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 期
“
去年,潮汕牛肉火锅堪称年度最火爆的品类。
去年底今年初,这一品类逐渐显出颓势。(相关阅读:中国年度最火餐饮单品“大限将至”:40%关店率只是开始)
而今,潮汕牛肉火锅迎来大规模闭店潮,在一线城市阵亡率高达80%。
一大批商家将再一次尝到盲目跟风的苦果。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当一个品类迎来风口的时候,“跟风”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
■餐饮老板内参 韦柳坤 茜妮 王菁 发自北京
01
“依葫芦画瓢”,
潮汕牛肉火锅迎来倒闭潮
▼
由于跟风太多,潮汕牛肉火锅这个品类似乎被“做烂了”。
在潮汕牛肉火锅热度最高的2016年,上海极十企业咨询创始人史远曾为上海的某个品牌做咨询,借机调研了上海市面上的所有牛肉火锅店,“门店数量达到了上千家。”
而目前在大众点评,上海区域能搜到的潮牛火锅店为200多家,其中有3家以上连锁店的品牌仅有12个。
在北京,红火时潮汕牛肉火锅店超过千家,但现在大众点评上只能找到约200家。而在二三线城市,倒闭或转让的潮汕牛肉火锅店同样不胜枚举。
史远表示,潮汕牛肉火锅在过去两年多里的迅速蹿红,引得大批餐饮人“跳坑”,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品类“貌似”门槛很低。
“牛肉火锅产品线看上去很简单,相对于其它品类,很容易做到标准化。因此当它火起来的时候,大批餐饮人都想去跟风。”
而据这次风潮中的引领品牌之一——八合里海记的创始人介绍,这里其实有很多“隐形门槛”。比如,他们自己就是牛肉的供应链顶端,对于牛肉这种食材的理解非常深厚,“牛的产地,肉的部位细分,装盘的温度都有严格控制,牛宰杀之后40分钟之内上桌口味才最好”。
据内参君了解,全国各地的潮汕牛肉火锅店,主要使用就近省份的牛肉供应链。潮汕一带多使用来自云贵川的牛肉,而上海市场的牛肉大多来自山东。受物流成本和单店销量的制约,各地的牛肉品质和和口感都有差别,很难做到完美复制。
数量如此庞大的新开门店,大多数都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热闹。
史远说,这些只学到了皮毛的牛肉火锅店,反而影响了大家对这一品类的认知,“消费者对牛肉火锅的好感度下降,接下来的倒闭潮就顺理成章了。”
02
留下来的潮牛火锅品牌
做出了哪些调整?
▼
风潮过去,总有一些人会留下来。“现在留下来的潮汕牛肉火锅,都可以称为是品牌。”炎神鲜牛火锅创始人侯江涛说。
这些潮汕牛肉火锅店,是如何在风向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呢?
关键词:品牌定位
在潮汕火锅的竞争中,炎神选择了另一条路子。从“潮汕火锅”,变为“鲜牛火锅”,再到“炎神”品牌。
“第一个版本是潮汕鲜牛火锅,是为了在兴起的大浪中找到支点;然后变为鲜牛肉火锅,淡化了潮汕;最后我们要做品牌,这个品牌,无论是鲜牛火锅、黑牛火锅都可以。”侯江涛说,也因为没有了“潮汕”的束缚,在运营上的难度大大降低。
关键词:供应链
鲜牛记目前在2个国家的10座城市开了23家店,在北京有10家店。它为什么能活下来?
