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将一张大白菜的照片发在了网络账号上,引发讨论。
图为武汉菜市场常见的5种大白菜。赵智中介绍:这张照片中左一的白菜由于包球没有包结实,所以叶色偏绿;左二为中小棵合抱黄心类型白菜;中间的那棵白菜接近黄心大白菜;右二为小棵叠抱类型白菜;右一为中棵扣合抱类型白菜。 记者张维纳 摄
作为冬天最朴实低调的蔬菜,大白菜不仅有着朴实的外表,还有着亲民的价格。但最近,网民却因两棵大白菜争论起来。
“为什么颜色不一样都叫大白菜!有什么区别吗?”1月4日,昵称为“晓晓爱生活”的用户将两棵大白菜对比照片发在了网络账号上。记者看到,照片上,左边是一棵黄色大白菜,右边是一棵绿色大白菜。
一张照片上两种颜色不同的大白菜,引发了8800多条讨论:
“品种不一样”
“绿色的还没有熟透”
“除了颜色其他一模一样”
“左边叫大黄,右边叫小绿”
“黄色下火锅,熟的(得)快”
“黄的是娃娃菜,绿的是大白菜”
“左边炒了还是脆的,右边是软绵的”
“黄的我们叫黄芽菜,绿的才是大白菜”
“一个把外面绿的剥掉了,一个没剥掉而已”
“黄色是完全长熟了,还被霜冻过……绿色的是还在生长中”……
1月11日,记者拿着这张大白菜照片走进菜市场,想请卖菜的老板给出一个定论。
“这都是大白菜,只是品种不一样。”在一家摊位前,卖菜的老板话还没说完,老板娘就提出了反对意见:“那黄的明明就是娃娃菜,哪是大白菜啊!”
正在摊位前买菜的阿姨凑过来接话说:“这都是大白菜啊!这两种白菜我都买过,口感不一样。绿白菜吃起来更软。”
在一个卖娃娃菜的摊位前,老板看了照片笃定地说:“黄的就是娃娃菜,只不过长得比较大。”他此前就卖过类似的大娃娃菜,一棵娃娃菜就有两三斤。他又补充说,“娃娃菜的个头有大有小,图片中的黄白菜就是长得比较大的娃娃菜。”
记者继续往前走,看见一个摊位上有和图片中类似的黄色大白菜。老板说:“黄白菜就是绿白菜,把外面的绿叶一剥,里面就是黄色的。”
为何颜色不一样却都叫大白菜?菜市场卖菜的老板和网民一样也是各执己见。
当天,记者联系上武汉市金色惠农合作社理事长、“全国十佳农民”王建兵。“这确实都叫大白菜,只是品种不一样。”王建兵告诉记者,他种了20多年大白菜,黄白菜种过,绿白菜也种过。他说,“我国的白菜品种太多了,不同的品种长相都不一样。”看来,大白菜看着虽普通,背后的学问却不少。
记者还请教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大白菜育种专家赵智中研究员。他说:“这两款白菜之所以反差这么大,主要是左侧这一棵剥掉了外层的绿叶,露出了里面的黄色叶片。”
赵智中也说了另一种可能,图中的绿色白菜因没有剥开,无法判断它到底是不是黄心大白菜。但绝大多数的大白菜,去掉外面两三层绿叶后,里面菜心的颜色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变白,有的变成淡黄或黄色等,从里到外都是绿叶比较罕见。
“目前我国审定或登记的大白菜品种有上百个。”赵智中介绍,大白菜原产于中国。白菜最初之所以叫白菜,是因为菜帮为白色,和叶的颜色没有太大关系。
资料显示,大白菜的祖先叫“葑”,出现在距今约2000年前。大约在明朝中期形成了最初的大白菜,人们将其命名为“牛肚菘”。“牛肚菘”又慢慢演变成“黄芽菜”,我们现在常见的大白菜就是由“黄芽菜”选育而来。在明末清初时,又逐步出现了“菊花心”白菜。到了清朝,大白菜的种植已经非常广泛。
目前,大白菜在我国的栽培面积约2700万亩。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的大白菜种类最多。“像照片中这种黄心大白菜在过去就很少见,以前的大白菜多是白心或者淡黄心。”赵智中表示,随着育种技术进步和品种升级换代,如今的大白菜种类更加丰富,不仅有黄色大白菜,还有橘红色大白菜、紫色大白菜等。
赵智中在采访中还解释,娃娃菜本身也属于大白菜,因遗传和种植密度的原因,娃娃菜的个头普遍偏小。同样是一亩地,普通大白菜可以种2000棵左右,种娃娃菜就可以种8000~12000棵。他说:“种植密度大,菜的个头自然小。如果降低种植密度,娃娃菜的个头也能长大一些。”
过去二三十年间,大白菜的植株大小、生长期的长短、外叶颜色的深浅、心叶的颜色等都发生了变化。“过去大白菜的生长期有八九十天,甚至上百天,现在最快只需要20多天。”赵智中还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育种的不断创新,今后大白菜的类型会更加丰富。
记者 张维纳
来源: 武汉晚报
月12日
中国旅韩大熊猫“福宝”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卧龙神树坪基地正式与公众见面
吸引了不少前来探望的“粉丝们”
卧龙大熊猫博物馆。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福宝”所入住的卧龙神树坪基地
有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研究中心
在这里,除了“福宝”
还有旅美大熊猫“小奇迹”
马来西亚回来的“谊谊”和“升谊”
是这里的新晋海归“熊猫F4”
新晋海归“熊猫F4”。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这里是“滚滚们”的天堂
卧龙神树坪基地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在大自然无声的馈赠下
阿坝成为我国大熊猫主要的分布区
和重要栖息地之一
