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商报讯(记者赵述评 张天元)9月3日,被誉为北京餐饮界“奥斯卡”的2022北京餐饮品牌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大会以“未来餐饮 破浪而来”为主题,以“站在行业前沿,洞察餐饮未来”为使命,为众多餐饮人提供行业走向的前沿资讯。2022北京餐饮品牌大会由北京市商务局指导,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商报社主办,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支持。
从2020年餐饮行业面临寒冬到如今持续回暖,离不开背后各企业的带头人。本次大会上公布了2022北京餐饮十大经济人物名单,包括:
戴嘉珩——旺顺阁集团 CEO
洪明基——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 董事长
邹胜利——北京市胜利玉林烤鸭店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刘京京——北京嘉和一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长
管其兵——管氏餐饮(北京)有限公司 董事长
易宏进——北京新世纪青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赵京——北京和合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冬——北京市东方阳阳快餐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行秀娟——北京凯瑞御仙都餐饮投资控股集团 董事长
谢江超——北京华方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什么有的餐饮(专题阅读)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赚得盆满钵盈,有的却门可罗雀、苦苦支撑呢?一个可以验证的现象是,餐饮企业的经营状态大多是由老板的阅历、习惯和态度决定的,即老板的人生价值取向主导着企业的发展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餐饮业态(专题阅读)是“老板决定成败”。
以下是对餐饮老板一个简单的分类,供餐饮从业者参考,也可对照比较一番,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老板?还有你那个餐饮老板朋友是哪一类?
1:厨师型老板
厨师出身的老板身处主副食品加工一线,深谙菜品特色、原材料采购与使用之道,性子急、动手快是其共性,但在价值取向上又可以分成个性鲜明的两种风格。
一种厨师型老板以厨师专业为荣,喜好卖弄手艺,经常不切实际推出大量菜品,使企业整体产品线量多为患。一旦企业经营不景气,他们很容易败下阵来,把企业转让了事。
另一种厨师型老板则善于在现有的菜品的基础上做到质优价廉, 突出和稳定菜品的口味特色,让顾客百吃不厌,乐而忘返。
虽然都是厨师出身,但是在职业延伸上其结果却大相径庭。
2:餐馆服务员型老板
干过餐饮服务员的老板熟悉餐饮企业服务常识,可身兼点菜、服务、收银数职,能够有效指挥前厅的服务工作,较好地完成顾客接待工作。
但有的餐饮服务员成为老板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容易陷入强调服务而忽略菜品质量的误区。
3:下岗职工型老板
企业下岗职工出身的老板吃苦耐劳,开餐馆不求多得,但求能保证生活来源。在整体经营上,他们的标准不高,高消费人群很难光顾他们的餐馆。这些老板的经营风格以实惠见长,因陋就简,集腋成裘。
俗话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作为下岗职工出身的餐饮老板,要想有所成就、做大做强,必须要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升餐馆运营的能力。
4:农贸市场商贩和职业商人
农贸市场商贩和职业商人了解市场行情,掌握主副材料第一手货源,擅长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实用高效的人际关系。农贸市场商贩和职业商人出身的老板,见识广,路子宽,点子多,现今市面上的火爆餐饮企业,大多由这两类老板经营。
这两类老板多数经历过市场竞争的洗礼,思维灵敏,亲力亲为,敢做敢当,奇招迭出。有胆有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可谓只要想得到,就要努力做到。在他们的辞典里,没有“不可能”的概念,有的只是“怎么干”。
5:有餐饮情结型老板
有餐饮情结型的老板主要是喜欢热闹的各界人士,他们的从商体验往往从经营餐馆开始。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行人士喜欢到餐饮行业“玩票”。他们大多觉得开餐馆简单,容易操作,在潇潇洒洒的游戏中就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只有进入餐饮行业之后,他们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不少老板因承受不住了又忙不迭地抽身而退。
这一类老板真正能够做得很好的极少,很多人会在开业初期热闹一阵,然后在热情消退之后销声匿迹。
6:餐饮爆发型
性格:社会出生,逐步做大,此类老板受教育程度不高江湖气较重,做事一意孤行,现实利益概念较重,只相信自己能拯救自己,能吃苦耐劳;
弱点:喜欢“掳顺毛”,不允许抵触意识;
常有行为:“争财”“不争气”;
管理意识:把餐饮企业当作江湖来对待,把餐饮人当江湖人来管理,重情意对管理和经营远景,没有概念总觉的“天下餐厅他最好”;
用人意识:能力不能超越我想像的范围,但是要绝对顺从;
金钱观:口头禅“我不要听理论的能赚多少钱”,3-6-9拉现炒;
发展趋势:和这类老板自身的管理能力有关,关键是他能管几家店,其次做不大,后期面临的问题是人才匮乏,老板自身无远见,没有大的发展;
合作对象:社会性强有点“匪气”的餐饮人员,业务不一定强,但要会察言观色,关键听话;
形象定位:绿林草莽,不成功便成仁;
忠告:性格决定命运,习性决定成败,学会用能人!
