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品牌门店总量几近腰斩,高端餐饮要凉凉了?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沫;编辑:王秀清。
米其林餐厅也撑不住了!
近日,北京米其林餐厅Opera BOMBANA突然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份“道别信”称,将于4月14日正式停业。
< class="pgc-img">>Opera BOMBANA创办于2013年,人均客单价近千元,有着“北京意大利菜餐厅天花板”之称,曾多次入选黑珍珠餐厅并于2022年还摘获米其林一星,还是明星高圆圆、赵又廷办婚礼派对的餐厅。
不少网友对Opera BOMBANA的闭店表示吃惊、唏嘘:“曾在北京备受瞩目的米其林、黑珍珠,实在令人感到遗憾”“多年前消费过,印象中那会北京没有几家高端意大利餐厅,挺可惜的”......
事实上,餐饮行业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行话——“神仙难过三四月。每年春节过后,餐饮行业都要历经数个月的经营淡季。而相较去年,今年的餐饮市场似乎更残酷:淡季更淡,竞争更加白热化,洗牌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餐饮相关企业的注吊销量达43.3万,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
其中,高端餐饮业的日子似乎更不好过。尤其在高端餐饮最为成熟的城市——上海,一场洗牌正在上演。
< class="pgc-img">>门店总量、营业额双双大缩水!
上海高端餐饮陷入洗牌
最近一周,红餐网接连收到网友爆料上海高端餐饮店关店或即将结业的消息。
从事购物中心运营工作的小刘透露,上海外滩一家人均1000+元的高端粤菜餐厅在上个月正式闭店,这家餐厅从开业到关门不到半年。
另一家即将结业的高端餐饮店是已经营了15年的Osteria生蚝海鲜餐厅,该店开在上海陕西西路,人均客单价约500元。近期红餐网致电Osteria生蚝海鲜餐厅得到工作人员回应称,该餐厅计划于5月30日正式停业。
众多食客在该店的大众点评下留言表示惋惜:“最爱的生蚝店要关门了,趁着关门之前,多来几趟吧。”“终于来打卡上海的传奇oyster bar了,听说5月底就要结束营业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大众点评截图
无论是开业不足半年还是经营了15年之久,两家高端餐饮店殊途同归,让人唏嘘。
事实上,上述高端餐厅的倒闭、结业并非孤例。红餐网观察发现,这仅仅是上海高端餐饮市场数月以来洗牌加剧的冰山一角。而上海高端餐饮业的洗牌,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上演。
红餐网专栏作者王玉刚告诉红餐网,其常年关注上海餐饮市场动态,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上海许多以往很难定上的高端餐饮名店,都比较容易就预定上了。
对上海高端餐饮业颇有研究的老孙也表示,“大概从2023年秋季开始,很多人均上千的高端餐饮店营业额开始下跌,掉三成是起步,腰斩也不足为奇。”
上海知名高端餐饮集团甬府餐饮的掌门人翁拥军亦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2023年的餐饮市场好似过山车,本期待一路攀升的业绩曲线,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急转直下,现实与期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上海高端餐饮遭遇挑战的情况,并未随着餐饮消费旺季的到来缓解。2024年春节前,资深美食评论家、自媒体一大口美食榜主理人小宽发文表示,传统观念中,春节前夕是高端餐饮业最为繁忙的季节,本该是预约火爆、一桌难求。然而上海许多高端餐饮店并未如预料般迎来消费高峰,相反,部分餐厅豪华包房前的服务员们略显清闲,哈欠连天。
小宽在文中指出,大环境压力下,“消费降级”成为主流,商务活动缩减,高端餐饮消费者的总数在减少。同时,年前,一张“禁止榜单”在上海餐饮圈流传,引发了当地部分高端餐饮从行业者的焦虑。“据说这个榜单是上海公务员与国企干部不得消费的餐厅清单。在严查腐败的大背景下,这个榜单的‘效力’堪比炸弹,入选者人心惶惶,未入选者也人人自危。”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上海高端餐饮观察者老马(化名)向红餐网表示,年前上海高端餐饮圈确实流传着这样一份“清单”。
据其透露,“清单”列举了一批上海知名高端餐饮场所,一大批知名品牌赫然在列,涵盖范围广泛,不仅包括了知名度高的高端餐饮连锁品牌,也有独立运营的单店、私房菜馆,以及一些会员制餐厅,这些餐厅的人均消费水平从数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老马告诉红餐网,“这份清单在年前就在上海餐饮圈流传开了,起初只有100多家,后来又加到了200多家。原以为春节过后会解封,但年后听说不打算解封了,要常态化管理。”
