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餐饮是一个现金流充沛的行业,对于融资、上市的需求表现较为冷淡。”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谭海城说。
然而,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不少连锁餐饮品牌纷纷开始传出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近日,又一家餐饮企业传出了计划赴港上市的消息,它就是中国最大的日本料理放题(自助)餐厅集团——上井。
人均消费280多元,餐厅多位于高端购物中心,翻台率低于1
上井集团于2004年在上海开始经营上井品牌。目前,上井集团旗下有两个品牌,“上井”为旗舰品牌,“俩俩和牛”为附属餐厅品牌。招股书显示,上井集团只在中国经营业务,共计在中国的18个城市开设47家连锁餐厅,包括35家自营的上井餐厅、11家加盟的上井餐厅及1家俩俩和牛餐厅。
2019年至2021年,上井集团的营业收入依次约为3.25亿元、2.47亿元和3.6亿元;同期,其年内利润依次为4920万元、1465万元、3106.2万元。
除了餐厅,其还在布局零售。
“2020年,为了缓解新冠疫情对餐饮服务行业的挑战,我们与第三方外卖平台合作,在上海吴中路的餐厅尝试推出午餐外卖服务。我们正在研发的产品还包括肉类调理包和酱料罐头,计划将零售业务发展成为收入增长的强大动力引擎。” 上井集团表示。
从餐厅选址以及人均消费来看,上井集团的大部分餐厅位于高端购物中心内。2019年至2021年,上井餐厅的人均消费分别为305.8元、275.8元和282.7元。
2019年至2020年,上井集团的平均上座率自每天63%减少至59.5%,主要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客流量减少。后来,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2021年,上井集团的平均上座率增加至每天64.8%。
上井集团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其2019年到2021年的同店翻台率在0.6次╱天和0.7次╱天之间波动。这个翻台率在餐饮业内可以说比较低。海底捞餐厅去年总体平均翻台率为3.0次╱天,同店翻台率为3.5次╱天。
公开资料显示,为应对行业“寒冬”,海底捞在2021年11月提出了“啄木鸟计划”。截至2021年年底,已有260家海底捞餐厅在“啄木鸟计划”下永久关闭,32 家餐厅暂时停业休整。海底捞去年11月发布的公告显示,若集团海底捞门店的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海底捞门店。
招股书显示,上井集团已有扩张计划。
2022年至2024年,上井集团计划依次开设6家、8家、9家自营上井;2022年至2024年,上井集团计划每年分别新开5家俩俩和牛日式烧烤放题分店等。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上井定位在高端餐饮。就中国的餐饮市场而言,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高端人群对高端餐厅是有刚需的。伴随着大健康管理、体重管理、颜值管理三个管理的不断深化,像上井这种走细分赛道高端餐厅路线,是有发展前景的。”
“目前上井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高端定位能否持续,差异化优势能否持续,餐厅的创新升级以及迭代的速度跟质量能否匹配高端人群的核心需求和诉求。”朱丹蓬表示。
资产回报率大幅波动,IPO募资将用于餐厅扩张等
招股书显示,疫情影响下,上井集团的资产回报率由2019年的25.8%下降至2020年的6.5%;不过2021年上井集团的资产回报率由2020年的6.5%上升至13%,这主要由于集团扩大了餐厅网络。
上井集团的股本回报率由2019年的133.3%减少至2020年27.4%,2021年,又增至43.5%,这主要由于2021年集团的年度利润及全面收益总额增加。
《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度我国餐饮市场规模下滑15.4%,仅有4万亿元的市场,未来资本与餐饮的融合会更为紧密,快餐、火锅、茶饮等高标准化的品类也更容易获得融资与上市机会。
同时,上市融资也是餐饮企业应对行业风险的有效途径。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在2020年,上井餐厅的数量在中国的日本料理放题餐厅市场排名中占据榜首,2020年的收入达2.47亿元,按收入计算位列业内第一名,占日本料理放题餐厅市场份额的0.8%。这也意味着,餐饮行业自身具有准入门槛低,市场分散等特征,即使在日料细分赛道也是如此。
对于本次上市募集资金的用途,上井集团表示:将用于在全国开设新的餐厅,包括上井和俩俩和牛以及发展新品牌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阎侠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李铭
唔该,飞沙走奶。”对于每一位常看港剧的大湾区人来说,都难忘影片中茶餐厅里那熟悉的“俚语”。无论商界巨头,抑或职场精英、街坊老友,都会出现在街头巷尾必备、极具香港特色的茶餐厅。人间冷暖就这样浓缩在那“亲密”的空间内。
“B餐,方包走油飞边,反蛋,茶走!……”如果你不是一名港剧重度爱好者,又初次去香港茶餐厅,当你听到服务员飙出这一连串“俚语”时,可能会一头懵,内心产生无比压力。别懵,这就是属于香港茶餐厅的一套通行“术语”。如今社会节奏快速,无论生活还是工作,讲究的都是“效率”二字。为了在点单时最大程度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早期香港行业便发明了这一套“俚语”。
< class="pgc-img">>这一类快餐店做的是相对稳定的街坊生意,因此在香港茶餐厅里常见的ABC餐,正是为熟客而设计。来到广州的港式茶餐厅绝大多数位于商圈,针对的是散客,这就意味着产品、价格、营销策略都要改变。奶茶、柠檬茶、西多士、餐蛋面等茶餐厅必备产品在这边仍旧存在,但增加了更多结合地域特色的创新菜。来到广深的港式茶餐厅,更偏向休闲餐饮模式。
< class="pgc-img">>港式奶茶加盟店营销推广
1.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
2 .要有方案有计划
3.要抓住自己的特色
加盟链接:http://www.cncyjm.com/chacanting/57317.html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派老派大乱斗,茶餐厅品类也卷起来了?
