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约朋友10点30分见面,到外面踏踏青,然后逛街,中午一起吃个饭。
早晨处理完家务事,9点30分坐地铁出发,不到10点就到达目的地,因为约的是10:30,时间还早,我就坐在地铁站厅休闲凳上写头条。
10点20分感觉时间差不多了,朋友该到了,我上滚梯赴约,这时好朋友就在微信里语音:你到没到啊?
我马上回答:到了,马上到。我快到公园门口,好朋友老远跳起来摆手,满心欢喜和期待。
好朋友春节前去海南旅居,说3月份才回来,所以一直没联系她,所以这次见面有几年未见的感觉,特别兴奋。
我也远远就向她摆手,加快脚步飞奔过去,两人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两人摇头晃脑地欢笑,互相上下打量,好朋友赞美我衣着得体,好看!
我穿了一条白条绒裤子,脚蹬黑色半腰皮鞋,上身搭一件灰色的卫衣,发型由上次见面时的长发改成垂肩短发,一切都是随意的,但在她眼里是全新的样子,她说认真看才认出我。
我俩一阵欢笑之后,拉着手走进公园,说是赏花看景,其实我俩的注意力都在唠嗑上。
她跟我绘声绘色讲述她们去年11月自驾旅居海南的所见所闻所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我们又说起原来的同事近况,唠老公孩子,唠吃喝拉撒的琐事,时间很快到了中午,我俩出了公园,奔着大商场找吃食。
在公园门口看到有卖糖葫芦的,我扫码买了一串8个山楂的糖葫芦,准备饭前分着吃掉。
好朋友一手举着糖葫芦,一手挽着我去找吃食,看了几家不满意,后来朋友想起来去一家特色饭店吃。
我俩从麦凯乐找到新玛特,又从新玛特找到大商,从大商一楼上了五楼,才找到了这家分店。
这个店独自开在5楼,同楼层没有任何业态,只有霸气的买卖才有勇气开在这种地方。
店里装修比较简洁,门口空间也比较小,往里走一点才发现了开阔的空间,店内布局如同敞开办公模式,隔离了若干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桌子。
我俩如释重负坐到四人桌前,服务员马上笑盈盈走过来,一边给我们上餐具,一边介绍如何点锅底、点菜,还告诉有赠送的水果和小菜。
我俩荤素搭配点了5样食材,然后取了酱料,边吃糖葫芦边等。
不到5分钟,锅底和食材都上来了,服务员热情帮忙,我俩忙着往锅里放食材,放了1/3的食材,等着煮熟。
服务员忙完了告诉我们,有事再喊她,煮火锅的炉子是电的,火力很足,一会儿就把肉和菜都煮熟了。
我俩捞上来一波,再把剩下的食材放一点,不一会服务员走过来,看我们把菜又下了一些,非常客气的说:阿姨有事应该喊我,到这里来就是享受有品质的服务。
我俩微笑点头感谢,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没有这些矫情习惯,凡事喜欢自己动手做,一顿饭过程中,没有再喊服务员过来服务。
可能是服务员觉得我们很客气,在我们吃完饭结账时,给我们送了一袋小礼物,然后提供信息:吃这顿饭,还可以在店里打印自己两张照片,可以美甲、护手。
其实对这些我们都不太感冒,但服务员一直微笑窜搓我们去,后来好朋友动心了,要去打两张照片,服务员让我扫码美甲,我只好扫码投降。
然后我们俩拎起包裹,去了侧门,美甲需要等,我和好朋友一块去打印照片。
我从来没有美过甲,就在好朋友打印照片过程中,看里面一个美女认真美甲,我改变主意了,不想等了,也不想美甲了。
从来没在外边做美甲、修脚的事情,担心这样的地方不太干净。
美女听我说我不美了,赶紧起身给我们两个人一人送了一张美甲的券,邀请有时间改日来美。
好朋友一看人家给我们送了两张券,建议我在这美一下吧,反正我们也没事。
好朋友坚持,我不好拒绝了,那好吧,这时服务员拿着app走过来,让重新扫码排另外一个号。
告诉我们之前扫码的号,可以马上做,但现在扫码的号,需排到第5号,这饭店的服务,童叟无欺一丝不苟。
我一听前面还有5个人,赶紧让好朋友去做第一号,我改日再来做,因为我家离得近。
我陪在好朋友身边,认真看美女给好朋友美甲的过程,详细问了怎么做?
