店家明确标注了其属于隔热层,但仍有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质疑,觉得对此无法接受。
26日下午,记者在重庆也找到该奶茶店,进行了实地体验以及拆杯实验,发现,小杯竟比大大杯更为划算。
争议:奶茶杯3分之1为中空
< class="pgc-img">>▲店门口大大杯的图示
“拿到手感叹大杯量也太大了吧,应该叫超大杯。然后拿到吸管发现不对,还没杯子长,碰不到底。”近日,网友“Yvettevvv”分享了自己品尝该店奶茶的经历走红,他说,10月11日,他购买了该店一杯“大大杯”奶茶,喝完拆开饮品包装,发现杯套下方全部是中空的。
“Yvettevvv”的经历一时间在网上引发质疑声不断。有网友说:“里面居然有垫底,空了好大一部分,我喝了这么多年奶茶第一次遇到。”还有网友说:“同感,把吸管放在外面对比一下,只到一半而已。”
但也有一些网友提到,商家有明确提示空杯处为隔热层,是为了防冰防烫。记者还注意到,此前该奶茶的官方微博曾介绍:“我们的bigger大大杯采用内外双层嵌套形式,底部中空,这样预热不易烫手,遇冷也不会潮湿打滑。”
< class="pgc-img">>▲该奶茶官方微博发布的图片,对大杯、小杯的说明
体验:店员主动告知隔热层
< class="pgc-img">>▲店内几种杯型的样杯展示
这家全国连锁的网红奶茶店名叫“伏见桃山”,在重庆共有6家店,26日下午5点,记者来到了其位于渝北区新光天地购物中心的这家店。
记者在该店看到,店门口有一个很大的牌子,以图示的方式介绍大大杯,随后,记者点了一杯大大杯奶茶,24元,店员主动告知,该杯下方有中空隔热层,“隔热层设计只针对大大杯,除了店内有提示,我们一般都会主动告诉点这种杯型的顾客,避免误会。”
记者询问了几位该店的顾客对于“大大杯”的看法,28岁的市民张女士说,自己之前买过一次,没喝几口就见底了,被惊了一跳,后来才注意到这是隔热层,“知道真相就还好,不知道的时候还以为杯子漏了”张女士的同伴佳佳说,自己不不喜欢大大杯的设计,拿起来头重脚轻的,放在桌上都怕它倒了洒出来。
31岁的陈先生则说,自己不会买大大杯,始终觉得空了一大截划不来,“防烫可以用杯套撒。”
拆杯:大大杯还不如小杯划算
< class="pgc-img">>▲拆杯前和拆杯后
记者拆开了大大杯的杯底,发现按照杯身的高度来看,其大约3分之1的部分为中空层,中空处并无特别,为正常纸杯材质。
根据该店展示的大大杯和小杯的样杯可以看出,大大杯的实际容量为600ml,小杯为500ml,但大大杯价格为24元,小杯价格为19元,也就是说,贵了5元只多出的100ml。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售价换算,小杯的每毫升价格为0.038元,100ml的价格为3.8元。
而多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在我市大部分的奶茶店,买大杯算下来都比买小杯划算。
七嘴八舌:
买奶茶遇到的“套路”
张颖(22岁 女 大学生):我很喜欢喝奶茶,算是个资深奶茶迷,我发现加冰和不加冰的奶茶份量完全不一样。我在等待制作的过程中,就能看见,他们在做加冰的奶茶时,用固定杯子会加一杯多奶茶,然后再加一两勺冰,少了再加一点水。做常温奶茶则会用固定的杯子加两勺奶茶,再加点水。所以,感觉加了冰的喝起来有点亏。
沈芸(27岁 女 会计):手机点奶茶的时候,一般有加料选项,有的奶茶很“贼”,十几个加料选项里夹着一个“常规不加料”选项,很多人一不注意,就会忽略掉“常规”,误以为必须加料才能下单。
邹华(29岁 女 设计师):我觉得尽量不要办奶茶店的会员卡,办了以后实惠并不见得有多少,而且优惠券还有一些节假日以及指定款式的限制,很麻烦。
< class="pgc-img">>▲扫码观看该新闻视频,了解更多
