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旅游“最火暑期档”如约而至,古城游也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
但在甘肃天水,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花费超过8亿元修缮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文保院落内一些建筑被“改头换面”,危及到院落安全。文保院落为何“变味”了?
8亿元修缮的文保院落“面目全非”
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民居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为抢救这些古建筑,当地对西关片区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其中省保级1处、县保级3处、保护点25处。
天水市财政局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1年,天水市拨付的西关古城保护资金就超过8.88亿元。没想到的是,不到两年时间,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就遭遇了“改头换面”。很多商业进驻改造院落,成为了游客消费场所。
位于天水古城内厚生巷13号的一处日式风格餐厅,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这里已看不到曾经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院中台明被木板覆盖,营造成日式风格,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
天水古城特聘顾问、负责修缮古民居的专家黄国翔介绍,这种改变古院风貌的新加和改建并不被允许。改建后,雨天时雨水会溅到柱子上,加快院落的糟朽。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见水一次伤害一次。
去年底这里修建时,黄国翔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曾多次要求经营主体停工整改并修改装修方案,但并未引起当时负责运营古城的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视,日式风格餐厅最终如期开业。
在天水古城,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解放路的10号和12号文保院落,已成为一家经营餐饮和罐罐茶的餐厅。曾精心修缮过的柱子上钉着指纹打卡机,在后院,经营者还加盖了彩钢厨房。
主管部门称经营项目未批先设,无从监管
为何文保院落的保护利用,会出现如此“任性”的现象?投入超8亿元公共财政支出进行修复的文保院落,都在经营哪些业态?
2022年9月,天水市秦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授予了天水市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9处文保单位特许经营权,同时要求,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展示利用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相关流程,履行审批备案手续。
这意味着,无论是业态设置,还是装修改建,都需要经过至少县级文物部门的批准。但在该公司所存的商户档案中可以看到,有文保院落的申报材料和目前的实际经营业态不符。
以“维新堂”为例,申报材料中标注的经营项目是紫砂壶,实际开设的却是餐厅。此外,还有酒馆变火锅店、茶社成餐厅的情况。但按文保部门要求,文保院落不管是业态的设立还是变更,均需要经过申报,在专家评估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对此,秦州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物股股长汪祥军表示,2022年9月,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曾下文要求,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状况开展评估。这些“改头换面”的经营均系未批先设、未批先修,主管部门“没有收到任何报批手续,所以无从监管”。
火灾隐患比比皆是
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天水古城多个文保院落违规装修、添建变为餐厅,防火风险也随之增大,火灾隐患比比皆是。
在赵家大园3号院,院中顾客使用燃气小炉加热菜品,院中厨房烹饪使用液化气,均出现明火。其他多家餐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文物建筑禁止使用明火,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严格控制使用明火。这是因为,大多古民居在建造时使用木材,并以群落出现,一旦发生火灾且未能被有效控制,极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此外,文保院落中还存在遮挡消防设施、木结构缠绕易燃物、私拉电线等问题。
天水启动整改行动
严肃查处失职渎职行为
8月20日,天水市委、市政府今日回应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对天水西关古城文保院落开发利用情况采访之后,当地立即成立由核查组制定整改措施,跟踪推进整改。
