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附近的星巴克门店复工了,下单成功,叫了三杯咖啡,还有甜点。”家住上海市中心徐家汇附近的赵小姐兴奋地在小区微信群里说。
随着上海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上海全市16个区中已有15个实现社会面清零。5月15日,上海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首次降至1000例以内。16日起,按照“有序放开、有限流动、有效管控、分类管理”原则,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上海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
5月16日,在上海市徐汇区一家超市门店,市民在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位于徐家汇的一家星巴克门店16日开启“外卖模式”,这对众多居家已久的咖啡爱好者无疑是个好消息。
“星巴克一开,加上社区里好几家超市也陆续开出来,大家就觉得很安心,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已居家40多天的赵小姐告诉记者,在电视新闻里看到,16日起部分超市、餐饮门店“回归”,就忍不住抽空刷手机外卖App,希望可以像这轮疫情前那样,很便捷地在小区附近买到现场制作的咖啡饮品。
“之前主要是刷手机‘抢菜’,买些必需品,今天是上海分阶段复商复市首日,碰巧这家咖啡门店开了,能点到单,对我们小区来说,增强了信心!”她补充道。
记者在位于华山路淮海西路口的这家星巴克门店看到,“专星送”外卖小哥穿着制服陆续到店门口收货、按次序送单,店内则按照复市规定将货品、防疫物资等摆放齐整,测温和消杀设备一应俱全,几个店员正忙着接单。“订单很多,我们忙坏了!”一名店员说。
上海是目前全球拥有星巴克门店最多的一座城市,本轮疫情前已有超过900家门店。在上海这座咖啡文化浓厚的城市,咖啡店的“归来”是城市恢复“烟火气”的重要信号之一。据了解,连日来,星巴克位于上海金山区、崇明区、徐汇区的数家门店飘起久违的咖啡香。门店根据所在街镇疫情防控要求,在做好各项防疫工作的前提下,按规有序恢复营业。
这几年,随着各式饮品店的增多,饮品也在不断更新,比如推出的“香菜奶茶”“折耳根奶茶”让人“耳目一新”。
近日,一款可以喝的“洗衣液奶茶”受到追捧,外包装酷似洗衣液,实则内部装着饮料。昨日,上海市消保委就关注到这款特别的奶茶:(此前报道“洗衣液奶茶”成网红引发跟风,包装设计也应有底线|消保委关注)
↑“洗衣液奶茶”被质疑可能误导孩子 图据网络
据红星新闻报道,这款“洗衣液奶茶”系来自于南京南椰里餐饮店的产品,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已接到相关投诉,建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即将展开调查,15日之内会有一个初步结果。
目前,涉事门店均已下架所有“洗衣液奶茶”商品,并表示“以后也不会再卖了”。
走红网络后引来安全争议
南京市场监管部门将展开调查
近些年网红食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奶茶市场,一款款口味独特、造型各异的产品纷至沓来。商家们绞尽脑汁想创意,从口味到包装,任何突破口都可能成为一款商品出圈的营销点,从而获得消费者的关注,把他们引入店中。
在南京,一家餐饮店推出了“洗衣液奶茶”,因此吸睛无数。这款“洗衣液奶茶”独特的外表因撞型洗衣液瓶桶,不仅为它带来了尝鲜的顾客,也招来了不少网友的批评声。有人留言评价道:“只看包装,丝毫想不到这是一瓶可以喝的奶茶。”
据扬子晚报,这款奶茶最早由南京一家泰式(泰国料理)餐饮店推出,标价为18元一桶,大约有500ml,口味就是普通的泰式奶茶风味。因为“披着”与寻常奶茶不同的外包装,早在去年12月,它就引起许多网友讨论,甚至在电商平台上,出现了这款奶茶的代购订单,还有一些人为了拍照打卡而特意到这家店用餐。“第一次看到这种包装,实在是太有趣了!”在一条奶茶推荐的博文中,一名网友这样写道。
