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林林总总的火锅店名中,“热盆景”的招牌是取得很有水平的,既通俗易懂,又有川式风趣,更有闲情雅致。
俗,是因为川人尚滋味的食俗,让人识名见锅便心领神会;趣,是川人的生活基因,说话做事都喜欢搞得好耍一些,新奇特一些;雅,则是城市沉淀出来的气质,文而不迂,绉而不腐,自然境由心生。
雅俗共赏,让热盆景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都盛极一时的高端火锅,当时成都人把吃热盆景当成有面子、赶潮流的事。
但在风光二十年后,热盆景恰恰死于不雅不俗,既脱离了俗的本质,又守不住雅的台面,最终烟消云散。对今天来说,它有味道的记忆,更有现实的启示。
< class="pgc-img">火锅
>成都火锅来历小述
成都人吃火锅的历史较长,目前已知的最早见于1836年(清代道光年间)的几份席单,计有鸭血火锅、圆子火锅汤、虾白菜火锅、猪羊杂火锅四款,均作菜品上席,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后来的菊花火锅、生片火锅,是筵席中才有的品种。
川人把红汤火锅作为单品食用,始于上世纪初的重庆毛肚火锅,这种脱胎于长江船工水八块吃法的红味牛杂涮锅,很快受到食客喜爱,陆续被引入门店经营,并在1921年开设了第一家专业的毛肚火锅店“白乐天”。
一直以来,川味火锅就有两种观点,一说它是发生于川菜,是川菜的重要分支;一说它是独立起源,与川菜是并列关系。我想,上述成渝两地早期火锅的不同食俗,可能正是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原因。
上世纪30年代,据说有个重庆人在成都总府街开了家叫“好莱坞”的火锅店,不过在此后的近五十年时间里,除麻辣烫之外,成都一直没有形成单食火锅的风气。
< class="pgc-img">南门三座桥
>热盆景,成都人的新欢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今天常见的火锅店才开始在成都出现,先是重庆人魏玉景在浆洗街开了家“朱魏火锅”,紧接着另一家“魏火锅”在盐市口营业,成都人好新鲜、爱热闹的特点和一直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味觉欲望被瞬间点燃,随后的“热盆景”及一大批新设火锅店,则把这股风潮掀至极盛。
热盆景开在新南门桥头,全名叫成都新南门热盆景火锅馆营业厅,早期条件相对简陋,但地盘扯得开,店内店外摆了一坝坝,如果和现在的门店相比,基本谈不上装修,完全靠火锅本身的味道吸引顾客。
< class="pgc-img">热盆景
>热盆景的消费不菲,轻轻松松一顿就可以吃脱几十大块,差不多是当时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即便如此,仍然要排队等座,而且绝对不会像今天某些餐馆一样请人当媒子。新品种、新吃法、新口味,在成都餐饮市场,只要抓住这几条并能保持,生意都不会差。从开业起,一直到拆迁,热盆景的生意都可以用如日中天来形容,而且还先后带领这段街开起了另几家火锅店,堪称成都第一条火锅街。
当时在热盆景消费的有几种人,一是非自掏腰包的权贵,一是包包涨鼓鼓的生意人,还有就是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的超哥们,店门口经常停着一辆辆皮实又拉风的145,当然警车也随时来光临领人。此外就是中产家庭,以及偶尔咬紧牙巴,来请客充台面打牙祭的普通老百姓。
夜以继日,霓虹闪烁,通宵达旦,红得发烫。短时间内,又有一大批火锅店相继在成都各处开办起来。热盆景们红火的年代,正是传统川菜面临瓶颈的年代,也是粤菜海鲜大排档占领成都的年代,当时的餐饮市场形成了“火锅、川菜、粤菜”三足鼎立的局面。
< class="pgc-img">新店
>战争年代,战报传得最快。和平年代,美食情报跑得最欢。
九十年代出版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把热盆景写进书中,以拉高品位。它的大名迅速传遍川内外,“到成都看热盆景”甚至成为一些香港人士的选择,同时多个山寨版“热盆景”也先后在拉萨、重庆、昭通、郑州、衡阳、石家庄、保定等地出现。
正当春风得意之时,新南门一带迎来了拆迁改造。1995年,第一家热盆景关闭。歇业六年后的2001年,红星路四段的热盆景新店开门迎客,从装修到价格到服务,全面奔向高端。2002年,金沙车站旁的金沙店开业,生意依旧火爆,但价格也越来越贵。
早年市场空白阶段的非常规高额盈利,显然让热盆景的经营者产生了错觉。当一种源于大众,本应面向大众的饮食,在完全抛弃大众,而走向所谓的金字塔尖时,它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2005年,在与竞争对手短兵相接的较量中,热盆景败下阵来,先是改火锅为川菜,再到销声匿迹,这个前后知名了二十年、实际经营十五年的成都本土高端火锅品牌,寿终正寝。
< class="pgc-img">新店
>思考:高处不胜寒,盆景不再热
从热盆景的兴衰可以看到,早期市场定位还是比较好的,在新南门桥头选址,春熙路、新南门车站和周围大量厂区都是它夯实的客源基础,经营上牢牢抓住了中高层消费者,尤其是单位客群和时尚人群,较高的定价策略也换来了丰厚的利润。
但不能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个假象,是成都人对新品种的巨大热情和初期市场的竞争空白造成的。
某种程度上,拆迁算是一个较大转折。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断档,热盆景或许会保持这股热“气”,不至于闪火。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即使当年不拆,早晚都会拆。尽管拆迁断了几年,重开后的生意依然火爆。所以,拆迁虽有巨大影响,还并不是致命的。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从头到尾的经营理念中,尤其是新店时期。从一些热盆景倒闭后的相关报道来看,它在经营后期应该暴露了不少问题,包括门店管理、供货商管理、店外营销等诸多方面。从早年相对传统的经营方式,过渡到现代餐饮经营模式的过程中,显然准备不足,或者说还没有完全适应。