在报道播出后,天水市委、市政府表示:
一是诚恳接受央视的舆论监督,及时通报问题整改情况。
二是各相关部门在前期排查整改的基础上,对天水古城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建立清单台账、限期整改销号。
三是由文物主管部门牵头,对全市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大排查”“大整治”。同时,集中开展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活动。
四是由消防部门牵头,联合应急管理、文化旅游等部门,对全市范围内文物古建筑等文保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五是由文化和旅游部门牵头,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对天水古城运营企业及经营商户开展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引导运营企业和经营商户在活跃市场氛围的同时,坚持把文物保护和安全防范放在首位。
六是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对文物保护、消防安全等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监管缺失、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
来源:极目新闻
月,旅游“最火暑期档”如约而至,古城游也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但在甘肃天水,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修缮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文保院落内进驻了诸多业态。不仅参观区域受限,消费门槛提升,一些甚至被“改头换面”,危及院落安全。到底发生了什么?文保院落为何“变味”了?一起来看↓
1 、更改原貌、私搭乱建
文保院落“面目全非”
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抢救这些古建筑,当地对西关片区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其中省保级1处、县保级3处、保护点25处。
天水市财政局数据显示:天水市从2015年至2021年拨付西关古城保护资金就超过8.88亿元,没想到的是,不到两年后,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就遭遇了“改头换面”。很多商业进驻改造院落,成为了游客消费场所。
位于天水古城内厚生巷13号的一处日式风格餐厅,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已看不到曾经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院中、台明被木板覆盖,营造成日式风格,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
天水古城特聘顾问、负责修缮古民居的专家 黄国翔:这种改变古院风貌的新加和改建并不被允许。修缮后雨天时雨水会溅到柱子上,加快糟朽。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见水一次伤害一次。
黄国翔在去年底修建时就发现问题,曾多次要求经营主体停工整改并修改装修方案,但并未引起当时负责运营古城的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视,日式风格餐厅最终如期开业。而在天水古城,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天水古建专家 赵昌荣:赵氏祠堂后面的第三院,整个油漆全部刷了,他把那些刻有棱角的东西全部都磨平了。还有16号院,为了方便顾客上下,院落经营者把原来的楼梯都取掉了。
解放路的10号和12号文保院落,也成为一家经营餐饮和罐罐茶的餐厅。曾精心修缮过的柱子上钉着指纹打卡机,在后院,经营者还加盖了彩钢厨房。
天水古城市民:纯粹是突出商业利益,没有文化沉淀,没有真正原汁原味的东西,古城就“三不像”。
2 、经营项目未批先设
古城不“古”监管难?
为何文保院落的保护利用中会出现如此“任性”的现象?投入超8亿元的公共财政支出进行保护修复后的文保院落,都在经营哪些业态?
2022年9月,天水市秦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授予了天水市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9处文保单位特许经营权,同时要求,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展示利用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相关流程,履行审批备案手续。
这意味着,无论是业态设置,还是装修改建,都需要经过至少县级文物部门的批准。而该公司所存的商户档案中可以看到,有文保院落的申报材料和目前的实际经营业态不符。
以“维新堂”为例,申报材料中标注的经营项目是紫砂壶,实际开设的却是餐厅。此外,还有酒馆变火锅,茶社成餐厅的情况。按照文保部门要求,文保院落不管是业态的设立还是变更,均需要经过申报,在专家评估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秦州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物股股长汪祥军表示,2022年9月,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曾下文要求: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状况开展评估。而这些“改头换面”的经营均系未批先设、未批先修,要求竟成一纸空文,而主管部门又因为没有收到任何报批手续,所以无从监管来推责。
