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消息(记者/杜安琪 撰稿/阚纯裕):“做菜太累,包桌太贵”,春节期间,上门做饭的生意火了。央视网《新闻+》记者采访了3位“代厨”。在甘肃酒泉,两桌18个菜的年夜饭收费500元,在重庆郊区,一桌13个菜的年夜饭手工费300元,但也有厨师接到了2—3桌的大型家宴,一天收入达到五六千元。
两桌年夜饭18个菜 收费500元
再三推脱不过,甘肃酒泉的王丽萍接了一个年夜饭订单。没办法,关系需要维护,日常客户公司接待都找王丽萍做饭,这一次客户让她过年“帮帮忙”,她不好拒绝。团队里的厨师都回乡过年了,这之前,王丽萍已经推掉了十几单。
晚上6:30开饭,王丽萍需要3:30上门准备。给一个家族20多个人做家宴,摆两桌,大大小小18个菜,收费500元。“就这一单,客户又是熟人,没涨价。”王丽萍自己忙不过来,她计划让老公一起过去。
王丽萍并非专业厨师,她有固定的工作,上门做饭只是一个兼职。2023年初,她在社交平台看到这样的商业模式,3月开始接单,仰仗的是自己的家常菜手艺,靠的是用心琢磨美食视频的钻研劲儿。“有时候一天接个四五单,有时候一单也没有。”
她一边接单,一边经营自己的社交账号,把短视频当作自己投放的广告。一些认识的人开始跟着王丽萍接单,也有人从社交平台找过来,慢慢地,订单和团队的人数都水涨船高。上班的时候,王丽萍就把单派出去,休息的时候,就去上门做饭。临近春节,“全国各地的订餐电话,从早晨接到晚上”。
客户的要求不同,根据菜量多少,王丽萍收费200—300元不等,一年下来,她一个月最多挣到7000元。王丽萍说:“不用投资,风险小,时间自由,挣的就是个辛苦钱。”
上门做菜 给孩子挣一点零花钱
身在重庆郊区的刘丽除夕接到了两个订单,客户自己准备食材,一桌10—12个菜,每家上门服务2—3小时,一天能赚到超过700元的手工费。过年期间,她把每单的价格上调了20%。
在成为上门做饭的代厨之前,刘丽在县城里开过美容店,2018年她有了小孩,迫于房租、人工费用上涨的压力,她把店面转让。2023年,她发现上门做饭既能带来收入,又能留出时间接送孩子、兼顾家务。
平日,刘丽一天能接3—4单,一单做炒菜,另外几单做腊肉汤锅,每天的收入能达到七八百元。身边的朋友来帮忙打下手,她拿出30%当作提成。
刘丽的日程排得很满,早上做完家里的家务之后就到客户家做饭,一直忙到下午6:30左右才回家,在家吃完年夜饭,她还要继续刷碗。“其实想想,都是自己辛苦得来的,要自己去靠双手去做,有做才有得。”
< class="pgc-img">>受访者供图
日赚五六千 回家吃泡面
相比之下,何协的团队规模更大,收费标准也更高一些。“包括我在内有50位厨师,不同等级的厨师收费也不一样,有做家常菜系的,有做星级出品的,也有做地方特色菜系列的,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除夕夜,何协手握60多个上门做饭的订单,团队里的厨师一天最多能赚五六千元。
2022年底,在餐饮业打拼多年的何协注意到,上门做菜火了。他和合伙人筹划着组建团队,“我们招募的厨师,有的觉得这个行业比较有前景,也有些人是以前做餐饮生意亏了的,想赚点钱。”
一年时间,订单量从一天十几单暴涨至一天上百单,“很多家庭对健康或者是家的氛围越来越重视,基本上是处于一个持续增长的状态。”团队里的厨师月收入在1万—3万元不等。
这次,何协和团队成员做好了从腊月一直忙到正月十五的准备:“春节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我们也希望能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服务,带给他们温馨和欢乐。”虽然自己跟家人的团聚需要延后,但何协觉得这很有意义。“团队的厨师多数是男性,在家庭里是老公、父亲,为了能挣点钱补贴家用,让家人过得更好,趁着过年多赚点钱。”