鲜牛记创始人张志新首先提到了潮牛火锅的核心:食材。
“去年死了一大批牛肉火锅品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食材不能保证足够新鲜。比如很多单店,它需要的肉比较少,也就是几十斤,在食材供应这块就不占优势,可能部位都不全,和供应商的谈判也比较难。”
张志新说,还有一种情况是,肉用不完,单店经营的可能就不舍得丢,这样食材明显不够新鲜了。在这方面,鲜牛记采用的是多品牌经营,“旗下还有几家中餐馆,用不完的肉可以进入中餐馆的系统,做成别的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食材的浪费。“张志新说。
关键词:产品本地化改良
比如锅底——
潮汕地区一般只有传统的锅底,但鲜牛记研发了6种不同的锅底,用来满足更刁钻的消费者的口味。“我认为,鲜牛火锅并不一定要死守正宗,创新和改良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张志新说。
漫口潮汕牛肉火锅今年7月1日才开业,没赶上风口的最佳时期。但在大众点评上,其在郑州的潮汕牛肉火锅品类冲上了前三名。
▲漫口的鸳鸯锅
他们对锅底的调整,是推出鸳鸯锅。“有人进店问有没有辣锅,一说没有,他们站起来就走了。”漫口创始人朱延亮说,“这也是适应本地市场不得不做出的调整。”
据了解,鸳鸯锅在潮汕牛肉火锅的改良中比较常见,成都很多潮牛火锅品牌也推出了鸳鸯锅。
比如涮品——
张志新介绍,潮汕地区吃牛肉火锅,不需要太多配菜,而北方地区习惯于各类涮品,鲜牛记适当加入了配菜,还有很多独创的小吃,均围绕潮汕特色来设计,丰富产品结构,希望借此尽快融入市场。
比如蘸料——
“潮汕牛肉火锅最正宗的吃法是蘸沙茶酱。”但朱延亮发现,中部地区的消费者对沙茶酱的接受度非常低,“每天芝麻酱很快就没了,沙茶酱还剩很多。”
▲漫口的改良蘸料
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的调整方法是首先把沙茶酱和海鲜汁口味加重加咸。“我们还加重了芝麻酱的比例。”此外,他们还推了两款特制的蘸料:秘制姜丝酱和秘制辣椒酱。
“在不改变汤底清淡这个特色的前提下,比较容易着手改良的就是蘸料了。”朱延亮说。
关键词:人才
2016年,一个潮汕牛肉火锅的切肉师傅工资能翻四倍。
很多在浪潮中倒掉的潮汕火锅品牌,原因则是“广东大厨集体出逃”。
炎神的应对办法是培养自己人。“潮汕火锅对于大厨的高要求有目共睹,大多数潮汕火锅品牌都是用高薪挖来潮汕地区的大厨,但也常常面临着厨师出逃的问题。因此,炎神选择了自己培养厨师。此外,从厨师长到员工都是‘带枪入伙’,都是合伙人,降低了品牌人员流失的风险。”侯江涛说。
03
跟风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
1、判断品类本身的“素质”
史远认为,判断一个餐饮品类的市场前景,首先要判断这个品类本身的“素质”如何。
以潮汕牛肉火锅为例,形式、食材、口味等多方面都比较符合现代人追求新鲜、营养、健康的需求,这个品类是有生命力的。
它并不会像某些品类一样在红极一时后销声匿迹,而是会在完成了初步的市场教育和市场洗牌之后,走入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因此,这个品类还是有市场空间的。
2、把握好风口上升期
跟风,得把握好风口时间,最好能跟在起步期。开在2015年及更早的潮汕牛肉火锅,到了2016年基本上“躺着都能赚”,但此后新开的店多数在红海中阻力重重。
怎么确定一个品类即将迎来风口?一个方法是看品牌,有时一两个品牌的红火能带动整个品类。一个方法是看看数据,整个品类销量、需求量曲线迎来大规模上升,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品类正在迎来风口期。
3、跟对风,也要找到品牌特色
内参君列出了上海部分潮牛火锅的店名清单,发现这类门店起名思路高度雷同,基本用光了“潮”“牛”“鲜”三个字的各种排列组合,如:牛很鲜、牛到家、潮日鲜、潮鑫鲜、旺潮之牛、潮香记、潮阿牛、今日牛事、今品牛事、九牛一品……从名字到产品,看上去千篇一律。
市面上大部分潮牛火锅门店的视觉设计也落入俗套,明档切肉柜台+牛形装饰+原木桌椅成了标准配置。
想在已经万人扎堆的品类当中脱颖而出,独特的门店设计也是法宝之一。比如目前在上海拥有连锁门店最多的潮汕牛肉火锅品牌“左庭右院”,就顺利摆脱了这种惯性思维,店内白色基调的庭院设计和繁花软装,赢得了女性食客的偏爱,从而能在市场趋于平静的阶段,迎来逆势扩张。
突出品类特色并没错,但在“品类”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品牌”,是在跟风的大军当中存活下来的关键一步。
