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马俊】中国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9日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它被命名为“嫦娥石”。这代表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在中秋佳节来临之前,这份“来自月球的中秋礼物”引起网友们的热议。那么在月球发现新矿物在科学上到底有什么意义?《环球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据介绍,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发现的嫦娥石属于磷酸盐矿物,呈柱状晶体,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2020年12月,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后,多家中国科研单位就开始了月球样品研究工作。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第一批月球样品责任人黄志新研究员表示,“我们签订的协议规定,这50毫克中只能损耗20毫克。20毫克也就大概相当于1颗大点的米粒的重量,但是却包含大约20万个颗粒。”月壤颗粒的尺寸在1微米到150微米之间,小的不足人类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大的也只有一根头发粗,“打一个喷嚏都会让它失去踪迹”。为此中国科学家们只能在显微镜下操作,使用针头小于0.5微米的纳米取样针,将月壤按分组规则一颗一颗地筛选。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月球样品研究骨干李婷研究员介绍说,团队在对第一批月壤样品进行矿物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一种磷酸盐矿物的稀土含量反常的高,这成为寻找月球新矿物的线索。按照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命名和分类委员会的规定,要发现一种新矿物,除了必须确认它的化学成分外,还需要确认它的晶体结构。但发现的疑似新矿物是一颗不足10微米的月壤颗粒,它和辉石交互共生在一起,无论实验手段还是后期的数据处理都没有办法把辉石剔除干净,因此一直没法获得理想的晶体结构数据。
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第二批月球样品——一个包含15mg月壤样品的光片,继续开展研究。这个样品大约有14万个颗粒,他们从中再次找到了新矿物的踪迹。但是,有希望测到单晶结构的颗粒只有一颗,而这一颗还裂成了三小块。要想验证新矿物的存在,必须把它分离出来。最终,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在聚焦离子束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在14万个颗粒中成功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约为普通人头发平均直径十分之一的大小的单晶颗粒,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仪开展了后续的晶体结构解译,获得了理想的结构数据。
经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分类及命名委员会投票通过,嫦娥石确证为一种新矿物,它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据介绍,嫦娥石的这个名字也有特殊含义。它的英文名Changesite-(Y),由change(嫦娥的汉语拼音)+s+ite(英文后缀,表示矿物)+ Y(特殊成分后缀)组成。一是纪念嫦娥工程取得的伟大成就;二是发音更加接近中文嫦娥石发音,为外国人也发音友好;三是 “S”均是中文“石-Shi”和英文“石-Stone”开头的第一个字母,“石”通常是大众对“矿物岩石”的总称;四是名称Changesite可分成Change(嫦娥)和site(地址),可理解为嫦娥居住地,即月球,又可解释为嫦娥5号月球落地点;五是名称也可理解为Change(改变)和site(地址),可引申为此次落月地点与之前Apollo(美国)和Luna(前苏联)都不同。将新矿物命名为“嫦娥石”表达了科研团队对中国航天和中国深空探索事业的致敬。
那么中国发现月球新矿物有什么意义?为何美国和苏联之前没能发现?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月球研究团队负责人李子颖解释说,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的采样地点与此前美国和苏联月球采样地点距离较远,“我们的采样地点地质年代要年轻约10亿年,这或许是此前美苏月球样品中没有能发现嫦娥石的原因之一”。李子颖表示,虽然嫦娥石所属的磷酸盐矿物在地球上很常见,但其中并不包含嫦娥石,这证明其形成需要与地球截然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未来通过研究嫦娥石的形成条件,可以倒推当初月球演化时经历了什么样的特殊历史过程,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意义重大。此外,嫦娥石所含量的稀土是否有开发价值,也值得未来进一步研究。
