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 class="pgc-img">>文|沧海
编辑|t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当下社会的各项功能都更加先进,人们的薪资也是水涨船高。但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在这种状况下,很多人开始怀念起八十年代的生活,觉得那时候的工资虽然比现在低,但是消费水平却不高,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事实真的如此吗?从八十年代国营饭店的一张菜单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 class="pgc-img">(以前的国营饭店)
>一、八十年代的全民收入
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人们在体会到各种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发现,现在很多东西都已经变得不再“纯粹”。
就拿普通老百姓日常的头等大事——吃饭来说,近些年来出现了“地沟油”、“预制菜”等情况,让人们忍不住怀念起以前干净、朴实的食物。尤其是过去饭店的物价,比着现在低了不少。
网上有一张老照片,上面记载的是八十年代国营饭店的消费水平。
< class="pgc-img">(国营饭店的菜单)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菜品包括汤羹的价格都是个位数,甚至还出现了部分菜品不到一块钱的情况。
而且过去的食材相对现在来说,更加干净、天然,也难怪大家都在怀念过去了。不过很多人却忽略了一点:八十年代的物价是很低,但当时的工资也并不是现在这么高的。
那要是按照当年的收入来说,普通老百姓能消费得起这种国营饭店吗?首先就要看看当时人民的真实薪资水平。
< class="pgc-img">(八九十年代的饭店里)
>以福建宁化县为例,解放初期当地国有企业职工的年收入平均是390多元。之后国家对职工的薪资多次进行调整,再加上各方面的补贴,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当地人民的年收入平均是735元。
等到八十年代末期的时候,随着各种福利的增加,当地国企职工的平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200多元。分摊到每个月来看,也就是100多元。
接着再来看当时国家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当时干部薪资都是分级的,例如基层的办事员平均月收入是67元,往上一级的科员平均月收入是80元,副科和科长的平均月收入则是在百元左右。
< class="pgc-img">(八十年代的街头)
>除此之外,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体的工资又是另一种情况。
二、八十年代下得起馆子吗?
知识分子群体的薪资水平同样也是分级决定的。普通助教的月平均收入是80多元,而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薪资水平会更高,月平均收入是100到200多元。
中小学教师的薪资比着大学老师的会低一些。职称、级别决定着中小学教师的薪资变化,当时这一群体的月平均收入在67到190元之间。
< class="pgc-img">(八十年代的老师上课)
>工人群体的薪资同样是分级的。有些工人的技术水平高,拿到的月薪自然就多。
工人分为技术工种和普通工人。技工的月薪最高能拿到113元,最低也有52元左右,平均下来是80多块钱。而普通工人的月薪也分为8个级别,最高能拿到89元,最低是46元,平均下来是67.5元的薪资。
那么,这些人的收入水平,能不能消费得起当时的国营饭店呢?
< class="pgc-img">(以前的饭店)
>从国营饭店的菜单来看,当时一个家庭的人口普遍较多,如果要下馆子吃饭就需要点上好几个菜,即使是比较便宜的菜品,花销也要在七八块钱左右。更别说家庭成员更多的情况了,吃一顿饭花的钱会更多。
再从当时个人群的收入来看,像国企的职工、级别较高的公职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大学老师以及技工人群应该是能消费得起的。
但是普通工人以及级别较低的办事人员、知识分子就不太能负担得了这笔花销了。从他们的月收入来看,这些人如果到饭店消费一次,可能就是自己好几天的工资。
< class="pgc-img">(八十年代的工人)
>因此,当时普通老百姓还是不太能经常到饭店消费的,如果一个月只去一到两次应当是可以的。
也有人好奇,当时不是流行粮票吗?有了粮票不能解决去饭店吃饭的花销吗?要知道粮票在当时只能用来购买物品,比如鸡蛋、蔬菜和肉类等,不能当做货币到饭店直接消费。
除了当时普通群众的收入较低、不能经常到饭店消费以外,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对于去不去饭店吃饭也有一定的影响。
< class="pgc-img">(以前吃饭的工人)
>三、八十年代的消费观
八十年代初期,大家基本还没有形成什么消费观念,因为当时人们的收入还比较低,是从1985年前后,大家的消费水平才慢慢跟上。
尤其是在吃饭方面,当时的老百姓还处于温饱阶段,能填饱肚子就行,色香味是否俱全基本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之内。
很多家庭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舍得买一些鸡蛋和肉类来吃。尤其是鸡蛋,在平时是被用来换取学费、家用的“货币”之一,虽然家家都养鸡,但除了过年之外,鸡蛋都不是用来吃的。
< class="pgc-img">(八十年代的老照片)
>而且当时大部分家庭都需要挤在单位分的集体宿舍里,面积又小,厕所和厨房基本都是和其他家庭共用的。因此,这一阶段的人们几乎不会考虑下馆子这件事。
一直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多,福利也越来越好,很多家庭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这一时期的蔬菜基本也比较便宜,而且肉蛋类也吃的比较多了,副食的供应不像之前那样紧张,大家也开始在吃饭方面注意起来。
< class="pgc-img">(八十年代一些家庭聚餐)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细粮逐渐代替粗粮成为人们的主食,有些家庭在过年的时候甚至能吃上海鲜了。
不过八十年代下馆子的人还是比较少,除了收入是问题以外,当时人们刚进入注重饮食丰富的阶段,只有少部分收入较高的人群喜欢去饭店消费。
一直等到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大家的收入越来越高,在饮食方面的消费观也有了变化。
< class="pgc-img">(八九十年代的饭店)
