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迷抢购《骑士团长杀人事件》。
■ 延伸
《奇鸟行状录》
作者:村上春树
译者:林少华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8月
在这本小说中,村上春树也写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时所发生的骇人听闻的血腥暴力。他通过间宫中尉之口,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也间接提到了南京大屠杀:“我们日本人在满洲干得也不例外。在海拉尔秘密要塞设计和修建过程中,为了杀人灭口,我们不知杀了多少中国人。”
《爱乐之城》与《月光男孩》主创在颁奖典礼上。
《我愿为你而死》
作者: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版本:斯克里布纳出版社
(scribner)2017年4月(预)
《一个国家,一个殖民地》
作者:克里斯托弗·海耶斯
版本:诺顿出版社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年3月
在世界范围内,村上春树可能都算得上畅销作家。每次他发售新书,都会有无数书迷甘愿彻夜排队,买书的热情总是令出版人振奋激动。四年前,《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面世,短短七天卖出了100万册,创造了日本出版史最快突破100万册的纪录;2009年,他的三卷本长篇巨作《1Q84》问世,从卷一到卷三,一本比一本热销,最后第三卷单册销量便达到70万册。自《1Q84》之后,时隔七年,村上春树终于推出了新的两卷本长篇小说《骑士团长杀人事件》。
该作品已于2月24日在日本正式上市,上市之前,日本书迷就已经彻夜排起长队,以便能第一时间将村上的新作收入囊中。为了满足读者对新书的期待,日本许多书店选择在24日零点发售,甚至举行了倒计时仪式。神保町的三省堂书店专门开辟区域,提供热水、毛毯,供读者彻夜阅读。三省堂的员工表示:“这是我们首次在午夜营业,也只有村上春树,我们会以这种形式举行盛会。”
村上热潮不可谓不凶猛。《骑士团长杀人事件》的初版发行量原定为100万册,上下部各50万册。结果由于读者反映热烈,出版方日本新潮社增加了初版发行量,第一部增加至70万册,第二部60万册,总计130万册。(《芝加哥论坛报》,Japanese fans rush to get Haruki Murakami's ‘Killing Commendatore’,MARI YAMAGUCHI)
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日本亚马逊有读者评论表示“书的开篇就有性描写,并令人感觉不适,如果不能接受可能会放弃阅读”,另一则评论则称“第一本令人费解,第二本则展现了作者的世界观。”村上春树仅在采访中表示,这是一本奇异的小说。
随着新书的热销,书中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描写也引起了日本书迷、网友的争论。这不是村上春树第一次在小说里提及日本的战争问题。在小说《奇鸟行状录》中,村上春树直接写到了诺门罕战役。
在《骑士团长杀人事件》第二部中,村上春树提及了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问题。其中谈到:南京平民被卷入战争并被杀害,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有说法是中国人死亡人数40万人,也有说法是10万人,但是40万人和10万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书中的这一段论述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本右翼人士元口外志雄指责村上春树如此论及“南京大屠杀”是为了讨好诺贝尔文学奖及中国读者。
据台湾媒体报道,在日本网络上,已经有人发起“拒看村上春树运动”。而在日本雅虎新闻上,也有日本网友质疑村上为何要放上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村上春树目前没有对外响应,日本网友仍热烈讨论中。(日本2CH论坛网)
观察
当好莱坞遇上特朗普
艺术如何回应现实?
过去一周,最夺人眼球的文化事件当属奥斯卡颁奖典礼。风头强劲的《爱乐之城》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等六项大奖。但在颁奖典礼的重头戏上,因为颁奖嘉宾拿错信封,“最佳影片”出了个大乌龙,获奖影片从《爱乐之城》被更正为《月光男孩》。正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的《爱乐之城》剧组,自然是颇为尴尬,而《月光男孩》的获奖也引发了关于“艺术”是否应当介入“政治”的争议。
《月光男孩》的获奖令不少人质疑声音,认为奥斯卡把“最佳影片”给《月光男孩》是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这部电影融合了黑人、同性恋两大焦点议题,把他们成长过程中对于自我身份、性取向认同的挣扎表现得细致入微。从最终的获奖名单来看,《爱乐之城》、《海边的曼彻斯特》跟《月光男孩》、《推销员》这两大类电影平分秋色。前一类被认为是在电影本身的艺术表达上有所突破,后一类则被认为在拍摄题材上更为出彩。两大类电影在奥斯卡颁奖礼上都有不错的收获,这实际是奥斯卡一贯的做法:在文艺情怀与政治正确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好莱坞历来是民主党的大本营,他们崇尚权利平等、价值多元、自我实现,几乎是特朗普执政理念的反面。从竞选之初,好莱坞就是希拉里的忠实拥趸者。好莱坞与特朗普的互怼自然在意料之内。早在今年1月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好莱坞影星、著名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就将获奖感言变成了一次对特朗普的公开叫板,她言辞犀利的演讲获得了媒体的赞誉。但在推特等社交网站的网友那儿,也有不同的声音指出,斯特里普不该利用名人的话语权,将一场艺术颁奖典礼政治化。特朗普自然也不甘示弱,回击称“梅丽尔·斯特里普是好莱坞最被高估的演员之一。”
新书推荐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最为世人熟知的作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上世纪30年代,他曾写了一批短篇故事集,投稿给当时的各大杂志,但绝大多数都未曾出版。今年4月份,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将首次推出菲茨杰拉德未曾出版过的18篇短篇小说。
这18篇小说中的大多数都写于上世纪30年代,另外有少数几篇写于20年代以及菲茨杰拉德去世前夕。这些小说有的散失在编辑手中,有些来自私人图书馆,还有些来自菲茨杰拉德的家人。根据出版方的披露,这部小说集描写的对象是年轻男女,关注的是生活中“极富争议”的话题。
美国已经习惯于它的固有形象:一个超越了种族限制的理想世界。但美国著名记者、专栏作家christopher hayes则认为,自从1968年以来,美国的种族不平等没有取得任何进步。海耶斯认为美国社会正快速分裂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国家,一个是殖民地。
在国家里,我们尊崇法律;在殖民地里,我们守着固有秩序,恐惧战胜了平权的呼声,有攻击性的政策就如同战争一般不断入侵。这本书通过大量援引、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事件,试图说明: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国家正在构造一个隐蔽的殖民地,而这一国家内部的殖民地将威胁到民主制度。
本期主持:新京报记者 张婷
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周商。端研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南宋人赵希鹄在其《洞天清录》里生动地描绘了雅玩清供荟萃的书斋世界——那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庇护所,汇集的闲适好玩之事、风雅流韵之艺,它是修身养气之佳所,就连仙境,与它也是平分秋色。由于古来文人的不断追求,文房规制愈加体系化,形制要求有度、有式,位置也要有定、有法,于是才出现了类似《长物志》《考槃余事》那样的文房宝典。千百年来,笔墨纸砚之类的文房重器在文人笔下出尽了风头,我拟撇开它们不谈,挑选砚台旁边那不起眼的,亦可以清心乐志的水盂,谈谈它的前世今生。
水盂亦称水盛、水丞、水中丞等。所谓“盂”,《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盂,饮器也”,即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而案头上的水盂,则是指研墨时盛水、用小勺子舀水注入砚台的小罐,呈圆形,敞口,不甚深。以水注入砚台的,还有水注。然而与水注不同的是,水盂本体只有贮水的作用,需要用被称为水盂勺的小勺子将水舀出,滴于砚上。目前所见比较早的水盂实物,是湖北宜都陆城东汉墓出土的青瓷水盂,量极少。那时写字多用竹帛,纸张尚未普及,此类青瓷水盂也只是可有可无的文房辅助用具。而据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水盂了。该书云:“晋灵公冢甚瑰状,其物器皆朽烂不可别,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王取以为水滴。”所以更早出现的水盂为玉制。
进入魏晋,江左士流热衷书法,世家大族斗书成风,文房器具也随之精良起来,有所谓“书必佐伯纸,中山兔毫笔”的风尚。在此风尚之下,再加上江南经济的刺激,浙地的越窑、瓯窑制瓷技术不断提升,水盂的形质和材质都有了不小的发展,造型多为仿生,如龟兔神兽类,由于采用浮雕技法,水盂显得灵动可爱。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也曾描述他见过的晋人水盂:“余尝见长沙故官家有小铜器,形如桶,可容一合,号右军砚水盂,其底内有永和字,此必晋人贮水以添砚池者也。”此水盂有王羲之的款识,亦有年号,应为晋时精品。
隋唐是我国科举制度的肇建期,加上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痴爱书法,上至天子,下至村野,习书之风贯穿王朝始终。宋代士大夫们感慨:唐代连武夫的书法都写得那么好!从后世出土的墓志可见一斑。即便是乡间小地之家的墓志,书法也有颜柳欧褚的法度,精良可爱。隋唐书画艺术如此隆盛,文房用具也随之品类渐众、材质多样起来。与崇尚繁华绮丽的大唐气象相匹配,出现了褐釉、黄釉、白釉、青釉、三彩釉等的文房用具,水盂以青白瓷和三彩陶居多,形制也趋于饱满圆浑。
宋代的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只要孜孜攻读,就可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在那个偃武修文的时代,文人在修书为志的书斋世界里,以砚为田、纸为阵、笔为刀槊,他们优渥的待遇与高超的文化素养让生活的诗意化、艺术化成为可能,故而文房器具日益精良,而且出现了有关文房的著述,其中亦多有关于水盂的描述。“文房四宝”这个概念就出现在北宋。其时翰林学士苏易简撰有《文房四谱》一书,首次提出“文房四宝”一说。该书也因为文房资料搜集详备,且引领了有宋一代文玩清供的时尚,而成为被后世反复征引的开创性著作。另据洪迈所著《夷坚志》:“凡合用笔、墨、纸、砚、糊匣、剪刀、压尺、砚滴,一一必备”,表明水盂在文房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从可有可无,晋升到必不可少。不断完善的文房让士人门庭清雅,大大弥补了他们不能栖岩止谷的遗憾,那真是个值得追怀、大书特书的时代!
