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秉壮节 自信无终穷
——在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学校供图)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亲友们,来宾们:
今天,是一个特别值得铭记的日子。首先我代表学校向8007名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和各位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在清华园度过了难忘的研究生学习时光。此时此刻,我想你们心中会充满对过往的回忆和感动,也会充满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你们中来自非洲加纳的吉莫沙(Musa Frimpong)同学曾在非洲联盟委员会工作过两年,在公共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担任过清华大学非洲学生协会秘书长,创建了海淀创业园第一家非洲创业者企业。毕业后,他将继续为促进中非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断努力。你们中的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化学系博士生倪兵同学,坚持每周6天、每天12小时刻苦钻研,在超细纳米材料的研究上取得了独创性成果。未来他将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清华的春风细雨赋予你们朝气和活力。我相信,进入人生的崭新阶段,你们一定能够迸发出生命蕴含的蓬勃力量,不断跨越新的高度,领略人生更美的风景!
同学们,生命的力量源自于信念,人生的风景取决于选择。你们一定记得校史馆里的巨幅长卷《以身许国图》,这幅作品以万里长城和祖国河山为背景,生动刻画了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14位清华人的崇高形象。他们胸怀“干惊天动地事”的坚定信念,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做隐姓埋名人”,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丈夫秉壮节,自信无终穷。”在民族危亡、国家贫弱之时,需要有人挺立风骨、奋不顾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你们秉苍松之节、立浩然之志,不断涵养自信、坚定自信,努力拼搏、勤勉向上,在这个伟大时代里书写人生的壮丽篇章!
自信,是基于自我认同、自我确信基础上的信念持守。自我认同是以深入理性地认知自身和世界为前提的,自我确信是经过审慎判断后的自觉意志和价值选择。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盲目偏执的,它来自你们脚下的土地、丰富的人生和开阔的视野,并会成为你们昂首向前的无穷动力。
你们要在不断汲取历史文化养分的过程中涵养自信。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人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各民族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发展了魅力多彩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凝聚着本国本民族非凡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是其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历史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根”和“魂”,带给我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会在内心汇聚成深沉而持久的信念。这种深沉而持久的信念将指引我们的人生选择,并驱动我们奋力前行。同样,大学的历史文化深刻地塑造着青年学生的心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赋予清华人独特的气质和风范,百余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改革创新取得的进展给予清华人源源不断的自信和力量。希望你们在优秀历史文化的薪火传承中培育情怀、涵养自信,勇敢肩负使命、一生追求卓越。
你们要在不断战胜困难和质疑的过程中坚定自信。自信是对内心信念的守护,坚定自信就是让守护信念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危险、怀疑与拒绝的汪洋,包围着人那座小小的确定之岛,鼓动他向未知发起挑战。”这些小小的确定之岛,是孤立脆弱的个体企图逃避冲击和压力而构建的舒适区和小确幸。但这些舒适区和小确幸根本不能让人摆脱现实中的迷茫和困惑。人在一生中,难免会经历信念动摇甚至自我否定的时刻。而勇敢地面对挑战、迎接陌生未来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真正树立自信的过程。对真正自信的人而言,困难和质疑往往会激发出更强韧的生命力。1983年,世界着名建筑师贝聿铭接下了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改建设计工作,他大胆引入了玻璃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入口。1984年设计方案向公众展示后,立刻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被称为“一颗寒碜的钻石”。而贝聿铭始终保持十足的自信,以平和的微笑面对压力。今天,卢浮宫金字塔已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之一。人生如沧海行舟,可能会遇到无数的风浪激流和暗礁险滩。希望你们在面对困难和质疑时,做一名自信的水手,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向着心中的光辉彼岸坚定航行。
你们要以开放自信的胸怀升华人生境界。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人类文明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说过,“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世界因开放而繁盛,个人因开放而进步。《论语》有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主观臆测、刚愎武断、固步自封、自以为是都与自信无关,而只是虚幻的自负自大。自负自大的人容忍不了不同观点、无法正确认识自身。他们或者妄自尊大而目中无人,或者狭隘褊小而闭门造车,或者躺在过去的成绩簿上不思进取。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会认识到个体的渺小,才会以谦虚的态度接受批评,才会以开放的心态扩展视野,才会以日新的精神完善自我。希望你们开放襟怀、升华境界,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更广大的格局上树立起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美好明天的强大自信!
