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居室,前为堂,后为室。由于堂屋是住宅中较为宽敞、考究的屋子,故成了家族活动(如逢年过节祭拜祖宗、红白喜事举行典礼等)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祭祀祖宗的专门场所,称为祠堂。
中国人向有好名的习惯,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堂屋与祠堂既然如此重要,自然要给它取上一个雅训的名号。这名号,就是堂号;而挂于堂前的对联,即为堂联。
什么是堂号?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紧张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本身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心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定,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肯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定,就可缩小范围。
堂号的由来
一是直接以先祖的祖籍地为堂号。宿迁地区在古时候是沿海地区,除极少数原住民外,大多数先民都是从内地迁移过来的,这从家族堂号中就可以看出来,如唐姓叫“晋阳堂”就是一例。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是隋朝时太原郡治所在地。唐高祖李渊原为隋朝贵族,起兵之前曾被封为“唐国公”,封地就在晋阳。当地居民以国为姓,是唐姓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晋阳堂”的含义就是从晋阳迁过来的唐姓后裔。再如洪姓堂号叫“鄱阳堂”。元朝末年,以刘福通和朱元璋为首的红巾军发动起义,起初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先民为避战乱,纷纷向现今宿迁一带迁移,民间通称“红巾赶散”。因“红巾赶散”迁过来的先民,还包括其他很多姓氏。洪姓先民祖籍原在江西鄱阳湖一带,迁过来以后,为表示不忘祖籍,遂把堂号取名为“鄱阳堂”。洪姓还有另外一个堂号叫“徽敦堂”,意思是徽州敦煌洪,说明“红巾赶散”时还有一部分洪姓族人是从安徽徽州地区迁过来的。洪姓两个不同的堂号,都有明朝版家谱为证。而李姓堂号叫“陇西堂”,“陇西”即现今甘肃省的临洮县。李姓以“陇西”为堂号,同样表示不忘祖籍。
二是以先祖的名言为堂号。以先祖名言为堂号的姓氏不少,其中以杨姓“四知堂”最为扬名。东汉人杨震为官以廉洁著称,他在调任东莱太守的途中路过昌邑县。一天夜里,该县县令王密拜见杨震,送上黄金为见面礼。杨震不无生气地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什么道理呢?”王密颇为尴尬地说:“半夜三更没人知道,收下也不要紧。”杨震斥责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得无地自容。杨姓后人感念先祖的清廉正直,遂以“四知”为堂号,激励后代牢记先祖的美德。类似以先祖名言为堂号的还有赵姓“半部堂”。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所以赵姓后人就以“半部堂”作为堂号。
三是以先祖的名著为堂号。周姓堂号“爱莲堂”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时的哲学家,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他写的作品很多,其中以《爱莲说》最为著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周敦颐的笔下,莲成了“花之君子者也”。周姓后人为表示对先祖人格的怀念,遂自命为“爱莲堂”。
四是以先祖的传说为堂号。张姓是大姓,分支堂号较多,其中有一个叫“百忍堂”。唐朝山东郓城人张公艺,活到100多岁,长寿经验就是一个“忍”字。他的族人曾把张公艺一生中忍让的事迹记录下来,写成《张公艺百忍全书》。此书在明末清初时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有一支张姓后人遂以“百忍堂”为堂号。再如刘姓的“青藜堂”,也叫“藜照堂”。青藜俗称红灰苕,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五六尺,茎老可以做拐杖,坚硬而轻,并可点火照明。相传西汉高祖刘邦裔孙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值元宵节,众皆出游,唯刘向校书至更深烛尽。忽然一老者持着青藜杖叩门而进,对着手中青藜杖一吹便燃起亮光,照给刘向校书。刘向对老人肃然起敬,忙施礼道:“请问长者尊姓大名?”答曰:“吾乃太乙星精也,闻卯金氏(刘)之子好学,故来观察助力。”说完,从怀中取出天文地理书籍赠给他。转眼间不见老人,外面天已大明。此后,刘向立论愈精,文章益著,才华横溢,成为皇上安邦治国的股肱之才。和张姓一样,刘姓分支堂号也很多,青藜堂仅是一支刘姓的堂号,其他分堂号不再一一叙述。
中国100大姓堂号堂联
以下为中国一百个大姓的堂号堂联,因篇幅所限,所列各姓堂号均以郡望堂号为准,一姓一个;若该姓有多个郡望堂者,只取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堂联也是如此,一姓只辑一幅;为篇幅所限,只择短制,未选长联。
李—陇西堂。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王—太原堂。王明学术,逸少风流。