在
< class="pgc-img">>水盂的研究史上,南宋人赵希鹄的《洞天清录》尤其值得关注。其中有一段说:“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其中“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很好地揭示了水盂的用途。这“复磨”二字很有趣,为什么一开始研墨不用水盂?又为什么“墨尽复磨”的时候用到了呢?是因为要想恰到好处地调和墨,水流必须细而缓慢,对其进行微调,水盂勺最多只可容数滴,因而唯有水盂能承担起这一职责。相较之下,水注直接将水倒在砚台上,水量不好把控。这一职责看似细小琐屑,然而非精心细致周到不可致,故北宋人龙大渊在其所著的《古玉图谱》中将水盂封为“水丞”“水中丞”:“水丞,贮砚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丞相上承天子,下理百官,乃百官之首。宋代文人对其“封官加爵”,着实生动地引出了它的功能。都说“治大国犹如烹小鲜”,这“烹小鲜”的技巧恰是治大国需要的。晚于赵希鹄几十年,南宋文人林洪著《文房图赞》,重提水盂之“中丞”一职,并绘图赞其云:“一言之出,必有以利泽于当世,而后可以任言责。若夫当言不言,塞也。不当言而言,泛也。不泛不塞,动有利泽,其惟水中丞之德乎?”说的也是水盂其恰到好处的调理功能。
调水之于研墨的重要性,清初笪重光在其《书筏》中是这么说的:“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这里所谓的“熟”其实就是指要浓,先研好浓墨,然后再蘸少许水,和着舔笔书画之,笔锋就灵活多了。近代林散之也说:“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则水润,惜墨水如金。”所谓“破之”就是用水盂勺来调配。可见水盂虽小,其责不轻。《文房四谱》中云:“凡研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冱,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这里对于“新水”的要求,正与《洞天清录》的思想相吻合。《洞天清录》说的是,“若水稍有泥淀及尘污,立见而换之,此物正堪作水滴,上加绿漆荷叶盖盖之。盖侧作小穴,以小杓柄嵌穴中,永无尘入。若当中作滴子,则尘必入”。
置盖使其“永无尘入”,当然这一点是有些吹毛求疵了,后来人为了追求美感,往往是不在水盂上置盖的。至于水盂的材质,赵希鹄建议首选“白玉或瓘子玉”,因为其色洁白,稍有污尘就能发现。而更深的寓意在于,中国素有以玉比君子之德的传统,文人在喜爱其美感和质地的同时,对其还有非常强烈的崇拜与神化。但一直以来玉器的开采都很艰难,它的稀缺性让囊中羞涩的下层文人只能望洋兴叹。那么用什么来作为替代品呢?在那个玻璃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文人们只能移情别恋于瓷器了,瓷器光鲜的外表,可塑性强,价格相对低廉,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文房中会有大量瓷器出现了。这是后话。而赵希鹄也说,如果没有玉器,则“用古小磁(瓷)盂贮水亦佳”。他强烈排斥铜、金、银、锡水盂,还因为“铜性猛烈,贮水久则有毒,多脆笔毫,又滴上有孔受尘,水所以不清,故铜器不可用。金银锡者尤猥俗”。赵希鹄还对当时的一些器具做了匡正:“今所见铜犀牛、天禄、蟾蜍之属,口衔小盂者,皆古人以之贮油点灯。今误以为水滴耳,正堪作几案玩具。”意即口衔水盂者乃案头文玩,并非水盂。到了元代,水盂则脱逸出文人书斋,趋于普及,形制取材广泛,更加世俗化。据明初的屠隆在《文具雅编》中的记载,其时水盂有紫砂、玉料、铜者,整体风格朴厚。而到了晚明,由于出现了文房论述的集大成者《长物志》,不可不格外关注。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它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市场经济,世风崇尚奢侈放纵。文人士大夫既不能像伯夷、叔齐那样真的隐遁山林、不食周粟,也看腻了终南捷径的那般套路,而将自己反锁于山林丘壑之中,抛开“君子不器”的桎梏,耽于叠山理水,将那山斋、茶寮、衣服、舟船、禅椅、几案、炉杯、笔砚等“长物”愈玩愈精、愈赏愈雅。直到清军兵临城下,索性投江刎颈,也不脏我心。撰写《长物志》的文震亨则是典型。在清兵破了苏州城后,他先是投河自尽未遂,又绝食反抗,终至呕血而亡。在我们眩目于《长物志》所描述之斑斓器具时,更感佩于他大义凛然的气节。
《长物志》卷七的“器具”篇设有“水中丞”之节。其中谓:
以铜性猛,贮水久则有毒,易脆笔,故必以陶者为佳。古铜入土岁久,与窑器同,惟宣铜则断不可用。玉者有元口瓮,腹大仅如拳,古人不知何用?今以盛水,最佳。古铜者有小尊罍、小甑之属,俱可用。陶者有官、哥瓮肚小口钵盂诸式。近有陆子冈所制兽面锦地与古尊罍同者,虽佳器,然不入品。
表述上能明显看出对《洞天清录》的继承,都排斥铜质,两者都指出仿生物口衔水盂者为文玩,皆认为陶者为佳,玉和陶瓷质地对于研墨的水来说有保持清洁之作用,且不易生锈。而从后面所谈的“水注”篇可以看出,文震亨在审美上也设定了自己的标准:
水注之古铜玉者,俱有辟邪、蟾蜍、天鸡、天鹿、半身鸬鹚杓、 金雁壶诸式滴子,一合者为佳;有铜铸眠牛,以牧童骑牛作注管者,最俗。大抵铸为人形,即非雅器。又有犀牛、天禄、龟、龙、天马口衔小盂者,皆古人注油点灯,非水滴也。陶者有官、哥、白定、方圆立瓜、卧瓜、双桃、莲房、蒂、茄、壶诸式,宣窑有五彩桃注、石榴、双瓜、双鸳诸式,俱不如铜者为雅。
他强调简约古雅,所以取尊、罍、甑之类,而舍弃仿生如莲房、石榴、犀牛、龟兽等器型。关注点从材质转向器型,表明晚明文人在审美上更加苛求。我们都知道明代的皇帝贪玩,也会玩,他们让朝廷投入巨大财力,使得文房清供从文人自娱自乐的文玩晋身为御用器。更有甚者,竟然操斧持锯亲自动手,做起家具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也是明代手工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动因。隆万之际,工匠服役制度由“轮班”和“住坐”制,渐趋改为以纳银代役,所做器物亦可自由买卖,这激发了匠人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以器换钱,用钱赎身以获得自由。此时海禁开放、对外贸易频繁,江南一带真有人间天堂之气象。而文房细木家具的精致化又转过来促使水盂的制作更加细腻。何以如此?
因为在细木家具广泛使用之前,人们主要使用大漆家具。所谓大漆是指修漆,修漆的好处是防虫、防潮、防霉,如有水渍,用布擦拭即可,桌面不留痕迹。而细木家具则不同。为了追求其木质纹理的美感,它所用之材质皆花梨、紫檀,表层不修漆,保持其木材的原皮壳,待抛光上蜡后,历经岁月会形成一种优雅的美,即所谓“包浆”,而这种包浆非常怕水,一旦沾水,其毁坏性不亚于砂纸之于细木。明代范濂的《云间据目抄》中的一段记载就反映了细木家具在士人官宦之间的广泛使用:“细木家伙,如书桌、禅椅之类,余少年曾不一见……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纨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其时案头器物,如竹木、牙角犀、金银铜铁锡、瓷陶玉之类皆开始配设托座。一来从审美角度看,会增添视觉美感和隆重贵气感;二来更是避免对案面的磨损,如果用水注,缺点就明显了,每次使用都会残留水滴于出水口处,容易留水渍于桌面,稍不留神,案头诸种细木家具就会受损,如此毁坏精心营造的风雅世界,必为士人所不容。这时就到了水盂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而水注或者是在研墨海时使用,或者逐渐演变为案头清玩,如文震亨所说,水注出现了各种仿生造型。案头水注、水盂并立,是书斋文房器具发展到极致体现,正如李渔所说:“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备一物之用。”而《遵生八笺》中所描述的理想案头是“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亦将水注、水盂相提并论。
四
进入清康乾盛世,文震亨的水盂理想获得了更大程度的实现。他推崇陶瓷质地的水盂,但明代小器型瓷器极其难烧制,虽然成化年间小型瓷器盛极一时,但价格高昂,非一般文人骚客所能染指。如成化鸡缸杯在万历朝已经是十万贯的天价了。且当时的小器型又是以侈口的杯盏居多。而至康熙年间,瓷都景德镇恢复了明中期以后衰落的铜红釉烧造技术,烧出了“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郎窑红和豇豆红,同时还恢复了更多的单色釉的烧造技法,这让分散视觉效果的繁复的青花纹饰相形见绌。而要使小型器显得古雅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瓷胎的轻薄。要使瓷胎轻薄,非胎土的紧密不能达成,于是紧密胎土的出现使得水盂烧制有了核心条件。为了不让水盂里的水发散,尽量用小口收拢,这对瓷器烧造工艺难度很大,从力学角度来说很容易出次品。而水盂做到了收口,不置盖也能保持水质清澈。这就是为什么有清一代会涌现收口的太白尊和马蹄尊水盂了。小巧、单色釉、收口,使人在观赏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器型上,这就为复古器型带来了空间。而景德镇还实行“官搭民烧”的制度,工匠待遇更优渥,也为瓷器的普及化带来了可能。至雍正年间,烧出了发色最鲜艳的釉里红,青釉的烧造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仿汝、钧、官、哥窑的技术也臻于顶峰。乾隆托祖荫,在附庸风雅方面走得更远,水盂花样频出,但繁缛富贵气息多,雅静之气少。至清代中后期,水盂的式样开始趋于俗化,可说者不多了。然而,如今文人作为一个阶层已隐没不见,大多数人的案头以电脑和书籍取而代之,鄙俗乏味。呜呼,长物不存,风雅已逝,我辈何以安身安心?