↑网友晒出的“洗衣液奶茶” 图据网络
由于其包装既有新意又好玩,符合年轻人猎奇的心理,这样的营销模式也得到了其他商家的效仿。据红星新闻,记者发现,在重庆、广东等地也有类似外形的奶茶产品出现。除此之外,电商平台也来了一波跟风。在淘宝,甚至有商家做起代购,一份超大杯“洗衣液奶茶”38元,还不包邮。不过,截至目前,记者尚未发现相关店铺存在购买记录。
在走红网络的同时,争议声也紧接而至,有网友担心产品带来的安全问题,吐槽道:“设计挺新颖的,不过就怕有些家长不会告诉孩子危险性,带孩子去喝一次,回家之后孩子把家里的洗衣液当成大桶奶茶……”也有网友表示“网红产品很多都是博流量”,倡导食用产品的包装设计在追求新意的同时,应当坚守底线;还有网友直接质问商家:“为什么一定要这么猎奇,洗衣液桶装饮料,刷新认知吗?”不过在众多的批评声中,还有人表示对于一些产品新意没必要动辄抵制。
据红星新闻,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目前已接到相关投诉。记者从南京市建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该局下一步将展开调查,15日之内会有一个初步结果。
记者注意到,南京南椰里餐饮店在该市共有三家门店。5月17日,这三家泰式餐饮门店表示,均已下架所有“洗衣液奶茶”商品。截至记者发稿时,各大外卖平台也均无该商品出现。一家南椰里门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是总公司方面要求全面下架该包装的产品,而且“以后也不会再卖了”。
本文来源: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
日,多名网友发文称,西安等地有星巴克店面开始实行“消费入座”,不消费会被店员“礼貌劝走”,也有星巴克门店直接在桌上摆上了“消费入座”的牌子。而星巴克官方客服回应媒体求证时,确认是有“消费入座”一事,如果不消费会被店员礼貌劝离,但星巴克不会强制顾客消费。一时间“刚坐下1分钟就被劝走,不消费不让坐了”等消息甚嚣尘上,让不少星巴克“白蹭客”变得心慌。
平心而论,“消费入座”在别的店面很正常,比如现在很多书店的水吧区域,比如商场各角落的按摩座椅,通过人工或技术手段,总归会有办法把座位精准留给消费了的客户。既然这种操作很正常,那以前行事大方惯了的星巴克跟进,似乎也说得过去。
新闻出来后有法律专家认为,顾客既然落座,不管点没点东西,就是商家提供了服务,就适用相关消费者保护条例,赶人是不对的。对这一观点笔者显然不能苟同,商家也有自己的苦,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诚实信用等原则,更不存在强制交易,那么商家设置一些消费条款,从情理上也容易得到理解。
不要说星巴克这样的知名连锁,就是一间普通的奶茶店,成年人都知道开起来不容易。法律需要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星巴克等商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装修与维护成本,经营者在市场中追求合理的利益,设置相关合理消费条款以减轻经营成本负担,再正常不过。
所以,尽管个人判断“一分钟不点单就被劝离”,桌上摆“消费入座”的提示牌,可能只是部分城市部分区域星巴克的经营者迫于指标压力的暂时之举,但对此举动,我一个“白蹭客”虽有遗憾,还是能理解,但这种操作真的对商家的长远发展有利吗?对此恐怕还要观察,毕竟,经验已经表明,包容“白蹭客”能提升品牌形象,甚至能带来不少忠诚的用户。
有的人进星巴克啥也不点,也能坐一天,这种现象不新鲜。就像大部分人街头突然内急找不到厕所时,一定会首先顺理成章地想到找一家麦当劳、肯德基,冲进去借用一下厕所。带娃逛累了渴了还会进去白坐一会,要一杯免费温水。这样做商家亏本了吗?恰恰相反,各家财报亮眼,开到哪里就是哪里的地标,这一现象或者说文化背后的成因,尤其值得餐饮服务业深思。也就是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企业对每一位顾客的宠溺,尤其是非消费类客户的“厚道”,结出了硕果。我可能穷,但我不傻,受了心照不宣的“恩惠”,也会择机回馈。我喝不惯咖啡,但我也经常点星巴克的瓶装果汁(尽管卖得比鲜榨还贵);这次几个人白坐一下午,但是下次很可能就在里面打包三明治或者蛋糕作为午餐外带;星巴克茶杯等周边,尤其是月饼,价格哪怕是同类商品的数十倍,有机会照样会团购买了送给客户。