同学们,你们要长怀壮节、永葆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在这里,我希望,我也相信你们会不断丰富人生的底蕴修养,磨炼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让自信的青春焕发出更鲜明、更耀眼、更恒久的绚烂光彩!
今天是一个让人眷恋的日子,我希望你们记住,清华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欢迎你们随时回家!
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广州首度位列前三
魅力广州,“引力”何来?
近日,人社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了2022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下称“魅力中国城市”)主题活动成果——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广州首度位列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广州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0位……近年来,广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打造创新创业沃土
“十四五”期间,广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和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广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实施“清单式”引才。在各类城市营商环境推介活动中,广州依托国内外500强企业、“独角兽”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产才共引,促进国际化产业人才梯队建设,助力产业发展和制造业立市。
广州是中国汽车产业重镇,紧抓电动化、智能化变革趋势,战略前瞻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埃安、小鹏、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品牌不断取得新技术突破。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首席专业总师吉·马可·马里奥认为,近些年来,广州在科技创新方面正在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景象。“我在广州工作差不多14年了,见证了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广汽不断提升自动驾驶技术,配备车联网等,汽车日益走向可持续性、自动化。”他觉得广州有能力在汽车行业展现更大的作为。
加大引才留才力度
来自孟加拉国的李唐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自主培育的博士。他表示:“我在中国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全能干细胞,2022年我们在《自然》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是关于目前全球在体外培养最年轻的人类细胞的。我目前的成就都是在中国获得的,我非常感恩中国,希望继续在中国把科研做下去。”
广州不断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以持续性政策制度革新提升助力广州打造优质国际人才发展环境。自2023年1月1日起,广州市全面启动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充外国高端人才(A类)和外国专业人才(B类)的认定范围。
同时,广州不断壮大国际化青年人才队伍。对服务国家重点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发展和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或从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符合本地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广州给予“绿色通道”重点服务。
目前,广州市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试点工作已列入商务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进行推广实施。截至10月,来穗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比上年末增长15.2%,充分凸显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强大韧性。
营造开放包容氛围
鼓励创新、开放包容,是一座城市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因素。
2022年,广州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的若干措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首个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资质互认和首个允许外国科技人才兼职工作的城市,对符合广州市紧缺人才目录的外国高技能人才或各区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外国高技能人才,已放宽年龄至不超过65周岁,为涉外用人单位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试点支持持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推动省政府同意中新广州知识城直接行使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促进外籍高层次人才长期留穗发展。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境外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在广州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给予财政补贴,实实在在地降低外国人才税负压力,减轻用人单位的成本。城市的创新和包容彰显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
“广州治安良好、经济发展稳定、城市包容性强,有很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广州市民非常友好。”来自毛里求斯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研究员沙文瀚博士认为,中山大学很重视培养年轻人,而不是把大部分资源分给教授、科主任,这一点非常有助于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
提供高效暖心服务
近年来,广州持续深化政务服务领域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和满意度。
广州在全国率先大幅缩短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时限,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从国家外国专家局法定的20个审批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许可注销、变更、补办等简易业务压缩至1个工作日,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审批时限最短。
受益于承诺制等政务服务便利化改革,外国人办证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外国高端人才(A类)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入选国家自贸区创新成果国家层面集中复制推广经验事项。
在“魅力中国城市”三个评价维度中,广州的生活便利度指标位居第2。
在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工作的费朗东·多米尼教授来自法国。他对广州的政务服务效率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以兼职的形式在广州医科大学工作,每年大概有20%的工作时间在中国,我最大的感受是人才签证让往返中国变得越来越便利了,签证从有效期六个月到后来两年、十年,很方便。”
面向未来,广州将紧抓国家加快建设“3+N”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机遇,面向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推出更加精准有效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战略支点。
来源: 南方日报
者按
“吉大加油!长春加油!”3月13日晚,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响彻吉林大学。那歌声澎湃激昂,足以点亮早春寒夜里的星星,点亮学子们的信念与希望。
3月初,吉林省与疫情再次正面交锋。而此时,正值开学季,学校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任务虽难,步履坚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教师和学校后勤工作者化身“大白”、变身“家长”,无数青年学子挺身而出,成为志愿者,众志成城拉起战疫防护线。他们,以为人师者的责任,以当代青年的担当,共同守护母校和家乡。
看,那是倒春寒天气里的暖阳!听,那是校园里冰雪消融的滴答声!于白山松水之间,于沃野平原之上,那是吉林师生共同抗疫的美丽剪影!