庄地名解释
古城与古贵之名由来
古城之名来由有二。
新罗古城
一者为新罗故城。就是说有观点认为晋代的新罗县是设在古城的。
《乾隆汀州府志》“長汀縣 附郭。本晉新羅地,屬晋安郡。唐開元二十四年,開山峒,置汀州。於新羅故城東,置長汀縣。爲汀州治所。後遷東坊口,去今治北五里。大歴四年,遷白石鄉,去府城南二百步,卽今治。在宋爲衣錦鄉,通志以爲宋又遷衣錦鄉者,非。元明仍舊,国朝因之。”
认为古城就是当年的新罗故城,而汀州与长汀只是迁到了今天的长汀城关。持有这种观点的有不少人,其中较为有名学者不在少数。
《乾隆汀州府志》:“丛谈 新羅城 一云在龍巖。漳志云在汀州境。一統志云,開元末,於新羅故城東,置長汀,爲汀州府治。寰宇記,開元末新羅令孫奉先,晝假寐於?事,見神曰,吾新羅山之神,從府主求一牛食。按此則新羅乃山名,當在長汀之西,晉唐因之以名縣,非今之龍巖城,卽古之新羅城也。舊志。”
这种观点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关注,也是大多数人认为古城是新罗故城的理由。
同时他们还举出了更具体的例证。
《嘉靖瑞金縣誌》:“綿江 江在縣前,有二源。一出汀州新樂山,即今白頭嶺,名為貢水。一出陳石巖龍池,名綿水,各流五十里,至縣前,合流經會昌雩都,?章水。”
明代的方志中出现了新乐山,历代学者支持古城为新罗故城论的人,大体都会用新乐山即是“新罗山”作为重要证据。
< class="pgc-img">>我个人不同意古城是晋新罗故城的观点,原因有二。
第一是新罗城如果设置在古城,这个地方离瑞金只有十八公里,历史上即使翻山也不过三四十里。朝廷得多昏庸才能同意在这么近的地方设一个新县?没必要怀疑肉食者的智商,正常人都干不出。
第二是新乐山指的是贡水上源,今天从佛主峰到白头铺一带的山岭。但这个地方根本不是新罗山,虽然发音的确很近,但是史志还有记得更清晰的。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八百九十一)》:“新路嶺。在長汀縣西六十里。抵瑞金縣。乃汀贛分界之所。嘉定間。郡守鄒公非熊修隘以備贛寇。名羅坑隘。郡縣志新路嶺。在縣西六十里。峭險璧立。砂礫崎嶇。行者病焉。嶺背即隷江西。此乃天所以限閩中也。”
所以很肯定新乐岭即是新路岭,这个新路即是新开之路,从前不走这里的,走镇平出江西,或者走乌石下过分水走元口从成地岽过古城出江西。新路,就是官府发现了民间在走更近的孔道,非常便捷但非常艰难,于是他们就据民间孔道开新路,路就在这阻于古城与汀州城、长汀县城之间的山中,所以叫新路岭。这个名字应当是在宋代就已经启用了。
《临汀志》:“长汀 西至赣州瑞金县界六十里,以新路岭为界,自界首至瑞金二十里。”
所以我认为古城不是新罗故城,从逻辑上,从史料上,诸多不洽。
< class="pgc-img">>王氏古城
一者为五代王氏在此筑城以备江南兵。
《永樂大典(巻之七千八百九十二)》:“古迹 长汀 古城。在縣西五十里。舊傳王廷政據建州,築城於是,以備江南兵。至今爲古城團。”
唐末五代十国时候的闽国,王审知的儿子王延政占据建州时在汀州修筑城堡,以防备南唐对闽国的入侵。但这个时候的城堡有如孤堡,与周边的联系是有严重问题的。道路的联络问题,一直到宋代也没有完全解决,但新路已经有了。
《嘉靖汀州府志》:“新路嶺 在縣西六十里,抵瑞金,属古貴里,乃汀贑分界之所。嘉定間,郡守鄒非熊修隘以備贑宼,名羅坑隘。嘉靖伍年,知府邵有道命義官徐明挕古城廵檢司印,督工脩砌隘嶺至牛嶺一帶道路,行者稱便。”
新路岭道路的真正解决是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邵有道让义官摄古城巡检司的职位,修了隘岭过牛岭的道路,这以后才算真正好走了。
所以古城的称谓,最靠谱的解释,即是《永乐大典》中的这个王氏所筑了。
唐代黄巢起义,导致了不听调令的王绪的反叛,这是藩镇自立的一个缩影。为了逃避朝廷的追责,自中原光州固始开始南逃的王绪,带着的中原流民大军就是在古城隘岭这个缺口进入的福建,从汀州南下漳泉,最后攻克福州。王绪的权力继承者,王潮、王审知兄弟之后建立了唐宋之间五代十国的闽国。
《乾隆汀州府志:“兵戎 唐光啟元年,江淮賊起,王緒陷汀州,王潮及其弟審知執緒以降。王緒,壽州人,攻光州固始縣,得邑人王潮與弟審知以爲軍正,後陷汀漳。緒因道險,令軍中以老弱隨者斬。潮奉母以從。緒怒欲斬其母。潮以身爭,乃舍之。先是望氣者謂軍中有王氣,凡諸將有氣度魁岸者,悉斬之。衆皆自危。至南安,潮伏將士於篁竹間,擒緒以降。”
为何肯定王氏入闽所走是这条道路呢?
历代的汀州府志虽然都记载了王绪陷汀州,却没有说他如何陷汀州,这导致了日后一桩公案,就是王绪的流民大军,到底是在哪儿进入的汀州。
欧阳修《新五代史》:“閩世家 第八 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世爲農,兄潮爲縣史。唐末羣盜起,夀州人王緒攻陷固始。緒聞潮兄弟材勇,召置軍中,以潮爲軍校。是時,蔡州秦宗權方募士以益兵。乃以緒爲光州刺史,召其兵?擊黄巢。緒遲留不行,宗權發兵攻緒。緒率衆南奔,所至剽略。自南康入临汀,陷漳浦,有衆數萬。”
“自南康入临汀”,指的是从唐末的南康郡(赣南)进入临汀郡(汀州)。很多人认为这个南康就是现在的南康区,其实不是。很多人以为“王绪陷汀州”是从南康区走筠门岭由武平克汀州,再取道龙岩,南下漳州泉州。
当然不是。当年南康郡很大,基本是现在赣州市全境,南康郡,开始治所是在雩县的,后来才移治赣。雩县就是现在的于都,赣就是现在赣州市治所在,从于都出发走瑞金入汀州,当然远比从筠门岭走武平快太多。
另一个证据则是王延政,闽国太祖王审知的小儿子,闽国末代皇帝,他为何会在古城这个地方筑城,“以备江南兵”?因为他父亲伯父就是从这个地方攻进入福建的啊。可以说,对隘岭的理解他们比一般人更透彻。于是当他们要抵抗来自南唐的攻击时,就会选择隘岭这个地方筑城,不能让人走他们的老路。
< class="pgc-img">>古城生成时间
“以备江南兵”的古城,大约生成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呢?公元944年或者945年。
因为开运元年(944年),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立闽王,朱文进随即被王延曦旧臣所杀,王延政从建州进入福州,称闽帝。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也就是王延政战败,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被南唐皇帝李璟封为羽林大将军,次年改封鄱阳王,保大九年(951年)改封光山王,北宋攻灭南唐后,他于漳州去世。
修筑“古城”以备江南兵的时间就在944年这两年,为何不在前头?因为王延政之前没能打下来汀州来。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王延政围攻汀州,王延曦调发漳州、泉州兵五千人救援汀州。七月,王延政攻打汀州,经过四十二次战斗,未攻下汀州,便退军返回建州。
所以古城这个名字的历史,大约就得从公元944年开始算起来,到现在1080年。当然如果硬要指古城为新罗故城,那会有1800年左右的历史,不过我反对这个时间和地点。
我们看到明代开始就改叫古贵里了,所以这个贵是什么?古当然是古城里,贵则是从仙桂里而来。古汀州长汀县有衣锦乡,统有仙桂里,后古城里与仙桂里合并,改桂为贵,故称古贵里。
有必要解释一下仙桂里有由来,因为古城关隘在宋代由邹非熊在五代古城基础上重建的时候是叫罗坑隘的。也就是说罗氏与古城、仙桂关系密切。汀州民间有“西宋东罗南陈北叶”的说法,其实在汀西的罗也是大宗。
< class="pgc-img">>仙桂里之名由来
仙桂的意是月中有桂树,故称仙桂。
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这个树创随合,其实是指皇权用科举取士的方式与士大夫共享权力。所以此后历代就用“蟾宫折桂”的“升仙攀桂”的神仙传说指代科举成功。
而衣锦乡和仙桂里这个很“科举”的名字,其实来自长汀县第一位进士罗彧有关。
《嘉靖汀州府志》:“長汀縣 宋附郭六坊,外分三鄉。衣錦鄉,統歸仁、仙桂、古城、青泰、營陽共五里。宋眞宗賜羅彧錦旂,云:‘明時折桂,衣錦還鄉。’故云。”
我们来看一下这位羅彧的生平。
《嘉靖汀州府志》:“【宋】 羅彧 字仲文,長汀人。少聰悟,嘗慕荀文若之爲人,因名焉。登胡旦榜进士,士授將士郎,大理評事。雍熙以后,累知惠、筠、成三州,所至有惠愛。筠人珥筆風熾,彧曰,非人好讼,聽者不明耳。彧視事剖决如神,奸猾无所措,讼爲之衰息。澶淵之役,彧以太子赞善、太常博士、屯田軄方員外郎扈從,得与宰相寇莱公參議機務。虜人乞和,公副曹利用为报聘使。还京,乞歸田里。上嘉其勞,特除諸路提点使,赐锦衣金帶錦旂二,御製聯句云:‘明時折桂,衣錦遠鄉。’以示褒賞,仍知本州事。未至家而卒,邑今有衣錦鄉、僊桂里,本此。”
按照明代方志,衣锦乡和仙桂里都是来自罗彧,罗彧就是仙桂里人。所以仙桂里在哪儿呢?