< class="pgc-img">>受访者供图
除夕这天,何协早上六点钟开始采购食材,八点钟到客户家开始做菜。12—16个菜的订单往往要花费4个小时。最晚的一桌年夜饭开餐时间定在晚上七点,何协还需要把厨房收拾停当,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十点,他不想再开火,买了一桶泡面充饥。
尽管很辛苦,但何协觉得自己的职业很有价值,“99%的业主都对我们挺热情,会问你喝不喝水,还有人说可以帮我们打杂,甚至留我们一起吃饭。”在这种时刻,何协总是觉得很自豪。
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果子铺 作者供图
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饼餤实物 作者供图
宋代佚名《宫宴图》 作者供图
非常难得,历史上,有一位女点心师在文献中留下了她人生的踪迹。宋初陶穀所著《清异录》中说,五代周世宗时的皇宫中有一位非常善于制作花式点心的宫女,因为手艺高超,被宫中人尊称为“蕊押班”:“郭进家能作莲花饼馅(餤),有十五隔者,每隔有一折枝莲花,作十五色,自云周世宗有故宫婢流落,因受顾于家,婢言宫中人号‘蕋押班’。”
“蕋”是“蕊”的异体字,花瓣之意;“押班”是唐宋时宫中女官,领有这个头衔的女官就是分管某一处宫院或某一方面事物的负责人。因此,“蕊押班”这一诗意化尊称表明,没有留下名字的女点心师因善制如花美点,成了宫中的“花点总监”。随着北宋取代后周,这位御厨高手离开皇宫,流落民间,受雇到名将郭进府中,继续其面点师的生涯。在郭府上,蕊押班做出一组经典的作品“莲花饼餤”——一只大盘上分为十五个小格,每一个格内有一朵折枝莲花造型的饼餤。妙的是,这十五朵莲花彼此色彩都不重复,花开朵朵,各具艳妍,可说是满盘春色。
天子款待进士的美食
饼餤,今人已经不熟悉的一种食品。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补辑”中有一条细节:“薄饼阔丈余,裹餤粗如庭柱。”餤像廊下柱子那么粗,这大概是夸张,不过也表明,饼餤的基本做法是用薄饼把馅料包裹起来,卷成长筒,所以外观如同圆柱。
想让裹了馅的薄饼长卷不至于松散,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对圆柱形筒身进行扎系。因此,讲究的饼餤都要用丝带之类加以系束。如著名的“红绫饼餤”——唐昭宗时,新科进士们在曲江举行庆宴的集会,天子特意为二十八位进士送去了二十八卷用红绫系束的美味饼餤:
唐御膳以红绫饼餤为重。昭宗光化中放进士榜,得裴格等二十八人,以为得人。会燕曲江,乃令大官特作二十八饼餤赐之。卢延让在其间,后入蜀为学士,既老,颇为蜀人所易。延让诗素平易近俳,乃作诗云:“莫欺零落残牙齿,曾吃红绫饼餤来。”王衍闻知,遂命供膳,亦以饼餤为上品,以红罗裹之。至今蜀人工为饼餤,而红罗裹其外,公厨大燕,设为第一。(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据这段记录,唐代的宫廷御膳上有多种饼餤,其中以红绫捆扎的饼餤规格最高。到了五代,西蜀国主王衍效仿唐宫规矩,将用红色丝罗包裹的饼餤作为席上第一道餐点。直到宋代,四川人都擅长做饼餤。
据《清异录》“馔羞(馐)门”抄录“谢讽《食经》”,其实隋代皇宫中就已经有“朱衣餤”,即用红色绫罗包裹并加以系束的饼餤。