张—太原堂。烟波徒钓,横渠理学。
刘—彭城堂。阮稽作友,丰沛发祥。
陈—颍川堂。三君翊汉光乔梓,二阮扶唐驾竹林。
杨—关西堂。四知足畏,三喜同时。
赵—天水堂。风高琴鹤,图绘麒麟。
黄—江夏堂。汪洋叔度,孝友庭坚。
周—汝南堂。军推细柳,品合爱莲。
吴—呈郡堂。人中骐骥,天上麒麟。
孙—太原堂。兵家祖,循史宗。
胡—淮阳堂。寿齐九老,名列四真。
朱—吴郡堂。鹅湖世泽,鹿洞家声。
高—渤海堂。女中尧舜,学本程朱。
林—齐邹堂。励志禁烟,御夷留恨;血书求救,为夫解围。
何—东海堂。家传三桂,学贯六经。
郭—汾阳堂。织女赐词,汾阳寿考;郡主好礼,真定芳徽。
马—扶风堂。云台列像,铜柱标功。
罗—豫章堂。诗耽郑女,曲感赵王。
梁—安定堂。眉齐鸿案,老踞龙头。
宋—京兆堂。广平守法,皇嗣延师。
郑—荥阳堂。古之遗爱,号为司农。
谢—洛邑堂。东山系望于苍生,西堂自夸夫奇梦。
韩—颍川堂。名高三杰,文冠八家。
唐—晋阳堂。帝尧启绪,唐叔振封
冯—颍川堂。父号万石,子通四经。
于—邗城堂。当代清官,救时宰相。
董—陇西堂。千秋良史,一代儒宗。
萧—兰陵堂。收图兴汉,辅政匡君。
程—安定堂。衡阳主簿,河洛渊源。
曹—济阴堂。人称诱虎,自庆接鸾。
袁—陈郡堂。扬风仁政,卧雪清操。
邓—南阳堂。云台首列,谏院知名。
许—许昌堂。万卷毕览,五经无双。
傅—清河堂。兰台名宰,版筑肖形。
沈—汝南堂。四声作谱,三善名堂。
曾—鲁国堂。南丰撰史,西府迎亲。
彭—大彭堂。作柱下史,封长平侯。
吕—南阳堂。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散喜多才。
苏—河内堂。眉山三杰,沧浪一亭。
卢—范阳堂。盛唐四杰,大历十才。
蒋—蒋乡堂。为社稷器,具文武才。
蔡—济阳堂。纸造桂阳,桥留松荫。
贾—武威堂。篇陈训诂,策上治安。
丁—济阳堂。飞凫驯伏,化鹤归来。
魏—钜鹿堂。书屏志画,图像表功。
薛—河东堂。三凤媲美,五隽齐名。
叶—南阳堂。书成海录,赋就云官。
阎—天水堂。抚士得死力,谏役慰民心。
余—新安堂。灵鼋负阁,钓鱼列屯。
潘—河南堂。功推武惠,绩著司空。
杜—京兆堂。书成通典,名列瀛洲。
戴—谯国堂。破琴示节,学礼删文。
夏—会稽堂。涂山启瑞,梁国授徒。
钟—颍川堂。诗书悦性,山水知音。
汪—平阳堂。壮元甘雨,童子春风。
田—北平堂。孟尝好士,穰苴知兵。
任—任城堂。西川智士,南海名臣。
姜—东齐堂。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范—高平堂。沼吴归隐,述汉成书。
方—河南堂。巨山名翰,正学孤忠。
石—渤海堂。传载纯臣,诗歌圣德。
姚—吴兴堂。爵封梁国,派衍桐城。
谭—弘农堂。七岁能登上第,三子尽作大夫。
廖—汝南堂。绿荔名族,紫桂书堂。
邹—范阳堂。鲁郡为钟灵地,邹屠乃迁善乡。
熊—钟陵堂。西山廉士,东阁直臣。
金—彭城堂。秺侯世爵,仁山隐居。
陆—河南堂。河北三虎,洛下双龙。
郝—太原堂。夫人家法,宰相襟期。
孔—东鲁堂。东山振铎,北海倾樽。
白—南阳堂。青衫司马,紫清真人。
崔—清河堂。五原贤守,四皓齐名。
康—京兆堂。明经登第,驰射受封。
毛—西河堂。捧檄而往,脱颖而来。
邱—河南堂。文雅希范,像立昭陵。
秦—天水堂。圣徒乐善,蜀吏辩才。
江—江陵堂。刻炬成诗,梦笔生花。
史—京兆堂。直躬如矢,忠谏伏蒲。
顾—会稽堂。姿推三绝,扇藉一挥。
侯—上谷堂。霓龙节度,钜鹿经生。
邵—博陵堂。种瓜高隐,修竹盈乡。
孟—平陵堂。孝著恭武,道传孟轲。
龙—武陵堂。伯高敦厚,经德文章。
万—扶风堂。忠实二字,经史一家。
段—武威堂。平姜锡士,梦凤呈祥。
雷—冯翊堂。帝妃后裔,石室奇缘。
钱—彭城堂。泽承周府,名并钱郎。
汤—中山堂。文庙从祀,孝感动天。
尹—天水堂。中兴良辅,东海名臣。
黎—京兆堂。修沙阳志,开孝义门。
易—济阳堂。通经处士,释褐状元。
常—太原堂。节齐苏武,名擅儒林。
武—太原堂。武班尚留遗墓,皇后竟号则天。
乔—梁国堂。相推文惠,邑号神君。
贺—河南堂。四明狂客,一代儒宗。
赖—颍川堂。秘书归里,御史敢言。
龚—武陵堂。荆楚仙范,渤海清风。
文—雁门堂。洛邑耆英,出将入相;庐陵正气,取义成仁。
2月21日,第十三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在周口淮阳开幕,静态展示部分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河南省非遗工坊成果展”,来自全省的26家非遗工坊参展,这些工坊提供就业岗位较多,带动脱贫成效显著,紧密契合百姓的生活需求。其中,光山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潢川旺鑫空心贡面非遗工坊和商城毛底布鞋非遗工坊等三家“茶、面、鞋”非遗“三剑客”佩剑出征,甫一亮相就惊艳古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黄东升、周口市人民政府市长吉建军等领导观摩信阳非遗工坊成果展,并纷纷点赞。
玉莲花开待有时。光山县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赛山玉莲茶制作技艺)”,于2019年设立。工坊长期坚持举办手工制茶技能培训,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600个(含季节性用工),开发赛山玉莲茶、赛山红茶、赛山白茶、赛山黄茶、赛山茉莉花茶等30余款产品,年销售2900万元,带动当地6个贫困村1500多人脱贫致富。赛山玉莲茶制作技艺作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的衍生技艺,制作技艺饱含工匠精神,有采摘、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和拣剔等八道工序。以该技艺炒制而成的茶品质颇高,其外形条索细秀匀直,白毫遍布,茶汤嫩绿鲜亮,香气清香高爽,滋味鲜爽。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案例入选2022年度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 class="pgc-img">赛山玉莲负责人为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作介绍