总第 3199 期
餐企老板内参 内参君 | 文
利润连年走低
老茶餐厅们的日子不好过
“我曾如此爱你的草根气息,
但对不起,现在的你让我高攀不起了。”
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老派茶餐厅再贴切不过。
从香港的“平价快餐”一路升级到进入内地后的“中高端休闲餐”,内参君猛然发现,茶餐厅们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滋润。
在港式茶餐厅翠华集团公布的财报中,2022财年全年亏损1.24亿港元。而在此之前,翠华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同为港式餐饮巨头的其他品牌,过得也是差不多的日子。
大家乐和大快活这两大港式快餐巨头——
今年5月24日,大快活官方发布盈利警告,截至2022年3月31日,该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预计较上一财年的1.536亿港元下滑了72.2%,相较于2019年,下跌76.3%。
大家乐这边,截至2022年3月31日,股东应占净利润预计较上一财年的3.5913亿港元下滑了94.1%,相较于2019年,更是下跌了96.3%,净利润所剩无几。
老牌利润下跌
新派逆势而上
下跌的不仅仅是盈利,还有这几大巨头的扩张速度和野心。
2003年,一直顺风顺水的大家乐加码扩张,锁定华南市场,布局华东市场;大快活则是率先占领了华北市场,在北京、天津等多地开出多家门店。
但在2020年盈利能力出现下滑、净利润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大快活、大家乐这些曾经的港式快餐巨头纷纷退出内陆,蜗居于香港、广东市场。
数据显示,大快活在营门店共163家,其中香港、广东共计162家,内陆仅有湖北一家“独苗”。
大家乐也并不例外,在现营的320家门店中,香港、广州共计313家,在华北、华东均无一家门店处于营业状态。
惨淡的营收之下,退出内陆市场、开店速度逐年放缓,似乎成了这些巨头们唯一的出路。
而另一方面,太兴集团子品牌敏华冰厅凭借着人均60元的价格、极致的港风装修风格和花式的营销手段,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攻克了内陆这块难啃的骨头。
在“疫情反复+港式文化式微”的大环境中,2019-2021年陆续开出52家新店,成为了太兴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
逆势而上的新派茶餐厅不只是敏华。
太哼冰室当前在营的95家门店中,有将近90家是在2020-2021年间新增店面。极致的“怀旧港式”装潢、高性价比的餐品选择,让太哼成功跻身内陆“网红”系列。
克茗冰室、文通冰室、九记冰厅等新派茶餐厅们,近两年时间在“北上广”纷纷露头,引发消费者疯狂打卡,甚至出现了“一天翻台25次”,“排队5小时”等火爆场面。
新旧茶餐厅,正冰火两重天。
新派茶餐厅正回归茶餐厅
在茶餐厅由“老”到“新”的蜕变过程背后,很多问题始终萦绕在侧:
模式重,盈利追不上亏损;
同质化严重,且容易被取代;
审美疲劳,击不中年轻消费群体;
品控差,供应链不完善,标准化不成熟。
除了这些点之外,最敏感的价格成了老式茶餐厅的“原罪”。
“我爱你个性朴素平民化,会教顾客畅快满意如归家。
牛油餐包再配以百年浓茶,令倦透的身躯也升华。”
这是粤语歌《我爱茶餐厅》的一段歌词。
正如词中所说,朴素、平民化,隔桌可能是拿着公文包的普通上班族,也可能是阿伯阿婆,在疲惫的工作日常、在失去波澜的退休生活中,大家凑在一家小店里,讨论着家长里短,沉溺在这样一处能够解扣敞怀,肆意挥洒言语的“温柔乡”。
嘴里忙叨着用暗号快速点单,几十块钱的客单价,用不了十分钟的世界,就可以尝到中西结合包罗万象的“世间百态”。
