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年,不少人选择创业,一些10-20万之间的小本生意颇受欢迎。听一个朋友说,网上一个易拉罐炒饭的项目都加盟500家了,真是饥不择食啊。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到创业市场的火爆。
那今天就聊聊小本创业的话题。刚好我身边有两个人,分别做炸鸡和便利店,我们就以此为例,看看有什么不同。
在此声明:捷哥的观察笔记,只记录真实发生的案例,和由此引发的独立思考。对与不对,您自己判断。
< class="pgc-img">>老G经过耐心考察,加盟了一家炸鸡品牌,在本市属于首家。开出后,异常火爆,吃货们排队购买,单月的营业额达到了20万。
老G也没想到生意竟然这么好,原本打算每月5-6万,有个事做就行,现在改主意了,筹划着再多开几家店。
一个月后,选中了新门店报给厂家,却被告知不能开。原因是有人看到老G生意好,跑到品牌公司也报了店,签了合同,地址与老G的新店很近。厂家出于区域保护的考虑,否掉了后报店的老G。
这下老G坐不住了,自己担风险种出的庄稼,凭什么给别人拿?老G连夜开车去了品牌公司。
老G是很有素质的,并没有吵闹,而是谈起了市级代理权。从区域规划到经营方法,一番有理有据的说辞让品牌方相信了老G有能力有信心做好独家区域代理。当然,代理费还是要收的,20万。
老G回来后,当年顺利开出3家直营店。下级招商也放出2个县级代理和5家散店,代理费是全收回来了。只是后来开的店销售没有首店火,维持在6-10万的区间。
老G也很知足,安稳经营了两年,到2017年前后,品牌公司原材料涨价,毛利缩水,老G又坐不住了。品牌公司回复说,他们也没办法,上游香料供货商涨价,品牌公司损失更大,现在正在研发新口味,摆脱供货商控价。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口味的改变失去了竞争力,门店亏损,关门了事。
3年多的时间里,老G大约赚了300万。之后也新找了一些品牌加盟,有赔有赚,大体年收入30万左右,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激情感觉。
< class="pgc-img">>H叔自主经营的是一家连锁便利店品牌。
便利店的毛利率大约在15-20个点,跟炸鸡65-70个点的毛利率比起来,只能算个弟弟。营业额倒是差不多,大约每月10万左右。单店的利润很低,但便利店也有优势。
优势就是供应商结款有账期,半月或一个月结一次,大部分货品有效。例外的如烟草,可口可乐之类的,那就必须现结。
H叔就是凭借单店微薄的利润和账期款,开了一家又一家。有时候一些预计经营亏损的店也要开。有资金就开直营店,没资金加盟店也开,统一供货,保姆式经营。就这样,在8-9年里开了300家店。
我当时问他,这么多店,大生意啊,一年收入不少吧。他嘿嘿笑着说,啥大生意啊,就是个小卖部。这么多店一年就挣80万,还是卖纸箱子钱。
这当然是玩笑话,后来我了解了下,前期确实不赚钱,店多起来以后才慢慢有了利润。也不是每家店都赚钱,盈亏互补后,8-9年下来,也就1000万左右。
再后来,有人收购他的便利店。全年营业流水4.5个亿,出价9800万。H叔卖掉了所有店面,资产卖出,落袋为安。
案例说到这,就结束了。
< class="pgc-img">>我的观点是:
炸鸡是加盟的,外部风险较大。便利店是自主的,掌控能力强。
炸鸡有着很高的经营价值,短期经营就可以快速获利。便利店经营价值较低,只是相对稳定。
加盟店几乎没有资产价值。便利店资产价值很高。
朋友,如果你创业,选择哪种方式呢?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或者想法,可以写在留言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新内卷,这回轮到了超市。
总第 3316 期
餐企老板内参 翟彬 | 文
仓储式烤肉,便利店火锅
餐饮开始流行“超市风”
“进门后推上一辆购物车,穿梭在不同的货架间,选货、扫码、结账,然后坐下开吃……你没听错,这来的是一家餐馆,不是超市”。
从上半年开始,餐饮刮起了一股“超市风”:仓储式烤肉,便利店火锅,点心批发市场、自助小酒馆……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加入到这波浪潮中,“餐馆变超市”,新颖的消费体验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前去打卡。
尽管“超市风餐厅”的品类各异,但它们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是名字。“仓储式烤肉、烧烤工厂、烧烤超市、烧烤工厂店”,单从称呼上看,你很难把这些“零售标签”明显的词汇跟一家“东北小炉子烤肉”联系在一起,但这正是“超市化的餐厅”的精髓所在,要的就是“与众不同和差异化”。
其次是装修。既然叫“超市”,自然要“打扮成”超市的模样,开放式货柜、仓储式陈列、零售化的包装,明明是间餐厅,却透着一股超市的既视感。
最后是体验。“做戏做全套,道具很重要”,手推车、购物篮、手提袋一应俱全,常温货架、冷藏冰柜一样不少;另外不论是烤串、羊肉片,还是酒水饮料,甜品小吃,一律都是自助选购、扫码结算,跟在超市买东西差别不大。
“餐厅变超市”,表面很热闹,背后有门道。
拆解“超市风”背后的商业逻辑
跟过往的“国潮风、地摊风”只把重点放在“场景”的改造上不同的是,这波“超市风”则在消费场景、用户体验、运营思路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