对于员工来说,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年轻人也可以被观察到有一种自豪感和掩饰不住的活力。谁不愿意在服务员眼里有光的店里消费呢?就此开启互惠模式,而不是一种互相提防“被坑”,多好!顾客今天不消费,不代表下次不消费。商家让顾客免费入座,既是自愿,也是格局。彼此能这么换位思考,就能互相理解。
可能星巴克方面想换一种思路,或许新的做法能在经营层面得到回报,但这种文化的转变长期到底有利还是有弊,恐怕还要观察一段时间。
文l蒋光祥
<>日,星巴克出两款瓶装奶茶:抹茶星冰乐奶茶和红茶星冰乐奶茶,并入驻天猫平台。售价为:每箱93元(6瓶),几乎比市面上的瓶装奶茶都要贵。有趣的是,刚推出不久的这两款奶茶在天猫上已经销售了近万箱,好评上千条,营收超85万(折合人民币),几乎是平台上同时期的奶茶品牌销量最高的。
不由得让人产生疑惑,它是怎么做到的?对零售业的发展又有什么新启示?
品牌效应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懂得把数据变现
有人说,星巴克的奶茶卖得这么好是因为牌子的缘故。对于这一点,小编并不否认,好的牌子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假货里卖得最多、最好的都是那些高档牌子货的原因。
但是,好的牌子仅是敲门砖,重点是你推出的产品得有需求。就像马云说的,不会聘用那个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人一样。看看星巴克推出的瓶装咖啡的销售量就知道了,很早的时候就推出来了,销量加起来却不及新款奶茶。由此可见,品牌效应仅是次要因素。
这两款产品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星巴克根据自身门店经营多年所获得的数据,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的原因。我国茶业及衍生品一直呈增长态势,据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整体即饮茶市场规模近811亿。就拿上海喜茶来说,每天卖出近4000杯。可见奶茶市场的潜力有多么巨大,星巴克常年深挖数据自然深谙此道,推出的抹茶和红茶口味是当今消费者需求最高的。当然,仅仅是这样还不够,要怎么迎合新兴年轻人的需求才是王道。星巴克推出的产品做了适当的甜度等方面的改进,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的心理。
“拿来主义”盛行,即饮时代来临
星巴克这两款新品的到来也预示着即饮时代的来临,这一点从最近奶茶饮品等零售界的动作就能看出。近日,香飘飘上市又失败,业绩增长也开始放缓,从2012年到2016年间,香飘飘营收从19.2亿元增长到23.9亿元,但是算上通货膨胀的话,实际上它的营收在降低。
出现这种情况,有竞争对手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如今的消费者,尤其是90、00后,他们已经厌倦了开袋冲饮的方式了,实在太不方便。现在盛行的是“拿来主义”——买来即饮。这也很多智能售货机(比如邦马特)在研究的项目,现磨现饮,投放进学校、商场等场合中。可以说,像香飘飘这种还要劳心劳力冲饮的粉状奶茶将逐渐淡出视野,被即饮商品取代。
所以,星巴克并没有像别的奶茶品牌一样推出冲饮制品,而是改用玻璃瓶装的即饮制品方式,加上环保购物袋,一下子抓住消费者的心。可见,一瓶小小的奶茶饮品,要想成功,里面要掌握的弯弯道道非常多。
纵观来看,星巴克仅是推出了两款瓶装奶茶,但是里面暗含的信息灰常多,比如即饮时代的来临、环保意识、健康意识的提高等!那么,你怎么看?
(解读新零售为“首席媒体官”旗下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