前文我们罗列过明清两代古贵里的疆域。
《乾隆长汀县志》:“古贵里 统图一,计村五十四,乌石下、和尚田、河琳头、梁屋头、陈坊哩、羊眉坑、车头、上江、德田、李城、牛閗头、沙干哩、湖坑哩、长田、赖溪、源头、桐子坑、黄连、牛坑、叶屋乡、大坑山、磜下、古城、上中下街、上都、花桥、岭下、高坑、下罗、上珠、下增、山箭、青山、中都、老好、寨围、长坑、上温地、下温地、南山、石门、寨下、长较、枫树坪、观音、井头、大陂、廖屋、谢屋、下都、大窝、苦竹、焦下、排下。”
以上标蓝部分即是除了古城之外的仙桂里部分,今天仍然能看到的是大坑山即濑溪水库附近仍有小地名罗坑哩,正是罗氏居住于此的地名遗留。
他们后来去了哪里呢?县城罗坊。
今天长汀县城罗坊罗氏已经很少,而长汀区域内的罗氏大多来自连城文亨罗氏和青岩罗坊罗氏两支。
《嘉靖汀州府志》:“羅烈 字子剛,長汀人。豋李易榜進士,調泉州同安尉。時楊勍叛,自劒趨泉。烈部兵精銳,邑人恃以無恐、再調循州興寧令,會群盗出没。一日賊突入縣,執烈以行。烈不爲恐,以理曉諭。賊不敢害,遷之還邑,各遁去。未幾,賊黨復合。烈親率千餘人,直攜賊巢,賊遁走。得所掠子女二百餘人,悉還其家。終宣教郎,知廬陵縣。烈喜著述,有傳《文新說》十卷《古文類證》數萬言《註杜甫詩事類》千餘條,行于世。”
宋代的罗烈,就当是罗彧的后人。这个人可谓能文能武,不是只会空谈的书生,口才机辩了得,武力值更是很高,这显然是罗氏一族的明显特征,罗彧也一样,“与寇准参赞机密”,“入辽营报聘使”,都是一般人不能、不敢做的事情。
但长汀仙桂罗氏真正的巅峰不是这二位。
《乾隆長汀縣誌》:“元 羅良 至正間以平漳賊功授長汀尉,累功授光禄大夫,進封晋國公。時陳有定有據閩之志,良移書責之。有定怒攻漳。千夫長張石古等違良節制,悉兵赴之,有定兵遂渡柳營江。士卒星散,良迎戰於馬岐山,敗績死之。其弟屯田萬戸羅三,亦罵賊死。妻陳氏自盡。子安賓將兵救父亦自刎,壯士從死者百餘人。”
这个罗良的宅子,就在今天的罗坊。
《民國長汀縣誌》:“晉國公羅良故宅 舊志:明初其宅立山川壇,尚存房屋數楹祠良,後圮,因移街尾之回龍庵。舊志載羅公廟,又载回龙庵,先分爲二,今則合而一之也。杨浚詩:舊生投筆事從戎,力靖氛煙秩上公。一箭解围皆敗北,千艘转粟尚朝東。此心曹郭争真僞,有婦山河誓始終。今日荒祠荐蘋藻,惜君名不列三忠。又載元陈志方所撰墓志铭,今移卜冢墓,近立公祠,祀公像,其偪仄數弓,颇嫌湫隘。联垩:‘气吞陈有定,節並張睢阳。’邑人杨澜手筆也。”
罗氏从仙桂里迁入长汀城郊,就住在今天大同镇罗坊,已经大部并入汀州镇。从罗彧的“明时折桂,衣锦还乡”,到罗烈“文武全才”,再到罗良“白身至国公”,仙桂里罗氏的兴起与衰落很有地方特点。仙桂里在民国期间还称称尚武乡,大体也是因为历史上的诸位罗氏。今天在古城还有一些罗氏生活于其中,不知是否当年仙桂罗氏的后代。
接着我们解读一下诸多村庄之名。
< class="pgc-img">>青山
青山村人口1119,耕地面积仅有798亩,人均,林地23041亩
梅花岽、大坑哩、火烧坪、老屋背、天才坑、岭下、青山铺、杉树排、中坊、罗坑哩、牛杰坑、高圳头、花桥、门前坑、下罗诸村组成。
青山村的名字由来是青山铺,这是历史上长汀西路驿站的组成部分,乡人称之为古贵里青山铺,而同时因为山深林茂满目青山,故此命名青山。
梅花岽,地形为山岭之上有梅树。梅花岽下游山坑,山坑比较阔大,故称大坑,房屋建设之处为山坑之内,故加哩表方位。杉树排与火烧坪,排和坪都指地形,排地,本字上不下平。杉树指生产方式,即此处多杉,乡人在此扦插杉树为业。火烧即开拓方式,烧畲,这是汀州常见的畲山开拓行为。老屋背,新屋建于老屋更高的位置,应当是与淹水、风气有关。天才坑,应当是甜柴坑的讹误,甜柴是一种味甜的小灌木,乡人用这种杂木烧灰做粿粄。岭下,即是即是九里岭下,因为在大岭之下,所以地方上的人们会认为这些地方风水特别,所以会找一些特别之处建房,如牛形地,村人写作牛神地,汀州方言形和神同音。中坊与罗坑哩、下罗分山坑之上下游,此处应当是当年罗氏居住之村庄,宋代邹非熊建设关隘时,便将关隘命名为罗坑隘,罗坑在当地或者汀州是普遍之地名,为罗氏之产业。罗坑哩即在山坑中,山坑相对小。下罗即下游罗氏居住村庄。今天古城罗氏已经非大宗,只剩小规模散居。
牛杰坑,在古城不止一处,除了青山溜下还有一处。这种山坑相对封闭,是汀州一带适合天牧的山坑。所谓天牧就是将有雌有雄的牛群赶入只有一个出口的深山中,将山坑的一端封闭起来,一年一收,牛群由于天然放养,无病无灾,种群繁衍良好。古城因此是汀州重要的牛、猪贩运地,上杭武平等汀南区域的人们也前来贩牛。杰,就是指地形狭窄,长汀还有两个地方用上这个字,一是庵杰,一是涂坊的华屋杰子,都是指地形狭小。
花桥,当年是驿站的组成部分。从花桥到青山铺,正好五里。青山是大铺,花桥是小铺。古代,五里一亭十里一铺,或者五里一小铺十里一大铺,是驿馆铺店亭的系统组成。风雨桥两头往往会有店,是人们往来歇脚的所在,这些店都是官店,有专人看管桥的防火与安全、维护,官店有租,收入即是官方办公、维修的开支来源。
《乾隆長汀縣誌》:“花橋 縣西九里嶺下,嘉靖初邑人黄景福督工,知府邵有道建,今廢。”
这里提到了嘉靖年间修了花桥,这个桥的历史当然不止这么点长度,因为在汀人郝凤升的《隘岭亭碑记》中记已经提到了作为驿站的花桥,而郝凤升则出生于成化,去世于正德。
《崇祯汀州府志》:“隘岭隘 路通江西瑞金。郝凤升记:予临汀,西距赣之瑞金。赣则巡抚之节钺寓焉,凡分司率属往来者靡绝,然所辖止于古城,其里曰古贵,而其岭有二,曰牛岭,曰隘岭,而其凹有十一,曰黄土,曰冷水,曰九曲排,曰何树,曰枫树斗岭,曰青山迳,曰楼梯岭,曰花桥,曰观音,曰小牛岭,曰犬爬。”
且这也不是全部的花桥。
花桥在道教里则有专门的所指,即是求子的“百花桥”,与汀州地区的花园神话是相配套的。
而作为建筑的桥,花桥在中国南方,也指风雨桥,福建称廊桥、花桥、福桥,汀州区域则称风雨桥和凉伞桥。这个花桥一般来说都是在交通作用的同时,有风水桥的作用。这座桥称为花桥,当然是和古城所在的区域位置有关,古城文化接近湖广,地域接近赣、浙,驻军多和赣地一样,来自湖广。正是与汀州文化的一些许区别,于是命名也会出现大的分别。
青山铺古代也有桥。
《民国长汀县志》:“永安桥 在古城之青山埔,原有木桥,民国十三年廖文华倡捐,改建石桥。”
高圳头,高指在地势高的地方,圳就是客家一带用于指水渠,但不架空,头即是水圳的头上。门前坑,和堂郎背、罗坑哩,在九十年代前都是一户两户三户这样数量的山坑,到了现代基本都下迁到平地村庄核心去了。门前的山坑,这是很随意的命名,堂郎即螳螂,地方小地势高,不易立足。
青山是古城比较重要的通路村庄,南来北往基本会从青山过,所以周边的村民大多会熟知这条古官道:古城出发,5里到观音铺,5里到花桥铺,5里到青山铺,5里到九里岭,5里到山箭脑,5里到白头铺,这便进入长汀城郊的大同境内了。
1930年代,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设邮务管理局,在长汀城关五通街设兆征县邮务管理局,下设分局五个,为:南山钟屋村、濯田水口、新桥、古城花桥、连城新泉。这当然是因为青山一域在交通上的特殊位置。
九里岭不是离哪里九里,而是过岭里程九里,这个里程是当年盘山的算法,不是今天现代机械修出的道路。
< class="pgc-img">>溜下
溜下村人口546,耕地383亩,人均0.7亩,竹林面积1.5万余亩,人均27.5亩。由青草湖、丝茅面、中屋湾、溜下、庵前、牛皮磜、大东坑、窑上、邓屋角、洋泥坑、槐花树下、小东坑诸村组成。
古城前身古贵里,在古代其实是有两个以上溜下的,今天也留存了小地名,一是古城镇的溜下,一个是大同镇建明村的溜下。
两个溜下的名字来历其实是一样的,都来自当地的地形,就是从岽顶一溜而下,中间几乎是不带盘山的。这当然是很直观的感受,我们今天无论是去建明体验山路,还是从G76从元口过古城,中间经过溜下地段的长下坡,都能印证这个“溜”的感觉。
