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谈评论员 程思琪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的《上海市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落地施行,对众多小商家头痛的“拍黄瓜”职业举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方案,令人拍手叫好。
近年来,餐馆因卖“拍黄瓜”被罚似乎成了常态。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中旬,全国已有超1000家餐饮店因超范围销售“拍黄瓜”“凉拌黄瓜”等凉拌菜被行政处罚。有举报者甚至在一年内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1372家餐馆提出索赔。
根据以往规定,“拍黄瓜”属于“冷食类食品”,餐馆不仅要申办许可,还要准备制作“专间”,配备更衣洗手消毒专用空调等设施。多做一碟“拍黄瓜”,餐馆可以增加收入,消费者可以享用美食,却因复杂严苛的条件,让这道家常凉菜难以成为中小餐馆的“标配”。针对这一经营困局,《办法》对拍黄瓜、泡茶、解冻等食品安全风险较低的简单制售行为作出规定,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餐饮店可仅设置专区,有效化解了小店不敢“拍黄瓜”的担忧。
其实,“拍黄瓜”问题只是原有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变化相互脱节的缩影之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各种新模式新业态的相继出现,给市场监管带来不小的挑战。若监管条例未能及时回应和调整,就可能与现实情况背道而行。如何一隅三反,将政策福利传导至存在同类困惑的其他经营主体,考验着政策制定者们的监管智慧。
近几年,咖啡店里卖包子、书店里卖奶茶、服饰店里卖水果……街边小店已经兴起了混合业态的经营新模式,呼唤着监管举措的迭代更新。这次,《办法》回应了市场需求,例如,将原有19项食品经营项目全部取消,简化为热食类食品制售、冷食类食品制售等4个大类,这意味着小店可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家产品,在经营上拥有了更大的灵活度和试错空间。一系列食品经营新规的落地,不仅是监管部门为餐饮经营者提供的政策便利,更为经营主体探索多种业态混合经营提供了底气。
作为我国消费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上海一直是新业态、新经济的“试验场”。从“一照多址”到“一址两用”,从盲盒经营合规指引到无人面馆试水运营……一次次的监管创新证明,“放管服”不应只是在原有政策流程上“做减法”,还应有顺应市场变化、贴合市场需求而生的政策“加法”。
从2018年至今,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已从1.0版升级到7.0版。可以看出,上海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背后是对企业切身需求的不断回应和对市场变化的主动拥抱。只有企业觉得好、用得上,纸面政策才能真正走到市场中来。
来源: 半月谈
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的《上海市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落地施行,对众多小商家头痛的“拍黄瓜”职业举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方案,令人拍手叫好。
近年来,餐馆因卖“拍黄瓜”被罚似乎成了常态。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中旬,全国已有超1000家餐饮店因超范围销售“拍黄瓜”“凉拌黄瓜”等凉拌菜被行政处罚。有举报者甚至在一年内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1372家餐馆提出索赔。
根据以往规定,“拍黄瓜”属于“冷食类食品”,餐馆不仅要申办许可,还要准备制作“专间”,配备更衣洗手消毒专用空调等设施。多做一碟“拍黄瓜”,餐馆可以增加收入,消费者可以享用美食,却因复杂严苛的条件,让这道家常凉菜难以成为中小餐馆的“标配”。针对这一经营困局,《办法》对拍黄瓜、泡茶、解冻等食品安全风险较低的简单制售行为作出规定,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餐饮店可仅设置专区,有效化解了小店不敢“拍黄瓜”的担忧。
其实,“拍黄瓜”问题只是原有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变化相互脱节的缩影之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各种新模式新业态的相继出现,给市场监管带来不小的挑战。若监管条例未能及时回应和调整,就可能与现实情况背道而行。如何一隅三反,将政策福利传导至存在同类困惑的其他经营主体,考验着政策制定者们的监管智慧。
近几年,咖啡店里卖包子、书店里卖奶茶、服饰店里卖水果……街边小店已经兴起了混合业态的经营新模式,呼唤着监管举措的迭代更新。这次,《办法》回应了市场需求,例如,将原有19项食品经营项目全部取消,简化为热食类食品制售、冷食类食品制售等4个大类,这意味着小店可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家产品,在经营上拥有了更大的灵活度和试错空间。一系列食品经营新规的落地,不仅是监管部门为餐饮经营者提供的政策便利,更为经营主体探索多种业态混合经营提供了底气。
作为我国消费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上海一直是新业态、新经济的“试验场”。从“一照多址”到“一址两用”,从盲盒经营合规指引到无人面馆试水运营……一次次的监管创新证明,“放管服”不应只是在原有政策流程上“做减法”,还应有顺应市场变化、贴合市场需求而生的政策“加法”。
从2018年至今,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已从1.0版升级到7.0版。可以看出,上海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背后是对企业切身需求的不断回应和对市场变化的主动拥抱。只有企业觉得好、用得上,纸面政策才能真正走到市场中来。(半月谈微信公号)
手市场可以看到一个行业的经营状态。这不,在一个二手店转让平台上,挤满了奶茶店出兑、设备出售的消息。有的出售者为了博眼球,竟然标注1元出让的价格。昨天,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沈阳一年超50家奶茶店注销或改项目
记者从天眼查上获悉,从去年7月份开始,一年时间里,沈阳市共有50家奶茶店注销。“生命周期”最短的一家是今年5月17日注册,仅仅2个月就注销了。
在浏览相关奶茶店信息时,记者发现,虽然有的奶茶店经营还在继续,但是名字和经营范围已经变更。铁西一家奶茶有限公司改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沈河区一奶茶店改成了卖五花肉的店铺,浑南区一家奶茶店则变成了一个饭店。
随后,记者在一个二手店转让平台上看到了很多转让信息。“奶茶小吃店出兑,诚心出,周围覆盖学校、医院等,到手就赚钱。”“店不干了,各种奶茶设备,可单买,价格美丽。”“个人一手出兑奶茶店,浑南一大学院内,位置极佳客源稳定”……
传说中的“本小利大” 创业者纷纷入场
不过值得人关注的是,这边有店面注销或者变更经营范围,那边还有大量的奶茶店注册。天眼查显示,在最近一年里,沈阳共有432家奶茶店新注册。
“主要是大家都认为奶茶店本小利大!”从事奶茶店生意的邹女士告诉记者,奶茶店纷纷开设和外卖兴起、网红效应有很大关系。很多人觉得这个行业门槛低、投入不大、销量看起来不错,尤其深受一些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喜爱。
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在,我国有超37.8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茶饮料、奶茶、食品饮料”,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新式茶饮相关企业。近年来,我国新式茶饮相关企业的年度注册数量(全部企业状态),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网红行业”有期限 店家应注重品质
“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利润那么大!”邹女士说,近两三年奶茶行业总体的消费市场确实很大,但从业者也特别多。最初各家为了占有市场,率先在外卖平台上开启“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当部分店面初见起色时,国内一些知名网红茶饮品牌强势进入,消费者逐步被品牌化分流,如今这些大品牌又开启降价的路线。
“拼完价格,大家又开始拼品质,弄得原来想趁热赚钱的奶茶店很累。”邹女士说。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去用心经营,所谓的网红行业都是有期限的,当光环褪去的时候,店家应该更注重品质和服务,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同质化的问题。”一位业内专家称。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邓丽婧
作者:邓丽婧
来源: 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