原来美甲先简单将指甲修剪好,然后打四层指甲胶,一层底胶,两层色胶,第4层是封胶。
每打一层胶,指甲都要放到一个小设备里“烘烤”定型,美甲结束后,小姑娘又给好朋友做手部护理。
而美手(手部护理)就更简单了,第一遍用磨砂膏清除角质;第二遍擦按摩乳,促进手膜吸收,促进血液循环;第三遍上手膜,再用塑料手套养护三分钟就ok了。
我在旁边一边看,一边和小姑娘唠嗑,我说:你们饭店服务太精细、太到位了,她说:你还不知道我们还有不少服务项目,可以擦皮鞋。
我一听可以擦皮鞋,来精神了,因为脚上临时穿的皮鞋,早该打油了,小姑娘马上喊人来打鞋油。
瞬间里面来了一个美女,戴着手套,在美甲屋一个凳子下面掏出擦鞋的鞋油、工具,让我坐下来,不到两分钟就把鞋打理的哇亮。
鞋油打完了,好朋友的指甲也美好了,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俩收拾下楼分手回家。
一路上我俩就感慨,过去听说这家店服务精细温馨,亲身体验一把,感觉还是挺意外的。
早年去这家连锁店吃过饭,但没有这样的服务体验,现在实体店不好做,商家也都卯足了劲丰富服务项目,吸引顾客。
这家店线上还推出了团购套餐,送帆布包,送网红盆栽……,不同的店有不同的活动。
虽然我不是什么吃货,但也下过形形色色的馆子,但能做到这种水平,确实很少见。
好友怎么看?你猜猜这是哪家店(你所在的城市一定会有这家连锁店的分店)?
(温馨提示:已申请全 网维 权,请好友不要抄袭搬运,如有抄袭搬运必去举报维 权,请好友谅解!)
什么很多人说餐饮不好干?
做餐饮确实难。
地段、资金、证件、菜品、管理、宣发……
一件没做好,就可以说直接凉凉。当然,哪怕你全做好了,也不一定能赚钱。
因为还有一座大山,那就是美团。
大家都知道,这次因为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受冲击最大,而外卖则是这些餐饮商户们唯一的救命稻草了。
但是,就这唯一的救命稻草,也快因为美团的贪婪,成了商户们的索命绳了。
美团到底有多狠?
我最近知道一个做烤鱼的店主,就被美团的超高抽佣给害惨了。
他家的店本来生意很好,选址也是在市中心的商场,位置绝佳。但因为疫情,一直没法开业,所以只能做外卖业务。
他家店2017年年底入驻美团的,那时候的佣金是每单收入的18%,后来因为他同时入驻了其他平台,美团给他提到了23%。
23%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扣除房租、能源费、人工、原材料等等,利润本来就所剩不多,扣除掉美团的抽佣,旺季他家只能剩2万盈利,而淡季则只能保本了。
而现在疫情关系,三天下来才只接到了一单,一单100多块钱,美团抽佣后,只剩下了10块钱。你说惨不惨?
但做餐饮的都知道,只靠美团一个平台,销售量肯定是上不去的。平时可能还好,但这疫情期间,本来点外卖的人就少,大家都只能多个平台一起经营了。但美团可不希望你这样,而且趁着疫情期间变本加厉,如果不独家合作,就疯狂增加扣点。
当然,哪怕独家,美团也好不到哪里去。
四川绵阳也有一个卖炸鸡的商户,佣金从最开始的16%升到18%再升到21%,这还是美团独家,如果开多平台,美团会给升到25%。
而且更气人的是,这种做小吃的,一般夜宵时间是生意最好的,但美团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开始针对夜宵时段单独抽成。晚上10点到11点,每单再多抽6角钱,12点到凌晨2点,每单多抽1元。这家商户每天忙活到凌晨两三点,但最后盘算下来根本没赚钱,钱全让美团赚去了。
而且美团还经常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优惠活动,搞得他们经常不得不做赔本买卖。
绵阳还有个做干锅店的商户,美团一开始抽佣18%,后来他开了其他平台,被涨到了21%,一气之下就关了美团。后来因为疫情,他为了多接一些单,又开了美团,结果美团业务经理打电话给他说要重新签合同,抽成25%,保底一单要抽5元。他们大多数都是大订单,但一单100块美团要抽走30。甚至配送范围也从4公里缩减到2.5,这根本就是欺负人。
虽然说做公司不是做慈善,但也要讲个规矩,要有底线。美团这趁着疫情疯狂抽佣,逼得你活不下去,这妥妥的没了底线。
真的,做餐饮真的是太难了。地段、资金、成本之类的事情就不说了,还有个美团在头顶上压着,谁能吃得消?