说白了,茶餐厅就是便宜、实惠、量大、快速的餐饮品类。
对于香港人而言,高效便捷、家乡感、草根态气息浓厚才是茶餐厅应该有的样子。
但当那些曾经存在于霓虹灯下的老派茶餐厅,“摇身一变”进军内陆之后,草根气息没了、价格也跟着突飞猛进。
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曾统计过连锁茶餐厅的消费数据,结果显示内地的客单价在200元人民币以上,与香港人均80元左右客单价相比,足足翻了2.5倍。
这让本就不被老香港“情怀捆绑”的内地年轻消费者,更难以理解,“现在的港式茶餐厅,份量少,味道差,价格比香港贵一倍,还不如和三五知己去大排档喝啤酒。”
或许是听到了大众的心声,又或许是碍于形势所迫。
新派茶餐厅的冒头,除了在装修上趋近新经济时代外,在价格、菜式、节奏上都开始回归“曾经的老香港茶餐厅”。
首先是价格——
59元的价格,可以在文通冰室吃到两人份的惠灵顿黑松露牛扒,加上19元的小熊奶茶、17元的漏奶华。70元的人均价格,200元的茶餐厅体验。
九龙冰室同样客单价在70元左右,一份行政单人餐定价41元,“龙精虎猛”双人餐也只需109元,两份主食、两杯饮品还加一份招牌小吃。
其次是菜式——
当90代成为餐饮消费主力军,菜式在好味道的基础上,更需要有“好样子”。
新派茶餐厅们在菜式上下足了精力。爆火单品漏奶华,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西士多的甜点,但在“能工巧匠”手下,漏奶华摇身一变,成为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流量密码。
一句“奶白和焦黑哗啦啦留出来,太治愈了,我好幸福”,背后透露出来的是新消费人群的餐饮需求底色。
最后是节奏——
合兴冰室创始人曾公开表示,其现在的经营模式更趋近于“肯德基”,标准化的SOP和快速出品程序,日均翻台超十次的情况下保证品质。
在新派茶餐厅们的大众点评精选评论中,也多次出现“这家冰室虽然排队长,但很快就能落座”的语句。
克茗冰室、文通冰室、九记冰厅等,甚至出现了“一天翻台25次”的情况。
新一轮的“冰室风”悄然成型。花式营销手段能否让这股“冰室风”吹得更远、走的更长久,尚未可知。
唯一可知的是,新派茶餐厅似乎又回到了在香港街头,人们熟悉的那个样子。
进进退退
新派茶餐厅又快又卷
前进又倒退,尽管茶餐厅在市场推波下逐渐“上道”,但一个灵魂拷问下去:
还有谁家没有“小熊奶茶”、“漏奶华”、“黯然销魂饭”?
港式餐饮原本做的就是“筷子”和“刀叉”的结合体。最初茶餐厅是传统冰室和西餐厅的结合,是中西文化杂糅后,又不断增加各地特色食物,走向多元化的一个过程。
曾有一种玩笑说法,评价一个港式茶餐厅是否正宗,看的是他的SKU是否丰富,是否能包罗万象,涵盖世界各地的经典美食。
但是进军内陆的茶餐厅,仿佛只剩下了“漏奶华”、“黯然销魂饭”、以及“小熊奶茶”这几种菜品。
秉持着“谁家火了什么,就去跟风做什么”的心态,没有形成品牌护城河,又因为行业门槛低,大批相似的“招牌”菜品被复制出来,陷入同质化的竞争中。
在逐年下滑的餐饮环境中,高性比虽然是主流,但竞争态势愈发激烈,各家的最终考核内容,依然需要产品力来保驾护航。
近两月,内参君发现大批茶餐厅品牌正在开始疯狂上新,试图摆脱同质化标签。
文通冰室最新发布的单品,将香港米线与泰式冬阴功味道结合,推出“一口自由·鲍鱼冬阴功香港米线”,价格更是压到29.9元。
豪兴茶餐厅新上的68元大拼盘,包括烧鹅、叉烧、烧排骨以及烧肉,一只咸香鸡也只定价在48元。
而肥韬茶餐厅前两天上新的单品“巨无霸菠萝鸡”中,更是真实的把一整只鸡塞进了菠萝包里...
如此看来,茶餐厅似乎正向着餐饮小品类的奶茶靠近,整个品类变得又快又卷!
港式茶餐厅文化不死,新冰室从衰败的茶餐厅中萌芽,完成新一轮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