所以我们在地方文献中能看到:“溜下村按地貌外形来看,地势上高下低,是为外溜,故称溜下。”
似乎很有道理。但这里有一常识性问题,就是大多数山按这样都应当叫溜岽,而大多数山下村庄都应当叫溜下,事实上不是很多。所以我在溜下村周边找到了另一个山的名字。
《民國長汀縣誌》:“石榴花崠 在成上里,距縣四十五里,古城司東南之牛皮磜山,有水源西北流十里至下磳,五里至合江口,與鸡冠崠水合流,至海螺嶺五里之間,水凡九轉,而至長窖,又十里,經古城之司前橋,與溜崠水合,至古城街西朱紫崠水又自南來入之,由是衆源之水合流至小隘嶺,入江西界,而爲汀州貢水上源。”
石榴花岽其实是汀江与赣江的一个分水岭。这个石榴花岽的“榴”字,是指当地的地形地貌或者植被特征,故而用于命名,其实是更为合理的。山有野石榴村,花开遍野时给人印象深刻,故称榴下。天长日久,当地对这些名字失落,取谐音用“溜”字,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很有趣的是这两个叫做溜下的地方都是旧关隘的所在,是更早的汀州关隘。有一定可能,种植石榴是当年隘寨之人从故里带来的一种植物偏好。
青草湖,即是地形凹下,生满青草。丝茅面,则是坂形地,丝茅就是白茅,禾本科,地下根系发达,多生田埂山坡,尤其是火烧之后。丝茅根是汀州孩子童年最爱,没有甜食的土法替代。丝茅根是福建的青草店里常见的事物,煮水可以作健康茶饮。
中屋湾,中字应当是钟字的误写和去姓氏化,此地应当原本是钟氏开拓,今天溜下居民刘氏钟氏皆有。庵前,这个庵前的庵,已经无法追溯,但是以汀州古代有隘寨必有庵的习惯做法,可以肯定庵是成上岽隘的。
《民国长汀县志》有:“云山亭 在水源乡,通四都市,成上岽。民国十一年,乡民赖逢禹及男恭臣,出资创造。”
牛皮磜,磜为客家地区特有的一种水利设施,往往利用水源高处有漈之处,用石头进行堆砌形成高处流动的渠圳。牛皮二字,则应当来自古城区域的天牧传统,就是在山谷间将牛群封闭其间,而这些区域往往运输不便,同时牛皮为军事管制材料,为制造铠甲弓箭必备。
大东坑为山坑在主居住区东面,且山坑开阔,小东坑则山坑相对小,小东坑较早未有居民。窑上为曾经烧窑,窑口设置有两个需求,一个是离山近,得到燃料资源容易,一是离河道不远,陶土和瓷土都容易得到。当然同时还要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才不会“妨风害气”,这是长汀方志中提及的。
邓屋角,两条山坑的山溪在此交汇成一个大的转角,同时又是邓氏所开拓。洋泥坑,洋即地势平洋,泥即山坑多泥,这些泥在下游经过自然力量的淘洗与沉积,就会形成良好的陶土或者瓷土,这也是为何在窑上这个位置设窑的原因,这其中是有因果的。
槐花树下则是山坑中多槐花树,村庄以此命名,这也侧面能证明无论是哪一个“溜下”其实都是“石榴花树下”或者“石榴花岽下”的意思。
< class="pgc-img">>中都
中都村1631人,有耕地1051.82亩,人均0.64亩,林地5682亩,人均3.5亩。由仓下、社公坎上、谢坊、叶屋、衙门坎下、生桔号、四裕号、烟屋、庵背头、李屋、狐狸岩、岗下段、横田塍、观音铺、王屋前、上岗、竹园岗、白竹园、衙门坪诸村组成。
中都即是古城在明清以来的上街,1980年代中后为避免与河田上街混淆而改名中都,青山为上都,上街为中都,中、下街为下都,上中下是按照水流上下游而定。以上说法是官方解释,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上中下街是非常集中的古城集镇区域的称谓,而上中下都则是非常早的行政划分,从明代就已经开始了,与上中下街并不重合,1980年代启用的这套称谓,其实是不被集镇居民接受的。
《乾隆長汀縣誌》:“古貴里 統圖一,計村五十四:烏石下、和尚田、河琳頭、梁屋頭、陳坊哩、羊睂坑、車頭、上江、德田、李城、牛閗頭、沙乾哩、湖坑哩、長田、賴溪、源頭、桐子坑、黃連、牛坑、葉屋鄉、大坑山、磜下、古城上、中、下街、上都、花橋、嶺下、高坑、下羅、上珠、下增、山箭、青山、中都、老好、寨圍、長坑、上溫地、下溫地、南山、石門、寨下、長較、楓樹坪、觀音、井頭、大陂、廖屋、謝屋、下都、大窩、苦竹、焦下、排下。”
从清代中前期的方志,我们清晰看到与上中下街另列的上中下三都。事实上这种融合也没能保留下来,今天只有中都村之称谓留下了,而上都下都则没有被接受,原本的上下都地名,都在官方的行政村名录中消失。
仓下,即官仓之下,这个位置在今天新大街北面的土坎上,土坎即是寨城。这应当是当年古城寨的官仓,在寨城之内。至于官仓放的是什么,很多老人已经说不清,因为太久了。我也没有找到相应的确切资料,就从逻辑上分析一下吧。我的观点是放盐的,因为放米不合算,为何呢?因为唯有放盐,才能吸引江西的人们送粮前来,换盐。而古城从事米粮贸易的商人极多,他们在城中设有商行和仓库,官方完全不需要再设,但盐是官卖,把持住这个,就等同控制了米粮价格,在军事安全上也不至于出现问题。
社公坎上,即是当年城寨的中心位置,社公就是土地福,坎即古城当年是建立于一个台地之上,因为面临古城河,要防水患。李屋、谢坊和叶屋,即是李氏、谢氏与叶氏开拓之地。叶屋则与衙门坎下联系在一起。衙门坎下,衙门指的是当年的古城巡检司衙门。叶屋在当地人称谓中为上官下,而衙门坎下则称为下官下。也就是说当年的巡检司衙门在叶屋和衙门坎下的上方。这是军营的格局,主将所在的位置是最高,可以看到区域内的全局。
生桔号和四裕号,都是当年古城商号的名字,这些商号因为边贸的原因,需要很大的堆场,所以这些商号进入现代之后,就大多变成了民居,名字留下来了。烟屋,就是大烟店,这个名字到了现代,自然是会被抛弃掉的。
庵背头,即是当年的五通庙之后的村庄。五通庙是唐宋的村庄议事所在,这在汀州是普遍存在的,也有一些地方叫五乡、十乡庵之类。五通庙供奉的是五通公王,有土地神的成份。
狐狸岩,地质多石,且多狐狸,故名。岗下段,即山岗之下有塅田。横田塍,与周边的田地的走向不同。官田塅,官田指的官方所有的田亩,所得租谷用于官员办公、生活开支,塅即塅田,沿河分布,呈条状。
观音铺,即古城与花桥之间的一个铺,这个铺在岭上比较高的位置,山岭就叫观音岭。
《民國長汀縣誌》:“觀音嶺 在佛祖峯西,有路通瑞金壬田寨。《水道提綱》載鄞江水源出此山者。誤。山在成上里者又有。”
这个地方古代险要,容易设伏。
《民國長汀縣誌》:“十月十八日援兵至,徑趨古城,次觀音鋪,不知地利,墮伏中賊首尾擊之,殲三百餘人,賊死者亦二百餘,始賊輕官兵,及是知其敢戰,遂退?州境,汀郡以是獲安堵。”
这是方志中所记载的一段明末清初发生于观音铺的战斗。
王屋前,即王氏村庄之前,王氏为古城优势姓氏之一。王屋前,则是古城的风水地标,“水打王屋前,古城出状元”。我们后头解释这个说法的思维逻辑和文化内涵。
上岗和竹园岗、白竹园,这些区域大多是在上游或者更高之处。是当年构成古城当年作为军寨的战略纵深的小地块,也是在城寨范围内的小型村庄,以及物资的后勤储备,比如竹子。最主要的比如粮食,都放在地势比较高的衙门坪,这个地方进入现代后成为了古城粮站所在。
古城的上街,即今天的中都是巡检司衙门所在。
《民国长汀县志》:“司前桥 在古城上街旧分司衙前。”
所以古城历代都驻军,这其实影响了古城的很多观念,与汀州别的区域颇有不同。
< class="pgc-img">>古城村
古城村人口3210人,有耕地1709亩,人均0.57亩,林地12932亩,人均4亩。由中街、横街、牛角塘、山塘尾、岭背、黄泥潭、小隘、马鞍山、枫树坪、漏檐背、新屋下、布江哩、长沙坝、陈下垅、海螺岑、石下段诸村组成。
古城村即是古城下街,1980年代后一度改名下都,现在叫古城村。中街,也叫中街巷,是上下街的分界点,同时,这条中街也与上下街方向不同。而横街,则在城寨之外,下街过了老石桥才是横街。本质上横街有二,中街巷其实也是一条横街,但横街最终给了城外街,而城中横街统一在上中下街之中。
