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广西人文:南宁到昆仑关,一塘到九塘,隐藏着二千余年的古道故事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05
核心提示:西人文:南宁到昆仑关,一塘到九塘,隐藏着二千余年的古道故事广西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令人向往的古道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

西人文:南宁到昆仑关,一塘到九塘,隐藏着二千余年的古道故事

广西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令人向往的古道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南宁到昆仑关的这条古道了。这条古道历经二千余年的演变,见证了无数动荡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

早在唐代,这里就已经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设有邕州都督府作为行政中心。为了加快沟通效率,当时政府在这条道路上建立了一系列的驿站,形成了"一塘到九塘"的格局。每个塘之间大约五公里的距离,充分考虑了人马的行走能力,保证了信息的快速传递。

这些塘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驿站,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都发展成了繁华的集镇,如三塘镇、五塘镇等。而且每个塘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有的源于唐代,有的起源于宋元时期,甚至还有明清时期的典故。这些历史痕迹,无不诉说着这条古道的悠久和辉煌。

比如三塘,最初叫"东路马茶塘",后来才改称为三塘,成为著名的商贸集镇。再如五塘,这里曾是横山县的县治所在地,到了清代才改名为"苏平五塘"。这些变迁,无不反映了这条古道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最有意思的要属七塘了。它虽然位于古道的主线上,却因为略有偏离而被边缘化了。但即使如此,它仍保留有"大夹铺"、"大渌墟"等别具特色的地名。可见即便是相对次要的驿站,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沿着这条南宁-昆仑关的古道,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当年驿递制度的魅力,更能窥见这片热土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变迁。每一个塘,都犹如一个个历史缩影,记录着广西这片神奇土地的兴衰荣辱。这条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通道,更是一条历史文化走廊,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条跨越二千多年历史的古道,不仅见证了广西这片土地发展的沧桑变迁,更折射出了华夏文明的坚韧传承。从汉代马援南征,到唐代裴行立平蛮,再到明代王守仁平瑶乱,这条古道无一不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它就像一条时光隧道,串联起广西这片热土的英雄史诗。

每一个塘,都犹如一个个历史缩影,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五塘,曾经是横山县的县治所在地,可见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再如七塘,虽然稍有偏离主道,却保留下了"大夹铺"、"大渌墟"等独特的地名,令人遐思无尽。这些细节无一不反映了这条古道的悠久历史。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九塘。这里曾是驿递系统中最重要的枢纽之一,能够感受到当年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的交织。而且,九塘的地名演变也颇为有趣,从最初的"里叚塘"到后来的"里段塘",再到最后的"九塘",都透露着历史发展的蜕变。

可以说,这条南宁-昆仑关的古道,不仅是一条重要的交通线,更是一部生动的广西历史缩影。在这条古道上,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的沧桑韵味,感受到文化的内在魅力。这无疑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用心去探索和传承。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这条古道诉说的历史故事,感受其蕴含的深厚底蕴!

< class="pgc-img">

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在南宁,地名带“塘”的地方,有不少,但最为让人熟知的,都集中在往宾阳方向上,如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等等。

当然,现在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的情况,地方行政建制的撤撤并并,这几个塘发展各有不同,除三塘,五塘是镇的建制外,其他都已经是社区,村的建制了,甚至被撤销了,如二塘社区,六塘村等等。

这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抛开这些,就有些好奇了,为什么南宁这么多叫“塘”的地方,偏偏这个方向上集中了这么多排列连贯的“塘”,他们又是怎么形成,背后又有些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

< class="pgc-img">

南宁九塘墟

其实,了解南宁的一塘到九塘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了解古代驿站,驿递系统与制度的一个缩影。

古代南宁,也叫邕州(方便写文,以下称南宁),从唐代的邕州都督府开始到现在,都是广西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个区域政治中心。是中原连接,管理岭南西部广大区域的重要中心,在长期的发展中,南宁区域建立了三条重要古道,驿递路线:

一条是东北向达昆仑关直通古宾州(宾阳);

一条是西南向直通上思州;

一条是西北向直通隆安县。

其中,东北向经昆仑关到宾州的这条驿道,历史故事最为丰富。

< class="pgc-img">

昆仑关

什么叫驿递制度呢?