· END ·
统筹丨张琳娟
编辑|师丽丹 视觉|陈晓月
><>6岁离家闯江湖,做遍建筑工地上的活,历尽辛酸苦辣。20岁不到尝试创业,涉足10多个行业,却鲜有胜绩。26岁,开创海记汕头牛肉店,人生从此开挂,至今已成为拥有潮汕牛肉火锅全国门店最多的人。
他就是海银海记潮汕牛肉火锅的创始人——曾海银。
曾海银 谈潮汕牛肉火锅的起落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海银海记潮汕牛肉火锅(以下简称海银海记)珠江新城店在兴盛路兴盛汇2楼,这条CBD最红火的步行街上聚集了大量时尚男女。六点刚过,海银海记店内已经热气熏天,一进店就能闻到扑面而来的牛油香。
简易的木质桌椅,宽敞时尚的空间设计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而正堂内用一整面墙做成的巨大电子显示屏上,播放着员工们切肉、打牛丸的画面,这是让整个店面都鲜活起来的潮汕文化的印记。
“布局到全国的门店,我们会将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到装修中,做到‘一店一景’每家店的风格都不一样,但是根本的东西我们也会不去掉,潮汕文化的展示是必不可少的。”
△ 海银海记兴盛路店
2002年,汕头人曾海银将家乡的特色牛肉火锅带到广州,创立了第一家海记汕头牛肉店(海银海记前身),16年来,经历改名风波、品牌升级调整,在竞争惨烈的潮汕牛肉火锅浪潮中更加明确自身的品牌价值。
今年,海银海记加速了全国市场的布局,在各地已经有了120家门店,成为潮汕牛肉火锅全国连锁门店最多的品牌。
01
创业10多个行业都失败,成功只在于坚持
“家里的条件也不是不好,父母也都很宽容,但就是自己不安分,非要到外面折腾。”16岁的曾海银,年少气盛。
1992年,曾海银走出潮汕,试图凭己之力开辟天地,但天地哪是那么容易就能闯出来的?一出来,曾海银就迷失了方向。
“16岁的时候毕竟也只是个莽撞的少年,没人指点都不知道具体要往哪个方向努力。”回忆起少年时期经历的坎坷,曾海银感叹道:“年轻人出门在外,如果有人指导,就会少走一些冤枉路,成功也会更容易。”
△ 海银海记创始人 曾海银
? 随波逐流,历遍建筑工地辛酸
没有方向就只能随波逐流,曾海银的第一站漂到了海南。
在包工头同乡的介绍下,曾海银开始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建筑工地水管工。“那时候什么都不会,只能跟着师傅学,都是很辛苦的活啊,做不好还会被师傅骂。”
每个月450元的工资,对于乐交朋友的曾海银来说也完全不够用,两年下来他没攒什么钱,加之忍受不了师傅的无理要求,终于在1994年底回到汕头老家。
之后他又先后到上海、厦门等地做建筑工地的活。“厦门那个建筑工地条件很差,我们十几个人睡大通铺,被子都盖不上。”曾海银说,11月的厦门让他记忆尤深,除了阴冷海风与水外,包工头卷款逃跑,他的3000多元工资打了水漂。
“当时我就发誓再也不打工了,我要为自己做主。”满心怨气的曾海银自此返乡,开启了创业路。
都说潮汕人善于经商,但事实证明,并不所有人开始经商就一帆风顺的。
? 做一行倒一行,还是熬出了头
回到汕头老家后,曾海银卖过拖鞋、洗发水,贩过女装、小商品,开过冷饮店,甚至学过做糕点,涉足10多个行业,用他自己总结:“做一行倒一行”,无一例外都没有做长久。
“小时候就很喜欢研究吃的东西,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业经常负责伙食,跟吃有关行业自己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曾海银认定餐饮是自己能干长久的行业。1999年,在朋友的邀请下,曾海银决定到广州燕塘开饭店。
然而,下定决心的曾海银却被朋友放了“鸽子”。合伙人跑路资金减半,怎么办?曾海银自己拼凑了一万块钱,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店面,为了省钱店面装修全部自己负责,只请一个服务员,自己当厨师老板,两个人开起了大排档。
曾海银回忆,当时的情况比之前的每一段都要艰苦,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前面做了那么多行都失败了,这次一定要好好做。”
凭着这份坚持,曾海银的人生迎来了转机。
2001年,曾海银带着外地朋友到汕头体验潮汕特色美食,“朋友就说那个牛丸很好吃,在外面吃不到,这个就给了我灵感。”曾海银想,牛肉丸在潮汕地区就是街边小吃,满大街都是,但广州没有,带到广州去卖岂不是更好?
