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日报3月18日讯 身穿小西装,佩戴扩音器,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木兰花乡景区,一群年轻的讲解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5岁的陈冬梅在景区从事讲解和接待工作3年,见证了杜堂村的美丽变迁。
木兰花乡景区。通讯员李鹏供图
2017年底,毕业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陈冬梅逆着涌向城市的人流,来到黄陂这个偏远的乡村当起了景区讲解员。陈冬梅说,刚来时景区才开园半年,商业街、游乐项目都还不完善,杜堂村也没有现在这么美,但是她依然相信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
“来杜堂村之前,就听说能人企业家葛天才回乡创建了木兰花乡景区,带领当地村民致富,这种乡土情结挺打动我的,希望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一点点力量。”陈冬梅说,虽然杜堂村是一个偏远的乡村,但是这里包吃包住,待遇不错,还经常举办生日会、休闲活动,业余生活非常丰富,一点也不像在农村生活,“生活无忧,工作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家在湖北随州的父母也特别放心。”
木兰花乡景区。通讯员李鹏供图
来景区工作三年多,陈冬梅从讲解员升到接待主管,见证了杜堂村一步步踏踏实实从寂寥的小村湾变成4A级景区。“给慕名而来考察学习的村镇和打卡赏花的游客讲解杜堂村‘蜕变’的故事,我觉得是一件特别高兴和值得骄傲的事情。”陈冬梅笑着说,在这片广阔的乡村田野上,她不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完成了开奶茶店的小小梦想。
说起开奶茶店的想法,陈冬梅坦言“蓄谋已久”。去年,景区商业街的店铺全面提档升级,趁着这个机会,陈冬梅将其中一间店铺盘了下来,稍加装修,聘请店员,奶茶店经营的有声有色。“商业街店铺与景区实现利益共享,店主只需支付水电费、卫生费,每月按经营额的10%冲抵租金,压力不大,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很优惠的创业平台。”陈冬梅说。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如今,在木兰花乡景区,像陈冬梅一样的高学历专业人才有30人,他们把城市的新商机、新思维等引入乡村,为景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为了吸引更多高校人才,木兰花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还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一批批旅游相关专业人才涌入杜堂村,为美丽乡村注入新活力。
“要留住人才,就要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施展舞台。”葛天才将旗下的武汉万中集团建筑公司总部迁到杜堂村,不断吸引本村能人重回故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管理。葛天才的“乡情牌”和村湾的巨变,让杜堂村外出打拼的年轻人感受到乡村发展大有可为。
“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激发了我的爱乡情结,家乡也能给我提供能发展、能致富的环境。”33岁的葛台俊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是杜堂村葛家湾村民。2019年,葛台俊回乡加入万中集团建筑公司,参与木兰花乡景区的建设。
葛台俊此前在湖南长沙、江西南昌等外地工作近7年,他说:“在外工作这么多年,最惦记的还是家乡父老乡亲,能为家乡做贡献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去年初,木兰花乡景区闭园。葛台俊参与了景区的提档升级工程,“当时很多游乐项目等待开发,既然自己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资源,为啥不利用起来呢。”于是,葛台俊投资300万元开发了10个游乐项目和一个商亭。
“今年春节期间,天气特别好,景区人气爆棚,投资的这些游乐项目每天有2万元收入,比在大城市强多了,相信景区发展会越来越红火。”如今,葛台俊聘请了6个村民帮助自己打理游乐项目,火爆的乡村游让他更加坚定的相信当初回村的正确选择,乡村这片热土,创业大有可为。(长江日报记者刘娜 通讯员李鹏)
【编辑:姚昊】
为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花乡小镇的标识,极具艺术气息。(皇甫万里摄影)
图为义勒力特花香小镇村民黄白音础鲁。(段星宇摄影)
烈日之下,68岁的黄白音础鲁在自家的水果摊前正忙着晃动蒲扇驱赶蝇虫,还时不时的看两眼在观光自行车上酣睡的小孙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黄白音础鲁,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见到记者,他说的最多的是,“感谢政府”。
黄白音础鲁年轻的时候是村里出了名的木匠,也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前些年,他被铡草机轧断了左手三根手指,“精细的木匠活不能做了。一家人只能靠种地为生,收入也不稳定。多亏了政府,四年前建了花乡特色小镇。如今,我在景区出租观光自行车挣钱,有了收入,生活也滋润了起来,日子比以前过得松快,抽空还能照看小孙子。”
黄白音础鲁口中的“花乡小镇”为义勒力特带来了活力,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改变了村民们的面貌。
前些年,整个嘎查有552户1872人,其中90户184人是贫困户。大多数村民只能以种地为生,可是义勒力特嘎查耕地资源匮乏,人均只有3亩多地,加上水田只有不到5亩,所以当地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仅能够达到温饱。
近年来,义勒力特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成为了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后花园”。特别是2017年,花乡小镇开始接待游客之后,越来越多的游客闻“香”而来。小镇里的开心农场、孔雀园、水景公园、开心牧场等景点,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村民成为了导游,把他们自家的农畜产品推广成了景区的畅销商品,曾经无名的小村变为了如今远近闻名的民族特色村寨。