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59.64万公顷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居世界第一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2006年
夹金山脉、四川卧龙、四姑娘山
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已
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在这里可以偶遇撒欢的“滚滚”
撒欢的“滚滚”们。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这里除了是“滚滚们的天堂”
更是无数摄影师的向往之地
那这片神奇的净土
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一起来探索
这里有享誉全球的“童话世界”九寨沟
迈入九寨沟
一汪汪碧水
仿佛是大自然最瑰丽的调色盘
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之美
“九寨归来不看水”
便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
九寨沟。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九寨沟景区以喀斯特地表水景观闻名
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蓝冰
和藏族风情并称“九寨六绝”
堪称“水景之王”
九寨沟。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高山湖泊散落又连绵地铺陈在山林雪峰之间
呈现出极为明艳又丰富多变的蓝绿色
五花海、长海、诺日朗瀑布、珍珠滩瀑布……
展现出水的“千姿百态”
让人宛如走进“童话世界”
这里有蜚声海内外的“人间瑶池”黄龙
在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一步一池,三步一景,五步一惊喜
山上是终年积雪不化的岷山主峰雪宝鼎
山下是杜鹃花开满遍地
黄龙钙华池。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富含钙离子的水自源头流过
经过长年沉淀产生的钙华
沉积在五彩池中
在阳光下呈现出不同的绚丽色彩
让人仿佛步入了“人间瑶池”
黄龙钙华池。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黄龙钙华景观、类型齐全
钙华彩池随着周围景色和
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
变幻出五彩的颜色
高原多彩的风光在此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有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阿坝黄河大草原
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包括阿坝州的红原、若尔盖、阿坝、
壤塘、松潘等县,连绵舒展的草原地带
黄河来到这里“串门”后
形成了荡气回肠的“黄河九曲第一湾”
留下了绝美的身影
月亮湾美景。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在阿坝
草原的四季色彩如诗如画
风光如梦如幻
如今正是水草丰美绿色葱葱
在草原上策划奔腾可以感受
一望无垠的青青草原的景象
夕阳照九曲。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这里有高冷绝尘的“蜀山皇后”
在晴空万里的早晨
你是否曾在成都遥望雪山?
其中“出镜率”最高的
便是“蜀山皇后”——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据统计
整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
阿坝州至少有252座
其中最高的雪山便是四姑娘山的幺妹峰
海拔6250米
四姑娘山。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俊俏挺拔的雪峰、
苍翠连绵的森林、
晶莹湛蓝的海子
造就了四姑娘山
“东方阿尔卑斯山”的美誉
这里有离城市最近的冰川
除了壮丽巍峨的雪山
这里还有“最近的遥远”
——达古冰川
它是全球海拔最低、年纪最小的冰川
也是离中心城市最近的冰川
有全球第一高海拔的观光索道
达古冰川。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你可以在山顶的咖啡馆
一边手捧热咖啡
一边观赏窗外的连绵雪山
一定是终生难忘的体验
这里有被誉为“八十里画廊”的彩林
都说川西最美的季节在秋天
每年10月阿坝州的山里林间
皆是灿烂无比
水光映着山间秋色
如同被上帝打翻的调色板
宛如调色板的彩林。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在阿坝州中部的黑水县
这里有亚洲面积最大、
色彩层次最丰富、
观赏时间最长的彩林
享有“八十里彩林,八十里画廊”的美誉
宛如调色板的彩林。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这里有璀璨的人文景观