七:餐饮文化类
性格:文化类商人,因为某种原因涉及餐饮,慢性子、做事犹豫,自命清高社会性不强;
弱点:按部就班,效率差,理想主义,完美主义;
常有行为:“争气”“不争财”,说得多于做的;
管理意识:有较好的用人思想,能使用餐饮能人,但是对于能人的控制力差,不善于把握这些人的缺点,实效和氛围去后者较多;
用人意识:喜欢有点文化底蕴的管理人员,能接受不同的意见(做不做再说)理想主义,用人总是用衡量艺术的眼光;
金钱观:想在餐饮行业发迹一番,但是会套用一个较为“时尚的口号”;
发展趋势:想做大心有余力不足,疑人的心理比例应降低,心胸放宽;
合作对象:科班出生的餐饮人,不能社会性太强;
形象定位:儒雅型;
忠告:老板的肚量是委屈撑大的;
八:餐饮专营类
性格:多为以前餐饮出生,较为内敛,能按行业常规做事;
弱点:从餐饮职业经理人到餐饮老板的自身角色转换;
常有行为:自己是最专业的“一言堂”;
管理意识:自己在职场的习惯管理方式,与常规餐饮结合,能控制行业人员;
用人意识:总是把人的使用效率超过工资价值;
金钱观:餐饮业能有的赞助都不放过,没有的也能设计出来,成本观念重;
发展趋势:成功比例23%,关键是寻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因为他们懂得行业人的需要;
合作对象:餐饮中一些有能力的实务者,以前的下属;
形象定位:一个好账房先生到财务公司专业性;
忠告:吃甘蔗通常是咀嚼其汁水,如果你觉得残渣舍不得吐掉,生咽下去,胃会不舒服,实际上吐掉也不是一种浪费,因为它的价值和乐趣就在于咀嚼后长生汁水。做战略决策时因适当的留有余地,算得太精反而成拙;
九:餐饮偏门类
性格:豁达开朗型多数投身于其他行业的成功生意人,喜欢猎奇,强势型;
弱点:对一些试一试的行业不专著,多的是钱;
常有行为:委托一个特殊的跟班料理相关事务(经常事情砸在这些人手中);
管理意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用人意识:只要是有价值的!!!!
金钱观:输钱但是不能输面子;
发展趋势:除非你让他觉得你想的商业模式是他没有想到的,一般来说开餐饮有他在整体利益上的局部需要,只不过是个载体;
合作对象:在这些老板的眼中需要的是做任何事都能达到他预期目标的人,还必须具备的一点就是-----政治觉悟;
形象定位:大智若愚型;
忠告:注意身边人的汇报和做事-水分往往就是失败的前兆;
十:餐饮醒悟类
性格:做事严谨,反复考证,认真多疑(以前吃过亏);
弱点:过于拘谨,你不可能把所有风险都考虑到;
常有行为:“过几天再说”“还会有什么问题”“出现****怎么办”
管理意识:亲力亲为,什么事都要过问,对于信任人的概念较为模糊;
用人意识:让你跳高,但是限制你的高度(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金钱观: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发展趋势:如果他走过了这个心理阴影的坎,就能做大;
合作对象:餐饮专业人员,实战型;
形象定位:军师型(十万个为什么的代表);
忠告:失败和错误应该多总结的是自己,如何调整自己是最重要的;
十一:餐饮先驱类
性格:跳跃性思维,什么事都跟风,想法你能做我也能做,非常自我。
弱点:专注程度不高,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成;
常有行为:变化应对不了他的想法,经常给你“画饼”;
管理意识:只管钱,其他的不是重要的(但是他忽略了其他的也是主要的);
用人意识:能首先满足他感官欲望的,其次是能力;
金钱观:能赚钱的都做
发展趋势:如果你在做的话—快点跳槽(除非你能影响他的思维)
合作对象:劝你不要找这种老板。
形象定位:有艺术气质,乘早该行;
忠告:当你在荒漠饥饿的时候身手的距离有个面包,而一公里远处又一顿鱼翅龙虾大餐,他们的形式有不同但是意义都是填饱肚子,你有时要考虑为了吃得好一点你是不是还有做一公里的体力;
十二:餐饮帝王类
性格:绝对控制,有系统的团队专一执着,非常理性;
弱点:弱点影响不了大局,绝对帝王式的用人,喜欢塑造平民英雄但是不能“盖主”;
常有行为:战术上重视他,战略上藐视他,战局上关注他;
管理意识:注重系统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
用人意识:懂得利用用人的优缺点来整合餐饮团队;
金钱观:不追求暴利、不追逐快钱、寻求赚稳钱;
发展趋势:有机会加入不要放弃,在这里任何人都有机会,只要你够努力;
合作对象:任何热爱餐饮行业的人;
形象定位:帝王将相型。
饮产业生态协同化发展的现象已越来越明显,这也对相关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为“2024中国餐饮产业峰会”上的圆桌论坛环节实录,红餐网整编并首发。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表面无序又深度关联的时代。每一个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都会跟更多的企业关联在一起。
餐饮业也不例外,协同化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无数个领域,都在和餐饮发生着或深或浅的关系,交织形成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这也对餐饮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餐饮人该如何面对“产业生态融合”的趋势?在产业生态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又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效用?