2015年,整个嘎查人均年收入仅有7500元,到了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了18500元,比4年前翻了一番。收入的逐年提高让村民们的干劲儿更足了。之前仅能靠农耕为生的村民,如今经营起了各式各样的商铺:天然农产品小摊、旅游观光自行车、奶茶小屋以及手工艺品专卖店……这些属于花乡小镇的特色旅游产业不仅给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也让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黄白音础鲁之所以选择在景区摆摊,是因为住在他家不远处的乡村旅游致富典型辛田喜。“他家最早开始做景区观光自行车。一开始,他还不愿意干。书记鼓励他,说赚了算他的,赔了算书记的。结果一年挣了十几万!如今,他摊子上的观光自行车都换成了电瓶车,生意红火的不得了。”看着辛田喜的成功,黄白音础鲁一家人也吃起了“旅游饭”,在景区卖起了自己地里的绿色农产品、出租旅游观光自行车。他的儿子贷款买了挖掘机参与景区建设补贴家用。近年来他家的年收入也实现了翻番,现在一年能挣7万块钱。今年,家里不光还清了儿子买挖掘机的贷款,还把房子翻修了一遍。说到住上新房子的时候,老人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出了幸福的弧度。一家4口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采访中,村民们都纷纷表示,这几年嘎查的变化特别大。以前,邻里邻居都是靠打牌和闲聊来打发时间。现在,每家每户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整天忙活接待游客,恨不得一天能多出几个小时来。村民们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成了花乡小镇的又一道美丽风景。
“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幸福的花儿已在义勒力特花乡小镇落地生根,花香已引得幸福来。(段星宇 皇甫万里 吴楠)
< class="pgc-img">>萍荣耀归乡,小村砌墙“变脸”引热议
近日,全国瞩目的数学天才姜萍回到她的家乡——一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偏远小村落。姜萍的归来,不仅带回了她在数学竞赛中斩获的荣誉,更带回了一股改变家乡命运的希望之风。然而,就在央视媒体纷纷前来探访之际,这个原本宁静的小村落却上演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变脸”大戏。
< class="pgc-img">>姜萍,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女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家乡的骄傲。她的成功,不仅让村民们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更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当央视媒体的镜头对准这个偏远小村落时,村民们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 class="pgc-img">>为了迎接这场“大考”,村民们决定给村子来个大变样。一夜之间,原本破旧不堪的房屋被高大的围墙遮挡得严严实实,原本崎岖不平的小路也被铺上了平整的石板。村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新面貌”,但这样的“变脸”大戏却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 class="pgc-img">>有网友表示,这种为了迎合媒体而采取的极端措施,不仅无法真正改变村子的面貌,反而会让人觉得虚伪。真正的改变,需要村民们从内心开始,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改善教育条件,吸引外部投资,发展特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村子的可持续发展。
< class="pgc-img">>事实上,姜萍的成功已经为村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她的归来,不仅让村民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更让他们看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class="pgc-img">>面对外界的关注和质疑,村民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意识到,真正的改变需要从内心开始,需要他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于是,他们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改善教育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外部投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子变得更加美好。
< class="pgc-img">>如今,这个偏远的小村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村民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而姜萍的归来,无疑为这场变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 class="pgc-img">>姜萍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勇气、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真正的改变需要由内而外,需要我们从内心开始去努力、去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偏远小村落的未来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