另外,《云仙杂记》“曲江春游录”记载,唐代,每到春天,长安人都要到曲江游春赏花。赏花活动中的风俗之一是,富贵之家会做一对饼餤,染成红色,叫做“红餤”。用一条条纹彩绚丽的彩带系束在餤柱上,把这一对红餤挑挂在一枝长竿的竿头。出游时,由奴仆高擎着长竿走在车马之前,红餤上的彩带随风招展,俨然是一竿亮丽的流苏彩旗,“曲江春游之家,以脂粉作红餤,竿上成双挑挂,夹杂画带,前引车马”(《曲江春游录》)。
我们会想,这不就是大号春饼吗?但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列数临安的美食佳饮,其中“蒸作从食”一项里列有“饼餤、春饼”,可见,二者是不同的面食。宋人郭侗《六书故》中解释,在薄饼上铺放熟肉,盘卷起来,再横切成段,一一码放在盘中,就叫“餤”:“今人以薄饼卷肉,切而荐之,曰‘餤’。”
所以,春饼与饼餤做法不同,最终形态也不同:春饼总是在席上现卷现吃,但饼餤都是事先在厨房的食案上做成长卷,待到食用时再一一切成短截。
“百种千般”的造型
饼餤端上桌时的基本造型是一节短柱,因此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如此议论:
防风氏身广九亩,长三丈,姬室亩广六尺,九亩乃五丈四尺,如此防风之身,乃一饼餤耳。此亦文章之病也。
沈括认为,古人的一些说法经不起推敲,其中一例是,宣称防风氏身高三丈,但身围却有五丈四尺。沈括幽默道,防风氏的形象不就像一节巨大的饼餤吗?由他的幽默,我们可以反推出,到了摆盘阶段,饼餤在造型上,横切面的直径远大于竖立的高度。
也正是因为饼餤的基本造型是很矮的圆柱,所以在点心师手里容易翻出各种花样。《清异录》里记载,唐中宗时,韦巨源官拜尚书令,按照当时风气,向天子、皇后进献了一席庞大的“烧尾宴”。其中有一款“唐安餤”,下面注有“斗花”二字,摆明了这种饼餤是做出新鲜奇巧花样的。
因为饼餤可以做出精巧的艺术造型,所以在唐宋宴会上是重要角色。蕊押班在皇宫中便学到了一手做花式饼餤的绝活,她本人又富有灵气,精益求精,最终把饼餤变成了折枝莲花的样子,还有不同的色彩和滋味。
食用时,饼餤被切成一个个短卷,这些短卷上也仍然要带有系带,避免松散。蕊押班所做的莲花饼餤,显然不是长卷切割而成,而是以不同馅料做饼卷。由于她制作出十五种不同颜色的馅料,所以成品才能现出十五种不同的花色。她把短饼卷的一端用细绳紧紧扎束,而将另一端剪破,形成花瓣。并且是把由里而外的薄饼皮都剪成花瓣的外形,再仔细捏成层层向外张开的状态,而在中心放入绿色面团制成的小莲蓬,然后一一仰置于盘中,便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蕊押班的作品,想来就是这样的吧。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逢到皇帝生日,宫内会举行隆重的庆寿宴会,百官列席,席上的食品包括“莲花肉饼”,很可能就是莲花饼餤。
把饼餤做得千变万化,以精美的造型悦人眼目,同时馅料尽可能丰富,在唐宋时代是普遍流行的风气。那时的饼餤可以做得多么讲究呢?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里记载了“漳州罗汉宣法大师智依”的一则事迹:
师与彦端长老吃饼餤。端曰:“百种千般,其体不二。”师曰:“作么生是不二体?”端拈起饼餤。师曰:“只守百种千般。”端曰:“也是和尚见处。”师曰:“汝也是罗公咏梳头样。”
两位高僧在一起吃素斋,那顿素斋以饼餤为主,结果,席上的饼餤各有各的造型,馅料也不同,彼此不重样。彦端长老便以眼前的饼餤为契机参禅,说,世上的饼餤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样子会变,卷裹的馅会变,看上去“百种千般”,但其本体只有一个,始终都是饼餤。智依反问,那么“不二”的本体是什么呢?彦端便举起一只饼餤。二人随即又展开了一轮禅机的交锋,智依认为彦端仍然为世间的幻象迷惑,没有开悟。