近日,在“2024中国餐饮产业峰会”上,红餐网创始人陈洪波与良之隆董事长、中国食材电商节创始人朱长良,国联水产董事长、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会长李忠,全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广东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十月稻田集团创始人、CEO 王兵,三全食品总裁、山河基金创始人陈希,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常斌展开了对话。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企业家围绕《产业生态融合,助力企业持续领先》的话题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 class="pgc-img">>以下为论坛对话实录,略有删减。
01.良之隆:核心业务是企业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石,协同发展是企业成长的生态之路
陈洪波:良之隆是做了几十年的餐饮供应链,同时食材电商节也办了十二届,可以说朱总是对整个餐饮产业有着很深的洞察和很深的感悟,所以请朱总分享一下对“产业生态融合”这一现象的看法。
朱长良: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如今中国餐饮业已经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餐饮消费愈加看重“极致性价比”和“极致情价比”,这对企业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企业如何做到这两个“比”?从现在很多餐饮企业的发展策略,尤其是一些优秀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它们会让自己做得相对轻一点,从而能够跑得更快。
在我看来,如果一家企业做的特别重,就会跑得很吃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开始关注生态融合的原因。在当下这个时代,一家企业只用做自己最擅长,最需要做的部分,牢牢把握住你的客户,其它都可以与产业上下游进行合作。可以说,如今已经到了生态圈的红利时期,也是商业共同体的红利时期。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良之隆
一定意义上,生态的融合也是爆品的战略模式、战略定位,即企业针对自身的爆款业务进行打造,然后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交给合作方。不过,也要注意,企业虽然可以通过招标环节来选择合作供应商,但也要适度招标。因为企业真正核心的业务一定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可被替代。招标也要秉持建立起长期信任关系的理念,要坚持长期共同体发展的思路,才能真正实现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在商业共同体红利时代,所有的企业应该聚焦自己的核心战略、核心产品、核心区域,以及核心客户,其它业务都可以通过产业生态的融合来实现。
02.恒兴集团:龙头企业要起到带头作用,帮扶、赋能、带动中小企业
陈洪波:近几年,恒兴不仅有加快海外市场的布局,同时,也在做预制菜,而预制菜本身涉及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所以在产业生态融合化发展方面,您个人有哪些心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二。。
陈丹:不管是企业也好,产业也好,融合发展或者产业共生都是在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演进。
恒兴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我们本身做饲料起家,后来开始做种业、养殖,再到加工,以及智慧渔业。我们的目标就是坚持做好一件事,打造一个完整的水产食品产业链。
我们的业务形态实际包含了一产、二产、三产。产业生态融合的核心是三大产业协同发展,过去这么多年里,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怎么联农、带农、帮农,带动一产的农户一同发展。我们也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农户+服务+标准”的模式,已经带动帮扶了4万多户农民。
同时,我们也扩大了自己的养殖面积,主要是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实现从田头到餐桌整个链条的可追溯,从源头抓起,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安全的基础上,又要保证营养健康,这是整个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那么,怎么把这些关键要素做好?就是要赋能给整个产业链上的相关环节和相关人员。恒兴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免费培训农民,教会农民科学的养殖办法,保证源头的安全。
我创业33年以来,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良好的产业生态,一定是龙头企业要起到带头作用,能够帮扶、赋能、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