除了水光山色的瑰丽
阿坝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松岗柯盘天街。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始建于明朝的松潘古城
来到这里你会惊叹于
高原古城的古朴、纯粹、宁静
夕阳下的松潘古城。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桃坪羌寨
则是现存最完整的碉楼建筑民居群
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
迷宫式的建筑艺术
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
桃坪羌寨。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这里有四川最多的非遗项目
阿坝不仅有“颜值”
更具“内涵”
传承几千年的羌年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透过羌年
可以追寻到古老的羌族发展脉络
中国古羌城。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羌族刺绣、羊皮鼓舞、马奈锅庄
……
阿坝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0个
非遗名录项目总数位列四川省第一位
各种了不起的“非遗”在此绽放
这里的美食是四川另一种风味
土豆宴。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阿坝的美食
用料讲究原生态绿色食品
盛产牦牛、青稞等特色食材
烹饪和调味上注重突出食材自身特点
青稞炖牦牛肉、
牦牛酸奶、尔玛酸菜炖腊肉、
松潘土火锅、绵虒豆腐等
这些都是属于阿坝独特的味道
藏家开胃牦牛肉。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就在不久前
阿坝汶川县的甜樱桃采摘季已经开启
皮厚核小、脆甜多汁
这不可多得的夏日限定美味
建议你来这里亲手采摘品尝
甜樱桃。阿坝州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供图
AI也去了趟阿坝
来看看AI眼中的阿坝
作者:祝欢、韩金雨、安源
视觉:李晓天
制图:中新AI实验室
024年5月5日(农历甲辰年三月廿七日)8时09分,迎节气“立夏”。天地始交,万物并秀。青阳去,朱明至,云物变,日初长。
01
立夏·三候
一候蝼蝈鸣
田间塘畔,蝼蛄初唤。
二候蚯蚓出
曲舞蚓影,翻培育壤。
三候王瓜生
青藤蔓生,蜿蜒攀援。
02
立夏·农事
立夏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重要节气。夏熟作物进入灌浆、结荚的关键时期,春播作物生长日渐旺盛,大江南北早稻进入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田间管理进入紧张繁忙阶段。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
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虽快,但降水仍然不多,要及时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抗旱防灾。
江南进入雨季,雨量和降雨频率增多,注意防湿害和病虫害。小麦和棉花易染病害期间,要适时做好“一喷三防”,及时增温降湿,配合药剂防治,保苗壮苗。
茶树春梢发育较快,要及时采摘,注意节水、排水和灌溉,做好病虫害防治;果树抓好保果治虫管理和花后病虫害防治,保水保肥,适时采摘。
畜禽舍要注意降温通风,定期消毒,加强蚊蝇灭除,做好疾病预防和控制。
03
立夏·文化习俗
古时立夏日,周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都城郊外举行隆重“迎夏”仪式,同时命司徒官到各地劝勉农民及时耕作,祈求夏粮丰收。汉承此俗,至宋代礼仪更趋烦琐。
起源于三国时代的立夏“称人”习俗,如今流行于江南地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上悬一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重。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立夏称过重,可不怕暑热不消瘦,避免灾病保健康。
立夏日,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套上冷水浸过的煮鸡蛋,挂在孩子胸前,寓意健康成长。孩子们聚在一起,各自手持鸡蛋玩“斗蛋”游戏,比谁的蛋壳硬。尖者为头,圆处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蛋破为输,以此决胜负,直至产生蛋王。
立夏节是云南省澄江县汉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立夏日开始举行,为期三天。传统的立夏节祭龙仪式,首先是在龙洞内插龙牌,由主持仪式的长者挑选一名身体壮、水性好的年轻小伙,将写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铜牌插到洞内;其次是在龙王寺祭拜龙王,将煮熟的猪、羊、鸡摆放在龙王面前供奉,由长者带领众人一起祭拜祈福;最后是在龙王寺对面广场搭戏台、唱大戏庆贺,祈求龙母护佑。