从两位长老的一次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饼餤是何等变化无常,幻出种种化身,以致触动了一位高僧的敏感,以其为例子去讨论禅理。
唐代的奶油糕点
确实,饼餤不仅在外形上供面点师们自由发挥,滋味上也是可甜可咸,可荤可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杂记”里有一则轶事:
韦澳、孙宏,大中时同在翰林。盛署(暑),上在太液池中宣二学士……及就坐,但觉寒气逼人,熟视有龙皮在侧;寻宣赐银饼馅(餤),食之甚美;既而醉以醇酎。二公因兹苦河鱼者数夕。上窃知笑曰:“卿不禁事,朕日进十数,未当有损。”银饼馅(餤),皆乳酪膏腴所制也。
据这则轶事,大中(847—860)年间,某个酷暑的日子,唐宣宗宣召韦澳、孙宏两位学士到太液池畔的宫殿去面圣。皇帝避暑的地方因为有特殊设施,所以非常之冷,宣宗在召见当中赏赐两位学士“银饼餤”,又请他们喝美酒,结果韦孙二人事后闹了好几天肚子。有人悄悄告诉皇帝,宣宗笑着说,他俩真不顶事,朕一天就要吃十几只银饼餤,也根本没问题。
为什么两位大臣会发生那种尴尬呢?原来,银饼餤是以“乳酪(之)膏腴”作为主要材料,也就是说,这种点心不用面粉,而是用传统酥油做饼皮。这么说来,那不就是唐代的奶油糕点嘛!在一年最热的日子,要让奶油点心不溶化,只能靠冰镇。两位大臣是忽然应召,没有相关经验,所以穿着薄纱夏衣就去了,到了皇帝避暑之处,温度很低,再吃些冰镇的奶油花糕,结果就肠胃不适了。如果这则轶事可信的话,那么唐代宫中在夏天会有冰镇奶油卷、冰镇奶油花糕,而且唐宣宗还特别爱吃,每天都要吃十多块。
饼餤所牵涉的最为戏剧性的情节,见于《资治通鉴》:
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餤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
按此记录,景云元年(710),安乐公主与韦皇后让人在饼餤里下毒,而唐中宗正是吃了毒饼餤才中毒而亡。新旧《唐书》里都没有提到同一细节,只笼统言曰“帝遇毒暴崩”(《旧唐书》“后妃传”)。《资治通鉴》显然是根据某些唐人文献获得了如此具体的细节。可惜的是记述简略,没有交代为什么选择在饼餤里下毒。
东坡口中的人间至味
饼餤那么讲究,那么美味,自然会引来我们的大美食家苏东坡的欣赏。在繁多的花样中,他最喜欢口味清新的笋馅饼餤,写有《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一诗:“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他将笋馅饼餤与蘑菇馅馒头评为人间至味,并且指出,感受力迟钝的人欣赏不了那两种面点的妙处。所以,他特意约了吴、姜两位朋友——一般人我不给他吃,但一定要请你们俩人一起吃!如果你们有事不能赴约,那我宁可把东西送给你们,也一定要请你们分享!这真是最巧妙地抬举人了。
苏轼的体验是,要让饼餤的口感好,关键是笋得鲜嫩,一定要在新笋刚出土那些天品尝,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以东坡居士的豪爽性情,他还特别喜欢召集朋友们有福同享,因此,曾经在写给友人巢元修的信中诱惑对方:“东坡荒废,春笋渐老,饼餤已入末限,闻此,当俟驾耶?”——今年的春笋开始变老了,已经是能吃到美味笋饼餤的最后几天了,听了这个信儿,你总该愿意来吧?