另外,恒兴多年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坚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以此来服务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比如,我们在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建立了很多基地,布局这些基地,可以把国外的一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服务中国这个大市场以及海外市场。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产业的国际化布局也是企业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新出路。像水产这类产品,我们在东南亚或中东建立相关产业链,从这些海外基地向其它国家或地区出口就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广东恒兴集团官微
在这也给大家一个建议,未来在出海这方面,中国的连锁餐饮品牌还有非常大的机会。
关于预制菜这块,过去多年的经营中,我们常常看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因为,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很多农产品都是季节性的,越丰收的时候,流通商会把价格压得越低。所以,农产品和水产品一定要通过工业化生产转化为食品,才能规避丰产不丰收的问题。而预制菜恰恰联动了一产、二产、三产,所以,某种意义上,预制菜产业以及食品产业都推动了整个农产品、水产品的价值提升。
总的来看,无论是预制菜产业、餐饮业还是食品行业,只有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促进农产品、水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协同产业链上各关联方的共同发展,实现共生、共赢,才能保证行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03.国联水产:成立产业振兴部,严控水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
陈洪波:关注行业的都知道,去年受核污染水排放事件的影响,整个水产消费市场不太景气。对此,作为水产领域的领军企业——国联水产是如何应对的?针对整个上下游产业,国联水产是否有做一些调整?
李忠:提到核污染,很多人都很怕,很担心,核污染事件也确确实实对消费心理产生了影响。但事实上,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我们的水产品,包括市面上流通的其它水产品有被检测出有核辐射的。在去年核污染水排放事件发生后,国联水产一方面积极跟相关政府、相关技术部门沟通,另一方面,也有及时向我们的消费者以及客户进行了反馈。
另外,国联水产也有预制菜和面向B端餐饮市场的业务。比如面向餐饮市场,我们向餐饮企业提供了后厨解决方案。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国联水产
目前,国联水产在上游还没有建立大规模的养殖,但是我们的业务也已经涉及一、二、三产。早在2022年,我们就把上游养殖和中央厨房板块剥离了出去,专门与全国各地的乡、县、市政府成立了产业振兴部,把控水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
我们的国家非常重视人民的健康,也重视水产业的发展,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也有在明显提高。我相信中国的食品安全,也请世界相信中国的食品,请全国消费者相信国内的农产品、食品是安全的。以牛蛙为例,很多人还是会质疑牛蛙的安全性,但是通过认证的牛蛙,是没有问题的。
国联水产发展的这么多年里,一直秉持不忘初心,坚持着长期主义。同时,我们也坚持跟合作伙伴之间利他、共享,希望能够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04.十月稻田:农产品到农产品的品牌化,经历了产资结合、产业融合的过程
陈洪波: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十月稻田已于去年成功上市。在业内很多人看来,十月稻田本质上不是一家传统农业公司,而是一家新消费公司。因为从发展的时间线来看,早在2010年十月稻田就已经踏进了线上渠道,踩中互联网时代的东风,对此您怎么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王兵:十月稻田的主要产品就是大米,而大米在中国的农产品里面是最普通的,是大家一日三餐都要吃的主食,想要在这个领域形成品牌化发展,本身是非常难的。
十月稻田品牌化发展已有差不多15年的时间,这些年我们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从农产品到农产品品牌化,我们算是赶上了国家近十几年快速发展的渠道红利。但在我看来,农产品的品牌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风口。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十月稻田官网
另外,我们从农产品到农产品品牌化的过程中,有运用到了产融结合的思维。2020年,十月稻田获得了启承资本独家投资的3亿元A轮融资;2023年,十月稻田成功上市。我们跟启承资本就是产资结合,产业跟资本的融合。当然,产业要跟产业之间也可以互相融合。