直至发稿,上海高端餐饮业还没有等来“解封”通知。
有业内人士直言,尽管清单的来源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它在行业引起的担忧和恐慌不可忽视,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上海乃至全国高端餐饮市场。
在上海的高端餐饮经营者老杨表示,“本来经济不好,高端餐饮肯定会缩减一点,这是商业常态。但一旦政府硬性规定某些餐厅不能去,这对于上海高端餐饮而言,无疑是一场大绞杀。”
从数据上看,上海高端餐饮业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出现了不小的规模收缩。
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10日,上海在营的餐饮门店总数大约为201570家,其中人均客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餐饮店占比1.35%,而人均客单价高于千元以上的占比0.31%。彼时在上海,人均客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高端餐饮店就有2700多家。
而截至2024年4月19日,人均客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餐饮店占比大缩水,从原本的1.44%降低至0.8%,总门店数减少了900多家。
< class="pgc-img">>第一太平戴维发布的《2024零售商业趋势报告》也指出,相较于2022年,2023年上海高端精致餐饮在各细分品类中,新租面积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投资者和品牌在开设高端餐饮新店时变得更加谨慎。
< class="pgc-img">>供大于求,
上海高端餐饮洗牌或是特例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高端餐饮市场的洗牌有着许多特殊的因素。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上海高端餐饮市场已经出现了供给过剩,直接导致了洗牌的加剧。
事实上,上海是中国大陆高端餐饮门店最多的城市,且遥遥领先于其它三大一线城市。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19日,上海人均消费在500元以上的餐厅有1754家,是北京的1.9倍,深圳的4.2倍,广州6.5倍。
< class="pgc-img">>上海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高端餐饮店?
首先,上海是率先国际化的大都市,高端餐饮起步较早。
早在近代,上海就已经是全国领事馆、洋行、外侨聚居之地,这为上海带来不少高端餐饮消费需求,这一特征甚至延续至今。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55个国家在上海设有领事馆,领事范围波及长三角的江浙皖等地区,是全国设有领事馆最多的城市。如今,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国际化金融中心,是商务活动相对频繁的城市,对高端商务宴请、会议用餐等需求强烈,进一步刺激了高端餐饮业的增长。
其次,上海有钱人多,高端餐饮消费能力强,庞大的经济规模和高净值人群,给高端餐饮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022年胡润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内地财富报告,在财富报告中,把富裕家庭净资产的界限定义在600万元。即家庭资产超过600万的是有钱家庭。千万人民币是高净值家庭,亿元人民币是超高净值家庭,3000万美金(2亿人民币)是国际超高净值家庭。其中,上海拥有600万以上资产的家庭为63.9万户,拥有1000万以上资产的家庭为27.1万户,拥有1亿以上资产的家庭为1.76万户。
该报告还指出,上海拥有600万以上资产的家庭比香港多10万户,是深圳的3.5倍、广州的3.7倍、杭州的4.7倍、天津的9.6倍,超过深圳、广州、杭州、宁波之和。从省份上来说,是浙江省的1.2倍、江苏省(8505万人)的2.1倍、福建省(4187万人)的4倍。
上述人群对高端餐饮的需求旺盛,推动了上海高端餐饮市场的快速发展。
此外,疫情也是一个催化器。
疫情期间,当金融、房地产、教培等行业遭遇严峻挑战,而得益于精准防等举措,上海高端餐饮率先复苏,让不少投资人更加笃定在上海经营高端餐饮是一大商机,一批投资者蜂拥进入开店。甚至有投资者大手笔,一口气开出了几家人均动辄在千元以上的高端餐饮店。
例如2022年年末,魔都高端宁波菜天花板的甬府,豪掷1.8亿在北外滩来福士56层打造了三间高端餐厅,人均客单价在900-2300不等。
