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夕,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掌岗图村的阿努食品研发生产基地,一杯杯“阿努”干肉奶茶经过塑膜、封装、打包等环节,带着美好的新春祝福走向千家万户。
“一碗正宗的传统奶茶,除了茶、奶、盐外,少不了干肉、炒米、酥油的‘加持’。以前只能在牧区或蒙餐店里才能喝到的正宗蒙古奶茶,如今我们已经做成杯装奶茶,把具有草原特色的传统美食变为符合现代消费群体的方便食品,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成为杯装奶茶的领军品牌。”在阿努食品研发生产基地的产品展厅,内蒙古阿努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创始人之一的哈斯巴特尔,向大家展示奶茶从蒙古包到写字楼的“华丽蜕变”。
“我们的奶茶有3大类8个品种,明星产品是‘阿努’干肉奶茶,2023年,仅这一项销售收入就突破了600万元。新品‘阿努’肉粥销售额达270万元,还有上市刚刚3个月的‘阿努’奶酪爽乳味饮料,也很受消费者欢迎。”掌岗图村党支部书记张子军在展厅里向参观者介绍。
一个当年因贫困出名的掌岗图村如何与一个开发杯装奶茶的文化科技公司产生交集?这二者碰撞又激起了什么样的“火花”?这还得从3年前说起。
“当时的掌岗图村是阿勒腾席热镇基础条件最差的一个村,在2021年以前没有任何集体经济产业。”2020年,作为阿勒腾席热镇政府干部被下派到掌岗图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张子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掌岗图村处在禁止开发区,发展种养殖业受限,只能发挥离城郊近的优势,探索发展‘三产’。”张子军回忆道。
2021年,张子军在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时,遇到了正在寻求发展出路的内蒙古阿努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张子军和村委班子成员认为该公司的“阿努”系列奶茶和方便食品,顺应了当今快节奏的消费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决定投资与之深度合作。
说干就干,两家首次合作始于2021年10月。掌岗图村用20多天完成项目评估和谈判,又用20多天将村里民宿改造成640平方米的厂房,同时购置了生产设备,村里负责生产,阿努公司负责销售,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达200万元。“村里有了集体经济收入,公司也走出了困境,初次实现双赢。”张子军兴奋地说。
一年合作期满后,掌岗图村村委班子又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收购阿努公司,将其固定资产、品牌、研发和管理团队全部收购,建成杯装奶茶包装生产线,全线生产干肉奶茶、酥油奶茶、手把肉奶茶、蜂蜜奶茶、锅茶等杯装方便食品,使之完全成为村集体产业,产生更大的效益。
此后的几年里,作为村集体经济企业的阿努公司,固定资产达3300万元,销售收入逐年增加,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纯利润约180万元,带动本村和周边村民50多人就业。
如今,当地人把掌岗图村全盘收购阿努公司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的模式,称为“掌岗图模式”。有了这个村集体经济产业,村里的棚改户就业有了希望,常住户生活有了奔头,特殊人群生活有了保障,村里一片祥和幸福的景象。
这些年,掌岗图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阿勒腾席热镇政府以非常低的租金提供了2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作为阿努食品研发生产基地。在这里阿努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牛肉干、奶茶粉、粿条、炒米等生产线,预计在2024年6月全部启动,届时能完全满足公司的生产需求。
“我们企业的发展目标就是建成杯装奶茶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引领行业发展。我们拥有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杯装奶茶全自动生产线,每年用于设备和产品研发的投入占到利润的30%。”哈斯巴特尔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有了收购阿努公司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掌岗图村委班子在张子军的带领下又开始谋划新的产业。如今的掌岗图村已建成包括“阿努”品牌在内的5个村集体经济项目,2023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400万元。一群敢想敢干的人,在村委班子带领下,在不断的碰撞、尝试中发现新机遇,以创新思维引领共同富裕,助推乡村振兴。(记者 王玉琢 郝雪莲)
源:经济日报