不过,这些天各大餐饮协会联合起来告美团的事情,相信大家也都有所耳闻了。
对,美团是很强,但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抗争,这股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
希望这件事情能引起美团的重视和反省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然到时候大家哪怕损失再大,也会放弃美团业务,这个结果恐怕美团是承受不了的。
以下是四位网友对此的看法
网友一:美团抽成我觉得过分了,收平台费、维护费之类的都可。抽成,还抽那么高,他怎么不去死,现在应该所有商家联合不用美团。商家辛苦的赚钱,利润都被美团吃了。我以前不知道,后来知道美团是这么运作的,必有死的一天。
网友二:现在干餐饮的谁不骂美团啊,自己总共才赚多少啊,路边摊能到二三十个点,普通饭店十五个点就不错了,大酒店十个点都很难,美团现在抽二十几个点,让人咋过啊
网友三:上了美团就别指望再上其他的平台,而且还要交保证金,至于这保证金是多少,我只能说不低于500
网友四:针对夜宵时段单独抽成,这也太狠了吧,自己吃肉都不带让别人喝汤的,连点活路都不给人留
#餐饮运营那些事# #美团靠不靠谱# #餐饮店的那些事# #外卖能不能做# #外卖还赚钱吗# #加盟外卖怎么样# #开饭店难不难# #餐饮身边的事# #餐饮生意经验# #餐饮同行竞争#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39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王盼
明星都打卡的“魔都排队王”
接连倒闭
最近,魔都曾经的一些“排队王”餐厅,似乎都遭遇了大大小小的风波。
比如,以熊猫形象为IP打造的知名火锅品牌“熊猫老灶火锅”开始大规模关店。这个品牌从延安西路的第一家店,到遍布魔都的繁华商圈,曾是无数明星和网红打卡的圣地,获得“100大携程美食林餐厅”,也是曾经的“排队王”。
高峰期,熊猫老灶火锅的门店数量曾一度达到11家。在推广文案中,称这个品牌有着“关于熊猫头的传奇佳话”“横行魔都各个流行街区”……
而如今,多家门店接连关闭,大众点评显示,只剩下七宝店和新桥店还在苦苦支撑。根据联商网的报道,该品牌门店从2023年开始陆续关闭,进入到2024年,还剩下6家门店,但从6月底7月初开始,这些门店也逐渐关停。
这一消息甚至被网友称为“魔都火锅界地震”。
无独有偶,上海另一个网红品牌“就是泰Just Thai 泰式火锅”,也被爆出上海门店全关,全国仅剩下3家门店。
这个品牌于1957年在泰国创立,2015年在上海开出全国首店,以鸡汤为汤底,所有香料从泰国空运而来,主打新鲜,招牌产品包括椰奶鸡汤锅底、椰香奶冻等。进入上海后,就是泰瞄准核心商圈开店,选址颇为潮流,比如陕西路的巴黎春天商场、金陵东路的汇都国际广场。
由于产品地道、环境舒适,“就是泰”有着更响亮的名头——江浙沪泰式火锅鼻祖。门店覆盖上海、苏州、杭州、温州,最多的时候也有十余家门店。并在2017-2023年,连续7年蝉联上海必吃榜。
有网友直言“当年为了吃这家店,排队3小时”。
◎曾被戏称“令人窒息的排队王”
>这两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曝出,上海丰盛里附近的%Arabica咖啡店内空无一人,门口立着一块告示“因品牌策略调整,将于2024年8月5日结束营业”。据悉,这家店今年2月刚开业,是%Arabica首家舍友陶瓷堂食杯的门店,店内融合了老上海的海派风格,让顾客品味咖啡和烘焙的同时感受石库门的独特风情。
网友感慨:开业时门前有不少网红探店,特意到这里打卡的粉丝也不少,没想到不到半年就关了。
时间轴再往前拉,小杨生煎具有“地标意义”的上海吴江路店也关了。虽然品牌方在官方微信号上,对闭店做出回应,表示和经营不善没有任何关系,但依然引发了网友的一片惋惜:“这是标志性的店,灵魂没了”“五一还带日本的朋友吃了这家”。
曾是上海排名第一的“汉堡界爱马仕”哈比特,在上海的门店也全部歇业了。这个拥有50多年历史、在美国门店300多家的品牌,“一夜之间仓促闭店”,令不少网友感到无限惋惜,侧面也印证了欠缺规模优势的精致汉堡,生存状态堪忧。
以及火了20年、影后天王都来过的“穹六人间”,曾是上海最神秘的餐厅之一,也于上半年闭店;米其林二星餐厅“喜粤八号”也关店了,有传言是老板跑路,而员工甚至还在坚持营业赚工资。
……
魔幻的上半年,魔幻的魔都。似乎,曾经“最难约的餐厅”“传奇排队王”“宇宙级网红”“沪上头牌”,这些光环、头衔,突然“不灵”了。
沪上顶流网红
为何一步步“跌落神坛”?