场景更有趣了
“超市风餐厅”大多采取了复合式的场景改造,以烧烤为例,今年新起的这批“烧烤超市”清一色采取了“地摊风+自选超市+自助烤肉”的模型。在场景上既能感受到“在超市里购物”的体验,又能体会到自己动手烤肉的乐趣。再加上“铁桌子、矮板凳、小炉子”的配置,让人一秒穿越回80年代的地摊。
火锅超市在模式上也有亮点,像是深圳的前进菜场美蛙火锅,除了“自选菜品”之外,还在店内搞了一个水培菜的微型菜市场,蔬菜现摘现涮,体验更加新颖。
啤酒便利店的改造空间更大,以酒水自助为基础,衍生出了“酒水自助+零食、烧烤、炸物小食、桌游”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兼具“朋友聚会、喝酒交友、公司团建”等多重功能,比海伦司更轻,比公路酒吧稍重的新模型。
体验更好了
“超市风餐厅”把“自主权”交给顾客,像是“烤肉超市”基本都是“一桌一炉”,选好肉,买好炭火,接下来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比拼下“烤艺”了。
另外商家们为了让消费者体验上更加真实,在细节上也确实用心。
像是广连申,进店的话术都是“欢迎来到广连申批发市场”(但是实际上门店并没有批发业务,只是配合品牌营造出批发市场的氛围);
而沈阳的刘牌牌甚至还模仿了钱大妈的“日清”模式,不卖隔夜肉,每天晚上进行分段折扣,21:00七折,22:00五折,23:00打三折。
买的更多了
用超市选购的方式拿菜,除了新鲜感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多寡随意,丰俭由人”,但对于商家来说,这却是设计好的“小心机”。
用购物盘换成购物篮,用手推车替换扫码点餐,消费者只埋头装货,很容易就买多了。像在广连申点心市场,装满一篮子起码得200多软妹币,商家轻松提高了客单价。
而且采用包装产品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包装产品”的价值感更强,价格要比散装或者称重的产品要高。
啤酒便利店玩的更花哨,本来“堂食+零售”的模型就能多卖钱,有些品牌还采取了会员制,“365元,每天1块钱,一周7瓶酒”,号称“轻松实现喝酒自由”,通过储值锁定会员保证稳定的复购,让营收更加多元。
另外烤肉和烘焙品类还会用“现切、现烤”等方式来引流。比如深圳的仓储式面包集合店膨胀工厂就采用明档的方式,让消费者看到产品制作和出品的全过程,出炉即售卖,出炉台面就是销售区域,大大增加了顾客购买的欲望。
成本更低了
“超市风餐厅”全程自助,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工少了”。
以烧烤为例,在二线城市一个烤工每月的工资至少8000元起,一家200平米的烧烤店至少3-5个烤工,一年下来仅人工就能节省30-50万。
啤酒便利店也一样,跟清吧比人员少一半,冰柜即仓储,大多数店没有厨房,基本上除了洗手间都是营业面积,在夏天还可以变身成“公路酒吧”,把生意延伸至街边销售。
其次,零售化的产品也能帮助餐企降本增效。在广连申点心市场里,大大压缩了“现烤”产品的数量,增加了布丁类和芝士类等冷藏和预包装食品的比重,好处就是拉长保质期,增加产品的销售时间,减少货损。
另外“超市风餐厅”通过增加产品的条码,有效提高了店内标准化程度,SKU的管理从“非标品”转成“标品”,降低了产品的管理难度,损耗得到控制。
总结一下,“超市风餐厅”在许多的细节上做了创新,在保留餐饮体验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零售的经营逻辑,提高了经营效率,有效降低了食材成本,但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节省了人工,不管是烧烤店的烤工,火锅店的传菜员,还是酒吧的卖酒小妹,人力成本的降低肉眼可见。
“餐馆变超市”
既有创新,也有无奈
在过去的十年里“餐饮零售化”绝对是个热门的话题,尤其在疫情的三年间,“零售业务”已经成为很多头部品牌的标配,今年全行业All in预制菜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餐饮如此热衷零售,既有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因为“现实所迫”。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参与调研餐企的房租及物业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这三项的增速,分别达到了3.39%,2.1%,3.69%,长期的“三高一低”已经严重制约着餐饮行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餐饮企业还饱受“用工荒、招工难”之苦,据相关数据显示44.86%的火锅店老板表示“服务员难招”,56.16%的火锅店老板表示“人员成本高”,火锅行业一线员工的流失率高达22%。
“超市风餐厅”利用了“零售思维”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减少食材损耗、优化经营效率。如今随着“超市风餐厅”的盛行,“餐饮零售化”也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0阶段,“产品为王”,以颐海国际的火锅底料,广州酒家的月饼,呷哺的火锅蘸料等为代表的大单品时代;
2.0阶段,“渠道为王”,“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布局,商超、便利+传统电商(天猫、京东、小程序) +社交电商(抖音、小红书)+私域等;