可惜的是,笋饼餤的具体做法没有流传下来,以致我们无法复制苏轼当年那么喜欢的口味。
在宋代,大城市的餐饮行业非常发达,市面上也有人经营饼餤生意。《武林旧事》记录,临安街市上的面食店里售卖多种面点,其中包括饼餤。据《清异录》介绍,东京(开封)阖闾门外的大街上有一家著名的大饭店——张手美店,该店的一项特色是,每逢重要节日,都会推出应节特色美食,其中,盂兰盆节时有“盂兰饼餤”。每到节日,“徧(遍)京辐辏”,整座城的东京人都会跑去抢购。盂兰盆节当天,吃到了张手美家的饼餤,才算圆满。想一想在五代到宋初,一到节日前夕,阖闾门外的大街旁就会排起大长队,如同今日人们排队购买某品牌时令美食一般,真是有趣的场景。
不过,唐宋时代风光异常的饼餤,在后世却失宠了,其名称也被忘记。清代食谱《调鼎集》倒是显示,饼餤的具体做法还是流传了下来,只是归入“春饼”的类别。
(作者:孟晖,系物质文化史研究者)
来源: 光明日报
男子一口吃出名菜配料表#
北京厨师隋坡从业30年。在餐饮行业,他是担任五星级酒店行政总厨的特级厨师,师从国宴大师郑秀生。但在互联网上,他则有另一重身份,网友们称他为“探店届的卡卡西”。
2022年初,隋坡在朋友的建议下开设抖音探店账号“特厨隋卞”,很快凭借专业性和公正坦诚的表达吸引了一众粉丝。与一众探店博主不同的是,每当吃到美味、独特的菜品,隋坡略一琢磨,转头就在自己另一个烹饪账号“隋卞做”上复刻出来,教给广大粉丝。
隋坡复刻胡辣炝锅鱼
>这一尝便能说道明白,一试就能完整还原烹饪步骤的功夫,源于他从业多年打磨出的过硬手艺,以及长期钻研学习烹饪所积攒下的丰富知识。
探店一年半,如今他的账号已经积攒了两百多万粉丝。通过探店,他更加深入广泛地体认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思索着中餐在时代中进步的方向。他一边探店一边学习,继续精进中餐烹饪技艺。“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特厨不随便,探店真假立现
特级厨师隋坡是希尔顿、洲际酒店的行政总厨,拥有30年从业经验。2021年朋友聊天时偶然提起,餐饮类短视频很受欢迎,他也应该试试。隋坡立刻来了兴趣。早在2019年,他就曾在师父郑秀生参与的账号“老饭骨”上做过几道菜,广受认可,能够分享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也让他感到愉快。
隋坡做菜在行,却不太懂互联网。他很快找到了合作团队。年轻的导演小李是编导专业出身,有丰富的互联网经验。小李说,咱们账号就叫“特厨隋卞”。隋坡一听直摇头,“‘特厨’没问题,但‘随便’俩字可不能用,隋老师一点都不随便”。小李又解释,“卞”是汴梁的“汴”去掉三点水,可以对应到典故“卞氏之玉,隋侯之珠”,这还是一个谐音梗。隋坡一琢磨,确实念着顺口。
隋坡探店中
>隋坡原本打算拍的是做菜视频。但小李又提议,不如把探店和做菜相结合,出去吃饭、点评,吃到好吃的菜,就把它做一遍,毕竟,“全网应该也只有隋老师能干这事”。
于是2022年1月,俩人一道拍摄了第一期探店,探的是一家做仿荤菜的老牌素食餐馆。说菜隋坡不在话下,几十年钻研厨艺积攒的知识和经验,只吃一小筷子,就能吃出金刚火方的瘦肉部分是猴头菇做的,栗香红烧肉中的板栗是罐头制品。每道菜尝一口,他就不假思索地说出对于味型、火候和刀功的评价。
“特厨隋卞”的探店视频一上线,网友立刻眼前一亮——探店届来了个专业的。有人评论:“别人探店是尝口味,您这直接拿出烹饪大赛评委口味去的”。
隋坡探店中
>店家也是识货的。有一回他评价一道“乌龙吐珠”海参没处理干净,“咕嘟”的时间也短了,勾芡底油过多,淀粉难以糊化成团。正说着,当天值班经理就来了,站在一旁向他讨教。他诚恳地指出,“乌龙吐珠”这道传统菜该用一整根海参,切了刀便不符菜名。接着,他又像教课时那样,毫无保留地对烹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您特专业”,值班经理忍不住问,“您是干这行业的?”