上海,是网红餐饮的试金石,也是全国商业最活跃的“魔都”。不少网红餐厅、亚洲首店等有噱头有背书的品牌,都希望在这里大展拳脚,并以“开在上海的地标商圈”为荣。
一方面,上海以足够的消费力和经济实力,吸引着一众品牌开店,也是全国“首店”最多的城市。依据上海商务委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共引入1215家首店,同比增长13.2%,其中亚洲级别以上的首店11家,全国以上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13.7%,规模质量继续蝉联全国城市首位。今年1-4月,上海新设首店489家,再创历史新高。毫无疑问,这里成为首店经济“圈粉引流”之城;
“上海激烈的市场,更能检验产品和品牌的真实实力。”有业内人士直言。
另一方面,在上海开店,无疑要卷入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及比其他城市更高的房租成本、人工成本、营销成本等等。
仔细分析上述提到的闭店餐厅,似乎有一些“共性”,比如为了“高举高打”,选址都十分考究,以核心商圈、流量街区为主,最大程度获取曝光度,当然,这样的选址也能让品牌效应快速引爆,成为“沪上地标”。在这背后,品牌也有“代价”,需要承担高昂的租金。
然而,消费风向的变化,叠加餐饮赛道的内卷,导致不少商场的餐饮生意普遍下滑。根据联商网报道,某商业集团招商负责人透露,今年商场餐饮生意下滑幅度在25%-40%之间,生意并不好做,尤其是现在房租贵、原材料贵以及人工成本、装修成本都很高,整个餐饮行业都很难。
哈比特汉堡,某商场相关人员曾对媒体直言:这家店月租要15万元。相当于品牌一年将近上百万都要花在门店租金上,这还只是一家门店。一旦客流下滑,相当于烧了“粮仓”,压力可想而知。
同时,网红餐饮的生命周期普遍在缩短,同质化现象普遍,“翻车”成了常态。这让“网红”一词甚至从褒义变成了贬义。
回顾过去一年,从围炉煮茶到竹筒奶茶,再到网红2元面包、爆炒鹅卵石……部分网红餐饮疲于追逐流行风口,而疏于构建产品和品牌壁垒,由于商业模式简单易复制、装修的雷同以及缺乏品牌管理能力,如无源之水,陷入高开低走的局面。
一方面,消费者的跟风追捧和市场的推波助澜,一波又一波,不断刺激餐饮从业者入局;另一方面,当网红餐饮变得套路化、流程化,其存活时间,从“年抛”变成“季抛”甚至“月抛”,容易形成“高举高打→流量焦虑→加码营销→忽视本质→体验下降→生意溃败→跌落神坛”的死循环。
虽然很多网友戏称“上海有自己的货币体系”,但,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上海也不是人傻钱多之地。抛开现象看本质,光靠营销和噱头吸引,总归是短暂流量,网红餐饮的红利期,也肉眼可见在缩短。
最后,“平替时代”,贵价似乎成了“原罪”。如果贵价还换不来好品质,那就是“罪上加罪”。
“就是泰”人均140元-160元左右,属于在小众火锅的细分品类中杀出重围,究其原因,是泰式火锅、泰式大排档新锐辈出,特别是泰式大排档,以更丰富的产品、更低的客单价,以及更灵活的门店模型,在商业模式上占尽了先机;而在国内,和泰式火锅相近的酸辣鲜味型,有糟粕醋火锅、贵州酸汤、云南酸汤等新黑马。相比而言,曾经定位高端路线的传统泰式火锅,颇有疲态。
哈比特汉堡也遇到类似的尴尬,这个“精致汉堡品牌”,在如今消费降级的趋势下,吸引力被不断削弱,并在复购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塔斯汀等“中式汉堡”快速崛起,主打20多元左右的价格,更具性价比,分分钟拿捏了顾客。“不是哈比特吃不起,而是塔斯汀更有性价比。”有网友在社交媒体直言。