如今在上海,尤其是一些重点商圈,高端餐饮店更是扎堆开。比如在南京西路一公里以内的商圈,就聚集了包括新荣记、菁禧荟、荣府宴、鹿元Moose、晶采轩、中国菜·头灶、楼上荟馆、宫宴、The Pine松涧等人均客单价在数百、上千的高端餐厅。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上海高端餐饮供给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上海高端餐饮市场出现了过热与泡沫风险。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2020年到2022年间,由于商业环境的特殊性,餐饮行业发生了很多反常态的事情,其中也包括了上海高端餐饮的“畸形繁荣”。
“整整两年的红利期,上海不断涌现出新餐厅,不断飙升的套餐客单价、行业的非理性增长。”一位对国内高端餐饮颇有研究的北大学者表示。在其看来,上海高端餐饮业也必然会迎来一个时刻:重新洗牌,去芜存菁。
红餐网专栏作者寿文彬也表示,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居民消费力格外强劲,对于高端餐饮的需求相较其他城市显著偏高。而餐饮作为一个典型的现金流密集型行业,每当市场上出现盈利显著的餐饮门店,往往会吸引外部投资者入局,从而导致了短期内高端餐饮市场的供应过剩,因而洗牌就成了必然。
< class="pgc-img">>消费分级趋势下,高端餐饮仍具潜力
一系列特殊的原因,导致了上海高端餐饮的洗牌,但上海的情况只是特例,不代表“高端餐饮凉凉”。从全国市场的角度看,高端餐饮依然拥有想象力和市场潜力。
一方面,国内高端餐饮消费市场依旧拥有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为高端餐饮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基础。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胡润财富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1日,中国拥有600万元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已经达到514万户,拥有千万元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208万户,拥有亿元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13.3万户。按户均3人计算,全国拥有600万、1000万、1亿元以上资产的人数分别为1542万人、624万人、39.9万人。
另一方面,消费分级成为一大趋势,大众追求平价、高性价比的消费,富裕人群在高端消费方面势头不减,高端餐饮亦是如此。《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指出,高端化势头在延续,即便面临经济形势挑战,高收入群在实际消费中仍垂青高端品牌。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寿文彬表示,当前高端消费市场整体上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这不仅体现在别墅、豪车、私人飞机和豪华游轮等奢侈品领域,同样适用于高端餐饮市场。
在其看来,高端餐饮消费与奢侈品领域的消费趋势是一致的。
“2024年餐饮市场必然会出现顾客消费两极化的现象,高性价比消费和高端消费都会成为主流。”红餐网专栏作者王冬明如同样持有相似观点。当下消费既在降级,也在分级,性价比餐饮跟更少更贵的高端餐饮同时存在,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
此前,红餐网发布的《2023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报告》也显示,过去一年,即便高端餐饮总体承压,但餐饮消费整体呈现K型分化,即高端消费和刚需消费均在上涨。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告诉红餐网,部分本就拥有稳定熟客群体的高端餐饮店,整体上看影响并不大。
北京大鸭梨万蔚餐饮集团总裁郭琦告诉红餐网,该集团旗下两家高端餐饮店万蔚·云宴和Wanwea·元餐厅,分别位于成都和北京。据透露,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两家门店的经营情况基本是符合预期的。
翟彬也告诉红餐网,据其观察,今年以来北京一批做高端商务宴请的餐厅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对于高端餐饮的长期发展,仍有不少业内人士持有看好态度。
成都餐饮同业会执行会长袁小然表示,高端餐饮市场一定是存在的,有需求就有供应,尤其是像成都这样的城市,高端消费市场依然有活力。
“平稳发展,良性看好。”鲁采运营中心总经理田俊峰用八个字总结了其对2024年高端餐饮市场的预判。