在做生意上,曾海银绝对是一个行动派。就在那个夏天,他在潮汕人聚集的天平架租下一间60平方米的店面,取名海记汕头牛肉店。凭借正宗的潮汕口味,海记慢慢树立起良好的口碑,成为当时羊城最出名的牛肉店之一。
“当时店面的投入15万左右,一个冬天就收回成本了。我每天睡在收银台下面,日营业额从一两千元暴增为一两万元,你说心情能不好吗?”人生触底反弹给了曾海银巨大的冲击,好在他并没有被冲昏头脑。
“赚了钱的第一反应就是开店,要继续开店。”第二年开始,曾海银相继在粤垦、体育西、车陂等地开了分店。随着门店的增加,管理问题成了曾海银面临的首要难题。
02
完善管理体系,乘势升级品牌
在曾海银的商业逻辑中,有能力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去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有的企业选择先做强再做大,我认为这个比较难,我们的计划是先做大再做强。”
2011年,海银海记在广州已经有6家分店。“之前我们都是单店模式开店,没有公司统一管理,每家店都要自己亲自巡视,很辛苦,也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为了解决管理难题,曾海银开始接触管理课程,同年就创办了海记餐饮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
? 抓准时机,升级品牌
管理公司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曾海银遇到了“坑”。
“海记做了十年,生意一直很好,别人看你做得那么好,就想不劳而获,直接复制一个。”被模仿和复制大概是每一个餐饮品牌做大过程中的必经之扰。一开始曾海银并不在意,“别人模仿你说明你做得好嘛,当时还挺开心。”但让曾海银无法忍受的是,有模仿者甚至拿海记的招牌无节制地做加盟赚钱,对海记的品牌价值损耗极大。
当时恰逢海记升级调整的阶段,消费市场处也在急剧变化之中,曾海银果断决定抓住这个时机为品牌改名,“我用我自己的名字做招牌,总没有人能模仿了吧?”2013年,海记正式更名海银海记,同时定位为潮汕牛肉火锅创导者,做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锅,拥抱年轻的消费者。
曾海银办公室有一面中国地图墙,在全国每有一家海银海记的火锅店诞生,他都会在地图相应位置扎上一面小旗子。如今,这面地图墙已经有一大半被海银海记的小旗子所占据。
“过去3年,我们开出了将近100家火锅店,明年海银海记还要去山西、云南、贵州……”曾海银说,海银海记做大做强的宏伟蓝图正在实现。
03
跨区域运营的商业模式
2015年-2016年是潮汕牛肉火锅潮起潮落的两年。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潮汕牛肉火锅的势头极速冲到顶点又迅速衰落底层,海银海记在这过程中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生意反而比以前更好,曾海银强调,这就是品牌的价值。
从2015年开始,海银海记加快了全国市场布局的步伐,通过直营+加盟的模式扩展。然而,跨区域快速发展对团队的管控能力要求非常高,如何保证消费者到海银海记吃到的都是最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锅?如何让加盟店和直营门店步伐一致?