>当时谁家要是有了结婚、添丁的喜事,也都愿意宴请亲朋好友到饭店去消费,这样面子有了,自己也更加省事了。
由此可见,经济对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家手里有了钱自然就愿意下馆子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网 - 中国老百姓30年的饭桌变化:由粮票到营养餐
[2]陕西社科院 郭润宇 - 八十年来中国各主要工薪阶层工资及生活状况之比较
[3]中国网 - 这是最好的时代,在你身上却还有80年代的影子?.2018-04-18
[4]宁化党史方志 -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2024-07-26
| 半夏
编辑 | 半夏
动动手指,点个关注,财富好运不请自来!点赞评论,财神爷天天来找你!
记忆,如同陈年的酒,时间越久,香味越醇,而那些关于“过去东西很便宜”的感慨,就像酒后的闲谈,总能勾起人们对往昔生活的无限遐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还记得小时候,跟在父母身后,去街角那家国营饭店吃饭的情景吗?记忆中,饭店总是人声鼎沸,热气腾腾,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墙上那张泛黄的菜单
一张泛黄的菜单打开了时光的记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菜单,与其说是菜单,不如说是一幅80年代的市井风情画,纸张泛着淡淡的黄色,边角有些磨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上面用毛笔写着各种菜名,字迹工整有力,透着一股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
“红烧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这些如今依然活跃在餐桌上的家常菜
,在那个年代,可是难得的美味,而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的价格,红烧肉2块5毛钱,鱼香肉丝1块8毛钱,宫保鸡丁才1块2毛钱!这价格,在今天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白菜价”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至今还记得
,父亲点菜时,总是先问问我和母亲想吃什么,然后才谨慎地加上一两个自己喜欢的菜,那时候,一家人去一次国营饭店,就算得上是一件隆重的事情了而每次去国营饭店吃饭,母亲总会带上一个蓝色的搪瓷饭盒,说是饭盒,其实更像一个小锅,里面装着家里自己做的米饭,那时候,国营饭店的米饭是按人头收费的,为了省钱,母亲总是会带上自家做的米饭,这样就能多吃几个菜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万元户”的年代钱袋子有多鼓?
80年代,万元户可是一个响当当的称号,代表着财富和地位,那时候,人们的工资普遍不高,一个月几十块钱算是常态,像我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做技术工人,一个月工资也才80多块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
,物价虽然低,但人们的钱袋子也并不宽裕,一家三口,每个月除了吃饭穿衣,还要负担孩子的教育、医疗等费用,日子过得精打细算我记得,父亲每个月发了工资,都会把一部分交给母亲,作为家里的日常开销,剩下的则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那时候,人们对储蓄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信仰,认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补贴家用,母亲除了上班,还会利用空闲时间做些手工活,例如编织毛衣、纳鞋底等,我常常看到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忙碌着,手指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从“缝缝补补”到“琳琅满目”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8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几年,破了就补,补了再穿,我小时候,穿的大多是亲戚朋友家孩子穿剩下的衣服,虽然款式老旧,但母亲总是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缝补得整整齐齐
那时候,家里的家具也大多是老物件,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用了很多年,都被磨得光滑发亮,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家的温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衣服款式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穿着也越来越时尚
交通工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0年代,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很多人的梦想,如今,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高铁、飞机也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便捷选择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讯方式也从过去的书信、电报,发展到如今的手机、互联网,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快速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缝缝补补”,变成了如今的“琳琅满目”,曾经的“万元户”,也早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曾经的那份简单和纯粹?是否还能体会到父母那一代人在艰苦岁月中所展现出的乐观和坚韧?
那些泛黄的记忆,那些关于“过去东西很便宜”的感慨,或许并不是在怀念过去,而是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和感受!
本文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健康价值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