牛角塘,在下街尾,这个塘的位置很接近河道,极有可能是古代围河造塘而来。山塘尾则在今天的G319国道边上,古城中学的北面,这个山塘当年应当也不小,且是当年很重要的水源地,古城的城寨是不怕围困的。岭背即指山岭之背,这是相对主居住区而言的。黄泥潭,当地土质特征为黄泥,而面临古城河,前有深潭,居民在山麓的排地上。小隘,是相对大隘来说的,当年在此也设隘。这里是古城河流出之处,也是古城地势最低处,因而人们翻越山岭的代价最小,但路途崎岖同时受晴雨影响,很多时候是不能通行的,所以设隘以备,主路不在这里。马鞍山即是古城河最终流出的那个最低点,形态上如同马鞍中间低下去。枫树坪,即排地,长有枫树,这个坪即汀人说的排,本字上不下平。坪之下就是田亩,但是田地太过珍贵,汀人建房都在排地之上。
漏檐背,这是个带有汀人山居特征的地名,屋后山林涵水量大,后山的化胎很多时候会不断渗水,形成滴溜不断的水珠。布江哩,即是铺岗哩,这是古代的驿站。从古城到此接近五里,是一个小歇之处。从这里向南五里,中心布即中心铺,也是一个驿站。长沙坝,即形态为长,地质为沙坝,汀人称沙坝之地即是天然冲积形成的土地,地多不实。陈下垅,可能是村下垅的误写,垅为垅田,即分布于斜坡之上的田。海螺岭,一般这样的地名多为山形为海螺,顶部尖圆,各地都会修为烟墩,故而有些地方还叫海螺岭也有些地方则叫海螺墩。石下段,即在社公之下的田塅,石在汀州绝大多数时候是社的意思。
由于古城村的主居住区其实是下街,所以在1950年代土改时,将西南诸村划入,才能平衡聚居已经形成集镇的下街人民的土地需求上的缺口。所以从这里看,中都村将东部官田、横田和东北部竹园诸村纳入,是出于同一种平衡逻辑。
< class="pgc-img">>黄泥坪
黄泥坪村人口1035,耕地面积582亩,人均0.56亩,林地31000亩,人均30亩。由高排、石甲口、对门坑口、长坪、老口、园丁子、东山下、黄泥坪、磜子下、常木坑、下长坑、上长坑、蔡皮坑、下温地、野猪坑、上温地、靛窝诸村组成。
村庄中的老人说:“解放前属古城乡老口保管辖。”所以历史上这个地方的核心是老口。什么是老口呢?按照一般认知,这是一个老的路径的出口,这条路径是如何行走的呢?和后来的新路有什么不同呢?
《民國長汀縣誌》:“溜崠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有路通瑞金,爲負販所往來,原設塘铺,今廢。重岡複嶺,延袤而西,巒岫高深,含煙罩露,殆所謂水绕雲從者矣。山有水源二。一在山之陽,東南流五里至九磜,又十五里至台江口,与仙人湖水合流,歷大原壩至七里桥,又汇西路衆山之水,是爲西溪水源。一在山之陰,西南流五里至温地,又十五里至双举岽,又十五里至古城司前橋,与雞冠崠水合,是爲貢水正源。”
是的,从合江口起,就不一一样,走的是大元坝,然后走建明湾背过黄屋塅,走溜下,过岽,从上温地走下温地,过屏风背,过老口,出石甲口到古城。这条道路清代还用过,但随着新路的成熟,慢慢就走的人少了,所以到了清代初年这个“老口”之名就失落成了“老好”。不过作为重要的孔道,还是有防守价值的,因此黄泥坪,很长一段时间当地人是称谓为“寨围”的,也就是这个地方有寨有土围。也正因为这样留下了一些军事设施,比如园丁子,这是古代标准的烟墩称谓,道路有匪警,守军就会燃起狼烟,警情有级别,因而烟墩一般是在驿铺和军寨边上,“一铺三墩”,最早级别的警报就是三墩齐燃。
有趣的事情是当年汀瑞游击队还曾用过这条山道,不过走得比较曲折,他们是从镇平寨(古代也归古贵里)一路沿山脊行来,这是从前古城巡检司管理镇平寨的旧路,会一直走到双鸡岽(双屺岽),从鸡冠岽到佛祖峰南面,从茜坑尾过常木坑,走黄泥坪过老口,从老口翻山过长坪,进入江西境内,这是当时完全无法防守的路径,也即是当年的多条“老路”和“老口”的复合走法,无比艰难,但是有土著领路,还是走得通的。
高排、黄泥坪的排和坪,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上不下平,指的是排地。高排即地势高,黄泥则指当地地质多黄泥。石甲口,即峡谷之地多石,甲在汀州读gak,本字是岬,也有写作隔、杰、校、较、告。上下长坑和常木坑,即都是山坑狭长的意思。磜子下,即当地居民修了水磜于高处,而村庄在下游,受水磜之利。蔡皮坑,仍与前头所说的天牧有关,和牛皮的采收有关。靛窝则与种植蓝靛有关,因为古城多山,故而造纸为当地民众重要的生计依托,而蓝靛是造纸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故而人们在山上种蓝山下造纸。野猪坑即山坑中有野猪,这样的山坑一般在很深的山区。上温地和下温地分别在蔡皮坑的两头,上温地在蔡皮坑的上游,而下温地在下游,温即是指山坑为温氏在此开拓。
今天紫金坑水库,被古城居民用于饮用与灌溉,这个紫金坑的形成,倒不是天然的,而是采矿遗留,什么矿呢?铜矿和金矿。开采起始和结束时间不太清楚,但应当是储量有限。黄泥坪不止有一个矿,还有建筑用的砂岩矿。
< class="pgc-img">>梁坑
梁坑村1112人,耕地602亩,人均0.54亩,林地2.1万亩,人均18.88亩。由猪寮湾、山箭脑、火烧坑、梁坑、大山坪、高坑、茜坑尾、罗子斜、猫头岭下、仓楼下、高岽磜、龙潭背、社背诸村组成。
梁坑因梁氏在此开拓,故名。今天梁坑已经没有梁氏,长汀梁氏多指祖源为梁坑南面的梁屋头梁氏。
猪寮湾,即猪嬲湾,寮在这里是玩的意思。山箭脑,山箭即笔架形,而脑则本字为垴,为小山丘的意思,在汀州这个垴基本都很高,比如白石垴和鸟子垴,都是区域最高之处,所以这个山箭脑也在山岭之上,很高。
火烧坑,这种山坑的开拓,用的是火烧之法,一般在汀州会用畲字,烧畲。
大山坪,即在大山之中有一块排地,建有房舍,排本字上不下平。高坑,即山坑一路走高,村庄在高处。茜坑尾,即山坑在西,而村庄在坑尾。罗子斜,即罗子畲,山那边的江西贡潭村有老子安,应当也是罗子误写,罗与老在客家话里音很接近。猫头岭下,即岭上多猫头鹰。仓楼下,即此处原设有社仓,并设有土楼进行防御,这是常见的村庄自保的做法,即平时大家把粮食放在公仓之中,战乱一起,就躲进土堡进行防御。这个仓楼位置便是卡在四通八达的要道之口。高岽磜,水磜建于高岽之上。龙潭背即与主居住区相隔龙潭。社背即主居住区相隔社公坛。兰子窝,即人们在当地生产蓝靛。石岩头,即石头向前倾出,岩在这里是作动词,“泰山岩岩”,汀人说人额头如寿星就说“岩额”。旱坑子即山坑经常断流无固定水源。傅屋,即傅氏在此开拓居住。
梁坑北部与大同建明相接壤,北部大山即是长汀西北面著名的佛祖峰。
《乾隆長汀縣誌》:“佛祖峯 縣西三十里,土名九磜,轉北二里許,樹木陰蓊,石徑崎嶇,中有禅寺,雖盛夏不知暑○明知府吳文度詩:九曲蜿蜒小徑賖,望窮幽處入僧家。山坳纈絮通雲氣,木末埀珠滴露華。習靜暫應聆梵語,滌煩聊且酌仙茶。灑然身世忘歸興,策竹行吟到日斜○邵有道詩:萬叠青山一望餘,亂雲堆禋種胡麻。裔山風景原無異,輸與林僧度歲華。”
在当地有人也写作佛主峰,也有人写作斐打峰(汀语佛爷峰),都是佛祖峰的变形称谓。这个佛祖峰还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乾隆長汀縣誌》:“曹奋龍 諸生,識大義,多善舉,甞遵繼母訓,倡建露橋六座,又於佛祖嶺捐建亭屋,募僧煮茶,以資行旅,子功遠復加築土堡,捐施田租能承父志。”
不能证明这个土堡是否就是就是仓楼下的土堡,但关联应当是有的。佛祖峰是汀州的读书人游历的所在,比如清代汀南异人大名士黎士弘。
《乾隆長汀縣誌》:“佛祖峰山寺坐月 國朝黎士宏 錯繡諸峰夜色安,烟光树氣積高寒。蒼茫星漢容人立,喧寂林巒共佛看。凉月有懐成獨笑,清宵無累况登山。紙屏細坐幽如夣,何處吹香蒲一欄。”
为何黎士弘在这里游历呢?因为他就在山下不远的雁湖边上读书,今天那个地方写作岸湖。