都市热报-厢遇 首席记者 王薇 实习生 张韵 摄影报道
编辑:戴林
校审:周圆
总值班:严一格
源:温州新闻网
温州网平阳支站讯 这几天,茶百道、CoCo等奶茶品牌集体涨价的消息引起大家热议,不少人发现一些招牌茶饮均上涨了1~2元,当季新品更是直接空降20元赛道。靠奶茶“续命”的快乐要没有了吗?“奶茶自由”变得艰难了吗?平阳人的奶茶圈是否也“涨”声一片?近日,记者作了调查。
品牌饮品“身价”上涨1至3元
自主经营的饮品售价也有所浮动
对于价格有着最直观感受的,是一群奶茶爱好者。平均一周点5次奶茶的陈小姐是十足的奶茶达人,她说,以茶百道为例,同样口味规格的杨枝甘露(双倍芒果底)如今价格比3月涨了2元。记者通过茶百道的微信小程序,发现现在的杨枝甘露中杯18元,大杯22元。而在一个月前,记者在鳌江镇新河南路茶百道点的中杯杨枝甘露,还是16元一杯,中杯黄金椰椰乌龙价格也从10元涨至12元。
刚买了一杯杨枝甘露的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这是她平日里一直喝的奶茶品牌,天气热了,喝奶茶可以凉爽一些。对于此次的涨价,她说,虽然拒绝不了“奶茶的诱惑”,但以后还是要适时控制一下喝奶茶的频率了。
“最开始1升水果茶便宜又量足,我跟朋友超级喜欢点,后来感觉水果量少了,售价贵了点。”同样喜欢果茶的王小姐向记者吐槽道。
在茶百道万达店,当值店长告诉记者,不久前,品牌部分饮品价格进行了调整。杨枝甘露、黄金椰椰乌龙、1升水果茶等招牌饮品的售价均上调2元。
无独有偶,奶茶CoCo都可的部分产品价格也有所上浮。记者了解到,茉香奶茶、红果小姐姐、百香果双响炮等产品价格上调了1~3元,甚至出现了“新价配旧茶”的情况。
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之前一直购买CoCo家11元的芒果绿茶,不知什么时候下了架,改名叫芒芒绿茶,价格却直接提到15元。“我专门问过店员有什么区别,她说‘没区别就是加了点点芒果肉’。”刘女士说。
另一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我县拥有众多粉丝的古茗奶茶部分饮品的“身价”也悄然提高了。以古茗点击率颇高的芝士多肉葡萄为例,去年售价是18元一杯,现在19元,价格上调了1元。在古茗昆阳解放街门店,店员告诉记者,自今年2月以来,多肉葡萄的价格就已经调整到19元一杯,“是所有门店的统一定价,具体原因和价格调整幅度,并不是很清楚。”
除了知名品牌的连锁店外,记者也走访了县内几家自主经营的奶茶店,发现整体价格均有所浮动。一家奶茶店的店员小张说,由于自家奶茶店并非加盟店,所以产品售价可以自行决定,虽然店内制作奶茶的成本也较以前有所提高,但目前店主还没有想涨价的意思。对于他们这种小店来说,是否涨价需要好好考虑,如果没有了低价优势,可能就更没有竞争优势了。
饮品定价与原料吸管有很大关联
消费者最能接受20元以内的饮品
奶茶为什么贵了?原料成本上涨?网络上流传着茶百道创始人王霄锟在朋友圈发的一封“致茶粉的信”,其中提到:受大环境的影响,水果设备、包装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浮,将会进行饮品价格的微调。
记者对走访的各家奶茶品牌店进行了询问,当问及是否受到原料端涨价影响,增加了成本从而上调价格时,奶茶店工作人员大多回复,原料成本及相应饮品的定价都是通过总部系统调整,他们作为加盟店并不了解详情。不过,CoCo都可某门店的值班店长告诉记者,饮品的定价与原料是有很大关系,“比如现在当季新品青提、樱桃之类的水果成本可能就比较高。”
此外,从今年元旦开始的“吸管禁塑令”也让很多奶茶店主“心头一痛”。最开始,很多店都换上了环保的纸质吸管,可是试用了一段时间遭到了顾客的差评,认为其扎不开杯口,时间久了还容易泡烂。因此,目前大部分商家都将吸管更换成了PLA(聚乳酸)吸管。“PLA吸管的成本比普通纸质吸管要贵一点,成本肯定会上去。”不少奶茶店主说。