隋坡笑了笑说:“我就是爱研究。”
凭借着专业度,“特厨隋卞”涨粉极快。每期视频下方,总有粉丝热烈讨论这位“隋卞一探”的大厨,在美食界究竟是何量级。
坦诚公正,不为挑刺只盼进步
有一天,隋坡在一个餐饮群里突然看到了自己的照片。发照片的同行说:“这小子来了,注意哈!”他们忘了,他也在这个群里。
隋坡探店坚持的原则是,不说假话。他在北京餐饮行业耕耘了多年,认识的同行不少。有的店家会在探店视频发布后,辗转联系到他,请求把视频下架。他回复:下不了。探店时,他会避开熟人的店,以免评价有失公正。
其实,常看他视频的粉丝都知道,隋坡点评菜品的风格是具体、客观的,同时也很礼貌委婉。正因为自己也是从业者,隋坡更体恤做餐饮的不易。他说:“探店不是去挑人家毛病。我去用餐,遇到好的就表扬一下,推荐给大家;遇到不好的,我希望的是根据我的工作经验给店家提点建议,出发点是想帮助到店家。”
隋坡探店中
>有一回隋坡探店全聚德。他收藏了一本1990年出版的《全聚德菜谱》,仔细阅读过。那天探店,他特意带上了这本旧书。
当天尝到一道火燎鸭心时,他坦诚地评价:“腥味儿太重,腌制的时间不够。这道鸭心需要用盐、糖、茅台酒或是其他酱香酒进行腌制,这甭说酱香酒了,是一点酒味儿都没有。菜上了桌之后,洒酒用火一点,这个过程应该不能少。”
这期视频上线后,被全聚德的管理层转发到了管理群中,并说:“人家隋老师说得对,你们必须改。”后来隋坡听到同行朋友反馈,全聚德真的采纳了他的建议,对火燎鸭心的烹饪做出了改进。
粉丝们多是冲着专业度关注了“特厨隋卞”,但他们更加认可的,正是隋坡点评时的公正和坦诚。在抖音,隋坡的探店账号上线仅四个月时间,就突破了百万粉丝。
他的粉丝群里,常有粉丝说,就相信他的点评。他探一个店,粉丝就去一个店,根据他的评价来点菜,不会踩雷。平时隋坡在酒店上班,用餐时间,他从后厨出来到餐厅巡一圈,常能碰到粉丝。他们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就喜欢您说话的坦诚劲儿”。
三十年钻研烹饪,化身特厨界的“卡卡西”
虽然成为了探店达人,隋坡最爱的,始终是干了三十年的烹饪。
他1993年经熟人介绍,进一家餐馆厨房,从干最脏最累的基层切配工干起。1997年,当上了餐馆厨师长。2005年,他去中烹协参加了国宴大师郑秀生授课的培训。三年后,他拜入郑秀生门下,正式开始了烹饪知识的钻研之旅。
隋坡是国宴大师郑秀生收入门下的第一批徒弟。磕头拜师时,他还是个年轻小伙。拜师贴上写着“学厨艺,学做人”。他的父亲早年去世,这么多年来,跟着师父学烹饪,也学为人处事,几乎把师父当作父亲。2022年1月30日,郑秀生去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感到六神无主,“有事都不知道该找谁说了”。
图中为郑秀生,图右为隋坡
>隋坡跟师父学的第一道菜,就是淮扬名菜清炖狮子头。探店时,当他看到菜单上有狮子头,总会点来试一试。他对这个菜有很深的认识,有一回还没吃,用筷子一插狮子头,就估摸出火候欠了15分钟。
去年11月,拍摄烹饪视频的筹备工作终于完成,“特厨隋卞”的复刻烹饪号“隋卞做”正式上线。第一期视频,隋坡选择做的就是清炖狮子头。他完整呈现了师父所教的标准步骤,在此基础上,隋坡又加入了一个自己独创的环节——在摔打肉馅后,用拳头捶打。捶打时,肉的颗粒变扁,互相抱得更紧。他的这个技法曾跟师父汇报过,师父听了觉得合理,表示认可。