同时,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月球样品研究团队还首次准确测量了嫦娥五号月壤中氦-3含量、赋存规律以及最佳提取参数,为后续月球氦-3资源的遥感预测和资源总量估算,以及氦-3资源未来开发和经济评价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
024年8月19日,根据全国消协智慧315阳光公开,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被消费者投诉,涉及消费金额124.00元。
根据投诉内容,2024年08月19日,消费者陈**反映其通过网络消费的方式在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购买的其他家用小电器可能存在虚假宣传问题(欺骗性销售诱导)要求对方退赔费用。
天眼查显示,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3月13日,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西丽社区打石一路深圳国际创新谷七栋(万科云城三期C区九栋)B座1601房,是一家以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600万人民币。
本文源自金融界
与太原七十年
(九十三 迎泽公园里的饭店)
上个世纪的1961年至1964年,我在太原五中读初中,因此和我们同在青年路上,一墙之隔的迎泽公园有了不解之缘。
为了方便到公园去玩,特地买了年票,所以只要有空,甚至午休本来该午睡也偷偷溜出校门到公园去玩一会儿。
什么偷摘一朵正散发出浓郁香味的玫瑰花啦,惊扰树荫长椅上的恋人啦,到湖边为下水游泳的同学看护衣服啦,看石匠们叮叮当当地在藏经楼前打造台上石护栏的花纹啦等等。
但记忆里最吸引我的却是藏经楼南面不远处的一个饭店:晋南饭店。
那时大点的饭店都是国营的,属饮食公司管。尤其是冠名晋字的饭店更是突出山西地方风味的翘楚。名气最大的便是五一广场南的晋阳饭店。我记得还有五一路上马街口上的晋东南饭店,而这家冠以晋南饭店,而且是太原唯一开在公园里的饭店。足见其环境之幽雅,地位之特殊。虽然说是吃客因为要先购进公园的门票才能来此处吃饭,但确实方便了游园时想吃饭的人。
我乃一介穷学生,虽每次从饭店门前路过,忍不住多看几眼,甚至偶尔被里面的香味勾得直咽口水,也因囊中羞涩而匆匆离去。学校食堂的大锅饭才是我们一日三餐的标配,饭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殿堂。
当时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中走出来,我们住校的同学们每月可以凭号证在公园东门北侧小院的副食店里买半斤饼干犒劳一下自己,这已是极大的欢喜了。下饭店则是连想也不敢想的奢望。
古话说:常在河边站,难免不湿鞋。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和我一样,都是迎泽公园的常客,也一样是穷而有点馋的年轻人。每每路过晋南饭店,总会在咽下口水时心有不甘。终于有一天,我们几个同学凭借食堂退给我们的几两粮票和口袋里仅有的几个毛毛钱,壮着胆,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进了饭店的门。那气势虽神气十足但也露了些怯意,毕竟买不起热炒冷拼之类的菜品。好在有同学早就打探到了一种叫麻食的,是既能解馋又能半饱的一碗美食。
现在已记不清当时花了多少钱买了一碗麻食,只记得热气腾腾,十分好吃,香得很。至于碗里的食材也记不大清楚了。但舀上一小勺红红油亮的辣椒油,往碗里一搅和,吃得我们满头是汗,满嘴流油。那个香,那个美,那个心满意足的劲儿是现在人想像不到,也理解不了的,比现在吃大餐还要开心啊!以至七十多年都没忘掉“麻食”这两个字。
麻食,成了我脑海中难以磨灭的一个记忆,而当年的晋南饭店也早已从迎泽公园里云消烟散了。但我只要去迎泽公园游走,仍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吃过一次麻食的那个晋南饭店。
当然了,我早已从网上查到了麻食不过是一碗类似太原人做的圪托儿加鸡蛋、西红杮、韭菜、葱花、金针、木耳甚或再加点炒好的五花肉丁之类带点汤的面食。老伴给我做的也是既可口又营养丰富,但总少了些莫名的冲动。哎!如今好吃的美食太多了,早已不是当年那饿狼一般的肠胃了。正如皇帝回宫吃不出受困时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味道了,尽管都是最好的食材,也做不出当年经口入腹的那般感觉了。古今一理,我回忆过去,更珍爱今天的幸福生话。感恩改革开放带给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