3、监管缺失违规改造
火灾隐患比比皆是
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天水古城多个文保院落违规装修、添建变为餐厅,防火风险也随之增大,火灾隐患比比皆是。
在赵家大园3号院,院中顾客使用燃气小炉加热菜品,院中厨房烹饪使用液化气,均出现明火。其他多家餐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文物建筑禁止使用明火,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严格控制使用明火。这是因为,大多古民居在建造时使用木材,并以群落出现,一旦发生火灾且未能被有效控制,极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此外,文保院落中还存在遮挡消防设施、木结构缠绕易燃物、私拉电线等问题。
记者手记
文保院落能不能商业化?答案是肯定的。充分活化利用,让文物焕发出时代活力,不仅是对古建的一次“解放”与“拯救”,也是丰富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有益举措。
但如何商业化?还需要合理化探究。管理放纵,监管失位,只会带来重重隐患。毋庸置疑的是,活化利用的前提,是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让文物“活”起来的多样路径中,决没有一味趋利、牺牲文化价值、让文保院落再遭破坏的这条路。
编辑 陈艳婷
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见习记者 赵博元】据印度《经济时报》、英国《卫报》等媒体8日报道,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召开之际,印度首都德里地区的学校、餐馆等公立和私立机构被命令从8日到10日关闭3天。报道称,当地较贫困的居民和靠日薪为生的人表示,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印度G20峰会召开前,一个男孩拉起一块用来遮挡贫民窟的塑料布 图源:路透社报道配图
印度《经济时报》称,德里地区所有的政府部门、办公室、组织、企业、教育机构等、新德里警区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商店以及商业机构等,都需要停业3天。
G20峰会将于9月9日到10日在新德里举行。报道称,印度德里地区的一名清洁工萨罗阿杰·黛维表示,她第一次听说G20峰会将在印度举行,是在她居住的贫民窟周围开始建起高高的绿色围墙之时。她很快就意识到,这些新的路障是为了让外国领导人和政要们看不到他们贫困的家。政府用1亿英镑(约合9.16亿元人民币)对城市进行了翻新,新德里经历了一次光鲜的升级,而它的贫困社区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几个贫民窟被夷为平地。
据报道,黛维说:“他们遮盖了我们这个地区,所以像我们这样的穷人和这个国家的贫困一面,不会被从国外来的人看到……每当选举的时候,每个政治人士都来找我们。他们和我们一起吃饭并许下诺言。但今天,他们为我们的存在感到羞耻。”
当地时间2023年9月5日,印度新德里,在G20峰会前的清理行动后,贫民窟聚集区的全景 图源:视觉中国
报道称,现在包围着他们贫民窟的围板外面,贴着印有总理莫迪头像的大幅海报,欢迎着可能会路过这里的G20峰会代表。对于黛维和其他生活在德里地区南部苦力营的人来说,本周末的政治峰会不仅会打击他们的尊严,而且会影响他们的生计。为了在与会外国领导人抵达时保证安全和道路畅通,德里地区数千万的居民受到了影响。所有的学校、办公室、工作场所、市场、餐馆和非食品商店都被下令关闭三天,道路上的活动将受到限制,所有食品运送都被禁止,人们被建议呆在家里。
报道提到,尽管德里地区警方发表了几份声明,向人们保证这“不是封城”,但该市较贫困的居民和靠日薪为生的人表示,影响将是毁灭性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仅能勉强糊口,不能失去哪怕一天的工作。“难道我们不用上班吃饭吗?我们应该因为贫穷而死吗?”黛维是一名清洁工,月薪3000卢比(约合265元人民币),但现在她不得不忍受无法承受的减薪。“我从不错过任何一天的工作,即使是在我生病的时候,只是因为我不能失去任何(能赚到的)钱。但是像我这样的穷人在这些情况下能做什么呢?像我们这样的穷人只能咒骂这件事,因为我们会因此受苦、挨饿。”
报道称,35岁的维尼特·辛格在贫民窟经营着一家小杂货店,他说路障挡住了他的生意,他不得不在(路障)上开个洞,这样顾客才能进来。他的收入已经从每天1000卢比暴跌到只有几百卢比。“我有一个家庭要养活,”他说,“谁来赔偿我的损失?”
据报道,最近几天,超过4000名之前住在天桥下和路上的无家可归者,已被转移到位于德里郊区的避难所。德里的社会活动家哈什·曼德表示,一直存在“一种狂热的行动,要么将穷人赶出城市,要么将他们从公众视野中抹除”。曼德说:“我们是世界上第五大经济体,但现实是我们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他补充道:“将大量贫困人口从视线中驱逐出去,是试图为经济繁荣的另一面(印度贫困的一面)蒙上面纱,这是极端的不平等。”
据此前报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2020年访问印度时,印度古吉拉特邦在他到访前曾赶建砖墙遮挡贫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