3.0阶段,“体验为王”,用零售的逻辑改造餐饮,从“非标品”到“标品”,从坐下来扫码点餐变成推着车自助拣货,从等菜上桌到自己动手。
在“超市风”盛行之前,餐饮与零售结合最好的,其实是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以及T11、菜鲜果美为代表的高档生鲜超市。盒马先通过餐饮的“大牌小店”为零售引流,逛吃逛吃,门店还有现捞的大海鲜加工。其后加码自营,推出“盒马火锅”,消费者可以推着购物车采购牛羊肉、海鲜冻品、火锅预制菜,再到就餐区食用,还有“鲜切肉铺”等业态创新,属于餐饮的壳+零售供应链的核。
如今餐饮“反攻”零售,“零售的壳+餐饮的核”,走的是“餐饮+零售”,用零售的体验带动餐饮的增长。当然“餐饮+零售”也不只“超市风餐厅”这一种模型,前阵子西贝推出了集合了“美食广场+美食课堂+美食超市”的贾国龙美食市集,可以看作是“餐饮+零售”的一种全新尝试。
尽管“超市风餐饮”看起来很美好,解决了不少行业痛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
管理难度大,从“非标品”换成了“标品”后,组织结构、SOP,标准化都有很大的变化,餐饮老板要掌握“餐饮+零售”两套经营逻辑并非易事;
品类的普适性有待考验,举个例子,为什么“烧肉超市”这个品类最先在沈阳、徐州等地发展起来,原因就是沈阳、徐州、淄博等地本来就有自助烤肉这个业态,当地食客的烧烤技艺整体水平高,而其他区域的消费者在动手的时候很容易烤糊烤焦,影响口感和复购(电烤稍微好些),而且自助还会拖长消费时间,影响翻台率;
加盟问题,像是酒水便利店的加盟项目,看起来人工少投资小,但实际上每间店的SKU数量至少100+,整体库存压力大,尤其是啤酒精酿便利店,淡旺季非常明显,夏天才是营业高峰,冬季销售压力很大。
写在最后
“用超市的形式做餐饮”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早在两年前就曾有一些烧烤品牌尝试过,两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不仅品类的范围越来越大,经营的思维较两年前也有了不少的迭代与升级。
与过去几年靠着审美、流量或者渠道红利等“外部因素”发展起来的品类相比,“超市风餐饮”是通过“内部优化”,调整产品、组织结构和运营思路,来解决人力、食材、房租等成本问题。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餐饮进入“存量博弈”的阶段,增量变少,成本高企将是“新常态”,这将促使餐饮企业纷纷“向内寻找利润空间”,而“超市风餐饮”适时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餐馆变超市”,到底是噱头还是出路,我们拭目以待吧!
县城虽然离城市比较远,但它的消费水平也不比城市低,这里的人的消费水平也比较高,而且相对于在城市中创业县城中创业的投资会比较低,而人流量比较集中,消费者群体比较固定,所以县城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之地。那么在小县城里什么生意好做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解下吧。
< class="pgc-img">社区超市连锁
>1、社区超市连锁
现在的小县城,做连锁社区超市生意,一年可以收入20万以上。因为每一个社区里面的人都很集中在大门口或者比较人流密集的地方,开一家小超市还是非常不错的。
超市里面虽然不大,但是卖的东西一定要是人们家庭生活每天的必需品,青菜水果肉类蛋类日常用品的柴米油盐都要有。像这样的超市开个四五家,想一年收入20万以上很简单。
< class="pgc-img">开儿童用品店
>2、开儿童用品店
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如今的儿童用品是越来越好卖,原因在于现在的父母都希望将最好的东西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对于儿童用品的添置就出现了非常多的需求。
其实现在在小县城可以做好的生意特别的多,还可以开服装店、婴幼儿店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 class="pgc-img">特色餐饮店
>3、特色餐饮店
小县城里的人生活很安逸,大部分人都喜欢吃吃喝喝,晚上周末聚一起喝酒吃饭,所以,餐饮永远是小县城最火爆的,如果能开一个有特色的餐厅,生意一定会不错的。
再说了民以食为天 ,在小地方小县城,大家生活的压力会比较小,对于吃的还是不会太吝啬,所以开一家比较干净舒适有特色又好吃的店,推荐:姥娘家地锅鸡。
姥娘家地锅鸡源自中国传统名菜地锅鸡。它的主要原料是鸡肉和面粉,地锅鸡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姥娘家地锅鸡独特的配方优势成就了其不错的口感,麻辣鲜香,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让人食后难忘。由于姥娘家地锅鸡很难复制,确保其口味的独特,从而有效地扶持加盟商的利益,保护了市场份额的稳定和逐步增长。
姥娘家地锅鸡加盟投资不大,一年收入20万以上是完全没问题的(一般加盟商开店3个月左右即可实现回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