一边是原料成本上涨,一边是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新茶饮的抉择又是如何?记者调查发现,我县奶茶店近期新上市的新品大多为杨梅、荔枝、青提等新鲜果茶,其价格迈过10元多的舒适圈,直接空降20元赛道。采访中,对于奶茶涨价1~2元,大部分消费者都可以接受。不过也有消费者认为,原本十几元的奶茶涨到二十几元有点离谱,多加点钱都可以购买喜茶等大牌连锁饮品了。在价位方面,70%的消费者认为,15~20元的价位比较合适,25~30元的价格稍有些贵,30元以上基本不做考虑。
本网记者 林子婧 编辑 宋淑莹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天里,在路边买一杯暖暖的奶茶,捧在手里,一股春天温暖,便蔓延开来。
夏天里,麦肯店里要一大杯冰可乐,吸上一口,外热里冷,酥酥爽爽。
一个冷饮,一个热饮,可能绝大数人都没注意到一个问题:你花同样的钱,买到的冷饮总会比热饮多。如果不考虑口味,买冷饮实际上比热饮更加的实惠。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信你可以亲自做下实验,在极大概率都是如此的。而且不光是不同的饮料,就算是同样的饮料(如奶茶),热奶茶与冷奶茶同样有差别,冷奶茶要比热奶茶更多一些。
有些店方给的解释是加冰的缘故,实际上这并非主要原因。
我们以某咖啡品牌中杯拿铁为例,看似同样容量杯子的一杯冷饮和热饮都卖34元,单热饮的容量是380mL,冷饮却有490mL,足足比热饮多出了110毫升呢!对于消费者而言,买一杯热饮,你就亏掉了将近8块钱。
< class="pgc-img">>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经济学上,一切商业行为,都可以用钱来解释,而成本是一切市场经济行为的生命线。
再以COSTA拿铁为例,相对于冷饮,店家每卖4杯热饮,就能省出一杯来,这显然要比卖冷饮更容易产生利润。
还有,冷饮与热饮杯两种容器是存在差别的,冷饮杯内部杯壁需要涂膜一层石蜡,这层石蜡可以保障纸杯不被水浸湿,但用它来装50度以上的水,就会造成石蜡溶解,产生有害物质;这时候就需要热饮杯,热饮杯内壁是可以抗高温的PE膜,热饮纸杯的成本显然要比冷饮杯要更高一些。而一般塑料杯因为要比纸更容易加工,所以,成本较纸杯更加低廉。
正因为如此,冷饮可以多给你一点,因为成本更低。
另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
试想下,大冬天冷风刺骨,一杯热饮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要远远大于一杯加冰的冷饮,即便你知道它拥有更大的分量。
除了同等杯体的差别,大中小杯的设计更是利用了人们这一心理,当你口渴难耐的时候,一杯是9块钱的小杯,一杯是仅需再加2块钱的大杯,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大杯,因为只花两块钱就能买到一份难得的满足感。
< class="pgc-img">>实际上,在实际生活中你很少见到小杯售卖,都是中杯,大杯,或者还有超大杯,因为从消费心理学上,当你面对3个以上的选择时,人就会出现不知如何选择的情况,而2个备选项是最为理想的,而且店家会用尽办法让你觉得买小杯、中杯不划算,因为店家更倾向于更多的卖出饮料。
当然了,商家要更无良起来,完全可以可以利用视觉错觉,做出大中小杯来,但实际上,它们的容量都是一样的。
你看,一杯小小的饮料,背后竟然藏着店家这么多的小心思呢!
“漫画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