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俗话说:“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
把利益看淡,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这是理论,在实际操作中,是难以全部做到的。
人在职场,如果不为了赚钱,不为了荣誉和地位,那么其目的又是什么呢?大部分的人,上班的首要任务是为了养家糊口,然后才是热爱社会大家庭。
看过这样一句谚语:“春天的子鸡要到秋后去数。”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败,不要一开始就吹捧,要等自己离开职场之后,才有定数。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总有一些人,喜欢“秋后算账”,你不胆小甚微,都不行。
昨天的下属,可能是今天的上司,要是你得罪他了,一准要穿小鞋;今天的上司,可能是明天的普通员工,混到最后,颜面扫地。
作为打工人,要想混出点名堂,就要顺势而为,少一些逆境。以下三种忌讳,不得不知。
< class="pgc-img">>02
第一,忌讳“居高临下”,对下属傲慢无礼,需要降低姿态。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
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两句截然相反的话,其中包含了做上司的道理。一个人要有官架子,才能让工作顺利推动;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要保持低调,主动关照下属,才能保全自己。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态度,做不同的事情。
战国时期,齐国被燕国、秦国、赵国、韩国、魏国的联军攻破,齐闵王逃到卫国。卫国的国君让他住在宫殿里,还能保证他的日常开支。但是他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是一把手。
卫国的子民对齐闵王的作风,非常反感,都站起来反对他。因此,齐闵王流落到鲁国、邹国。可悲的是,他仍旧不知悔改,被前来救援他的楚军加害了。
楚军的将领淖齿说:“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诫焉,何得无诛。”
作为上司,能够做出成绩,不是一人之功,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几个因素一起发力的结果。如果你把功劳归于自己一人,觉得下属是可有可无的,那么你注定会一败涂地。
毕竟,众人拾柴,才能让火焰高涨。一己之力,也就是一股蛮力而已。
春秋时,孔子外出,遇到几岁的孩子项橐,还能走上前,主动作揖,主动请教,就值得我们学习。
礼贤下士,是一个上司应该有的姿态。你的姿态越低,大家对你的印象越好,从你身上分享到的利益越大,积极性就越高。
< class="pgc-img">>03
第二,忌讳“触怒上司”,强行提出批评建议,需要见机行事。
古人说:“龙有逆鳞。”作为下属,要积极建言,但是要把握时机,要看上司是否能够虚心接受,事情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对于一意孤行的上司,你要提出建议,然后远离他。
“鸟择良木而栖,人择明君而处”,跟错了上司,那就要学会忍耐,暗中去寻访新的上司,或者等待上司自动垮台。
春秋时,晋国的大臣赵盾,遇到了野蛮的晋灵公,坚持提出自己的主张,反复劝阻。结果,他被晋灵公放出的恶狗,赶出了晋国。
秦朝末年,项羽带兵进入咸阳,滥杀无辜,放火烧了宫殿,掳走当地的钱财,决定回东面的老家。
他身边的大臣韩生说:“咸阳周围,大山是天然的屏障,土地肥沃,可以常住。”
项羽回复:“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韩生不识趣地说:“楚人就像猴子戴帽子一样。”话音刚落,就惹来了生命之祸。
以史为鉴。作为下属,在职场上,不得不低头。哪怕你有先见之明,也要忍一忍,看时机对不对,对方是谁,再决定说不说。
“职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言语上,要稳住自己,不要信口开河,也不要做以卵击石的事情。
主持人周立波说过:“职场三大定律: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下属和上司互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能一根筋。很多事情,忍一忍,还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 class="pgc-img">>04
第三,忌讳“能不配位”,错把平台当本事,需要量力而行。
《周易·系辞下》里写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一个人在某个位置上,就要发挥对应的作用,否则就会因为德、能、勤、绩不够明显,不得不让出位置。
春秋时,齐国的大臣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登上了君王的位置,然后他举荐管仲担任要职,自己甘居其后。
若干年后,在我们为管仲点赞的时候,也会想起鲍叔牙。一个能举荐别人的人,道德素质,已经超过了很多人。
作家入江之鲸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常常拎不清,误把平台的资源当做自己的能耐,误把平台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本事。”
如果你的位置很高,能力很小,那就努力学习,把身边的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如果你的能力很高,位置很低,那就埋头苦干,静待机遇。
成绩、能力、位置是相辅相成的,不要因为得到了某个位置,就洋洋得意,糊弄工作。
< class="pgc-img">>05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几句对白:孟子拜子思为老师,问,如何治理地方?