成都“听香·汤宴馆”创始人祁凌云也对红餐网表示,当市场从浮躁回归到理性后,随着高端家宴市场、高端私域生日宴、高端婚庆纪念日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高端消费依然会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基于对高端餐饮市场未来发展的积极预期,祁凌云与郭琦均透露自己所在品牌2024年扩大在高端餐饮市场布局的信息。其中听香计划年内在成都开设一家小而美的高端文化餐厅,而大鸭梨餐饮集团位于北京的第二家高端餐厅则计划在国庆后正式开业。
月19日,封面新闻“3·15新经济诚信品牌”评选落幕,“互联网新消费”“旅游、出行平台服务”“金融科技”“共享生活”四大榜单正式揭晓。和府捞面上榜“互联网新消费”榜单,荣获高端面馆连锁品牌称号。
封面新闻“3·15新经济诚信品牌”榜单,是历经3月1日至15日,为期半个月对相关新经济领域品牌的百度指数、黑猫投诉指数和中译语通指数持续观测,通过消费热度、投诉热度和品牌热度三个方面对新经济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象变化的追踪后评选而出。
和府捞面作为中式餐饮的头部品牌,创立于2012年,开创性地以一碗“书房里的养生面”走进大众视野,通过独具书香韵味的中式用餐氛围、高品质的餐品设计收获了消费者的认可与好评。至今,和府捞面已遍布全国超60座城市,拥有400多家直营门店,品牌会员超1000万。
民以食为天,虽然只是一碗小小的面条,但做出特色,就会被资本看好。早先和府捞面宣布完成了近8亿元E轮融资,融资由CMC资本领投,新股东众为资本、老股东腾讯投资、Longfor Capital跟投。之所以能持续获得融资,则是因为和府捞面与餐饮行业新变化紧密相关。
首先是餐饮行业整体市场潜力巨大。面食消费属于大众日常餐饮消费,具有消费频次高、长期性消费、消费稳定及回头率高等消费特征,这也是大众消费餐饮最基本的特点。《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快餐店近300万家,其中40%都是面馆。
其次,随着各项稳经济政策的落实以及在扩内需的政策支撑下,未来市场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激活,餐饮市场的复苏空间也将进一步被打开。消费者对健康、口味的餐饮需求不断升级,连锁化、专业化、精致化的面馆将受到更多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府捞面始终专注中国传统特色餐饮,一方面主打“草本浓汤,一碗养生”的经典传承,以“十年一碗面”的匠心为顾客打造汤鲜味醇的美味体验;另一方面,扎根中国文化,以中式书香元素向消费者传递中华文化美食的魅力,也让品牌在“国潮”热的推动下,迅速于年轻消费群体中“走红”。
凭借中式特色与高端品质,和府捞面在众多面馆品牌中独树一帜,与其他连锁餐饮品牌区隔开来,“刷新”了消费者对面馆连锁品牌的认知,并通过对中国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强化与用户的情感链接,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快速增长。
除此之外,供应链管理及标准化出品是餐饮行业的共同经营难点,尽管面食标准化程度远不及火锅,但相较于中餐或者综合快餐等门店来说,面食的标准化优势、食材供应链管理优势都十分明显。和府捞面在供应链管理、标准化、数据信息化等方面提前发力,以前瞻的行业眼光谋划布局,为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提前打通了供应链环节。
具体来说,和府捞面在2013年第一家门店开业前,就耗时三年时间,系统化构建产品供应链,建立了占地1.5万平米的中央厨房,用以支撑未来数千家门店的基本运营及全国范围内的冷链配送需求。此外,和府捞面还建立了可追溯体系,强化可追溯管理,保持食品品质透明稳定,守住品牌“安全线”。
2022年,随着10万平米的现代食品产业园正式落地,和府捞面不仅可以持续强化自身供应链,实现规模效益,还可对餐饮连锁行业进行精准赋能,提升产品品质标准,为餐饮连锁行业食品的安全与稳定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助推行业的升级发展。
依托强大的产品供应链与品牌运营能力,和府正打破自身边界,逐步落地多品牌战略,如横向发展阿兰家兰州牛肉面。同时,零售版块的“和府到家”已拓宽到零售消费场景,例如围绕过年推出的“和府到家年货礼盒”,5款主食、13种卤味组合搭配,线上线下都收到了众多好评。
不难看出,“面食”只是一个起点。未来随着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等能力的升级,和府也将持续强化中式特色与高端品质,挖掘中国传统特色餐饮的更多可能性,打造中华传统美食标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31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趁烧:全军覆没!