历经十余年的品牌化打造,今天的十月稻田已经辐射TO B和TO C端,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
总的来讲,十月稻田经历了从农业,到产业,到品牌,再到资本化,形成生态的路程,这本身就是不断进化和破局的过程。对于餐饮人,以及餐饮供应链企业而言,大家都要不停地创新,不停地进化,最后才能破局,越走越顺。
05.三全食品:一家企业做得好,不是真的好,整个行业都做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陈洪波:三全食品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过去三全食品主打冷冻、米面制品,但实际上今天的三全食品已经非常多元化了,包括预制菜也有涉及,甚至还成立了基金,做产业相关的投资。陈希总能否分享一下您对产业融合发展的看法。
陈希:以前提到三全食品,大家想到的就是汤圆、饺子,都知道它是TO C的品牌。但实际上,我们很早就涉及到了TO B的业务,我们是海底捞、肯德基、锅圈食汇,以及7-11的供应商。另外,我们也是军队食品的供应商。
三全食品是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缩影。有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连锁化率已突破20%。事实上,餐饮连锁化的发展必须要有餐饮工业化的支持,而工业化首先要解决基建化、标准化、规模化,这几大关键问题。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三全食品官网
回溯三全的发展,我们于1991年取得汤圆的专利,到现在我们有供给军队的自热米饭、常温食品,还有提供给7-11的保质期达48小时的食品,以及-18度的冷冻产品,从米面到肉制品,我们提供的是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怎么服务下游餐饮和上游供应链,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一是成立产业质量联盟,把我们的技术输出给到其它企业。一家企业好,不是真的好,整个行业大家都好,才是真正的好;二是成立专项基金,我们和启承资本一起投资了锅圈食汇,我们是A轮投资者,通过市场化的基金加上三全专业技术,希望赋能给需要的制造业企业甚至餐饮连锁企业,帮助大家共同成长,把整个行业的质量提升、品质做好。行业得到了发展,最后所有参与方都会是受益者。
06.启承资本:资本的职能就是护送最优秀的企业走向全球新一代冠军的征途
陈洪波:去年启承资本投资的三家企业都上市了,其中就包括了今天来参会的两家企业:十月稻田和锅圈食汇。这两家企业有一个共性,都是做生态布局。那么,常斌总作为投资人,如今在投企业时有怎样的投资逻辑?
常斌:启承资本这么多年一直专注于做消费类基金,我们投了十月稻田、锅圈食汇、钱大妈、零食很忙、薛记炒货等企业。我们把钱和精力都放在了大食品这个行业,一方面是看中这个行业够大,有不小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中国大食品行业在发生一些结构性变革和升级,整个产业重构也带来了更多机会。
原来在大食品行业,企业要能闯出来,很多时候是靠企业家的天赋。比如一家餐饮企业,可能需要一个好舌头,一个好厨师,或者是有很好的大米、很好的水产,在某方面具备资源优势。但今天整个产业链已经打通,前端有零售、服务业,后端也有规模化、工厂化的公司。而且企业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企业必须具备数字化能力,这都给创始人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我们做投资也是,不仅只是给企业投钱,更重要的是,会参与到企业构建的全过程当中,去看企业需要提高什么,然后再从资本方的角度去帮助企业补足、给出建议,推动企业快速成长。
在这也分享一下,最近启承资本干的一些事情,我们带了中国40位企业家去到了日本。我们先是去看了日本的食品展,也是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一个展。然后,我们又去看了日本所有的零售业态,看人家的效率是怎样的,后来还拜访了丘比、卡乐比等公司。我们还请了一些在日本从事零售业30年以上的资深人士,把他们请到了中国,给中国的一些公司做顾问,帮助这些企业抬头看路,用国际化水准来做,这是我们作为资本方能帮到企业的。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启承资本官微
以十月稻田为例,过去几年,这家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还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实现了上市。可以看到,很多赛道上代表企业、头部企业都在积极做事,它们不断到达更高舞台,去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地位和良好生态,从而也能开启更高维度的旅程。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红花,率领企业走向高度,而其他人都是绿叶。作为资本,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干的事情就是护送最优秀的企业走向全球新一代冠军的征途,帮助企业看得更清,走得更顺。
中国美食美味的结构型增长大幕还在徐徐拉开,能上这个牌桌,一定是靠禀赋、天赋、运气,我们期待这些产业龙头能带领更多企业成长,最后成就中国新一代的消费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