秋日高原,阳光明媚。西藏拉萨市达孜区的青稞田一片金黄,收割机正在田间穿梭,达孜区德庆镇白纳村村民旦增朗杰驾驶拖拉机在地头等待装载青稞麦粒,黝黑的脸庞上挂满喜悦:“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香气扑鼻的青稞不仅是家里的口粮,还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
青稞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特有的一种麦类植物。千百年来,作为当地老百姓的主粮,青稞制品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84岁的达瓦普赤喜欢称自己是“吃糌粑的人”。她最喜欢的吃法是抓糌粑:取一个木碗,倒入热茶,放一块酥油,再放入适量糌粑,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还可以加入少量的碎奶渣或白砂糖,用手调和均匀后抓食。
“这糌粑,吃一辈子也不觉得腻。”达瓦普赤老人说,以前,青稞收割后都需要自己炒制再磨成糌粑,过程十分繁琐。现在,她已经习惯于直接购买糌粑食用。当地市场上,以堆龙古荣糌粑最为出名。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南巴村第一书记阿努说,去年村里50户从事糌粑生产的家庭卖出糌粑700多万斤,获利达300多万元。
对于30岁的索朗群培来说,他最喜欢的则是青稞制成的藏面。每当清晨的阳光划过山脊照亮古城拉萨,遍布拉萨大街小巷的甜茶馆就迎来了食客。熟门熟路地掀开甜茶馆厚实油润的藏式门帘,喊上一碗藏面,加上一壶甜茶,美好的一天从唤醒味蕾开始了。将面在汤锅中滚烫盛入碗中,浇上浓香扑鼻的牦牛骨汤,再撒上牦牛肉丁和葱花儿,就得到了一碗香喷喷的藏面。“一口面一口汤再加上一口酸萝卜,人间美味不过如此。”索朗群培说道。
为进一步发挥藏面这一地方特色美食的独特优势,彰显传统饮食文化独特魅力,拉萨市积极推动藏面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西藏孔巴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贡布多吉说:“我们平均每天生产1万多斤藏面,配送给300多家甜茶馆。”根据市场调研,拉萨市区内有各种规模的甜茶馆近3000家,藏面每天需求量至少在6万斤左右,藏面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以青稞为原料酿制的青稞酒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张“美食名片”,在西藏,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迎送亲友少不了青稞酒的身影。
酿造青稞酒的工艺程序并不复杂,藏族家庭主妇大都是熟稔、高超的酿酒师。凭借经验准确把握煮青稞的火候和拌入酒曲时的温度,煮熟的青稞拌入酒曲后放置于木制酒桶中,每桶酒粮可加水酿制三四次,酿出的酒被称为头道酒、二道酒、三道酒。为了使酒浓淡适宜,许多人家酿酒时多是将几道酒掺和调匀饮用。自酿青稞酒是藏族人家待客的佳品,饮一碗青稞酒,听一曲祝酒歌,得一份自在惬意。
传统的青稞酒保质期很短,主要是自酿自饮和用于交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助力青稞酒走出西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如今,在西藏已有了大大小小多家传统青稞酒、青稞啤酒酿造工厂,形成了产业化、标准化的青稞酒酿造体系。
9月3日,江苏产业援藏重大项目拉萨朗热酒村暨洋河股份与拉萨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拉萨举行,拉萨朗热酒村项目将致力于打造青稞白酒产业集群。
总投资超10亿元的朗热酒村项目开启了拉萨青稞白酒酿造的产业化进程。通过“做精青稞加工产业、做强酿酒产业、做靓特色文旅产业”,项目将有力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为拉萨乃至西藏的青稞加工业提供更强支撑。
“小时候,青稞通常用来做糌粑,酿青稞酒。现在,有很多以青稞为原料的健康零食,让我很喜欢。”“90后”女孩次仁玉珍不仅爱吃这些零食,还做起微商售卖这些零食,“我的顾客遍布全国,都很喜欢以青稞为原料的食品,还用藏语告诉我,西藏青稞‘呀咕嘟’(藏语意为‘非常好’)。”
近年来,随着青稞产业的发展壮大,青稞的深加工产品也越来越多。这其中,以青稞为原料生产的饼干、米花糖、代餐食品颇受年轻人的青睐。
西藏奇正青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青稞研究、深加工转化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王学兵说:“1公斤青稞,如果加工成青稞米,效益可增加1倍;如果加工成青稞饼干、青稞麦片,效益可增加10倍;如果用作提取青稞胚芽油、酶解多糖、酶解蛋白,效益会更高。公司开发的30多种青稞产品,仅去年销售额就达1080多万元。”
从一粒果腹的粮食到青稞米、青稞面、饼干、饮品,再到代餐食品、高技术高营养品,经过科技的加持,朴实的青稞如今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西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金钥匙”,农牧民口袋里的“金种子”。(经济日报记者 贺建明)
源:经济日报