狮子头之后,隋坡又陆续在“隋卞做”复刻了晋阳饭庄的老醋焖肉、鼎泰丰的宫廷十方肉、北京饭店的松鼠桂鱼等等探店过程中尝到的好菜。这些菜,他基本只需尝两口,在嘴里品一品,味型、调料和烹饪技巧,基本就在脑子里成型了。随后,他就在复刻视频里详细展示烹饪步骤和细节。粉丝惊叹他是“厨师界的卡卡西”。
粉丝称他是厨师界的卡卡西
>没看过动漫的隋坡压根不认识卡卡西。小李就给他解释,那是《火影忍者》中一个擅用复制能力的角色。他便欣然接受了粉丝据此给他起的新外号:“卞卞西”。让他更高兴的是,每期复刻视频一出,就有粉丝认真学做,拍下照片在粉丝群里“交作业”。
今年6月,隋坡和小李组织了一次聚餐,请10位粉丝吃了顿饭。有位粉丝带着一份跟着隋坡学做的红烧肉去了现场。他尝了尝,做得真不错,黄酒、糖、盐放得恰到好处,肉的软烂度也把握得很好。这样用心的反馈让他感动。那次聚餐上,隋坡也亲自下厨给粉丝们做了道菜——正是那道经典的清炖狮子头。
一线观察生态,盼中餐守正创新
2022年一整年,隋坡为了拍摄探店,在北京尝了百来家餐馆。从业这么长时间,他第一次站在消费者视角,如此广泛而具体地观察北京餐饮行业的现况。他发现,传统菜越来越少,时尚融合菜品则层出不穷。
有一次,他在老牌清真餐厅鸿宾楼吃了一道话梅糖醋牛尾。用话梅排骨的做法来烹饪牛尾,他还是头一次见。这并不容易,但凡牛尾处理得不好,话梅汁口味调得不准,味道可能极其奇怪。没想到他一尝,入口酸甜,牛尾有韧性,口味相当不错。这道创新菜让他非常惊喜,忍不住拍照记录下来,打算回头自己试着做做。
一顿饭吃下来,不仅传统清真菜砂锅羊头和芫爆散丹做得地道出色,几个时尚菜也令他印象深刻。他想,这家店在菜品上确实是用了心了,保持传统的同时也融合了当下流行的口味,与时代接轨。餐厅里坐了很多年轻的食客,便是成功的证明。
隋坡做厨艺分享
>中餐要如何向前走呢?隋坡的思考是:“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他看到一些老字号,一成不变地固守几个招牌传统菜,难免担忧。与此同时,一些食材并不精贵,但操作工艺讲究的传统菜,由于掌握手艺的厨师匮乏,逐渐消失在市场上。
隋坡说:“我们这一辈再往下的年轻厨师,学艺时学的就不够系统。很多学徒只是看着炒菜师傅怎么做,就照做,不去刨根问底,也不去追根溯源,对厨艺的理解是很浅的。很多人只把厨师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没有钻研、求知的劲头,那就难以精进技术。”
今年,他终于有机会趁休假时走出北京,去其他省市探店。抱着边尝鲜边学习的心态,他尝到的美食更多了,知识也涨了不少。吃到了没吃过的好口味,隋坡会不由自主流露出欣喜的笑容。他一边吃得喜笑颜开,一边就动脑筋琢磨了起来。随后他掏出手机拍照,那意味着,这道菜被预定复刻。湖北的蒸肉“抬格子”、长沙秦娭毑的皮蛋肉丸和广殿渔村的鱼丸都被他成功复制。
自从开始拍摄探店视频,隋坡再也没有一点空闲。下班后的时间和所有的休假日,全部投入到探店和复刻美食上。他说,“累是真的累,但快乐也是真快乐”。通过探店品尝到更多没吃过、没见过的美食,既能推荐给大家,还能学习复刻,亲手做出来教给粉丝朋友——对总在钻研厨艺、学习烹饪知识的厨师来说,这真是个美妙的过程。
编辑 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