>空心贡面心不空。河南旺鑫食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潢川空心贡面制作技艺”,于2019年设立。工坊采取“公司+非遗工坊+合作社”的模式,带动2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和就业增收,帮助贫困人群每人年收入不低人2万元。工坊负责人、空心贡面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来旺说:“除贡面制作外,我们还总结提炼了‘三喜三面’贡面文化,‘三喜’即结婚、送月礼、过生日,‘三面’即长寿面、长青面、龙凤面,进一步丰富了贡面的文化内涵;下一步我们将踔厉奋发,进一步发挥工坊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奔小康。”潢川空心贡面始于唐,盛于宋,延续至今。制作潢川空心贡面需20多个小时,有和面、揉面、醒面、抻面、盘条、搓条、上筷、拉吊等27个步骤,只有“步步精心”,方能“面面俱到”。空心贡面制作技艺于2021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工坊案例入选2022年度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 class="pgc-img">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胡宝强等与空心贡面传承人刘来旺合影
>< class="pgc-img">王晓峰等领导嘉宾观摩空心贡面制作流程
>毛底布鞋行无疆。商城毛底布鞋非遗工坊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毛底布鞋手工制作技艺”,于2020年设立。工坊每年开展技能培训500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实现工人每月收入6000元以上。商城毛底布鞋选用采用精纺纯棉布为原料,其制作工序有剪制底样、纳鞋底、切边、裁剪鞋帮、缝制鞋帮、緔鞋、楦鞋等十多道。其制作技艺独特,特别是“以传统布鞋打袼褙粘底,用20层棉布不加任何粘合剂叠加”有利于足底保健和行走中减震省力。商城毛底布鞋制作技艺2011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class="pgc-img">毛底布鞋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建华介绍布鞋特色
>非遗工坊,既是振兴乡村的新举措,也是保护乡村非遗的好办法。新时代以来,信阳市探索“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新路径,建设了一批非遗工坊,让其联系基层的农户,守护乡土信阳的根脉。从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到各类适合家庭生产的手工艺,一度在乡村消逝的“男耕女织”画面,以新的形式重返乡村,为青山绿水凝神聚气,为乡土生活增添活力和魅力。(作者:王清丰)(来源: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传,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有一年朝廷开科考试,各地学子纷纷涌至京城,其中就有张九龄。结果出来,衣着寒酸的张九龄中得头榜,皇帝赏识张九龄的才智,便将他招为驸马。当时张九龄的家乡正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不知音信。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将父母接到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让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询问菜的含意,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听了哈哈大笑,连连称赞,说:“‘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从那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今天就教大家做一道淮阳名菜四喜丸子!用料: (4个丸子的量)五花肉馅一斤、荸荠(马蹄)8个(去皮)、鸡蛋、生抽、老抽、蚝油、黄酒(料酒)、盐、糖、姜、葱、淀粉、油
做法:1、肉馅放葱姜末、少许盐、黄酒、鸡蛋1个和水淀粉拌匀,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再把马蹄末放进去一个方向搅拌到有粘性、
2、把四分之一肉馅团成大丸子,在手里来来回回倒几十次,做四个大丸子
3、锅里放植物油加热,把丸子小心的放进去,中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
4、砂锅放生抽、 老抽 、蚝油、 黄酒、盐、 糖 、葱段姜片、水,待水开后放丸子,慢炖4个小时
5、把狮子头捞出来放碗里,盛少许汤汁勾一个薄芡,浇在上面便可,再来碗米饭,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