子思说,第一要素,就是让地方群众得到利益。仁义道德,本身就是利益的化身。
因此,人想在职场站稳脚跟,就要综合各方面的利益,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判断,说出合理的话,不能过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作为上司,要和下属平起平坐,同唱一台戏。
作为下属,要不卑不亢,顾全大局,见机行事。
不管在任何位置,提升能力,量力而行。
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拔,不无道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些人明明什么都好,做事很快,开会发言很积极,但总是“不太讨人喜欢”,有活都想着他,有好事就把他忘了……
中午看表妹的留言,说起她一个新同事,基本就是这种“不讨好”的类型。
乍一听,会想到“职场不公”,但仔细想想,也容易理解。
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少不了人情与关系。
你会认可有能力的同事,在一起做项目的时候想起他,但这并意味着私底下你不能“不喜欢他”。
这种事,看起来小,但真遇到,还是挺麻烦的。
特别是当你有事想找人帮个“可帮可不帮”“帮起来顺手”“不帮也说得过去”的忙的时候。
< class="pgc-img">>不过,这种事要解决也挺容易,如果不想让自己在职场上莫名“得罪人”并不难,只要知道一些基本的职场禁忌就行。
今天就从“同事”、“领导”和“个人”三方面来聊聊。
1、同事篇
和领导相处,有时候绷着一根弦,反而会比较注意,可面对同事,往往就会“不小心大意了”……所谓“魔鬼都在细节里”,所以和同事相处,细节很重要。
【1】“有不懂就问我”
如果有同事跟你说“有不懂的就问我”,你可别百分之百当真。
百度能告诉你的,就不要麻烦同事了。
反过来,遇到“拿着百度一查就知道的问题”来找你的新人,其实你也可以只给他三次机会,三次以后,对话就变“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忙,等会再说。”
至于“等会”是多久,大家心知肚明。
< class="pgc-img">>提问,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己印象分的技巧,前提是“这是一个好问题”。
例如,在对方有成绩的时候,虚心问一句,“一个月就能做到这样的业绩,太让人惊喜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呀?”
这样带着夸奖,给对方表达机会的提问,大概率是不会被拒绝的。毕竟大家都有爱表达、想表现的意愿。同样,对于提问者来说,答案无论粗细,都是真实的经验,比书上看来的大道理直接。
另外,提问还能用来缓解冷场、不会说话、内向等问题,之前在《性格内向,聊天总冷场?牢记三步沟通法,让沟通更顺畅》中分享过,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原文。
【2】随口吐槽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你并不知道的“无意”是否会埋下“不定时炸弹”,保险起见,不得不参与的吐槽,只要保持基本合群、不反对的态度即可。
看破不说破,听一听可以,但从自己嘴里说出的话,最好还是过过脑子。
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意识,还是要有的。
【3】该拒绝的时候要拒绝
不做老好人,我想应该是我们的共识。
工作说到底是为了赚钱,而“老好人”做的事往往是“花了时间花了精力却与赚钱无关”,至于“好好人如何自救”,在这篇《职场上,千万别做“老好人”,有这几点赶紧改!否则同事瞧不起你》中,也列举了具体方法,有需要可移步查看。
< class="pgc-img">>2、领导篇
【4】不做“问题的搬运工”
遇到问题,一般有两种做法:
第一,想办法自己解决;
第二,向上级或其他人求助。
能自己解决当然很好,但依然需要让老板知道。在动手前,提前咨询老板的建议,避免弄巧成拙。
有时候对你来说是问题的问题,也许对行家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这一种,在汇报的时候,常用的模式是“问题-我的解决思路-老板你觉得如何”,所以不存在“搬运工”的问题。
“搬运工”往往说的是第二种,也就是“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
这时候,你需要呈现问题,但说法上需要注意,不能搬运,一定要做一定的信息加工,提炼关键问题,梳理前因后果。
至于有没有“解决思路”,有,自然最好;没有,起码不能对现状一问三不知。
否则领导只会觉得“要你干什么”?那你的地位就很危险了。
【5】不要急着说“我懂了”
遇到领导布置任务,最好的办法是“用自己的话重复一遍”,确认自己的理解与领导没有问题,再说“好的”。
不做任何回复,直接说“我懂了”是非常危险的。
特别是关于具体的执行目标,一定要注意转化成执行动作或具体的指标。
记得去年做一次线上活动,领导开会时说的是“这次线上活动我们要做大一点”,有一个小伙伴立马说“我懂了”,结果一个多星期后,再回来领导:“做大一点”是要做多少人的?