< class="pgc-img">>佛祖峰之北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所在。
《民國長汀縣誌》:“雞冠崠 在縣西北五十里,古城司之東北,聳卓爲一方之冠。有一水源,由茜坑梁坑南流至花橋,又由花橋西流至下罗、合江口,有下磳水來會,又流至司前橋,而与溜崠水合流,亦贡水正源也。按《水道提綱》載:西溪西北自篁竹嶺来,南流至城西南境。此水之西,即萬安溪,爲貢水上源,又於貢水載源,出長江縣西北山,有兩源,合而西流。旁注云:其北源山之東北,即府西溪,是以篁竹爲貢水所出也。唐宋以來,地志皆言貢水源出新樂山,今汀中無此山名。以《明史地理志》考之:新樂山在臥龍之北,則汀之篁竹嶺是也。黄竹即篁竹,字異耳。今郡治流江西之水,一出溜崠,一出雞冠崠,而西境之石榴花崠、朱紫崠之水所歸之,同出至瑞金,爲貢江。則自汀西北篁竹嶺、溜崠、雞冠崠諸山,皆新樂山也。以新樂爲西北之總名亦無不可○又按雞冠崠,府志及舊志皆不載者,省志称:雞龍山,在府城北,距山二十里,有佛祖峯。名勝志則云:佛祖峯,在縣西三十里,俗名九磜。顾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長汀下有雞龍山,在府北五十里,高十五里,山形圓聳,上凌霄漢。府志及舊志有雞龍山在成上里,高十五里。今考龜龍山,一名雞龍山,在縣西百三十里,與諸書里數不符。邑人楊瀾謂貢水二源,一出溜崠,一出雞龍崠。不知何据,今龜龍遠在百里外,與會昌近,並非貢水所自出,則紀要所云,府北五十里之雞龍山,當即今之雞冠崠。錄以俟考。”
一共有三个事物与这个鸡冠岽相关,第一是这是哪条水源的起点,第二是新乐山与这个地方有没有什么关系,第三是这个地方是否就是鸡龙山,所以事实上产生了三个问题。因为有一些史料已经讨论过了,我直接说答案,不再展开讨论。
先说第一个:山阴为贡水起源,山阳为汀江西溪起源,这同时说明佛祖岭与鸡冠岽其实是同一山脉。
第二个:新乐山是新路山的讹误,并不存在别一座山,所以对于长汀人来说,哪条是新路哪条是老路呢?当然从篁竹岭入石城是一条老路。
而从罗坑隘直接入江西是一条新路,但这条新路其实经历了两次以上变革。
最早长汀往瑞金去,从汀州城出乌石下(今天工贸新城),从同济亭过陈地,走溜下入古城,过江西瑞金,这条是唐宋旧路,这也是为何将仙桂里并入古城里的原因,一条通路的统一管理。
但人们很快就找到新路,从七里走长坝过冷水井过合江口过大元坝过湾背过黄屋段过溜下,从温地过老口,走石甲口出狐狸岩,入古城,再出罗坑隘过瑞金。
而明代开始人们又发现了新路,那就是走牛岭过荷树排过白头布过山箭脑过九里岭过青山铺过花桥过观音铺过古城出瑞金的这条一直走到近现代的新路。
这条路已经非常接近今天G319的路线了。
所以我们这样讨论完,新路岭的意义已经基本显露。古人的定论也没有大问题,“則自汀西北篁竹嶺、溜崠、雞冠崠諸山,皆新樂山也。以新樂爲西北之總名亦無不可。”
但有些小问题,新乐山是否应当包括篁竹岭?如果一定要给这“篁竹嶺、溜崠、雞冠崠諸山”一个统一的名字,那也应当是大隘岭,这个岭是今天江西与福建西北部的天然界山。
第三是这个地方是否鸡龙山,当然是,同时还应当叫她双鸡岽,佛祖峰也对,鸡冠岽也对。因为这个鸡(长汀方言龟发鸡音,古音)可以理解为龟,龙则是蛇,因此这是汀江西溪上源和贡水上源,理所当然的玄武位。双鸡其实是双屺的误读,屺为山顶多石无草木,山之屺也可引申为如同鸡之髻,故称双鸡也不是很离谱,有点关联,而鸡冠岽和佛祖峰的确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头又有山脉将她们联结在一起,所以称双屺是没有问题的。
< class="pgc-img">>下增
下增村,586人,耕地483亩,人均0.8亩,有林地1.3万亩,人均22.2亩。由大田陂、长较、岗背陂、油罗窝、山塘子、南山下、田寮下、下凹、王屋前、草马丘、社背、金竹坑、湾角哩、下增、桃洋湖诸村组成。
为何叫下增,不是增长。下增在民国以前的方志上写作“下磳”。
《民國長汀縣誌》:“石榴花崠 在成上里,距縣四十五里,古城司東南之牛皮磜山,有水源西北流十里至下磳,五里至合江口,與鸡冠崠水合流,至海螺嶺五里之間,水凡九轉,......爲汀州貢水上源。”
什么是磳?梯田。在中国南方有磳田之说,这是在山间多山石之处,人为砌成的梯田。是否还有上磳?并没有,这个下指方位,是下游,在溜下的下游。今天看下磳的田分布于河边的田也都边界不规则,分布于山坑的很多田中间还有小丘,所以人均耕地虽略多周边村庄,但平田其实是不太多的。但下磳的林地比较多,竹林特别多,达到9000亩,人均15亩,所以竹林经济和林下经济相对发达。
大田陂,在下游最接近古城集镇,地势相对比较平,但这里的田真不算大,但客家人极度珍爱土地,一点都不舍得浪费,全部用起来,但是这个大田真不是指这里,而指更下游古城上街的田,在这里做陂,由水渠引到下游灌溉大田。
长较,就是长峡的意思,从这里有一条漫长峡谷可以沟通下增与古城集镇,在汀州这个字写法很多,甲、隔、告、校、较,都是同一个意思峡谷,本字岬。
岗背陂,这个岗背就是相对长较而言的,在山岗之背,而陂则指陂坝,在这里筑陂阻水,抬升水位后水入渠圳,灌溉长较的田亩。
油罗窝,指地形圆如同油罗蜂窝,即金环胡蜂所做的窝,这在乡间常见,命名“远取诸物”。这种地形其实还是堪舆术语演化而来,古人指这样的地形居住人口容易如同蜂一样发展。山塘子,即村庄在山塘边上,但塘不大。南山下则是相对山塘子的位置而言。田寮下,即一开始人们并不在这里居住,但开垦有田,路途稍远会在这里搭寮临时休息,但渐渐就成为村庄。田寮下往南还有更深的山坑,金竹坑,地生金竹,这种小竹子常用于扎篱笆。下凹在通路上,是一个凹地。草马丘,即多草之地块呈马形丘地。王屋前,即王氏开拓之地前头,按今天的居住格局应当是从前有王屋而今无。社背,就是社公祭坛背后,这也是相对主居住区域而言的方位。湾角哩,溪流之湾,且地块呈尖角,且不大,哩汀州方言表小。桃洋湖,此地块比周边低很多,古代未筑坝造田之前,这里是一片湖洋。
下增除了长较和下增人口相对集中,各自然村沿溪河分布比较分散,这也是为何耕地总量不算多但人均还能比较高的原因。从山石嶙峋到户有良田家有竹林,下磳这样的名字,将客家人开拓山区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说得格外清晰,愿我的乡人都如此富足。
< class="pgc-img">>井头
井头村,约有人口1500,拥有耕地面积1239.17亩,人均0.8亩,林地面积8304亩,人均5.5亩。由扁柏树下、古屋、长坑排、山子下、曾坑口、曾坑、队丘坑、馒头石下、中心布、社公背、胡屋、井头诸村组成。
井头庵,原本是叫观音庵的,这个名字在漫长的历史中失落了。
《乾隆長汀縣誌》:“觀音菴 古貴里井頭。”
扁柏树下,就是村庄中有扁柏树,扁柏即是侧柏,是乡村常用的制香原料。古屋,即此地在现居姓氏迁入之前,便有古屋存在,当为更早的屯垦军户。长坑排,长坑即南面山坑漫长,排则指村庄建于排地之上,排本字上不下平。山子下,即背靠小山而建的村庄。曾坑口与曾坑,为曾氏所开拓之土地,曾氏今天多居下街和梁坑。队丘坑,应当写作对丘坑,即是山坑对着田亩,丘在汀州就是田亩之意,队是对的讹误。馒头石下,应当是当年的烟墩遗留,因为附近有中心布,这是当年驿站的遗存,驿馆铺店亭,中心布即是中心铺,当年的驿站和塘汛配有烟墩,标准是“一铺三墩”。这也是井头村为何重要的原因,土地平坦是一个原因,更重要是交通要道,官方驿站。
清代魏源所编《圣武记·卷十》:“故元太宗言:‘我即位后,惟四善政:一、平定金国;二、设立驿站;三、无水草处穿井立营;四、各处城池,设官镇守。’”
也大体能看出井头这个驿站,可能不会迟于元代,时间上极可能会超过宋代。正是井头的地理位置重要,同时人口也相对别的村庄要多,所以井头在官方的军屯体系中也比较重要。
