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手机拍摄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 刘新 摄
市民用手机拍摄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 刘新 摄
一名儿童对上世纪八十年的儿童三轮车颇感兴趣。 刘新 摄
众多老物件勾起市民满满的回忆。 刘新 摄
随家长来就餐的小朋友对从未见过的老物件充满了好奇。 刘新 摄
众多老物件吸引小朋友的目光。 刘新 摄
小朋友对老式电话充满好奇。 刘新 摄
5月3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城南往事”怀旧主题餐厅,黑白电视、收音机、儿童三轮车、老式电话、闹钟等等,一件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物件,吸引前来就餐的市民围观,感觉仿佛搭上了时空穿梭机,勾起市民满满的回忆。
<>不会有一天
时间真的能倒退
退回你我都回不去的悠悠岁月~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家校园怀旧餐厅
不用等时光倒退
你就可重返那些年的青葱岁月
< class="pgc-img">>
餐厅门口,女生抬头望着男生爬墙,设计师用两个学生形象塑造了一个鲜活的画面,让餐厅的形象更加鲜明,复古的水泥墙也因为上面的涂鸦而变得生动有趣。
< class="pgc-img">>
走进大厅,就好像走进教室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格外醒目,餐厅名称也不漏痕迹的展示出来。
两侧餐桌宛如课桌一般整齐排列着,过道中间铺设了带有白色线条的红色地毯,塑造了空间上的延伸感。
在我们学生时代,用的最多的文具大概就是中华牌铅笔,地球仪也是每个人都必备的。
设计师在空间上巧妙的运用了日常元素,将承重柱设计成超大号的中华牌铅笔,把吊灯设计成悬挂着的地球仪。通过这些元素来还原校园时代的场景。
< class="pgc-img">>
包厢被设计成了宿舍的样子,铁架床的装置,下面是餐桌,上面摆放了一些装饰物。
浅色木质地板再加上室内温暖的灯光,营造出来了一种温馨的氛围。墙面上的涂鸦也使空间变得更加活泼。
在这家餐厅里,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随处可见,设计师通过对场景的塑造来还原那个我们已经回不去的校园时光。
>营饭店。
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经营模式曾经占据中国饭店行业的大半江山。
那时,能够在国营饭店工作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
< class="pgc-img">>七八十年代,中国绝大多数的饭店都是国营的。那时去饭店吃饭,除了花钱,还必须出示粮票。
没有粮票,或许你连一碗汤都喝不了。
国营饭店,可能是上世纪60、70年代生人的普遍记忆。那时的国营饭店,菜单大同小异,肉副食品都是限量供应的。当时如果能去一次国营饭店吃饭,是值得吹上一两个月的大事情。
< class="pgc-img">>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普通老百姓一年都去不了一次国营饭店。只有逢年过节或者遇到他人吃请才有机会“下馆子”沾点光。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国营饭店的职业与今天饭店里的职业不可同日而语。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厨师还是面点师,甚至服务员都需要考证。服务员在那时的地位等同于今天的公务员。据说,八十年代政府部门甚至在国营饭店里贴出“不许打骂顾客”的警示牌,这一点侧面反映了国营饭店的地位之高。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虽说当时国营饭店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但是饭菜的质量确实是有保证的。没有人会想着弄虚作假,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关系户去吃饭时,甚至还能特别加大份的菜。
国营饭店大概火了有2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90年个体饭店开始兴起,国营饭店在价格、服务等多种竞争压力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今天,我们在某些城市仍能看到一些国营饭店,但是他们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一般的个体饭店并没有什么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