%Arabica在上海丰盛里的门店,尽管装修布局非常有调性,但周边有不下10家咖啡店可供选择。比如瑞幸、Manner、KUDOO等连锁品牌,以及蓝瓶咖啡国内第三家门店。不同定价,选择丰富,相比而言,一杯48元的%Arabica则显得“不那么有性价比了”。
而熊猫老灶火锅,甚至陷入了“活蛆事件”的泥沼,起因是一个职业电竞团队4天2次到此就餐,均发现锅里有活蛆,该店负责人不满赔偿太多,反诬顾客是“职业敲诈”,甚至主动报警。这件事的后果是,火锅店老板承认活虫来自底料中的花椒,并做出书面道歉和赔偿,而火锅店的网上风评直线下降,对品牌的经营和口碑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事实上,身处魔都,无论“高光”如何光芒万丈,具有警醒意义的是——比起各种吸引眼球的噱头,产品和服务是餐饮永恒的“根基”,做好这些基础题,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从黄牛到雇人排号
网红餐厅神话崩塌
曾几何时,“大排长龙”是各家网红餐厅老板的至高追逐。
对于需要流量、人气和翻台的餐厅来说,持续的排队效应,不仅仅证明了自家品牌受欢迎的程度,更是在“羊群效应”的潜在影响下,可以“用排队创造更多排队”。
然而,极致的追求下,也有不少因为排队“翻车”的事故,比如上海就曾破7亿元奶茶加盟诈骗案,其中提到“团伙雇人排队,骗取加盟商信赖,制造虚假繁荣”;又如,茶颜悦色南京首店开业时,也因为“罚站式排队”掀起争议;还有一些提倡“手作”的网红烘焙品牌,因限量出售、等待时间过长,也曾被网友吐槽“故意磨洋工”;以及,各地频发的黄牛乱象,一张排队小票炒至300元,也引发众怒……
事实上,排队不仅影响消费体验,更容易陷入“不真诚”和“套路式饥饿营销”的舆论漩涡。同时,排的时间越久,顾客期待越高,一旦过度,品牌反而容易被排队现象“反噬”。
随着“排队套路”被揭开老底,也有不少“网红餐厅”徒有虚名,年轻人不想再当“大冤种”了。
涌入“十元自助”“穷鬼餐厅”
年轻人有了“排队新追求”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经说“好吃的餐厅,都在3.5-4.0分之间”。前段时间,《三联生活实验室》一篇《最会吃的上海人,都涌去3.9分餐厅》,同样揭开了这届年轻人的餐厅选择新思路。
这些看似分数不高的餐厅,往往对于数据维护毫不关心,绝不会在你用餐结束后递上发出好评邀约并主动赠送甜品。他们要么极有个性,满足少部分顾客的味蕾;要么就是除了味道之外,有一些难以逾越的硬伤(比如环境简陋,或装修老土,或老板脾气暴躁)。
然而,“锅气足得像是跟着师傅边炒边吃的”。
年轻人,正加速对网红排队现象“祛魅”,反向消费成为主流。有业内人士直言,曾经的网红排队餐厅,锁定的目标人群是25-35岁之间的潮流人士,而这群人,恰恰是这个时代下回归理性的消费主力。“牛马青年”既缺少固定积蓄,又不具有品牌忠诚度,所以网红餐厅遇冷,成为意料之中的事。
与之相对应的,是越来越“抠搜”的年轻人,在穷鬼消费的魔幻时代,找到了新的网红追逐目标。比如“年轻人打卡菜市场”成了新潮流;小红书#排队吃斋# 的话题突破千万浏览量,寺庙斋饭因为价格低、素食新鲜,还自带“玄学”光环,竟然成了年轻人的新型打卡圣地;前阵子,“CBD中产涌向十元快餐”、“10元剩菜盲盒”等,也从侧面佐证了年轻人摒弃无效社交、追逐性价比的消费观。
同时,年轻人变得更忙了,“排队”的心气儿明显在减弱。
在一篇探讨网红餐厅的文章下,评论区针对排队展开了激烈探讨。“如果有选择,首选不排队的。如果排队超过20分钟,果断走人”“真佩服那些排长队吃饭的人,我是等不了一点儿”“排了半天,发现前有黄牛后有托儿,瞬间不香了”。
不可否认,网红餐厅们,想要持续创造排队神话,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