相信看过历史剧的人,都知道“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这样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古代的公文信件,信息的传递方法与制度。

六百里,八百里并不是指具体的距离,不是说是从六百里外,八百里外送来的公文,而是指一种制度,是公文信件的要求送达的紧急程度,“急,很急,特别急,要命的急”的意思,说明发生的事情很重要,由此形成的公文信息要尽快的上传或下达到各级官府,让朝廷的决策者或执行者尽早的获知事情的原由,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行动。

古代的交通环境,通讯环境自然限制下,不像现代,什么飞机,铁路,公路,A地到B地,再远的地方,不说朝发朝达,那朝发夕至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通讯更不用说了,一部手机在手,万里信息都可以秒知道。


古代的时候的信息传递,可都是靠人力传送为主的。A地发生的事要传到B地,人骑马,一切顺畅,那三两天知晓都算正常,十天半月才知道也不算迟。没办法,人和马都有个体能限度,人要吃饭,马要吃草,要休息,不可能一人一马从头跑到尾,这样的信息传递速度,往往就容易误事了。

为了加快信息的传输,古人就建立起了驿站传输系统。开发了驿道,A地有事要传送到B地,派出的人只要沿着各地驿站路线,到了驿站,该换马换马,该换人换人,该吃时吃,该休息时休息。人停马停传递的公文信息不停,极大的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实际上就是通过这些驿站一段路一段路的接力传送。

< class="pgc-img">

这些驿站,在历史发展中,也叫驿递,塘铺,驻守的人的就叫驿兵,塘兵,铺兵,是由官府拿粮饷的人员编制之一,主要就是专职干送公文,信息的活,小到日常的县内各级公文公告向各乡村的传达,大到这种六百里,八百里加急公文的传送,都是驿兵,塘兵的事。

南宁到昆仑关的一到九塘,就是在这个制度下慢慢形成的,是南宁与宾州乃至中原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

这条古道开发于何时,又是何人所开出来,这个不好查证了,但两千余年发展中,汉代马援南征,唐代裴行立平蛮,宋代狄青南征,明代王守仁平瑶乱,民国昆仑关战役等等,都和昆仑关,和这条古道,驿道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按古人测算,从南宁古城到昆仑关,全程一百二十里,为了交通往来,公务信息的传输,依据沿途的地理环境,沿途设了十余个驿站,并且形成大大小小很多的村庄,在最后,最终形成比较重要的有九个驿站,因为人有驻守,所以又再慢慢发展成镇,成圩。

< class="pgc-img">

南宁捌塘墟

为什么这些地方名字叫做“塘”呢?

其实古人设驿站,有十里一塘“的说法,所以“塘,也指的是一个距离长度的单位!”,也是一个行政单位的名称。

但是,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的限制,设驿站的地方总要适合驻点驿兵生活需要,所以古人就没办法严格的按照“十里”这个距离来建立一个驿站。每个驿站,塘铺的距离也就不是统一了。

”十里一塘“的这种说法,只有老一辈,老老一辈的人才有体会了。八十年代的时候,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还小,随父亲去桂平南木的姑姑家饮入伙酒。

那个年代,不说汽车,客车,摩托车,就是单车都是比较少有的,县内十几二十公里的距离,靠两条腿走个来回,那都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事情。年纪虽小,想着跟着走路去有的饮了,开始自然很兴奋,精神头都是很足的,但走上半小时,多少就有点着不住了。

所以边走就边问父亲,还要走多久才能到姑姑家,父亲回答:还有两塘路!

这个”塘“,实际上指的是两个驿站的标准距离,那一塘路有多远呢?正常定义是五公里,五千米!

< class="pgc-img">

南宁七塘墟

古人为什么选十里设一驿,一塘呢?

现在人们走马路散步十里,五公里,快的四五十分钟,慢的都要一个多小时了。即使是军队里的越野五公里,最快也要二十分钟,在这短时间内行走的距离,人都能保持比较好的精神状态,要是再连续走上三四十里,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吃得消的了,越到后面越慢。

而古代那种人走马行的历史条件,交通环境原始不便,各种山坡,石岗,树林,走下去都是很复杂的事情了,所以十里设一驿,一塘,也是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身体条件,也能保证驿兵传递信息的时效性。

但前面也提到了,因为人的生活,居住环境是有所要求的,是受限制的,所以南宁到昆仑关路上的九个驿站,塘铺距离也是不一样的。

南宁市区到昆仑关,一百二十里,按大概差不多的距离设置驿站,实际上算是十塘路,但发展到今天,现代人最熟悉的就是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这几个地名。

< class="pgc-img">

光绪末年·宣化县地图

八九十年代修筑的南梧二级公路,从宾阳进入南宁境,南宁段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条古道建设的,几乎穿过了每个墟镇中心,每当客车过了宾阳,那就基本上倒数着这几个塘就知道离南宁还有多远了。

年少时在南宁求学,经常坐车经南梧二级路到南宁,那时就很奇怪,为什么过了宾阳,见到九塘,八塘,却很少见七塘,过了三塘却见不到二塘,一塘。这些地名又有什么说法呢?