? 1、店到哪,牛到哪
对于潮汕牛肉火锅而言,跨区域运营的最大问题在于口味的调和,是迎合当地消费者口味做改良,还是坚持本味,做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锅?海银海记选择后者。
在牛肉原材料领域,为了保证绝对新鲜,在开店之前,海银海记会派专门的团队先去当地物色品质最好的黄牛资源。
“我们的要求就是,店到哪,牛到哪。必须要找到适合的牛,我们才会去拓店。”曾海银表示,用好品质的牛是做潮汕牛肉火锅的根本,坚持对原料的把控,才能保持品牌的价值。
同时,海银海记今年推出了第二品牌——恭牛府,这是首个专做牛系列烧烤的品牌,不仅有各种牛肉烤串,还有年轻人热衷的牛杂、牛腩煲等。“首先这个品牌可以和海银海记匹配,扩大整条牛的利用率,保证食材不浪费;同时也是我们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研发的全新潮牌,价位更低,形式也会更轻松、更好玩。”
△ 海银海记新品牌——恭牛府
? 2、“旗舰店+”管理模式
目前,海银海记有直营店20家,加盟店100家,遍布全国各地。为方便管理,海银海记独创了“旗舰店+”的运营管理模式。
“每一个省份,我们会选择在大一点的城市开一家直营旗舰店,派团队亲自把控,辐射周边的店面。”曾海银介绍,旗舰店一方面可以作为当地的管理、经营模版,起到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对该区域的监管,加强对加盟店的规范管理,以此形成品牌聚合效应。
04
结 尾
2015年,海银海记总结过去,并制定了一个新的目标:13年开10家店,3年开100家店。
如今3年未满,海银海记全国门店早已超出了预定的目标,达到120家,但是曾海银说不能停,“趁热打铁,2018年还是要快速发展。”
记者 | 红餐网_陆 沉
视频 | 红餐网_王伟 罗庄
>如其来的疫情,餐饮行业受影响巨大,让原本热闹的春节旺市,变得一片寂静。
这两天,又一家知名餐饮品牌因受疫情冲击,著名的潮汕牛肉火锅店。5年时间在全国拿下了132家门店,目前每天亏损200-300万左右,不贷款的话能撑两个月。最坏的打算就是卖物业、卖房子来支撑,把最后一套卖完就解散。
八合里海记合伙人:
卖完最后一套物业再解散
八合里海记,著名的潮汕牛肉火锅店。5年时间,以一份潮汕牛肉火锅,在全国拿下了132家门店的战绩,但在这个春节,尚在营业的门店,只剩23家。
八合里海记的员工总数在5000人左右,早先已经休假的员工,暂时还在家中待命。取消堂食的门店,春节期间自愿上岗的员工,目前都在协助外卖运营。在营收锐减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分批发放员工工资的方式:先发一部分,剩下的等情况稳定后补发。“员工应得的一分钱都不会少的!哪怕是卖房子来发工资。”八合里海记的合伙人之一林海平说道。
目前尚在营业的门店主要是靠外卖业务运转,炒牛河、牛肉火锅套餐都是食客比较青睐的选择。“目前每天亏损200-300万左右,不贷款的话能撑两个月。”目前国家给出了疫情贷款优惠政策,但八合里海记在情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并不打算冒这个风险,“最坏的打算就是卖物业、卖房子来支撑,把最后一套卖完就解散。”
外卖业务持续增长
据证券时报报道,八合里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目前公司运行状况良好,在当下没有贷款需求。
该负责人表示,“八合里不希望给国家添麻烦,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哪怕是卖房子。目前企业的运行状态还算是良好,处于复产阶段。如果社会恢复到正常情况下,我们也能逐步恢复到往常的经营状态。公司当前面临的经营的困难在可把控的范围之内。我们的现金流储备可以支撑当下的运营开支,在当下没有贷款的需求。”
在餐饮行业的门店经营普遍停业的大环境下,八合里同样选择加大对外卖业务的支持,上架了即食牛肉丸、牛腩、牛肉火锅家庭套餐。
八合里负责人介绍,“我们的经营分为外卖和堂食营业划分两个版块,外卖营业都是到店自提和线上外卖,以前外卖都是卖快餐,现在增加了主食外卖的部分,我们的外卖业务在持续稳定的增长当中,毕竟大部分人宅都在家里,还是会想调整一下口味。”
对于公司当前面临哪些困难,该负责人也坦言,现在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停业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另外配送也比较麻烦,因为缺送外卖的快递员。
据了解,八合里取消堂食的门店、春节期间自愿上岗的员工,目前都在协助外卖运营。八合里的负责人指出,“我们所有门店都是关门的,按照政府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清洁消毒杀菌,员工在宿舍学习,没有员工感染肺炎病毒。”
网友评论
对于这个消息,很多喜欢吃牛肉的小伙伴们肯定是难受的。有网友评论称:“放我出去,有很多企业需要我拯救”、“挺住啊老板们!熬过去了就是报复性消费!我爱吃的都不要垮啊球球了!”,“坚持住!等我来吃!”