这个问题只能暴露两点:
< class="pgc-img">>第一,从开会到现在,这一个多星期,这事完全没动;
第二,那你们这一个多星期都干嘛了?
3、个人篇
【6】玻璃心
我很喜欢万维钢解读奥卡姆剃刀时说过的一句话:
“能够用愚蠢解释的,就不要用恶意。”
在路上遇上变道不打灯的,不要觉得人家故意为难你,他可能真的只是“马路杀手”,车技有限而已。
毕竟连认识的人都不一定在街上打招呼,更何况是不认识你的其他司机呢。
所以,在职场上,有些话或有些行为,也只是“对方脑子直”而已。
想太多,不仅自己累,周围也会觉得莫名起来,倍感压力。
就像董明珠说的,“职场上,最降低工作效率的事情,不是逛淘宝、也不是微信聊天,而是玻璃心。”
把心思放在手头的工作上,就算别人真想怼你,你也能用结果让他闭嘴,这样才更大快人心。
【7】不做工作总结
无论是日报、周报,还是项目汇报,会做总结的人,才是真正能“涨能力”的人。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阿陈是新媒体的同事,她刚入职的时候,虽然写东西快,但经常逻辑混乱,那时候她就一边写、一边听主编的意见修改,然后把“为什么要改”“如何避免出错”记录在日报里。
一两周后,主编发现,大家都爱去看阿陈日报,私下也喜欢和她交流。
一个月试用期到的时候,主编就让阿陈跟大家做分享,她就把自己日报里,那些平时记录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做成ppt。
再然后,她就成了写作训练营的助教,在线上社群分享她的写作经验。
这时候,她不仅根据学员的反馈,补充和完善了自己的ppt,又把自己“如何做线上分享”的社群经验,记录在了日报里……
再后来,就成了一种“自己学-分享-改进完善-带新人做”的良性循环,凡是她接手的事情,总是学习得非常快。
现在,阿陈不仅自己带团队了,还有了自己的写作课,从当初一个“写手”变成了有好几千学员认可的“老师”。
这些看上去顺理成章的发展,都建立在一个小习惯上:坚持每天写总结。
如果仔细回顾的话,阿陈并没有花很大的时间,长的时候不超过20分钟,短的时候5分钟,或许就是记录一个好标题,想一想它为什么好。
这些看上去小,确实实实在在的经验。
自己拿得出手,别人也看得见。
< class="pgc-img">>写在最后
除了今天提到的这些,你有哪些给新人们的建议呢?欢迎一起讨论。
场上我们常常感受到自己“吃力不讨好”,一片赤诚之心,结果却得不到别人的半句好话,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
不想自己如此,要注意避开职场的5条禁忌。
< class="pgc-img">>1、主动承接别人的工作。
职场分工都是非常明确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就算自己精力过旺,也不要企图去帮别人干活。你的同事或许向你求情,自己工作太忙,让你帮忙分摊一些工作,或是你的“好心”泛滥,主动承接别人的工作,到最后你会发现,成绩都是别人的,责任都是你的,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2、爱“为人师表”。
你的能力略胜一筹,或是经验更丰富,也不要在职场上轻易就给别人“指条明路”,或是在同事面前爱说教,喜欢“为人师表”给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除非你是高层领导,不然不会有人听你的“苦口婆心”。
< class="pgc-img">>3、替别人做决定。
职场上无论是多么细微的事情,只要不是你的事,就一定不要替别人做决定。就算关系再亲密,趁别人不在的时候不告知对方就替别人做主,可能到最后出了问题,都是因为这个“决定”引起的。
4、爱打抱不平。
职场冲突、职场矛盾是常有的事情,你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份心意是好的,也是热心的表现,但维持职场正义的同时,你可能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你做了中间人,到最后矛盾指向了你,或是你做了和事佬,最后得罪人的却成了你。
< class="pgc-img">>5、爱心泛滥。
职场上你是一个老好人,热心帮助同事,爱心满满,总会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懂得感恩的人,对你心存感激,并且回报你。但有些人却并不是这样想,认为你是有所图才会这么热心。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感谢你的关注,升职加薪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