04
立夏·食养
立夏有“立夏见三新”“立夏尝新”“立夏尝三鲜”习俗。“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先以“三新”祭祖,而后尝食。“三鲜”不同地区会稍有差异,通常地三鲜指蚕豆、苋菜、黄瓜(或元麦、蒜苗),树三鲜指樱桃、枇杷、杏子(或梅子、香椿头),水三鲜指鲥鱼、河豚、海蛳(或鲳鱼、黄鱼、银鱼、子鲚鱼)。在常熟,立夏尝新食品更为丰富,有“九荤十八素”之说。
在苏州,有立夏正午摆“饯春筵”习俗,寓意饯春迎夏,菜肴有海蛳、面筋、白笋、荠菜、青蚕豆、酒酿、馒头、酱猪肉、金花菜、咸鸭蛋等。各家酒店立夏这天还会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称为“馈节”。
旧时民间还有立夏日尝“三烧、五腊、九时新”之说。“三烧”,即烧饼、烧鹅、烧酒;“五腊”,即黄鱼、腊肉、咸鸭蛋、海蛳、清明狗(糕点);“九时新”,即樱桃、梅子、蚕豆、苋菜、黄豆笋、莴苣笋、鲥鱼、玫瑰花、乌饭糕。
一有立夏俗谣——“夏饼江鱼乌饼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海蛳苋菜酒酿糟”,即立夏必须吃的十二种食物。
在福州,流行立夏日煮鼎边糊“做夏”风俗。初夏气温不稳,人易生病,故在入夏第一天举行“过节”仪式,谓之“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是福州著名风味小吃,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这天,家家户户忙着磨米浆、抆鼎糊、煎煎饼、炊碗糕,一家人围桌而坐,享美食,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其乐融融。
“立夏糊”是福建寿宁一带的特色美食。用大锅将米浆煮制成糊,内加猪肉丁、咸肉末、香菇丁、笋末、木耳末、豌豆等,或加入切碎的目鱼干、鱿鱼干,还有花生米、黄豆、黄花菜干、蕨菜干等,食材丰富,鲜美可口。
在广大南方地区,还有吃“立夏羹”的习俗。各地制作虽有差异,但大多离不开米粉和时令蔬菜,基本形态以糊状为主。湖南长沙的立夏羹是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浙江地区的则是在米粉糊中加入豆腐干、蒜苗、猪肉、笋丁等食材制成。
立夏这天,南方地区会用黄豆、黑豆、赤豆、绿豆、青豆加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寓意幸福安康、五谷丰登,谓之吃“立夏饭”。
浙江杭州半山地区的孩子们结伴到野外采槐豆、挖野竹笋等,向邻里各家乞取米和肉,到野外用石头搭建简易锅灶,烧煮成饭,俗称吃“野米饭”或烧“立夏饭”。
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仍保留着立夏吃乌米饭的古老习俗。
浙江台州民间把立夏称为“醉夏”,立夏喝酒尽醉才歇,以示迎夏。“醉夏无麦饼,白碌做世人。”当地人还会吃一种用苎麻嫩叶煮烂捣浆后混合小麦面粉做成的薄麦饼,用平底锅把薄饼摊成麦煎,再裹上肉菜,十分美味。
在长江以南的汉族,还流行吃“立夏蛋”。在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开始煮立夏蛋。用茶叶末或核桃壳煮,看蛋壳慢慢变红,满屋喷香。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可强健身体,消暑祛病。
流行于江浙地区的吃“七家茶”习俗起源于宋代。每逢立夏之日,新茶上市,茶乡家家烹煮新茶,配以各色蜜饯、细果、糕点,馈送亲友比邻,增进邻里情谊。
此时,华北地区小麦已进入灌浆成熟期,自晋代起,北方地区就流行以食新麦、吃面食来庆祝小麦丰收。如今,北京人有立夏吃面条、夏饼和扒糕的习俗,西北地区会食夏饼、面饼和春卷,闽南要吃虾面。
立夏饮食总体要注意养心降火,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均衡营养,避免生冷刺激,注意饮食卫生。适量食用山药、薏米、莲子、绿豆、豌豆、苦瓜、荷叶、莴苣、章鱼、生姜、鸭蛋、红豆、红枣、枸杞子、西红柿、草莓、苹果、豆制品、鸡肉、瘦肉等食物,可清热消暑、健脾养胃、补中益气。
05
立夏·诗词
立夏时节,绿槐高柳,煮酒烹茶,麦香薰风,饯春迎夏,至乐澄净。
早夏宜春景,和光起禁城。
祝融将御节,炎帝启朱明。
——唐·张聿《赋得夏首犹清和》
况兹孟夏月,清和好时节。
微风吹袷衣,不寒复不热。
——唐·白居易《首夏病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宋·赵友直《立夏》
忽惊夏向明朝立,便恐春从此地更。
数蝶飞来花寂寞,乱蛙鸣处水纵横。
——宋·朱翌《立夏前一日登马氏山亭》
闲居违佳景,芳事俱凋讹。
忽忽已初夏,绿暗青山阿。
——明·张简《春日斋居即事》
去年今日阑干外,日暖午风轻。
红摘樱桃,青拈梅子,何处寄离情。
——清·孙云凤《少年游·立夏》
天地气交,万物蕃秀。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气得泄。
凝心静神,华英成秀。
春已尽兴,夏已炙热。
顺颂时祺,夏安自洽。
总监制丨张文华
监制丨李骏 温晓乐
制片人丨崔明曌
撰稿丨褚明哲
导演丨胥如丹
美术丨朱俞蓉 郝倩
AI视觉丨李梦华 李庆申
音乐丨唐一维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