《民國長汀縣誌》:“咸丰七年殉难 其在古城井頭鄕練勇禦敵死者十一人:劉啓和、劉廷松、劉啟盛、劉啟嵒、劉啟汪、劉啓奎、劉美玉、劉廷彥、楊元仕謝長連、胡七二。”
解读这段方志文字,我们可以得到几个信息。一是太平天国运动,长汀被波及,古城是当时长汀乡间办团练的重点区域,因为这个地方历史上是军事要塞,周边乡民都是随时要被征召为乡兵的,而井头又是罗坑隘之下直冲之地,故而乡兵伤亡较重。一是当地刘氏是优势姓氏,杨谢胡为当地清以前就有的姓氏,田野中发现还有伍氏、罗氏各有数十人,未知迁入时间。
社公背,即与主居住区之间相隔社公祭坛,一般社公都会在小山岗上。胡屋,即胡氏开拓之村庄,古城刘彭胡是优势姓氏,是较早进入古贵里的开拓姓氏。
民国的时候,元坑和苦竹都是归属下都井头保的。乡立小学有菁莪初级小学校在井头、养美初级小学校在杨梅排,国民学校设在井头,井头是区域小中心。
< class="pgc-img">>苦竹
苦竹村人口为713,耕地面积915亩,人均1.28亩,山地面积8875亩,人均12.5亩。由蕉下、河背、新屋下、老屋下、苦竹、早禾段、鹅丘背、山下、东坑口、猫形诸村组成。
地生苦竹,故名。
蕉下即是芭蕉树下,村庄在开拓之初有芭蕉。河背,即是对于主居住区而言,二者隔河。老屋下和苦竹为核心居住区,新屋下为老屋下的延伸。杨梅排,即是地生杨梅,而村庄建立于排地之上,不占耕地。早禾段,即是早禾塅,塅为塅田,沿溪分布连片,早禾即是禾苗较别地早熟,这与当地坐北朝南的日光充足有关系。在福建,两个名字都意味着吉祥,一是嘉禾,也就是野外生禾,自生自长,一是早禾,这些早禾丘有利于错开大熟,解决人们青黄不接的焦虑。
鹅丘背,和猫形得放在一起说,鹅指地形,鹅形地,丘为田亩,背则指位置,也是相对主居住区而言的,猫形指猫形地。动物象形的土地,多与阳宅和阴宅的营建有关,是村庄风水堪舆的重要依据。东坑口,即山坑在村庄之东,村庄在坑口。
< class="pgc-img">>元坑
元坑村人口885,耕地面积1275亩,人均1.4亩。由谢屋、彭兰堂、新房子哩、廖屋、曹屋、学堂哩、凹背、龙田段、排下、暗坑哩诸村组成。
元坑的意思,就是山坑为水源头,这是贡水的重要源头之一。元坑和长塅、元口、南岩共享一个朱紫岽。山两边都是元坑,同在一个古城镇,所以南边的元坑作为自然村还在,作为行政村则叫元口。
谢屋廖屋曹屋为谢、廖、曹开拓之村庄,元坑是一个多姓村,有谢、胡、廖、曹、王、邓、李、兰、伍、周10个姓氏。彭兰堂,即是盘兰堂。这是闽西最早开拓山林的两个姓氏常见的村庄,叫盘兰堂的村庄在汀州挺多,比如今天永安罗坊比如今天连城。当然今天元坑当地没有盘氏了,而这个彭兰堂写作彭,也一定程度印证我的猜想,就是会不会有相当部分的闽西盘氏,改成了彭氏。当年城乡差异很大,平地居民会歧视山民,指一件事情麻烦不好处理就说“平林盘兰”,而麻烦别人就说“盘兰你”,这是汀州古语,还存在连城长汀乡村的大部区域。
新房子哩,即相对老的居住区域拓出的新居住点,这些“新”也都不是很新,百年为计量单位。学堂哩,即是村庄在此设学堂,为初级小学。凹背,相对于学堂哩而言此村庄在山凹之后。龙田段,即龙形地,塅田。排下,即排地之下,山排之下有田,排本字上不下平。暗坑哩,即村庄面对的案山之山坑,这也是风水堪舆术语派生的地名。坑尾槽,则是在山坑之尾,有纸槽,造纸业曾是古城自古以来的支柱产业。
元坑的居住比较分散,大多数村庄都在百人上下。所以虽然人均1.4亩,大多是山垄田,这种田适合开展副业,即果园经济。元坑西面山势平矮低浅,有很多地方的山脊水源流向模糊,与江西的泽覃乡交界,人员往来频繁,交界山林犬牙交错,常有归属权纷争。
< class="pgc-img">>长段
长塅村人口619,有耕地615亩,人均0.99亩,林地2.2万亩,人均35.5亩。由大陂、师古排、勾刀湾、大窝哩、燕子窝、横坑哩、暗坑哩、下茜坑、长段、山岗尾、珠子岽、马屋磜、企壁山诸村组成。
大陂,即此地陂坝灌溉田亩多,故称大。师古排,即村庄所在地为排地,而师古其实是狮牯,即公狮子,意即地形为狮牯形,这是风水堪舆术语派生的地名,在汀州多有狮牯田这样的地名,都是狮形地。
勾刀湾,地处溪流之湾道,而转折之形态很像农具勾刀,乡人也称柴刀,头上有一直弯。勾刀加长刀柄是上阵擒拿型的兵器,在汀州农具与兵器其实相去不远。
大窝哩和燕子窝都指山窝地,大窝较开阔,而燕子窝则燕子形。横坑哩,则是因为长塅大方向为南北向,横坑东西向,故称横。暗坑哩元坑也有,即主居住村庄的案山中的山坑。横坑和暗坑1980年代开始就都没有居民,只是作为生产资源的获得地。下茜坑,即山坑在西面分两段,上游为上茜坑下游为下茜坑。长段即为长塅,因为山坑之中难得见到连片的塅田,其实田亩不算多,但弥足珍贵。山岗尾,即朱紫岽一带的山脉的岗尾。这个地方已经是南岩元口长塅三村之交,是南方三年游击战的主要营地。珠子岽,即是朱紫岽,这个地名经常误写,也有写作猪子岽的,其实是村中老人所说墓葬风水中的“朱紫一岽,富贵盈坊”,似与胡氏有关。马屋磜,与马氏在此开拓有关,磜为人工砌在高处的水利工程,一般有漈方有磜。企壁山,企为汀州方言站立的意思,企壁就是笔直陡峭的石壁。
长段是从南岩区域前往古城的古代通路,今天在朱紫岽两边还能看到古道,这个古道应当很早,可能可以上溯至唐宋,是成功里和汀州城沟通古城的主要通道,今天留下的当年古道上的防御性小地名如马角寨。
< class="pgc-img">>马头山
马头山村平均海拔620多米,人口636,耕地266亩,人均0.42亩,林地1.6万亩,人均25.2亩。由马头山、禾仓坑、岭下、大仁头、田子段、桥子坑、马头山、烂泥坪、大罗田、湖竹坝、大茶园、黄竹塘、小挎、四排丘、大坪、高丘排诸村组成。
马头山村得名于村庄背靠大山形如马头,故名。一般来说马头山在闽西多用于文峰之用,即人们建屋立宅时在东南巽位方向上寻得马头样的山,就认为特别吉利。从这点看,青山铺方向上看马头山,符合这一堪舆逻辑。而马头山在民国的时候是归属青山保的。当然从青山方向看过来,马头岽、半天岽、大源头诸峰形成三台拱秀之形态,高低错落,秀美与壮观兼有。作为古城区域最高峰半天岽,海拔980+,正是马头山村李子坑自然村的东面高峰,由于平均海拔已经600+,从很近的山下看这些山峰,其实会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其实真正到顶这时不过三四百米的高度。所以村人知道这些山的相对高度,给她们起的名字都是很形象的,比如马头山比如半天岽比如凉伞岽。古代在长汀县城是直接能看到这些山峰的,今天在长汀县城的高楼上,也还能看到她们,只要天气晴好。
禾仓坑和马头山是马头山村两个最主要的聚居地,禾仓坑应当是在战乱年代人们藏匿粮食的地方,而马头山到禾仓坑只有一条通路可行,只要守住马头山村的村口,这里的山、溪、粮、人就是最好的保障。所以清末民国地方上的人们拥有自己的武装,在此地修建碉楼,就在村庄中的制高点,卡住了村庄出入要道,今天碉楼还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桥子坑,即有桥进入禾仓坑,简易木板小桥。田子段,塅田,但不大,所以用了子。李子坑则是此地有李子。大罗田,这里的田虽然用了大字,但是真是不大,罗为罗氏,附近元口有罗氏居住,历史上可能这是罗氏之田。烂泥坪,坪为排地,烂泥则是此地地质多泥且湿度大。湖竹坝,应当是蒲竹坝的误写,村人在此筑坝,而地多生蒲竹。大茶园,即此处原本有茶叶种植历史。因为这个地方是长汀少数几个可以达到800米的高山茶叶种植区域,马头山区域平均海拔620米,最高处980米。黄竹塘,即山塘边上生有黄竹,黄竹即是篁竹,在武夷山区是常见的植物品种。小桍,未能从老人口中问得到底是如何来历,乡党有以教我?桍字似乎有船的意思,小桍的地形也如船一般。四排丘和高丘排,都有丘都有排,排指排地,本字上不下平,丘指田,四排丘即有四块如断如续的田在山壁之上,高丘排则有田在很高的排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