秋日高原,阳光明媚。西藏拉萨市达孜区的青稞田一片金黄,收割机正在田间穿梭,达孜区德庆镇白纳村村民旦增朗杰驾驶拖拉机在地头等待装载青稞麦粒,黝黑的脸庞上挂满喜悦:“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香气扑鼻的青稞不仅是家里的口粮,还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
青稞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特有的一种麦类植物。千百年来,作为当地老百姓的主粮,青稞制品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84岁的达瓦普赤喜欢称自己是“吃糌粑的人”。她最喜欢的吃法是抓糌粑:取一个木碗,倒入热茶,放一块酥油,再放入适量糌粑,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还可以加入少量的碎奶渣或白砂糖,用手调和均匀后抓食。
“这糌粑,吃一辈子也不觉得腻。”达瓦普赤老人说,以前,青稞收割后都需要自己炒制再磨成糌粑,过程十分繁琐。现在,她已经习惯于直接购买糌粑食用。当地市场上,以堆龙古荣糌粑最为出名。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南巴村第一书记阿努说,去年村里50户从事糌粑生产的家庭卖出糌粑700多万斤,获利达300多万元。
对于30岁的索朗群培来说,他最喜欢的则是青稞制成的藏面。每当清晨的阳光划过山脊照亮古城拉萨,遍布拉萨大街小巷的甜茶馆就迎来了食客。熟门熟路地掀开甜茶馆厚实油润的藏式门帘,喊上一碗藏面,加上一壶甜茶,美好的一天从唤醒味蕾开始了。将面在汤锅中滚烫盛入碗中,浇上浓香扑鼻的牦牛骨汤,再撒上牦牛肉丁和葱花儿,就得到了一碗香喷喷的藏面。“一口面一口汤再加上一口酸萝卜,人间美味不过如此。”索朗群培说道。
为进一步发挥藏面这一地方特色美食的独特优势,彰显传统饮食文化独特魅力,拉萨市积极推动藏面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西藏孔巴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贡布多吉说:“我们平均每天生产1万多斤藏面,配送给300多家甜茶馆。”根据市场调研,拉萨市区内有各种规模的甜茶馆近3000家,藏面每天需求量至少在6万斤左右,藏面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以青稞为原料酿制的青稞酒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张“美食名片”,在西藏,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迎送亲友少不了青稞酒的身影。
酿造青稞酒的工艺程序并不复杂,藏族家庭主妇大都是熟稔、高超的酿酒师。凭借经验准确把握煮青稞的火候和拌入酒曲时的温度,煮熟的青稞拌入酒曲后放置于木制酒桶中,每桶酒粮可加水酿制三四次,酿出的酒被称为头道酒、二道酒、三道酒。为了使酒浓淡适宜,许多人家酿酒时多是将几道酒掺和调匀饮用。自酿青稞酒是藏族人家待客的佳品,饮一碗青稞酒,听一曲祝酒歌,得一份自在惬意。
传统的青稞酒保质期很短,主要是自酿自饮和用于交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助力青稞酒走出西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如今,在西藏已有了大大小小多家传统青稞酒、青稞啤酒酿造工厂,形成了产业化、标准化的青稞酒酿造体系。
9月3日,江苏产业援藏重大项目拉萨朗热酒村暨洋河股份与拉萨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拉萨举行,拉萨朗热酒村项目将致力于打造青稞白酒产业集群。
总投资超10亿元的朗热酒村项目开启了拉萨青稞白酒酿造的产业化进程。通过“做精青稞加工产业、做强酿酒产业、做靓特色文旅产业”,项目将有力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为拉萨乃至西藏的青稞加工业提供更强支撑。
“小时候,青稞通常用来做糌粑,酿青稞酒。现在,有很多以青稞为原料的健康零食,让我很喜欢。”“90后”女孩次仁玉珍不仅爱吃这些零食,还做起微商售卖这些零食,“我的顾客遍布全国,都很喜欢以青稞为原料的食品,还用藏语告诉我,西藏青稞‘呀咕嘟’(藏语意为‘非常好’)。”
近年来,随着青稞产业的发展壮大,青稞的深加工产品也越来越多。这其中,以青稞为原料生产的饼干、米花糖、代餐食品颇受年轻人的青睐。
西藏奇正青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青稞研究、深加工转化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王学兵说:“1公斤青稞,如果加工成青稞米,效益可增加1倍;如果加工成青稞饼干、青稞麦片,效益可增加10倍;如果用作提取青稞胚芽油、酶解多糖、酶解蛋白,效益会更高。公司开发的30多种青稞产品,仅去年销售额就达1080多万元。”
从一粒果腹的粮食到青稞米、青稞面、饼干、饮品,再到代餐食品、高技术高营养品,经过科技的加持,朴实的青稞如今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西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金钥匙”,农牧民口袋里的“金种子”。(经济日报记者 贺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