曾单店月均营收250万
呷哺集团旗下高端烤肉“趁烧”,从爆火到倒闭,用了不到两年。
近日,有媒体爆料,大众点评显示,呷哺集团高端烤肉品牌“趁烧”龙华会店目前处于歇业关闭状态。相关媒体表示,通过大众点评上的电话联系工作人员,但该电话号已停机。查看门店评论,最新评论停留在7月22日,在该条评论下有消费者留言询问店内是否开门,24号有回复称门店已倒闭。
今年3月,趁烧就因为多家门店关闭引发过讨论:1月,上海五角万达广场店、杭州湖滨银泰in77店关闭;2月,上海悦荟广场店、广州领展购物广场店以及深圳益田假日店均停业;3月,广州天河城店、上海打浦桥日月光店(全国首店)也都被曝关闭。
“趁烧”龙华会店是上海的最后一家门店,也是其在全国的最后一家门店。
还记得2022年9月,“趁烧”全国首店在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打浦桥日月光中心开业。这个拥有强大的品牌背书的烤肉品牌,因为科技感和未来感十足的设计,以及居酒屋和夜店元素,一开店就引起年轻人排队打卡。
有数据显示,首店开业两个多月以来,月均营收破250万元,最高翻台率破6,全年单店营收预破3000万,年坪效预破9万元。
3月份的批量闭店让人大跌眼镜,当时上海这家门店的店员还表示,呷哺呷哺集团正在对“趁烧”品牌进行业务调整。没人知道,这最后一家的歇业关闭,是彻底退场还是为了下一次的升级。
高端烤肉纷纷“自闭”
近日,还有小红书网友透露,北京小核桃烤肉馆的中骏世界城店关门了。在某平台上搜索,发现北京的5家小核桃烤肉都已全部关闭,包括北京的青年路店、望京店、双井店和中骏世界店4家。
内参君拨打双井门店电话,显示已经停机。还有消费者在问,自己充值的钱怎么办?
小核桃烤肉2018年在沈阳诞生,是国内首家将“核桃炭”应用于烤肉场景的餐饮潮牌。
据说,这种核桃炭是指“长白山野生山核桃炭”,山核桃经过800°高温炭化而成,不仅有机环保,烤出来的肉不糊不焦,带着天然的核桃炭果木香味。
在装修风格上,小核桃有大量的留白,加上“小酒、小肉、小核桃”这样文艺度拉满的口号,小核桃烤肉营造出了一个喝酒吃肉、畅聊心事的都市避风港,并顺利在年轻群体中打响。
核桃炭成本不低,与之搭配的食材也延续了高品质。在烤肉品类低端市场占主流的东北,小核桃带来了一场“消费升级”,并迅速在全国多个城市铺展开。
去年7月份,黄晓明代言的高端烤肉品牌“烧江南“烤肉也突然撤店,杭州5家全关。
2021年初,“烧江南烤肉”进驻杭州时人气很旺。位于皇后公园的门店曾吸引很多年轻人前来打卡,还有当地媒体报道,在工作日的中午取号后等待了两个半小时才被叫号。有顾客表示为了能打卡这家网红餐厅,花了300块钱买了黄牛号。
随后,烧江南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云南、山西等14个城市开店。而如今据公开数据显示,烧江南门店已经只剩50多家。
客流减少、平替增多
市场淘汰赛打响
趁烧和小核桃烤肉的接连关店,高端烤肉这一品类再次遭到质疑。
一、烤肉+小酒馆的模式不香了?