普遍认为,南宁这一到九塘的叫法,起于民国时期,当时南宁的设立,宣化县的撤并,邕宁县的建制就开始了,为了方便管理,而且南宁到昆仑关沿途恰好就这么顺序着九个塘,于是一到九塘的名字就开始了。

可是翻阅南宁,邕宁的地方志才知道,其实,一到九塘的名字,很久以前都命名了。

< class="pgc-img">

乾隆版《南宁府志》

在清乾隆年间,当时的官府发了一个公文,就已经把南宁往宾阳的这些驿站改制了,一到九塘的名字就出现了。

一塘,也叫头塘,第一的意思,古叫六公祠头塘驿,这是九塘中消失得最早的塘,毕竟离城近,在城市发展中,很容易就被兼并消失不见了,后世的文献也就基本不提了;

二塘,古称高井驿,又叫高井二塘驿,不过还有文献记载,这里又叫低井驿,不知道这一高井一低井在二塘里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怎么会同一个地方,却出现高低的说法呢?

三塘,以前叫东路马茶塘,清代叫马茶三塘,马茶塘,民国形成个墟,叫归仁墟,也是现在九塘中发展比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塘,现在叫三塘镇;

四塘,以前叫朝天驿,也叫朝天四塘,民国后形成个朝川墟,所以有些后世的文献也叫误称为朝川四塘墟;

五塘,唐代的时候,这里是横山县治所所在地,宋代又叫金城驿,明代叫施湴驿,金城司所在,清代叫苏平五塘驿,苏平塘,民国的时候,这里形成个墟,叫站墟,后来也叫五塘墟,现在叫五塘镇;

六塘,明代时为林村铺,清为林村六塘驿。

七塘,宋代叫大夹岭,明代叫大夹铺,清代叫马岭七塘驿,周边的墟城叫大麓墟,也叫大渌墟,这也是沿途九塘中,唯一有点偏离古道的驿站,所以后来经九塘,八塘却不怎么能看到七塘的原因;

山心腰塘,实际上,这算是古道的上的塘,位于七塘,八塘之间,也是这段古道的重要驿站,只是他没有被编入十塘之列,而被排除在九塘之外,可能是以前讲究九九之数,十为满数,所以取舍之间,也就只排九塘,而不论十塘之说了,山心腰塘也就被边缘化了;

八塘,明代时为长山铺,清代为长山八塘驿,八塘驿,后来民国形成墟市就叫八塘墟了;

九塘,明代时叫里叚铺,清代后叫里叚塘,叚九塘驿,后形成九塘圩,但是因为古代文献的刻版工艺,人们阅读的习惯,“叚”就变成“段”,所以,也有文献记作里段塘,里段铺。

< class="pgc-img">

南宁四塘墟

因为历代有人定居驻守,慢慢的一个小小的驿站周边,渐渐的有了各种来此营生的人,最后都发展成为墟市。

而一到九塘的名字,只不过是现代人化繁为简,截取前人所取之名,方便当下使用才有的地名罢了。只不过名字太过简单,太过平常,人们也就不怎么在意了。

殊不知,这却是广西境内记载比较完整,使用时间最为长久的的一条古道,历史二千年,这里还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翻翻历史书,应该还有的。

这就改天再说了~~

< class="pgc-img">

邕宁九塘乡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广西人文:昆仑关——我的县籍是邕宁还是宾阳?历史说了算

广西人文:凭祥友谊关——我的曾用名很多,但叫镇南关最适合我

广西人文:再说凭祥友谊关——边关十名垂青史,不忘初心镇南疆

< class="pgc-img">

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在南宁,地名带“塘”的地方,有不少,但最为让人熟知的,都集中在往宾阳方向上,如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等等。

当然,现在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的情况,地方行政建制的撤撤并并,这几个塘发展各有不同,除三塘,五塘是镇的建制外,其他都已经是社区,村的建制了,甚至被撤销了,如二塘社区,六塘村等等。

这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抛开这些,就有些好奇了,为什么南宁这么多叫“塘”的地方,偏偏这个方向上集中了这么多排列连贯的“塘”,他们又是怎么形成,背后又有些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

< class="pgc-img">

南宁九塘墟

其实,了解南宁的一塘到九塘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了解古代驿站,驿递系统与制度的一个缩影。

古代南宁,也叫邕州(方便写文,以下称南宁),从唐代的邕州都督府开始到现在,都是广西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个区域政治中心。是中原连接,管理岭南西部广大区域的重要中心,在长期的发展中,南宁区域建立了三条重要古道,驿递路线:

一条是东北向达昆仑关直通古宾州(宾阳);

一条是西南向直通上思州;

一条是西北向直通隆安县。

其中,东北向经昆仑关到宾州的这条驿道,历史故事最为丰富。

< class="pgc-img">

昆仑关

什么叫驿递制度呢?