讲述人: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芦猛
“雪下得可真大,送来的饭居然还是热乎的”“还是三荤一素”“早餐吃多了,现在还不饿”……3月15日,瑞雪覆盖中的吉林大学校园宁静又温暖。在和室友的讨论中,丰盛的午餐再次温暖了我的心。
我叫芦猛,是吉大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以说是吉大千千万万学子中一个普通的代表。
3月,吉林省再次与疫情正面交锋。3月13日7点左右,学校公寓楼开始暂时实施封闭式管理。“青春吉大”微信公众号一条只有一句文案、一张配图的推送,让大家感动得“破防”,“孩子们,我们一定会把饭供上!”配图里,食堂工作人员低头忙碌着。
要知道,我所在的中心校区有37000多名返校的同学,要把饭供上,他们得多累多忙?!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寝室门外贴张纸条,写上需要几份餐食。我们在纸条上写上各种感谢的话,整个公寓楼都温暖起来。
午饭准点,晚饭准点,午餐和晚餐都是三荤一素,第二天的早饭随着晚饭一起送到。
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惟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着学校提供的三餐,“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学校每天为我花费60元左右,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学校对我们的用心,也想告诉家长我们被学校照顾得很好”。也有很多同学打趣说,“啥家庭啊,平时也不舍得吃这么好的饭啊”“学校这是要把我喂胖”“解封日即是出栏日”……
我们知道,这背后有太多默默无闻的付出。有同学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位食堂阿姨打地铺睡着了。是啊,为了我们,后勤服务人员都回不了家,忙了一天却只能在这样的条件下休息。
“需要我们做啥”“好想当志愿者”“有需要,随叫随到”……学校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志愿者征集群里报名很火热,同学们都想加入疫情防控队伍。我的好朋友、商学与管理学院学生李明泽就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他说:“青年就要有青年的担当!虽然这两天降雪降温,但风雪再大,志愿者也要踏出一条路。”
志愿者们为我们服务,还不忘注意着每一个细节。封控管理的第二天,志愿者就在群里通知:“我们怕多次敲门打扰大家,大家可以在门口放一把闲置的椅子,在分发完物资后会在群里告知。”你瞧,这是多么可爱的同学呀!
为了提升封寝期间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还特意联合体育学院的同学安排了线上运动直播,带大家一起锻炼,提高免疫力、缓解久坐的不适。
“生活有什么问题,及时联系学院和导师,万勿自己扛着。”楼长也就是驻点辅导员和我们同吃同住,不仅在群里强调着注意事项,还安抚我们的情绪,嘱咐我们多向家里报平安。
公共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南苑八公寓楼长王力说:“虽然不出楼,但是我每天的步数都在一万步以上,大概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王老师一日三餐都和我们在一起,可要等我们都吃上饭以后,他才吃,等我们都睡了,他却还在忙。
师兄惠少杰是吉大动物医学学院的毕业生,他专门为我们创建了“吉大互助文档”。互助文档里面登记的都是同学们自愿分享的物资,甚至有许多分享物资还标注着“少量”。
感动的瞬间就这样一个一个地涌来……封寝第一天晚上十点多,北苑三公寓传来响亮的歌声,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是同学们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底气,就像大家在朋友圈转发唱歌视频时写下的“吉林终有吉临时,长春定复往常春”。
南苑四公寓的保洁员刘淑贤阿姨,拖着一个能装下3个她自己的大编织袋,袋子里是100多斤的垃圾。从6楼到1楼,1个台阶1个台阶地往下拖,一天要拖4次,而刘阿姨今年已经62岁了!
刘阿姨说:“特殊时期,我要对孩子们有特殊的好!他们就像我的孙子孙女一样,像我的家人一样。孩子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得照顾好他们。”
我的同学、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许婧文将封寝后的点点滴滴录制成视频,笑中带泪地分享着早餐配送里“比脸还大的面包”。她告诉大家,勇敢抗疫的母校就像校歌中唱的一样“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你看,雪虽未融,但春已至。等到长春解封后,请来我的母校转转,看看校园里的杏花,看看我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们,看看“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吉大!
(光明日报记者任爽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7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