近两年,淄博烧烤和地摊烧烤、菜场烤肉的火热,反映了消费者偏好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高端烤肉由于价格高昂正逐渐失去其吸引力。
《2022中国烧烤行业消费发展报告》显示:烧烤到店人均消费区间主要聚焦在30-90元价格带,150元以上价格带的占比不足5%。
凌雁咨询管理首席分析师林岳也曾指出:“趁烧”最大的问题是定位错位,客单价高端本身在消费趋于谨慎的大背景下就不太友好,再加上其门店、服务定位更偏向于小酒馆,但是喜欢小酒馆的消费者不一定会为“趁烧”的高价买单。“趁烧”如果想重新站稳脚跟,“要么调整后专注烤肉和菜品,要么转型做小酒馆,但不管怎样,定位定价一定要有亲和力”。
另外,高端烧烤并非高频次消费产品,消费客群相对细分且规模较小,黏性不足,复购也是个难题。
一方面,目前“客流减少,进店消费者寥寥无几”的现象已蔓延至全国各地的餐饮市场。就算商圈偶尔客流上来了,但真正消费的却少之又少,往往是一杯奶茶或一顿快餐的消费。
另一方面,像趁烧和小核桃都多多少少带点酒馆模式,但小酒馆的消费场景有个“硬伤”是翻台率较低。尤其是像趁烧的营业时间是到凌晨2点,而商场的营业时间是到晚上10点,人流量在这个点本就骤然减少,同时,趁烧还针对晚间时间还特地推出互动游戏,顾客用餐时长变长,门店的翻台率降低。
二、租金和运营成本压力大。
不管是趁烧还是小核桃,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店铺选址,主要是瞄准在顶级商圈。然而,这些地方不仅门店租金高,对于装修的门槛也高。
《中指数据》指出:2024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样本商业街中租金上涨的商业街占69.2%,租金下跌的商业街占19.2%,11.5%的商业街租金与上期持平。
就内参君了解,北京合生汇仅在B1的9平方米店铺,一个月的租金就有2万多(押三付一)。而趁烧的门店都是几百平米的大店,每个月都要面对几十万的租金。
南都·湾财社报道过,趁烧位于广州天河城的门店从2023年7月开始对外营业,但生意情况并不理想,其中有工作人员表示,店里每个月的营业额只有30多万元,但是租金就达到了20万元,加上水电、人工、材料等成本,每个月基本上处于亏损的状态。
此外,高端烤肉为了保持其高端形象和服务质量,往往在装修、食材和服务等方面投入巨大。于是,在面对成本压力时,难以在价格上与大众化品牌竞争,进而影响市场份额。
三、烧烤依旧是热门创业赛道,客流在不断被分食。
2023年烧烤赛道竞争白热化,新增烧烤企业数量达到历史新高,一年新增近12.5万家。而今年1月初到6月底的烧烤企业新增数量也将近6万家。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展和竞争的加剧,无论是传统烧烤店、特色主题烧烤店,还是融合了不同地域风味的创新烧烤店,都在争夺同一批消费者。
同时,还有一些餐饮连锁品牌也在积极扩展其业务范围,这些品牌凭借其成熟的运营体系和品牌效应,也能进一步分食客流。
如海底捞就推出烤肉副牌要给市场加把火。
近日海底捞集团旗下烤肉品牌“焰请烤肉铺子”在义乌之心城市生活广场开店。焰请烤肉铺子是海底捞旗下首个烤肉品牌,首店在去年年底于西安高新万达广场开业。
而经过一段时间调试,该品牌正加速开店步伐,焰请计划未来陆续在杭州、南京、太原等城市开店。从产品上来看,焰请烤肉铺子主打牛肉产品,服务则延续了海底捞的风格,提供洗头、编发等服务。大众点评显示,该品牌目前人均价格在100-110元左右。
烧烤赛道的创业热潮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但也对高端烧烤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务实消费时代,高端餐饮普遍承压。
其实不止高端烤肉,其他高端餐饮也压力山大。内参君就曾写过《欠薪!跑路!被追债!人均1000元米其林餐厅一夜倒闭…》这样一篇关于精致餐饮的稿子,细数当前市场行情。
据悉在许多一线城市,不乏许多人均客单价在千元以上的高端餐厅,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由于顾客消费力问题,顾客已经不愿意为附加值买单,比如位置便利、服务、食材、装修等附加值,而原来很多高端餐饮的装修和房租那么高,都是靠附加值产生的利润支撑,现在支撑点没了,原来位置便利、服务、食材、装修获得好的口碑,最终变成了品牌无解的致命伤”,一位精致餐饮从业者这样分析。
小结
高端烤肉品牌相继闭店并非意味着高端烤肉这一品类本身的问题。
烤肉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品牌应当增强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做出调整。此外,品牌定位不清晰、服务质量不高、价格与价值不匹配等问题都会影响其长期发展,如选址不当、扩张过快等。
高端烤肉的核心是提供独特且高品质的消费体验。这一品类的未来取决于品牌能否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