相信看过历史剧的人,都知道“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这样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古代的公文信件,信息的传递方法与制度。

六百里,八百里并不是指具体的距离,不是说是从六百里外,八百里外送来的公文,而是指一种制度,是公文信件的要求送达的紧急程度,“急,很急,特别急,要命的急”的意思,说明发生的事情很重要,由此形成的公文信息要尽快的上传或下达到各级官府,让朝廷的决策者或执行者尽早的获知事情的原由,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行动。

古代的交通环境,通讯环境自然限制下,不像现代,什么飞机,铁路,公路,A地到B地,再远的地方,不说朝发朝达,那朝发夕至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通讯更不用说了,一部手机在手,万里信息都可以秒知道。


古代的时候的信息传递,可都是靠人力传送为主的。A地发生的事要传到B地,人骑马,一切顺畅,那三两天知晓都算正常,十天半月才知道也不算迟。没办法,人和马都有个体能限度,人要吃饭,马要吃草,要休息,不可能一人一马从头跑到尾,这样的信息传递速度,往往就容易误事了。

为了加快信息的传输,古人就建立起了驿站传输系统。开发了驿道,A地有事要传送到B地,派出的人只要沿着各地驿站路线,到了驿站,该换马换马,该换人换人,该吃时吃,该休息时休息。人停马停传递的公文信息不停,极大的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实际上就是通过这些驿站一段路一段路的接力传送。

< class="pgc-img">

这些驿站,在历史发展中,也叫驿递,塘铺,驻守的人的就叫驿兵,塘兵,铺兵,是由官府拿粮饷的人员编制之一,主要就是专职干送公文,信息的活,小到日常的县内各级公文公告向各乡村的传达,大到这种六百里,八百里加急公文的传送,都是驿兵,塘兵的事。

南宁到昆仑关的一到九塘,就是在这个制度下慢慢形成的,是南宁与宾州乃至中原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

这条古道开发于何时,又是何人所开出来,这个不好查证了,但两千余年发展中,汉代马援南征,唐代裴行立平蛮,宋代狄青南征,明代王守仁平瑶乱,民国昆仑关战役等等,都和昆仑关,和这条古道,驿道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按古人测算,从南宁古城到昆仑关,全程一百二十里,为了交通往来,公务信息的传输,依据沿途的地理环境,沿途设了十余个驿站,并且形成大大小小很多的村庄,在最后,最终形成比较重要的有九个驿站,因为人有驻守,所以又再慢慢发展成镇,成圩。

< class="pgc-img">

南宁捌塘墟

为什么这些地方名字叫做“塘”呢?

其实古人设驿站,有十里一塘“的说法,所以“塘,也指的是一个距离长度的单位!”,也是一个行政单位的名称。

但是,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的限制,设驿站的地方总要适合驻点驿兵生活需要,所以古人就没办法严格的按照“十里”这个距离来建立一个驿站。每个驿站,塘铺的距离也就不是统一了。

”十里一塘“的这种说法,只有老一辈,老老一辈的人才有体会了。八十年代的时候,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还小,随父亲去桂平南木的姑姑家饮入伙酒。

那个年代,不说汽车,客车,摩托车,就是单车都是比较少有的,县内十几二十公里的距离,靠两条腿走个来回,那都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事情。年纪虽小,想着跟着走路去有的饮了,开始自然很兴奋,精神头都是很足的,但走上半小时,多少就有点着不住了。

所以边走就边问父亲,还要走多久才能到姑姑家,父亲回答:还有两塘路!

这个”塘“,实际上指的是两个驿站的标准距离,那一塘路有多远呢?正常定义是五公里,五千米!

< class="pgc-img">

南宁七塘墟

古人为什么选十里设一驿,一塘呢?