在外部,来自重庆、广东等地的各类竞争对手,有的通过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对它进行暴击,有的通过更加先进并成熟的运营方式与它抢夺客源,在内外压力和多重冲击下,热盆景力不从心,有心无力,从而丢失了“以味为本、以客为本、以众为本”这个基本的火锅原则,而改做中餐的决策,无疑成了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 class="pgc-img">新店
>(全文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川味文化
#吃在中国# #舌尖上的老字号#
#这就是爆款# #吃在成都#
#你好,冬至#
【关注号“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天里很多人都爱吃火锅,
火锅不仅食材多样,
还能约上亲朋好友一起吃,
有说有笑,暖意融融。
< class="pgc-img">>来自南师大附中新城
实验小学南校区的5名小学生,
平时也特别爱吃火锅。
他们来到菜市场,
采购了大量食材和厨房用具,
并将这些材料拿到学校。
< class="pgc-img">▲ 从左到右依次是:周玉明、胡庭儒、秦梓涵、宋秀婕、王知然
>他们究竟要做什么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这些来自南京的娃,
在清汤火锅盆上,
设计了南京的四大风景名胜哦~
< class="pgc-img">>春天,万物复苏,
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 class="pgc-img">>南京的桃花岛,
桃花朵朵盛开,
一阵花香扑鼻而来。
< class="pgc-img">>夏天,人们来到玄武湖,
乘着小船,
穿梭于美丽的荷花间。
< class="pgc-img">>秋天,栖霞山的枫叶红满地。
周末叫上小伙伴,
一起爬山、赏枫叶、拍照,
多么惬意呀!
< class="pgc-img">>冬天,梅花在雪中傲然绽放。
你怎能不来
号称“天下第一梅山”的
梅花山赏梅呢?
这5位小学生
设计的艺术作品《厨房四季》。
每幅图中的元素,
都是我们厨房中经常见到的
食材和用具。
< class="pgc-img">>他们是怎么想到这个创意的?
又是如何把作品制作出来的呢?
美术课的启发
在学校美术课上,美术老师孙晓经常会让学生们脑洞大开,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一些艺术创意作品。
有一次,老师让学生们从厨房中寻找材料。没想到,不仅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就连家长也非常感兴趣。
< class="pgc-img">▲ 家长和孩子把食材和厨房用具拿到学校。
>在学生们交上来的作品中,老师发现王知然、秦梓涵等5位学生的作品比较有创意。于是让他们组成一个团队,以“厨房四季”为主题做一幅作品。
从诗意拼盘到
立体“盆景”设计
这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很快做好了分工。其中,秦梓涵负责整个作品的前景和后景设计,其他4人分别负责春、夏、秋、冬的作品设计。
起初,他们设想将古诗与拼盘结合到一起,利用厨房中的材料展现四季的风景。
< class="pgc-img">>但是,他们觉得作品的亮点不太突出,风景也不够美。于是,他们再次讨论,决定结合南京的景点,做一个立体盆景式的设计。
< class="pgc-img">▲ 绘制草图
>孩子们先画了一个简单的草图,讨论每个季节所需要的材料。挑选材料,对于平时很少进厨房的他们来讲着实不易。这时,一位学生的家长帮他们列出了一份材料清单。
< class="pgc-img">▲ 密密麻麻的材料清单
>看不懂?下面是四个季节的成品图,火眼金睛的你,可以对照材料清单找一找哦~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从采购材料到精心制作
为了备齐材料,他们几乎寻遍了小区附近的菜市场和超市。宋秀婕同学想用冬瓜做雪山,可雪山的体积较大,需要大冬瓜才能体现。为此她转了三四个菜市场,才找到一个20多斤重的冬瓜。
< class="pgc-img">>材料找好后,进入制作环节。他们选用了规格为40cm的火锅盆做载体,用面粉揉成的面团做底托,然后搭配其他食材和厨房用具进行装饰。
< class="pgc-img">>王知然同学负责设计夏季作品。夏季最突出的景物是荷花,她选择用颜色非常相近的洋葱来表现荷花。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切洋葱时很容易刺激眼睛,而她参照网上的教程,切了20多个洋葱,才雕刻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荷花造型。这些精致的荷花,可以说是她边流眼泪边做出来的。
加入故事情节
让作品更加生动
每个学生都想要把作品设计得好看一些。不管是选材、布局还是配色、装饰上,他们都经过了反复尝试和修改。
为了将大家的作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王知然还构思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使整个作品更加完整、生动。
这些创意少年曾把这个作品
带到了央视少儿频道
《看我72变》的舞台
< class="pgc-img">>大朋友、小朋友们,
《看我72变》是一个展现
中小学生创意和奇思妙想的舞台。
期待你们的参与~
本期编辑:赵瑞楠
部分图片来源:夏导、
南师大附中新城实验小学南校区
本文来自央视少儿,欢迎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cctv14children@qq.com
今天偶然被推送了一篇成都火锅的历史
热盆景
< class="pgc-img">>可是有年头了
98年我去成都公司总部学习都没有听到过
< class="pgc-img">>当年的同事 请我们几个北方人,在肖家河吃串串
热盆景
在新南门桥头,几乎半条街都打起热盆景招牌卖火锅,
可惜当年没吃到。
随手一搜,吃了一惊,帝都的热盆景开到了2020。
虎坊桥,挺熟悉的地方,还真没注意过。
看介绍应该是川菜馆,没有火锅。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最终在年底,违建的原因被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