员工疫期求减薪
老乡鸡董事长手撕联名信
“我宁亏5亿、卖房卖车,也要让1.6万员工有饭吃、有班上”,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的一席话,带着些许豪迈,手撕员工“减薪”联名信的视频也火遍网络。
作为全国知名的中式快餐餐饮连锁企业,老乡鸡拥有全国800家门店,此次抗疫期间,老乡鸡为保障客户健康及社会稳定关闭了大半的店面,现有规模员工一个月的工资成本约7000多万元,而营业店面的收入只相当于正常营业时候的20%左右。
束从轩表示,疫情对餐饮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老乡鸡保守估计要有5个亿的损失。
但他指出这不是事。“我们把顾客和员工的安全拿捏的死死的。再多损失都不足为惜,比起国家的损失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这都不是事!”
束从轩怒撕员工联名信。他说,前几天,收到这封信。是员工联名提出:疫情期间,都不拿工资,还各个都在上面签字按手印!“我觉得这个是你们糊涂!”感谢你们的大爱,哪怕是卖房子、卖车子,我们也要千方百计地确保你们有饭吃、有班上。”
“视频发出后,的确有几家银行跟我联系,但是中信银行(港股00998)合肥分行上门找到我们的时候,是直接带着一整套综合授信与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来的。由合肥分行副行长带队组成的工作组2月10日上午来到公司向我们了解情况,下午我们敲定了合作内容,2月11日下午大约6点半,中信银行第一笔流动资金贷款已经到了老乡鸡的账上”,“心定了,也暖了”董事长束从轩激动的表示。
据了解,中信银行此次为老乡鸡提供的贷款总额度为1个亿,首笔提款3000万元主要用于缓解老乡鸡短期流动性资金紧张,保障员工工资发放与基础原材料采购。
针对这次火速援持,中信银行合肥分行刘训海副行长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中信银行就开启了信贷审批的绿色通道,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特别是抗疫企业和奋斗在抗疫一线的民生企业,要排除万难,特事特办,“审批要高效,放款要极速,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同时,全面落实利率优惠政策,帮企业减轻后顾之忧。
木屋烧烤隋政军:
全员降薪自救,活下去比当英雄更重要
作为餐饮行业烧烤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木屋烧烤的员工在2月1日隋政军转发了关于西贝的报道文章后,自发地组织了一场请求“工资减半”的减薪运动,据木屋烧烤发布的匿名调查问卷显示,76%的员工自愿支持这一行动。
隋政军称,这次疫情的出现对于他们团队也算是好事,因为“团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经历过这种大型危机”。
“现金流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血液,很可怕。血液平时看似不重要,流一点血你会觉得无所谓,觉得心脏比血更重要。但就是看似不重要的血液,如果全部放光,心脏、肝肺再好,还是得死。”隋政军说。
隋政军称,木屋烧烤现在有140多家门店,5000名左右员工,月营收约为一个多亿,目前每天我们的亏损额是150万左右,不到200万,一个月差不多亏损5000万。账上的现金流如果完全不采取任何措施,可以支撑三、四个月。
隋政军表示,原材料相关的是大头,但如果没营业,也就基本没有了这块成本;另外最大的成本是房租和人工成本,我们一个月差不多有近3000万的房租成本,几千个员工都包吃住。如果成本能降低,比如房租能免付、员工工资减半,能撑一年。这中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毕竟房东和员工也不容易。目前很多员工1月份的工资都还没发,我们的状况也很艰难。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