现在人们走马路散步十里,五公里,快的四五十分钟,慢的都要一个多小时了。即使是军队里的越野五公里,最快也要二十分钟,在这短时间内行走的距离,人都能保持比较好的精神状态,要是再连续走上三四十里,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吃得消的了,越到后面越慢。

而古代那种人走马行的历史条件,交通环境原始不便,各种山坡,石岗,树林,走下去都是很复杂的事情了,所以十里设一驿,一塘,也是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身体条件,也能保证驿兵传递信息的时效性。

但前面也提到了,因为人的生活,居住环境是有所要求的,是受限制的,所以南宁到昆仑关路上的九个驿站,塘铺距离也是不一样的。

南宁市区到昆仑关,一百二十里,按大概差不多的距离设置驿站,实际上算是十塘路,但发展到今天,现代人最熟悉的就是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这几个地名。

< class="pgc-img">

光绪末年·宣化县地图

八九十年代修筑的南梧二级公路,从宾阳进入南宁境,南宁段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条古道建设的,几乎穿过了每个墟镇中心,每当客车过了宾阳,那就基本上倒数着这几个塘就知道离南宁还有多远了。

年少时在南宁求学,经常坐车经南梧二级路到南宁,那时就很奇怪,为什么过了宾阳,见到九塘,八塘,却很少见七塘,过了三塘却见不到二塘,一塘。这些地名又有什么说法呢?

普遍认为,南宁这一到九塘的叫法,起于民国时期,当时南宁的设立,宣化县的撤并,邕宁县的建制就开始了,为了方便管理,而且南宁到昆仑关沿途恰好就这么顺序着九个塘,于是一到九塘的名字就开始了。

可是翻阅南宁,邕宁的地方志才知道,其实,一到九塘的名字,很久以前都命名了。

< class="pgc-img">

乾隆版《南宁府志》

在清乾隆年间,当时的官府发了一个公文,就已经把南宁往宾阳的这些驿站改制了,一到九塘的名字就出现了。

一塘,也叫头塘,第一的意思,古叫六公祠头塘驿,这是九塘中消失得最早的塘,毕竟离城近,在城市发展中,很容易就被兼并消失不见了,后世的文献也就基本不提了;

二塘,古称高井驿,又叫高井二塘驿,不过还有文献记载,这里又叫低井驿,不知道这一高井一低井在二塘里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怎么会同一个地方,却出现高低的说法呢?

三塘,以前叫东路马茶塘,清代叫马茶三塘,马茶塘,民国形成个墟,叫归仁墟,也是现在九塘中发展比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塘,现在叫三塘镇;

四塘,以前叫朝天驿,也叫朝天四塘,民国后形成个朝川墟,所以有些后世的文献也叫误称为朝川四塘墟;

五塘,唐代的时候,这里是横山县治所所在地,宋代又叫金城驿,明代叫施湴驿,金城司所在,清代叫苏平五塘驿,苏平塘,民国的时候,这里形成个墟,叫站墟,后来也叫五塘墟,现在叫五塘镇;

六塘,明代时为林村铺,清为林村六塘驿。

七塘,宋代叫大夹岭,明代叫大夹铺,清代叫马岭七塘驿,周边的墟城叫大麓墟,也叫大渌墟,这也是沿途九塘中,唯一有点偏离古道的驿站,所以后来经九塘,八塘却不怎么能看到七塘的原因;

山心腰塘,实际上,这算是古道的上的塘,位于七塘,八塘之间,也是这段古道的重要驿站,只是他没有被编入十塘之列,而被排除在九塘之外,可能是以前讲究九九之数,十为满数,所以取舍之间,也就只排九塘,而不论十塘之说了,山心腰塘也就被边缘化了;

八塘,明代时为长山铺,清代为长山八塘驿,八塘驿,后来民国形成墟市就叫八塘墟了;

九塘,明代时叫里叚铺,清代后叫里叚塘,叚九塘驿,后形成九塘圩,但是因为古代文献的刻版工艺,人们阅读的习惯,“叚”就变成“段”,所以,也有文献记作里段塘,里段铺。

< class="pgc-img">

南宁四塘墟

因为历代有人定居驻守,慢慢的一个小小的驿站周边,渐渐的有了各种来此营生的人,最后都发展成为墟市。

而一到九塘的名字,只不过是现代人化繁为简,截取前人所取之名,方便当下使用才有的地名罢了。只不过名字太过简单,太过平常,人们也就不怎么在意了。

殊不知,这却是广西境内记载比较完整,使用时间最为长久的的一条古道,历史二千年,这里还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翻翻历史书,应该还有的。

这就改天再说了~~

< class="pgc-img">

邕宁九塘乡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广西人文:昆仑关——我的县籍是邕宁还是宾阳?历史说了算

广西人文:凭祥友谊关——我的曾用名很多,但叫镇南关最适合我

广西人文:再说凭祥友谊关——边关十名垂青史,不忘初心镇南疆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